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群优秀教师的共同成长需要一种“积极向上,开拓进取”的整体氛围和一位指引方向的领跑者。李吉林老师身边的青年人无疑是幸运的。1990年5月,全国范围内最早的校本教师培训基地之一,通师二附小“青年教师培训中心”成立,并且由情境教育创始人李吉林老师亲自担任导师。这为一批有志于情境教育探索的青年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成长平台。很快。一个以学习为乐,以研究为荣,以创新为动力,以儿童发展为心灵寄托的团队,在李老师的引领下成长起来。
老师们具有极大的热情和积极刻苦的精神。每周二下午四点、周五晚上的学习时间一到,大家准时集合,不用通知,谁也不会迟到。大家不怕困难,寒冷的冬晚,下班后他们留下来学习,忘记了饥饿,忘记了刺骨的冷意;大家全身心地投入,年轻的爸爸甚至忘记了参加儿子的生日会:生病在家半个月的老师回到青培中心,第一句话就是“在家躺在床上就怕掉队”……作为导师,李老师对青年教师的训练是严格而亲和的,每人一份“成长规划”以明确目标;一张“作息时间表”力求日有所得。练书法、画简笔画、做读书卡、写论文是青培中心长期的作业,不仅要做完,李老师还要讲评;李老师经常指导老师分析教材,研究教法,亲自动手精心地修改教案。三遍、四遍……她绝对不嫌麻烦,她说:“钻研教材是个‘无底洞’。”教案纸上密密麻麻的红笔批注,记载的是李老师对青年教师的真爱,也是青年教师茁壮成长的印证。与严格要求交织在一起的,是李老师无微不至的关爱:寒冷的冬夜,她冒雪给住校的施建平送去一篮鸡蛋和酒精炉;治病休养的日子,她为赛课的唐颖颖一遍又一遍修改教案;她匠心独运,点拨陈志萍在教具上打开一扇窗。指导她让小山羊看到外边的精彩世界:并深入数学学科,跨越了情境数学这陌生的门槛……
李老师高屋建瓴的指导,细致入微的呵护关心,化成了青年教师成长的动力和激情,他们用忘我的工作、出色的成绩,表达着对李吉林这位教育前瞻者的由衷爱戴,表达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1994年,施建平意气风发,摘下江苏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的桂冠;吴云霞励精图治,成长为著名的德育特级教师;黄美华二十年磨一剑。荣膺南通市第一个小学音乐特级教师;语文学科人才辈出,施建平、曹桂林、唐颖颖、王美、张洪涛、陆红兵等老师参加全国全省课堂教学大赛都捧回了金闪闪的一等奖:数学学科成绩斐然,近年来夺下了江苏省数学课堂竞赛六连冠;其他的英语、美术、体育、电教各科,都在情境教育思想的滋养下,蓬勃发展,开创崭新的篇章……十多年间,300多人次外出讲课,北京、天津、上海、广州、西安、兰州这些大城市都留下了他们年轻洒脱的身影:苏北农村,边域新疆也回荡着他们热情自信的声音……情境教育为老师们插上飞翔的翅膀,托举着他们自由翱翔。
他们的实践吸引着各界宾朋纷至沓来。省内外的教育团体充满期待地来学习;中央教科所、国家教育机构的专家领导满心欢喜地来视察,全国许多学校以至世界的政要和教育工作者慕名来访参观。二附小这座百年老校也焕发了青春,情境教育与青培中心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知名度,使之成为推广汉文化的基地……原国家教委柳斌副主任曾充满激情地赞扬:“看到他们的素质,就看到了中国教育的希望。”
现在,李吉林团队日益壮大:南通市教科研的专家,南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年轻的教授、博士激情洋溢地参与研究;深圳、天津等大城市的老师,周边区县、农村,甚至是边远地区的老师也突破距离的限制参与实践。
,
在引路人和追随者共同的努力下,情境教育的理念越炼越新,道路越走越宽,整个流派的风格也越来越鲜明,那就是“多彩而质朴”、“灵动而扎实”。他们用最简单的材料,把难懂、枯燥的内容变换为多彩多姿、生动形象的情境。一个纸盒子可能就是一座城堡,几根树枝可能就是一片森林;寥寥几笔,黑板上的李白正在沉思;叮咚几个音符。孩子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就飞上了弯弯的月亮……别出心裁的创新凸显“谤发主动性、强化感受性、着眼创造性、渗透教育性、贯穿实践性”的理念;他们的课堂是属于儿童的,立足于儿童的需求,放眼于儿童的发展。大家像李老师一样用“心”去追寻小学教育的高境界。
对于李吉林来说,她也许只是凭着那一份责任感,带起了这一大批年轻人,但对于未来教育的发展来说,这却是意义深远的。著名学者翟天山说:“李吉林老师是情境教育的创立者,但情境教育已经不再是她个人的事业了。马克思中学毕业时的论文中有一段话:‘当我们把个人精力投入到一个公众关注的事业的时候,我们的痛苦有人分担,我们的快乐有人分享。’李老师找到了这种分担、分享的机制。由此可见,情境教育这个事业是可以持续发展的,可以延伸的。今天的李吉林老师已成为了一个群体,不再是个人的,这种教育的延伸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对于情境教育走向世界是有深厚底蕴的。”
现在,放眼望去,情境教育的园地已是佳木葱茏,蔚然成林。
老师们具有极大的热情和积极刻苦的精神。每周二下午四点、周五晚上的学习时间一到,大家准时集合,不用通知,谁也不会迟到。大家不怕困难,寒冷的冬晚,下班后他们留下来学习,忘记了饥饿,忘记了刺骨的冷意;大家全身心地投入,年轻的爸爸甚至忘记了参加儿子的生日会:生病在家半个月的老师回到青培中心,第一句话就是“在家躺在床上就怕掉队”……作为导师,李老师对青年教师的训练是严格而亲和的,每人一份“成长规划”以明确目标;一张“作息时间表”力求日有所得。练书法、画简笔画、做读书卡、写论文是青培中心长期的作业,不仅要做完,李老师还要讲评;李老师经常指导老师分析教材,研究教法,亲自动手精心地修改教案。三遍、四遍……她绝对不嫌麻烦,她说:“钻研教材是个‘无底洞’。”教案纸上密密麻麻的红笔批注,记载的是李老师对青年教师的真爱,也是青年教师茁壮成长的印证。与严格要求交织在一起的,是李老师无微不至的关爱:寒冷的冬夜,她冒雪给住校的施建平送去一篮鸡蛋和酒精炉;治病休养的日子,她为赛课的唐颖颖一遍又一遍修改教案;她匠心独运,点拨陈志萍在教具上打开一扇窗。指导她让小山羊看到外边的精彩世界:并深入数学学科,跨越了情境数学这陌生的门槛……
李老师高屋建瓴的指导,细致入微的呵护关心,化成了青年教师成长的动力和激情,他们用忘我的工作、出色的成绩,表达着对李吉林这位教育前瞻者的由衷爱戴,表达着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1994年,施建平意气风发,摘下江苏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的桂冠;吴云霞励精图治,成长为著名的德育特级教师;黄美华二十年磨一剑。荣膺南通市第一个小学音乐特级教师;语文学科人才辈出,施建平、曹桂林、唐颖颖、王美、张洪涛、陆红兵等老师参加全国全省课堂教学大赛都捧回了金闪闪的一等奖:数学学科成绩斐然,近年来夺下了江苏省数学课堂竞赛六连冠;其他的英语、美术、体育、电教各科,都在情境教育思想的滋养下,蓬勃发展,开创崭新的篇章……十多年间,300多人次外出讲课,北京、天津、上海、广州、西安、兰州这些大城市都留下了他们年轻洒脱的身影:苏北农村,边域新疆也回荡着他们热情自信的声音……情境教育为老师们插上飞翔的翅膀,托举着他们自由翱翔。
他们的实践吸引着各界宾朋纷至沓来。省内外的教育团体充满期待地来学习;中央教科所、国家教育机构的专家领导满心欢喜地来视察,全国许多学校以至世界的政要和教育工作者慕名来访参观。二附小这座百年老校也焕发了青春,情境教育与青培中心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知名度,使之成为推广汉文化的基地……原国家教委柳斌副主任曾充满激情地赞扬:“看到他们的素质,就看到了中国教育的希望。”
现在,李吉林团队日益壮大:南通市教科研的专家,南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年轻的教授、博士激情洋溢地参与研究;深圳、天津等大城市的老师,周边区县、农村,甚至是边远地区的老师也突破距离的限制参与实践。
,
在引路人和追随者共同的努力下,情境教育的理念越炼越新,道路越走越宽,整个流派的风格也越来越鲜明,那就是“多彩而质朴”、“灵动而扎实”。他们用最简单的材料,把难懂、枯燥的内容变换为多彩多姿、生动形象的情境。一个纸盒子可能就是一座城堡,几根树枝可能就是一片森林;寥寥几笔,黑板上的李白正在沉思;叮咚几个音符。孩子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就飞上了弯弯的月亮……别出心裁的创新凸显“谤发主动性、强化感受性、着眼创造性、渗透教育性、贯穿实践性”的理念;他们的课堂是属于儿童的,立足于儿童的需求,放眼于儿童的发展。大家像李老师一样用“心”去追寻小学教育的高境界。
对于李吉林来说,她也许只是凭着那一份责任感,带起了这一大批年轻人,但对于未来教育的发展来说,这却是意义深远的。著名学者翟天山说:“李吉林老师是情境教育的创立者,但情境教育已经不再是她个人的事业了。马克思中学毕业时的论文中有一段话:‘当我们把个人精力投入到一个公众关注的事业的时候,我们的痛苦有人分担,我们的快乐有人分享。’李老师找到了这种分担、分享的机制。由此可见,情境教育这个事业是可以持续发展的,可以延伸的。今天的李吉林老师已成为了一个群体,不再是个人的,这种教育的延伸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对于情境教育走向世界是有深厚底蕴的。”
现在,放眼望去,情境教育的园地已是佳木葱茏,蔚然成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