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出生人口的负增长,我市乡镇初中生源急剧萎缩。为了确保教学质量,求得教育大局的稳定,我市乡镇初中相继实现了小班化教学。尽管小班化教学的可行性研究于1996年在上海率先开始,国内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小班化教学也已展露风采,但作为精品化教育的小班化教学在我们乡镇初中依然還属新生事物。由于知之不多,带来了许多认识上和操作上的不足。
一、认识肤浅,理解偏颇
对于小班化教学,许多老师顾名思义,认为就是班级人数相对较少的教学,换汤不换药,依旧拿以前搞大班的一套在教学生。其实不然,班级人数相对较少确实是小班化教学的一个特征,但绝不是本质特征。它是指在学生较少的班级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教学内容、模式、教法、评价手段均发生全新变化的一种教学。究其精神实质,就是真正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最大空间,更多地满足学生的需求,让每一个学生都受到等距离教学,让每一个学生充分享受教育资源。由于对上述要求认识不足,理解偏颇,直接导致乡镇初中小班化教学只是简单的形似,无法达到神似的境界。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导致小班化教学的推行偏离航向,因此纠正认识上的误区势在必行。
二、操作过简,成效不佳
小班化教学继承了班级授课制的优点,将课堂作为实施教学的主阵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些老师不论是新授课还是练习课,或是复习课,只要是课,就采用分组合作,后推荐一人总结发言,最后老师加以小结的形式,这样一节课主要流程就下来了。表面上看,分组合作、一人总结的确是发展了学生个性,让每个学生都动了起来,但是并非每种课型都适合这样做。其实练习课有时让每个学生沉静思考或许比让大家相互讨论效果会更好,因为它直接训练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一些老师,在对学生答题的评价中,一味多用“回答很好”、“你说得真棒”、“大家为他鼓掌”之类唱赞歌的方式。试问,如果长期使用这种唱赞歌的方式,那么学生答题的准确率、表达的严谨性怎样培养?难道每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都能做到表达正确、完整、严密吗?因此在评价学生答题效果时我认为还是应中肯地指出其不足,当然笔者并不是排斥表扬性评价语。
三、评价单一,个性受限
在乡镇初中,中考的指挥棒使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不得不以升学率和考重点作为评价学校的一个重要砝码。这使得乡镇初中在实施小班化教学的评价时不得已地以升重点作为考核教师的标准。中考的确能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考查出学生的能力情况。但是试卷之外的学生的个性品质、合作能力、探究水平等方面表现出的个体差异又怎样落实?这些正是决定学生个体的重要因素。如果这些方面无法落实,那么将个性发展作为教育之魂的小班化教学不是又落入了传统的大班授课的窠臼中了吗?我们培养的不应是高分低能的人,而应是具有良好的情商,能适应社会的人。因此,对于小班化教学的评价应落实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绝不能单纯看结果。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才能纠正小班化教学的航向。
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
所以产生认识上的偏差,根本原因是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以及教育观念的相对落后。因此有必要对实施小班化教学的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在具体实施时,必须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意识,让学生有更多时间与老师交流,与同学合作,得到老师的个别指导,享受与同学合作探究的乐趣。教师应由主角转变为配角,在一旁合理引导学生去探究、去求知,改变师讲生听的单边活动,实现师生双向互动,真正实现教学相长,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
二、合理采用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成效
小班化教学的先行者已对小班化教育的教学环境、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作了系统研究,并总结出分组教学法、个别指导法、体验教学法、尝试教学法、鼓励教学法、交融教学法、活用资源教学法、留有余地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我们在教学中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灵活地加以采用。例如语文教学中“学做主持人”的教学,就可采用“体验教学法”进行教学。在班级组织一次“主持人大赛”,创设主持的情境,让学生登台体验主持人的感觉。实践证明效果很好。当然,有时还可根据课型需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评价的实效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新课标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为我们小班化教学的评价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它指导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一份试卷去衡量一个学生。因此,我们在小班化教学的评价中应重视学生的多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重视学生运用知识、自主学习、创新能力、思维方式的评价,制定一些等级来考核,以之夯实学生发展的基础;重视对学生合作与交流,信息的共享与利用过程的评价,以之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将评价的范围由课堂延伸到社会生活中,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以之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实现了为学生终身发展着想的目标。
以上只是我——一个乡镇初中普通教师对小班化教学的一些思考和建议。我想,只要我们一心一意,真抓实干,一定会使小班化教学在我们乡镇初中别开生面。
一、认识肤浅,理解偏颇
对于小班化教学,许多老师顾名思义,认为就是班级人数相对较少的教学,换汤不换药,依旧拿以前搞大班的一套在教学生。其实不然,班级人数相对较少确实是小班化教学的一个特征,但绝不是本质特征。它是指在学生较少的班级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方式、教学内容、模式、教法、评价手段均发生全新变化的一种教学。究其精神实质,就是真正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最大空间,更多地满足学生的需求,让每一个学生都受到等距离教学,让每一个学生充分享受教育资源。由于对上述要求认识不足,理解偏颇,直接导致乡镇初中小班化教学只是简单的形似,无法达到神似的境界。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更导致小班化教学的推行偏离航向,因此纠正认识上的误区势在必行。
二、操作过简,成效不佳
小班化教学继承了班级授课制的优点,将课堂作为实施教学的主阵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些老师不论是新授课还是练习课,或是复习课,只要是课,就采用分组合作,后推荐一人总结发言,最后老师加以小结的形式,这样一节课主要流程就下来了。表面上看,分组合作、一人总结的确是发展了学生个性,让每个学生都动了起来,但是并非每种课型都适合这样做。其实练习课有时让每个学生沉静思考或许比让大家相互讨论效果会更好,因为它直接训练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一些老师,在对学生答题的评价中,一味多用“回答很好”、“你说得真棒”、“大家为他鼓掌”之类唱赞歌的方式。试问,如果长期使用这种唱赞歌的方式,那么学生答题的准确率、表达的严谨性怎样培养?难道每个学生在回答问题时都能做到表达正确、完整、严密吗?因此在评价学生答题效果时我认为还是应中肯地指出其不足,当然笔者并不是排斥表扬性评价语。
三、评价单一,个性受限
在乡镇初中,中考的指挥棒使我们的教育主管部门不得不以升学率和考重点作为评价学校的一个重要砝码。这使得乡镇初中在实施小班化教学的评价时不得已地以升重点作为考核教师的标准。中考的确能衡量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考查出学生的能力情况。但是试卷之外的学生的个性品质、合作能力、探究水平等方面表现出的个体差异又怎样落实?这些正是决定学生个体的重要因素。如果这些方面无法落实,那么将个性发展作为教育之魂的小班化教学不是又落入了传统的大班授课的窠臼中了吗?我们培养的不应是高分低能的人,而应是具有良好的情商,能适应社会的人。因此,对于小班化教学的评价应落实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绝不能单纯看结果。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才能纠正小班化教学的航向。
一、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
所以产生认识上的偏差,根本原因是缺乏正确理论的指导,以及教育观念的相对落后。因此有必要对实施小班化教学的教师进行理论培训。在具体实施时,必须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意识,让学生有更多时间与老师交流,与同学合作,得到老师的个别指导,享受与同学合作探究的乐趣。教师应由主角转变为配角,在一旁合理引导学生去探究、去求知,改变师讲生听的单边活动,实现师生双向互动,真正实现教学相长,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
二、合理采用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成效
小班化教学的先行者已对小班化教育的教学环境、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作了系统研究,并总结出分组教学法、个别指导法、体验教学法、尝试教学法、鼓励教学法、交融教学法、活用资源教学法、留有余地教学法等教学方法,我们在教学中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灵活地加以采用。例如语文教学中“学做主持人”的教学,就可采用“体验教学法”进行教学。在班级组织一次“主持人大赛”,创设主持的情境,让学生登台体验主持人的感觉。实践证明效果很好。当然,有时还可根据课型需要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评价的实效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新课标的三个维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为我们小班化教学的评价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它指导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一份试卷去衡量一个学生。因此,我们在小班化教学的评价中应重视学生的多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重视学生运用知识、自主学习、创新能力、思维方式的评价,制定一些等级来考核,以之夯实学生发展的基础;重视对学生合作与交流,信息的共享与利用过程的评价,以之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将评价的范围由课堂延伸到社会生活中,重视社会实践活动,以之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只有这样才是真正实现了为学生终身发展着想的目标。
以上只是我——一个乡镇初中普通教师对小班化教学的一些思考和建议。我想,只要我们一心一意,真抓实干,一定会使小班化教学在我们乡镇初中别开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