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语文读写课程内容包括:读“自编教材”,写“读书笔记”;读“当代名家”,写“作品简介”;读“泰州名人”,写“名人传记”;读“千里历程”,写“山水游记”;读“励才校园”,写“母校留言”;读“主题美文”,写“升格作文”;读“经典影片”,写“微型作文”;读“古典诗词”,写“现代小诗”;读“专题名言”,写“凡人名言”。这一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让语文这门学科厚实丰盈起来了,激发了学生巨大的潜能,“共生”出了强大的精神磁场和语文学习力,达成了“读写共生”。
关键词:初中语文读写课程开发实施
武侠作品中,总有人物内功登峰造极,能够将全身最重要的“任”“督”二脉打通,从而武功陡升,成为绝顶高手。“读”与“写”就是语文功夫中的“任”“督”二脉,一旦打通,语文功力也会倍增,成为作文高手。如何打通呢?一个精妙的秘诀就是:以读促写,以写逼读;读中练写,写中悟读;广泛阅读,快乐写作;深度阅读,定点写作。开发语文读写课程是获得这一“秘诀”的理想途径。下面谈谈我校近几年在这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一、读“自编教材”,写“读书笔记”
一直以来,我们坚持开展美文阅读欣赏活动,每周安排一课时专门指导学生阅读欣赏现代美文。
阅读欣赏美文与讲析课文最大的区别在于,不讲究知识点的全面覆盖,而是采取“凸显亮点,略及(或不及)其余”的课堂策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慢慢咀嚼、渐渐理解、步步化用文本中的最光彩照人之处。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我们将这些美文变成了教材——《语文阅读欣赏》,该教材贯穿七至九年级,各年级分上、下册,每学期一册。每册安排14周的阅读内容,每一周的栏目分别为——
星期一“凝望大师”:介绍一位现当代著名作家,如汪曾祺、贾平凹、余秋雨、曹文轩等,让学生从思想品德、人格修养、治学方法、主要作品等方面了解大师。
星期二“好书快递”:介绍本周作家的一部代表作品进行导读,让学生了解内容简介,并选择精彩章节,指导赏析。
星期三“鉴赏课堂”:选择一篇经典的精美短文,通过评点的方式指导学生赏析。
星期四“探究天地”:选择与“星期三”话题相同或主旨相近的文章,供学生自主赏析,质疑探究。
星期五“时文快递”:选择当代“新鲜”的时文美文,让学生在品读“未来经典”的同时,感受时代的脉搏。
周末选修:从周五的“时文快递”或本周的主题中设置恰当的探究题,供学生自主研究学习。
以周为单位,学生利用课内外的时间,每周自主完成自编教材上一周的阅读内容。每学期,须完成50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或摘抄,或评点,或撰写心得。
二、读“当代名家”,写“作品简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基于此,我们引导学生每学期专门读一位作家的作品,并写好作品简介。三年的整体规划是——七年级第一学期,读曹文轩;七年级第二学期,读汪曾祺;八年级第一学期,读龙应台;八年级第二学期,读毕淑敏;九年级第一学期,读杨绛;九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即将参加中考,学习任务较重,不再作硬性的阅读安排。七年级每学期阅读量30万字以上,撰写的作品简介包括书中重要人物、精彩场景、主要情节等,不少于3000字;八年级每学期阅读量40万字以上,撰写的作品简介在七年级的基础上加上作品评价,不少于4000字;九年级每学期(主要是第一学期)阅读量50万字以上,撰写的作品简介内容要求与八年级相同,不低于5000字。
我们对课本上规定的教学内容作适当调整,详讲、略讲、合并讲、单元整体讲相结合,每学期整合出一整周的时间专门阅读指定作家的作品,撰写规定体式的作品简介。如学生在读曹文轩的《草房子》时,我们就提出了这样的写作要求——
1.人物描写积累(各5处)。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刻画、人物语言、侧面描写,要求采用摘抄加点评的形式,点评可从修辞手法、词语锤炼、句式运用、描写角度等方面入手。
2.场景描写分类(各5处)。包括描写害怕的场景、描写可笑的场景、描写萌动的场景、描写气愤的场景、描写捉弄人的场景、描写富有诗意的场景,要求采用摘抄加点评的形式,场景要素为“人物+时间+环境”,点评可从修辞手法、词语锤炼、句式运用、描写角度等方面入手。
3.重要人物梳理。包括桑桑、纸月、杜小康、陆鹤、细马、白雀、桑乔、蒋一轮、秦大奶奶、温动菊等,要求勾连全书概述与该人物相关的主要情节,并做人物点评。
4.人物对比阅读。包括桑桑与杜小康、桑桑与青铜、纸月与阿梅、纸月与葵花,要求结合具体情节,比较人物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5.绘制人物图谱。要求结合故事情节,设计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图。
三、读“泰州名人”,写“名人传记”
泰州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名人辈出,这些名人就是一本本文化名著,是青少年语文学习的极好资源。我们从七年级开始,整体设计并开展“寻访泰州文化名人足迹”系列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拜访名人故居或纪念馆,阅读(或观赏)其代表作品,了解其在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收集相关资料,创写名人传记,每学期完成一篇,字数3000~5000。随着年级的增高,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具体安排是:七年级第一学期,写高二适;七年级第二学期,写梅兰芳;八年级第一学期,写施耐庵;八年级第二学期,写郑板桥;九年级第一学期,写王艮。
以高二适为例,写他的传记至少应当包含以下内容:(1)高二适纪念馆参观游览过程;(2)高二适的主要生平事迹;(3)高二适家乡的风土人情简介;(4)高二适作品观赏体会;(5)高二适求真精神的时代意义。
四、读“千里历程”,写“山水游記”
我们系列化地开展了“行千里路,读无字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带领全体学生到省内的风景名胜游学、研修,并做了三年的统筹安排:七年级第一学期,游姜堰溱湖风景区;七年级第二学期,游泰州天德湖公园;八年级第一学期,游兴化李中水上森林公园;八年级第二学期,游苏州园林;九年级第一学期,游常州淹城;九年级第二学期,游扬州瘦西湖。 游览过后,不强求学生写完整的游记,提倡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游踪:图文相配,创作小诗,拍摄微电影,举办摄影展,设计诗歌集,创作微信作品……
在溱湖风景区,有学生拍摄下一只黑天鹅领着一群小天鹅的镜头,配上这样的文字:
黑天鹅双翅微动,发出低沉的呼唤声。四面八方的小鹅立刻像听到了命令一样,叽叽咕咕地围拢过来,秩序井然地跟在后面。水波荡漾,漾不开浓浓的爱意。
在苏州园林,有学生给那棵著名的空心树定格,配上了一首小诗:
粗壮挺拔的身軀,
掩饰不了你曾经的辉煌。
一片片嫩绿的树叶,
仿佛都是你蓬勃的过往。
那空空如也的树干,
虽然只剩下树皮,
却已书写了奇迹与梦想。
一方镂空的窗,
透过后院整片芬芳;
一株嫣然的茶花,
伴着春日的节奏绽放。
空心的老树并不空虚,
他的世界虽然没有自己的心脏,
周围一片又一片的风景,
一直在观赏着他的倔强,执着,张扬。
五、读“励才校园”,写“母校留言”
我校占地168亩,是国际生态绿旗学校。从学生入校之初,教师就引领他们做好三年规划,认真读好校园这本无字之书,写下自己的观察与感悟:七年级侧重写校园美景,至少5则,总量1000字以上,要求图文并茂;八年级侧重写同学风采,至少10则,总量3000字以上,要求图文并茂;九年级侧重写师恩难忘,至少10则,总量4000字以上,要求图文并茂。
毕业前夕,各班开展毕业纪念册设计最佳方案征集活动,遴选出最优美的照片和文字,设计出触及学生灵魂深处的毕业纪念册。
一位学生给化学老师留下了这样的赠言:
老师,您教给了我们许多“化学哲理”——化合反应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分解反应启示我们,一笑解千愁;置换反应警醒我们,为人当自强;复分解反应昭示我们,公正平等,礼尚往来!
一位同学在本班的集体照下面配上了这样的文字: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故乡》里的《春》和《社戏》;明天你是否还牢记,黑板上的ABC; 试卷上复杂的几何题,考试后挠头的你;做实验你总是很小心,生怕硫酸弄破了皮;发电机还是电动机,纠结到知足短路的你;新学堂近时代兴起,却想回三国献计;小康社会到决胜时期,艰苦奋斗是根本路径。谁鼓励跑步差几秒的你,谁担心挑食的你,谁陪你扫地倒垃圾,谁嘲笑跟女生一说话就脸红的你,那就是初三(7)班的你!
六、读“主题美文”,写“升格作文”
在近几年的探索研究中,我们逐步形成了“写前主题阅读,写中过程体验,写后反省分享”的作文教学操作流程。
从起始年级起,每学期每位学生至少进行三次升格作文训练。此类作文,轻作前指导,重作后升格。先以同类主题、题材、名家作品以及往届学生同题优作作为范例,让学生阅读、学写、仿作;写完之后从全年级学生中遴选出二三十篇优作,统一印发给学生,全年级进行统一评讲,赏析学生优作中凸显的亮点,分析本次写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评讲过后,再由教师对本班部分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面批,指导学生升格习作,或进行部分升格:对开头、结尾,对部分语句、段落进行优化;或整体升格:对选材、线索、立意等进行调整。升格后,教师再个别辅导,进行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升格。这样的读写训练,保证了学生所写习作基本能够“过关”。
我们每学年筛选60篇升格成功的“典型作品”, 按年级序列排列,汇编成书,将习作的升格过程原生态地呈现出来,留给下一届学生分享体悟。呈现体式如下:
(1)原文问诊:呈现最初的文章,并对文章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选材立意、主题提炼等方面的问题做出诊断。
(2)一次升格文:呈现经过第一次升格的文章,配上教师的随文旁批,后面附有“升格聊天室”,以对话的形式介绍师生在此次升格中的见解和体验,并指出升格后仍然存在的问题。
(3)二次升格文:呈现经过第二次升格的文章,配上教师进一步跟踪的随文旁批,最后设计“升格自由谈”,习作者吐露经过两次升格后的启示和收获。
我们将这本书取名为“拔节的声音”,因为我们觉得,作文升格的过程,就是学生作文能力生长的过程,从中我们能听到孩子们个人成长的声音,这也是生命拔节的声音。
七、读“经典影片”,写“微型作文”
课标提出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电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吸纳、借鉴小说、诗歌、散文及戏剧的表现手法,渗透矛盾冲突、形象塑造、诗歌意境等表现方法,经典的影片与文学名著一样都是我们的精神盛宴。从影片中挖掘语文资源,开展读写训练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引领学生体悟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运用能力,提高现代语文素养,是让语文教学“开放而有活力”的理想途径。
我们精选了10部经典影片,供学生在三年内“细读”,每学期两部。10部影片安排如下:七年级第一学期,《海底总动员》《夏洛特的网》;七年级第二学期,《帝企鹅日记》《小鬼当家》;八年级第一学期,《花木兰》《勇敢的心》;八年级第二学期,《荒岛生存》《辛德勒名单》;九年级第一学期,《战马》《肖申克的救赎》。
结合每部影片的不同特点,有所侧重地按下列要求进行微写作训练:
1.回顾概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影片的故事情节。
2.视听品味——品味影片中富有韵味的人物对白,说说其中蕴含的言外之意。 3.观赏描述——选择影片中的精彩镜头进行描写,并适当融入自己的想象。
4.研究领悟——介绍影片中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精巧情节,并说说其巧妙之处。
5.探微评论——探寻影片中与情节密切相关的道具,结合具体情节谈谈这一道具设置的意图。
6.链接勾连——将电影与课文链接,仿写课文段落。
一位学生在观看完《战马》后,以电影的结尾主人公与家人相聚的镜头为题材,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夕阳西落,血红色的阳光洒在天地之间,勾勒出一幅唯美的图画,带着几分安详,又有几分静谧。远处的地平线上,出现了梦幻般的一人一马的轮廓,徐徐移来。罗丝正在庭院里干活,夕阳的余晖把她的脸映得红彤彤的。是艾伯特!母子俩情不自禁地抱在了一起。不远处干活的父亲看到了这一幕,他一瘸一拐地推开栅栏,走到艾伯特面前,仔细端详着他的儿子,目光中有惊喜、有欣慰、有期盼,也有自豪。他们没有一下子拥抱,而是用男人之间特有的方式握了握手。艾伯特拿出那面奖旗交还给父亲,父子四目对视,终于拥抱在一起,紧紧地,似乎谁也难将他们分开。
八、读“古典诗词”,写“现代小诗”
我们从浩瀚的中国古典诗词中选取了80首,按照主题分成八个单元: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咏物诗、思念诗、羁旅诗、爱国诗、怀古诗,编写了校本教材《古诗词赏读》,供八年级学生使用。每个单元设有总的学习目标,每首诗后面设计注释、诗意品读、名句赏析、艺术特色等栏目,并安排了“诗意创写”作业,引领学生在诵读揣摩、内化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的语言训练,“新瓶装老酒”。
在赏读了明朝王恭的《咏秋风》和唐朝张祐的《咏风》这两首诗之后,一位学生写下了这样的小诗:
你是三月纷飞的风筝,
你是六月清凉的雨滴,
你是八月飘香的丹桂,
你是冬月漫舞的雪花。
人说你是无形的,
可无处不有你的踪影,
人说你是无情的,
可处处感受到你的爱心。
你温暖了孩子们的童年,
你凉爽了人们的心田,
你甜醉了亲人的思念,
你安抚了麦苗的梦境。
你有形,
你更有情!
九、读“专题名言”,写“凡人名言”
肤浅、虚假,缺少深度,是初中生写作语言中常见的现象。如何让他们的语言深刻成熟起来呢?我们系列化地开展了读“专题名言”、写“凡人名言”的语言训练活动。每学期确立4个专题,每个专题推荐20~30句名人名言、谚语、网络流行语,按照“我们来背诵”(选10条)、“我们来默写”(选5条)、“我们来创写”(写2条)这三个步骤实施,逐步提升训练要求。三学年计24个专题,安排如下:七年级第一学期,母爱、爱国、自强、时间;七年级第二学期,尊师、友情、勤奋、劳动;八年级第一学期,爱情、父爱、青春、音乐;八年级第二学期,读书、成功、勇敢、生命;九年级第一学期,诗意、谦虚、失败、人生;九年级第二学期,乐观、宽容、梦想、幸福。
一位学生在背诵完20条关于“宽容” 的名句之后,默写了5条,自己也创写了3句:
1.宽容是一剂良药,能让深陷羞愧的朋友神清气爽。
2.学会宽容,你将少一个敌人,多一个朋友。
3.学做大海吧,像它那样宽阔无边,像它那样包容万物,像它那样接纳百川。
經过长期训练,学生的作文中经常异彩纷呈,亮点迭出。
我们开发读写课程,是对生物学共生原理的应用和拓展。生物学中的共生,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在共生关系中,一方和另一方必须是共处共适,共建共享,相生相随,相促相补。开发读写课程,旨在让读和写相互促进,共生互惠,共同生长,以实现学生读写行为的深度融合、学习技能的有效提高和人文素养的丰厚积淀,实现“读写共生”。
“读写共生”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是把读写训练融入语文课堂、课内外阅读、综合实践、影视观赏、朗读诵读等语文学习活动之中,在这些活动中,阅读与写作已经融为一体,阅读滋养写作,写作倒逼阅读,二者共生互惠。当然,阅读与写作教学效益、教师与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与人文精神都得到了共同的提升。
我们欣喜地发现,在开发与实施读写课程的过程中,语文这门学科厚实丰盈起来了,“读”成为学生的需要,“写”成为学生的渴求,学生常感到不读不幸福,不写不痛快。因为,通过读写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我们似乎已经打通了学生读与写的“任”“督”二脉,激发了学生巨大的潜能,“共生”出了强大的精神磁场和语文学习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读写课程开发实施
武侠作品中,总有人物内功登峰造极,能够将全身最重要的“任”“督”二脉打通,从而武功陡升,成为绝顶高手。“读”与“写”就是语文功夫中的“任”“督”二脉,一旦打通,语文功力也会倍增,成为作文高手。如何打通呢?一个精妙的秘诀就是:以读促写,以写逼读;读中练写,写中悟读;广泛阅读,快乐写作;深度阅读,定点写作。开发语文读写课程是获得这一“秘诀”的理想途径。下面谈谈我校近几年在这方面的探索与实践。
一、读“自编教材”,写“读书笔记”
一直以来,我们坚持开展美文阅读欣赏活动,每周安排一课时专门指导学生阅读欣赏现代美文。
阅读欣赏美文与讲析课文最大的区别在于,不讲究知识点的全面覆盖,而是采取“凸显亮点,略及(或不及)其余”的课堂策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慢慢咀嚼、渐渐理解、步步化用文本中的最光彩照人之处。经过长时间的积累,我们将这些美文变成了教材——《语文阅读欣赏》,该教材贯穿七至九年级,各年级分上、下册,每学期一册。每册安排14周的阅读内容,每一周的栏目分别为——
星期一“凝望大师”:介绍一位现当代著名作家,如汪曾祺、贾平凹、余秋雨、曹文轩等,让学生从思想品德、人格修养、治学方法、主要作品等方面了解大师。
星期二“好书快递”:介绍本周作家的一部代表作品进行导读,让学生了解内容简介,并选择精彩章节,指导赏析。
星期三“鉴赏课堂”:选择一篇经典的精美短文,通过评点的方式指导学生赏析。
星期四“探究天地”:选择与“星期三”话题相同或主旨相近的文章,供学生自主赏析,质疑探究。
星期五“时文快递”:选择当代“新鲜”的时文美文,让学生在品读“未来经典”的同时,感受时代的脉搏。
周末选修:从周五的“时文快递”或本周的主题中设置恰当的探究题,供学生自主研究学习。
以周为单位,学生利用课内外的时间,每周自主完成自编教材上一周的阅读内容。每学期,须完成50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或摘抄,或评点,或撰写心得。
二、读“当代名家”,写“作品简介”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基于此,我们引导学生每学期专门读一位作家的作品,并写好作品简介。三年的整体规划是——七年级第一学期,读曹文轩;七年级第二学期,读汪曾祺;八年级第一学期,读龙应台;八年级第二学期,读毕淑敏;九年级第一学期,读杨绛;九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即将参加中考,学习任务较重,不再作硬性的阅读安排。七年级每学期阅读量30万字以上,撰写的作品简介包括书中重要人物、精彩场景、主要情节等,不少于3000字;八年级每学期阅读量40万字以上,撰写的作品简介在七年级的基础上加上作品评价,不少于4000字;九年级每学期(主要是第一学期)阅读量50万字以上,撰写的作品简介内容要求与八年级相同,不低于5000字。
我们对课本上规定的教学内容作适当调整,详讲、略讲、合并讲、单元整体讲相结合,每学期整合出一整周的时间专门阅读指定作家的作品,撰写规定体式的作品简介。如学生在读曹文轩的《草房子》时,我们就提出了这样的写作要求——
1.人物描写积累(各5处)。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刻画、人物语言、侧面描写,要求采用摘抄加点评的形式,点评可从修辞手法、词语锤炼、句式运用、描写角度等方面入手。
2.场景描写分类(各5处)。包括描写害怕的场景、描写可笑的场景、描写萌动的场景、描写气愤的场景、描写捉弄人的场景、描写富有诗意的场景,要求采用摘抄加点评的形式,场景要素为“人物+时间+环境”,点评可从修辞手法、词语锤炼、句式运用、描写角度等方面入手。
3.重要人物梳理。包括桑桑、纸月、杜小康、陆鹤、细马、白雀、桑乔、蒋一轮、秦大奶奶、温动菊等,要求勾连全书概述与该人物相关的主要情节,并做人物点评。
4.人物对比阅读。包括桑桑与杜小康、桑桑与青铜、纸月与阿梅、纸月与葵花,要求结合具体情节,比较人物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5.绘制人物图谱。要求结合故事情节,设计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图。
三、读“泰州名人”,写“名人传记”
泰州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名人辈出,这些名人就是一本本文化名著,是青少年语文学习的极好资源。我们从七年级开始,整体设计并开展“寻访泰州文化名人足迹”系列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拜访名人故居或纪念馆,阅读(或观赏)其代表作品,了解其在文化方面的主要贡献,收集相关资料,创写名人传记,每学期完成一篇,字数3000~5000。随着年级的增高,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具体安排是:七年级第一学期,写高二适;七年级第二学期,写梅兰芳;八年级第一学期,写施耐庵;八年级第二学期,写郑板桥;九年级第一学期,写王艮。
以高二适为例,写他的传记至少应当包含以下内容:(1)高二适纪念馆参观游览过程;(2)高二适的主要生平事迹;(3)高二适家乡的风土人情简介;(4)高二适作品观赏体会;(5)高二适求真精神的时代意义。
四、读“千里历程”,写“山水游記”
我们系列化地开展了“行千里路,读无字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带领全体学生到省内的风景名胜游学、研修,并做了三年的统筹安排:七年级第一学期,游姜堰溱湖风景区;七年级第二学期,游泰州天德湖公园;八年级第一学期,游兴化李中水上森林公园;八年级第二学期,游苏州园林;九年级第一学期,游常州淹城;九年级第二学期,游扬州瘦西湖。 游览过后,不强求学生写完整的游记,提倡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游踪:图文相配,创作小诗,拍摄微电影,举办摄影展,设计诗歌集,创作微信作品……
在溱湖风景区,有学生拍摄下一只黑天鹅领着一群小天鹅的镜头,配上这样的文字:
黑天鹅双翅微动,发出低沉的呼唤声。四面八方的小鹅立刻像听到了命令一样,叽叽咕咕地围拢过来,秩序井然地跟在后面。水波荡漾,漾不开浓浓的爱意。
在苏州园林,有学生给那棵著名的空心树定格,配上了一首小诗:
粗壮挺拔的身軀,
掩饰不了你曾经的辉煌。
一片片嫩绿的树叶,
仿佛都是你蓬勃的过往。
那空空如也的树干,
虽然只剩下树皮,
却已书写了奇迹与梦想。
一方镂空的窗,
透过后院整片芬芳;
一株嫣然的茶花,
伴着春日的节奏绽放。
空心的老树并不空虚,
他的世界虽然没有自己的心脏,
周围一片又一片的风景,
一直在观赏着他的倔强,执着,张扬。
五、读“励才校园”,写“母校留言”
我校占地168亩,是国际生态绿旗学校。从学生入校之初,教师就引领他们做好三年规划,认真读好校园这本无字之书,写下自己的观察与感悟:七年级侧重写校园美景,至少5则,总量1000字以上,要求图文并茂;八年级侧重写同学风采,至少10则,总量3000字以上,要求图文并茂;九年级侧重写师恩难忘,至少10则,总量4000字以上,要求图文并茂。
毕业前夕,各班开展毕业纪念册设计最佳方案征集活动,遴选出最优美的照片和文字,设计出触及学生灵魂深处的毕业纪念册。
一位学生给化学老师留下了这样的赠言:
老师,您教给了我们许多“化学哲理”——化合反应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分解反应启示我们,一笑解千愁;置换反应警醒我们,为人当自强;复分解反应昭示我们,公正平等,礼尚往来!
一位同学在本班的集体照下面配上了这样的文字:
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故乡》里的《春》和《社戏》;明天你是否还牢记,黑板上的ABC; 试卷上复杂的几何题,考试后挠头的你;做实验你总是很小心,生怕硫酸弄破了皮;发电机还是电动机,纠结到知足短路的你;新学堂近时代兴起,却想回三国献计;小康社会到决胜时期,艰苦奋斗是根本路径。谁鼓励跑步差几秒的你,谁担心挑食的你,谁陪你扫地倒垃圾,谁嘲笑跟女生一说话就脸红的你,那就是初三(7)班的你!
六、读“主题美文”,写“升格作文”
在近几年的探索研究中,我们逐步形成了“写前主题阅读,写中过程体验,写后反省分享”的作文教学操作流程。
从起始年级起,每学期每位学生至少进行三次升格作文训练。此类作文,轻作前指导,重作后升格。先以同类主题、题材、名家作品以及往届学生同题优作作为范例,让学生阅读、学写、仿作;写完之后从全年级学生中遴选出二三十篇优作,统一印发给学生,全年级进行统一评讲,赏析学生优作中凸显的亮点,分析本次写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评讲过后,再由教师对本班部分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面批,指导学生升格习作,或进行部分升格:对开头、结尾,对部分语句、段落进行优化;或整体升格:对选材、线索、立意等进行调整。升格后,教师再个别辅导,进行第二次甚至第三次升格。这样的读写训练,保证了学生所写习作基本能够“过关”。
我们每学年筛选60篇升格成功的“典型作品”, 按年级序列排列,汇编成书,将习作的升格过程原生态地呈现出来,留给下一届学生分享体悟。呈现体式如下:
(1)原文问诊:呈现最初的文章,并对文章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选材立意、主题提炼等方面的问题做出诊断。
(2)一次升格文:呈现经过第一次升格的文章,配上教师的随文旁批,后面附有“升格聊天室”,以对话的形式介绍师生在此次升格中的见解和体验,并指出升格后仍然存在的问题。
(3)二次升格文:呈现经过第二次升格的文章,配上教师进一步跟踪的随文旁批,最后设计“升格自由谈”,习作者吐露经过两次升格后的启示和收获。
我们将这本书取名为“拔节的声音”,因为我们觉得,作文升格的过程,就是学生作文能力生长的过程,从中我们能听到孩子们个人成长的声音,这也是生命拔节的声音。
七、读“经典影片”,写“微型作文”
课标提出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电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它吸纳、借鉴小说、诗歌、散文及戏剧的表现手法,渗透矛盾冲突、形象塑造、诗歌意境等表现方法,经典的影片与文学名著一样都是我们的精神盛宴。从影片中挖掘语文资源,开展读写训练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引领学生体悟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运用能力,提高现代语文素养,是让语文教学“开放而有活力”的理想途径。
我们精选了10部经典影片,供学生在三年内“细读”,每学期两部。10部影片安排如下:七年级第一学期,《海底总动员》《夏洛特的网》;七年级第二学期,《帝企鹅日记》《小鬼当家》;八年级第一学期,《花木兰》《勇敢的心》;八年级第二学期,《荒岛生存》《辛德勒名单》;九年级第一学期,《战马》《肖申克的救赎》。
结合每部影片的不同特点,有所侧重地按下列要求进行微写作训练:
1.回顾概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影片的故事情节。
2.视听品味——品味影片中富有韵味的人物对白,说说其中蕴含的言外之意。 3.观赏描述——选择影片中的精彩镜头进行描写,并适当融入自己的想象。
4.研究领悟——介绍影片中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精巧情节,并说说其巧妙之处。
5.探微评论——探寻影片中与情节密切相关的道具,结合具体情节谈谈这一道具设置的意图。
6.链接勾连——将电影与课文链接,仿写课文段落。
一位学生在观看完《战马》后,以电影的结尾主人公与家人相聚的镜头为题材,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夕阳西落,血红色的阳光洒在天地之间,勾勒出一幅唯美的图画,带着几分安详,又有几分静谧。远处的地平线上,出现了梦幻般的一人一马的轮廓,徐徐移来。罗丝正在庭院里干活,夕阳的余晖把她的脸映得红彤彤的。是艾伯特!母子俩情不自禁地抱在了一起。不远处干活的父亲看到了这一幕,他一瘸一拐地推开栅栏,走到艾伯特面前,仔细端详着他的儿子,目光中有惊喜、有欣慰、有期盼,也有自豪。他们没有一下子拥抱,而是用男人之间特有的方式握了握手。艾伯特拿出那面奖旗交还给父亲,父子四目对视,终于拥抱在一起,紧紧地,似乎谁也难将他们分开。
八、读“古典诗词”,写“现代小诗”
我们从浩瀚的中国古典诗词中选取了80首,按照主题分成八个单元: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咏物诗、思念诗、羁旅诗、爱国诗、怀古诗,编写了校本教材《古诗词赏读》,供八年级学生使用。每个单元设有总的学习目标,每首诗后面设计注释、诗意品读、名句赏析、艺术特色等栏目,并安排了“诗意创写”作业,引领学生在诵读揣摩、内化感悟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化的语言训练,“新瓶装老酒”。
在赏读了明朝王恭的《咏秋风》和唐朝张祐的《咏风》这两首诗之后,一位学生写下了这样的小诗:
你是三月纷飞的风筝,
你是六月清凉的雨滴,
你是八月飘香的丹桂,
你是冬月漫舞的雪花。
人说你是无形的,
可无处不有你的踪影,
人说你是无情的,
可处处感受到你的爱心。
你温暖了孩子们的童年,
你凉爽了人们的心田,
你甜醉了亲人的思念,
你安抚了麦苗的梦境。
你有形,
你更有情!
九、读“专题名言”,写“凡人名言”
肤浅、虚假,缺少深度,是初中生写作语言中常见的现象。如何让他们的语言深刻成熟起来呢?我们系列化地开展了读“专题名言”、写“凡人名言”的语言训练活动。每学期确立4个专题,每个专题推荐20~30句名人名言、谚语、网络流行语,按照“我们来背诵”(选10条)、“我们来默写”(选5条)、“我们来创写”(写2条)这三个步骤实施,逐步提升训练要求。三学年计24个专题,安排如下:七年级第一学期,母爱、爱国、自强、时间;七年级第二学期,尊师、友情、勤奋、劳动;八年级第一学期,爱情、父爱、青春、音乐;八年级第二学期,读书、成功、勇敢、生命;九年级第一学期,诗意、谦虚、失败、人生;九年级第二学期,乐观、宽容、梦想、幸福。
一位学生在背诵完20条关于“宽容” 的名句之后,默写了5条,自己也创写了3句:
1.宽容是一剂良药,能让深陷羞愧的朋友神清气爽。
2.学会宽容,你将少一个敌人,多一个朋友。
3.学做大海吧,像它那样宽阔无边,像它那样包容万物,像它那样接纳百川。
經过长期训练,学生的作文中经常异彩纷呈,亮点迭出。
我们开发读写课程,是对生物学共生原理的应用和拓展。生物学中的共生,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在共生关系中,一方和另一方必须是共处共适,共建共享,相生相随,相促相补。开发读写课程,旨在让读和写相互促进,共生互惠,共同生长,以实现学生读写行为的深度融合、学习技能的有效提高和人文素养的丰厚积淀,实现“读写共生”。
“读写共生”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是把读写训练融入语文课堂、课内外阅读、综合实践、影视观赏、朗读诵读等语文学习活动之中,在这些活动中,阅读与写作已经融为一体,阅读滋养写作,写作倒逼阅读,二者共生互惠。当然,阅读与写作教学效益、教师与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与人文精神都得到了共同的提升。
我们欣喜地发现,在开发与实施读写课程的过程中,语文这门学科厚实丰盈起来了,“读”成为学生的需要,“写”成为学生的渴求,学生常感到不读不幸福,不写不痛快。因为,通过读写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我们似乎已经打通了学生读与写的“任”“督”二脉,激发了学生巨大的潜能,“共生”出了强大的精神磁场和语文学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