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已不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虽然我国乡镇农业经济从产业布局到发展方式等环节都做了一些调整,但在发展中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因此,实现农业增产收,农民增收和乡镇农业产业经济发展,需要政府、农户、社会服务机构发挥合力,摒弃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转型为现代农业已成为当前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形势 农业经济 有效途径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也是工业和第三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需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目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农业经济基础薄弱、生产方式落后、资金技术短缺、经营分散、产业化水平低、产品附加值和深加工程度不高等问题。在农业转型过程中,既存在诸多的闲难与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自我改造能力比较弱,需大力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加快农业经济转型升级,用现代流通和经营方式改变传统网络,形成全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引导和帮助农民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济队伍等。
加快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意义
加快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增产收,农民增收和农村面貌改善,具有重大意义。农业经济的发展,能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通过实现农业产业化,能够使土地利用更加集约化、规模化,最终实现机械化大生产。通过土地流转大量农村青年从农业领域转向工业领域和第三产业,从农村走向城市,能够推动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提高城市化率。在加快城市化的过程中,能够创造巨大的住房、基础设施、医疗教育文化需求,释放内需,从而促进经济繁荣。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
题
(l)发展理念落后,结构模式落后。乡镇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专业技能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发展观念依然落后,固守传统的模式与方法,理念上的瓶颈制约了农村经济建设效能的提升。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经济要求越来越多元化,传统的单一农业经济结构已不符合当代市场需求,这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2)农业生产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偏低。我国农村地区产业化的程度还比较低,是以家庭联产承包、分散经营为主体,没能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農业抗风险能力较差,遇到自然灾害,损失较大。“经营模式小型,生产品种单一,手段传统、落后,简单粗放,导致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短,大部分是附加值不高的初级产品,产品研发能力低,新开发产品少,农产品科技含量低。”
(3)乡镇农村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生产方式落后。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乡镇农村基础建设非常落后,还停留在传统的手工作业、粗放经营、小规模生产的农业时代。由于乡镇自身财力有限,拿不出钱搞水利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只能依靠国家的投资。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资金技术短缺,严重存在技术含量不足的情况,导致农业生产与规模化的生产标准线不合等问题的出现,使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受到严重的影响。
(4)农业资金技术短缺,管理体制有待改革。农业经济投入严重不足以及农业资金技术含量低下等原因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而使得农业经济的发展没有有效的保障。当下,我国对农业投入的相关机制建立并不是很完善,仍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资金投入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当前乡镇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松散,没有健全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妨碍了农业经济的管理效率,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节奏,不利于乡镇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新时期发展乡镇农业经济的主要途径
(l)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加大农业发展的投资力度。县、乡领导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和完善现代农业科研体系,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速度,推行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的项目。现阶段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投资力度想要得到落实,需要政府有效的落实强农惠民的相关政策,做好角色定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要重视,采取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模式,对农业资金进行全方位的支持。应集中有限的资金,投入建造高质量、高性能的农业基础设施,工程要具有长远的使用性、高效性。
(2)积极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和多元化方式。党的“十九大”提出农业经济要实现高度的产业化。通过签订合同、建立合作社等方式,实现农业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上的有机整合,从而实现商业化、社会化、规模化,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当前,把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是目前农业经济的必由之路,用现代化的观念及技术促进农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要做好:农业发展目标要从单一化变成多元化,让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续航;向集农业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一体的方向转变,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与档次;向农业发展多功能转变,加速农业发展的进程;向农业发展的生态化转变,使农业经济的品质更优,更安全环保,让农业生产机械化成为现实,利用地方特色资源时打造出品牌效应。
(3)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实现土地经营权流转。推进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并加强土地管理,改变结构性矛盾,对土地经营权进行转让,健全和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稳定土地关系,提供全方位服务,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集中投入劳动力的同时加强对农业机械的使用程度。落实好各级政府在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融资条件方面的支持政策和措施,提高农业生产的根本效率,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奠定基础。积极扶持发展中介组织,对农业经济的有序发展造成直接影响。完善征地审批程序,鼓励农民参与加工、销售、出口等经营活动,为农业经济的飞跃性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4)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农业经济管理,加快乡镇的产业结构调整。更新农业发展理念,用现代化、机械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经济发展;建立特色乡镇企业,发挥本地区比较优势,注重发展农村副业。首先,从基层推进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培育融合主体、创新融合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更多分享增值收益。其次,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由传统的单一生产模式转化为集餐饮、服务、运输为一体的产业链结构,达成农业经营产业化,产业经营工业化、农民参与工人化的宗旨,大大增加了乡镇人均的经济收入。
(5)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向导,依靠科技进行生产。加强政策引导,认真贯彻“十三五”规划精神,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首先,推广粮食增产技术,加大科研投入,改善粮食品质的新品种。第二,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形成以农业高等院校和重点院所为依托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第三,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力。第四,将农业生产进行合理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可通过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农业基地建设,进行优质化生产和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竞争能力。
(6)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全面提升农业人员综合素质,实现精准扶贫,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的主题,本着“农民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及时解决农民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传授农业先进实用技术,解答农民遇到的技术难题;要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水平、有不同需求的农民使用不同的培训办法和内容,使农民最终的角色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最终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7)推动农村经济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随着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来临,在农村经济发展工作过程中,必须开展信息化建设,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工具,为农产品提供销售路径。现代信息技术有着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实现科学的资源调配,提升工作的规范性,在实践中信息化建设进程有待提升。探索高效的信息化工作路径,是现代农村经济发展发展的重要方向,可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提升。
[l]王凡一,我国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及现状研究[J].山西农经,2015 (6)
[2]杜志芬,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J].农业与技术,2015(1)
[3]王永峰,我国农村建立精准农业经营模式的探索[J].农业经济,2015 (3)
[4]钱小佳,浅析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存在的问题[J].河南农业,2016,05
新形势 农业经济 有效途径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们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也是工业和第三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需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目标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目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存在诸多问题。比如,农业经济基础薄弱、生产方式落后、资金技术短缺、经营分散、产业化水平低、产品附加值和深加工程度不高等问题。在农业转型过程中,既存在诸多的闲难与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自我改造能力比较弱,需大力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加快农业经济转型升级,用现代流通和经营方式改变传统网络,形成全新的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引导和帮助农民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民经济队伍等。
加快乡镇农业经济发展的意义
加快乡镇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增产收,农民增收和农村面貌改善,具有重大意义。农业经济的发展,能为其他产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实现社会主义本质。通过实现农业产业化,能够使土地利用更加集约化、规模化,最终实现机械化大生产。通过土地流转大量农村青年从农业领域转向工业领域和第三产业,从农村走向城市,能够推动我国的城镇化建设,提高城市化率。在加快城市化的过程中,能够创造巨大的住房、基础设施、医疗教育文化需求,释放内需,从而促进经济繁荣。
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
题
(l)发展理念落后,结构模式落后。乡镇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偏低,专业技能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发展观念依然落后,固守传统的模式与方法,理念上的瓶颈制约了农村经济建设效能的提升。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业经济要求越来越多元化,传统的单一农业经济结构已不符合当代市场需求,这对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2)农业生产经营分散,组织化程度偏低。我国农村地区产业化的程度还比较低,是以家庭联产承包、分散经营为主体,没能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農业抗风险能力较差,遇到自然灾害,损失较大。“经营模式小型,生产品种单一,手段传统、落后,简单粗放,导致了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短,大部分是附加值不高的初级产品,产品研发能力低,新开发产品少,农产品科技含量低。”
(3)乡镇农村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生产方式落后。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乡镇农村基础建设非常落后,还停留在传统的手工作业、粗放经营、小规模生产的农业时代。由于乡镇自身财力有限,拿不出钱搞水利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只能依靠国家的投资。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农业资金技术短缺,严重存在技术含量不足的情况,导致农业生产与规模化的生产标准线不合等问题的出现,使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受到严重的影响。
(4)农业资金技术短缺,管理体制有待改革。农业经济投入严重不足以及农业资金技术含量低下等原因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而使得农业经济的发展没有有效的保障。当下,我国对农业投入的相关机制建立并不是很完善,仍然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资金投入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当前乡镇的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松散,没有健全的农业经济管理体制,妨碍了农业经济的管理效率,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不能适应现代化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的节奏,不利于乡镇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新时期发展乡镇农业经济的主要途径
(l)加强农业经济基础建设,加大农业发展的投资力度。县、乡领导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进和完善现代农业科研体系,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速度,推行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化的项目。现阶段加大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投资力度想要得到落实,需要政府有效的落实强农惠民的相关政策,做好角色定位,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要重视,采取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投入模式,对农业资金进行全方位的支持。应集中有限的资金,投入建造高质量、高性能的农业基础设施,工程要具有长远的使用性、高效性。
(2)积极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和多元化方式。党的“十九大”提出农业经济要实现高度的产业化。通过签订合同、建立合作社等方式,实现农业在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上的有机整合,从而实现商业化、社会化、规模化,形成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当前,把粗放型增长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是目前农业经济的必由之路,用现代化的观念及技术促进农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要做好:农业发展目标要从单一化变成多元化,让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能续航;向集农业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一体的方向转变,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与档次;向农业发展多功能转变,加速农业发展的进程;向农业发展的生态化转变,使农业经济的品质更优,更安全环保,让农业生产机械化成为现实,利用地方特色资源时打造出品牌效应。
(3)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实现土地经营权流转。推进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并加强土地管理,改变结构性矛盾,对土地经营权进行转让,健全和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稳定土地关系,提供全方位服务,实现农业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集中投入劳动力的同时加强对农业机械的使用程度。落实好各级政府在农产品加工、市场营销、融资条件方面的支持政策和措施,提高农业生产的根本效率,为构建和谐社会而奠定基础。积极扶持发展中介组织,对农业经济的有序发展造成直接影响。完善征地审批程序,鼓励农民参与加工、销售、出口等经营活动,为农业经济的飞跃性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4)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农业经济管理,加快乡镇的产业结构调整。更新农业发展理念,用现代化、机械化、信息化的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指导农业经济发展;建立特色乡镇企业,发挥本地区比较优势,注重发展农村副业。首先,从基层推进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建设,建立多形式利益联结机制,培育融合主体、创新融合方式,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更多分享增值收益。其次,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休闲、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由传统的单一生产模式转化为集餐饮、服务、运输为一体的产业链结构,达成农业经营产业化,产业经营工业化、农民参与工人化的宗旨,大大增加了乡镇人均的经济收入。
(5)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向导,依靠科技进行生产。加强政策引导,认真贯彻“十三五”规划精神,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首先,推广粮食增产技术,加大科研投入,改善粮食品质的新品种。第二,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形成以农业高等院校和重点院所为依托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第三,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力。第四,将农业生产进行合理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可通过推进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特色农业基地建设,进行优质化生产和专业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竞争能力。
(6)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全面提升农业人员综合素质,实现精准扶贫,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的主题,本着“农民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的原则,及时解决农民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问题,传授农业先进实用技术,解答农民遇到的技术难题;要对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水平、有不同需求的农民使用不同的培训办法和内容,使农民最终的角色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最终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7)推动农村经济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随着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来临,在农村经济发展工作过程中,必须开展信息化建设,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工具,为农产品提供销售路径。现代信息技术有着更为广阔的应用空间,实现科学的资源调配,提升工作的规范性,在实践中信息化建设进程有待提升。探索高效的信息化工作路径,是现代农村经济发展发展的重要方向,可以推动农业经济发展提升。
[l]王凡一,我国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及现状研究[J].山西农经,2015 (6)
[2]杜志芬,新形势下发展农业经济的有效途径[J].农业与技术,2015(1)
[3]王永峰,我国农村建立精准农业经营模式的探索[J].农业经济,2015 (3)
[4]钱小佳,浅析乡镇农业经济发展形势与存在的问题[J].河南农业,20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