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了解贵州省2017-2018年非伤寒沙门菌(NTS)的血清型分布、耐药情况与脉冲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特征。方法对分离自贵州省临床病例的191株非伤寒沙门菌菌株进行生化鉴定、血清型分型,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16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PFGE进行分子分型分析。结果 191株非伤寒沙门菌分出18种血清型,鼠伤寒沙门菌(45.5%,87/191)和肠炎沙门菌(29.3%,56/191)为主要血清型。对所测抗生素产生耐药的菌株占96.8%(185/191),对磺胺异恶唑、链霉素、氨苄西林、四环素、多西环
利用杯突试验方法测试了 2 mm厚2024-0铝合金母材及搅拌摩擦焊拼焊板焊态和焊后退火态的杯突值,并利用ABAQUS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杯突过程中试样应力和应变的分布特征,结合焊
研究了25℃-175℃温度范围内7A85-T7452铝合金锻件的拉伸力学性能,采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观察了不同温度下锻件拉伸试验后的微观组织,并分析了拉伸温度和组织变化对锻件力学性能与断裂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拉伸温度的升高JA85-T7452铝合金锻件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逐渐减小,加工硬化率降低;合金断口由室温时的层片状沿晶断裂转变为高温时的等轴穿晶韧窝断裂,并且在高于150℃时第二相粒子脱落现象显著,在175℃时韧窝周围存在明显的滑移变形特征;合金的第二相主要为η’、η和Al
3
常泰长江大桥主航道桥为主跨1176 m的公铁合建双塔斜拉桥,由于跨度和主梁自重均较大,该桥桥塔具有塔高、体量大、索力大、塔端锚固构造及施工较为复杂的特点。根据桥塔结构特点,开展桥塔方案、索塔锚固方案等一系列研究,创造性地提出采用钢混混合空间钻石型桥塔(简称SCDT)和钢箱核芯混凝土组合索塔锚固结构(简称SCAS)。空间钻石型桥塔将平面钻石形桥塔方案的中、下塔柱沿纵向分解形成框架结构,能大幅提高桥塔纵向刚度及斜拉索利用效率、极大地减小桥塔在施工和使用期可能出现的非受力方向开裂风险。钢箱核芯混凝土组合索塔锚固
通过小试絮凝研究,确定了碳纳米管与丁苯胶乳絮凝的工艺条件及组份用量;并对中试放大絮凝试样与共混试样性能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絮凝有效解决了碳纳米管在橡胶中分散不均匀问题,与机械共混胶相比,共絮凝丁苯橡胶/碳纳米管复合材料硫化后的拉伸性能、抗撕裂性能、耐磨性能、导热导电性能都有显著的提高;加工性能大幅改善;且密炼出的胶料塑化均匀,表面更加光滑;与纯丁苯橡胶相比,絮凝复合物具有焦烧时间缩短、正硫化时间缩短的特性,可提高丁苯橡胶的硫化速率,缩短硫化周期。
目的对蔬菜源mcr-1阳性多重耐药大肠杆菌的菌株特征进行分析。方法 2019年从扬州2个超市采集251份零售蔬菜样品,通过麦康凯平板和含2 mg/L头孢噻肟的麦康凯板进行肠杆菌的分离,PCR和测序检测黏菌素耐药基因mcr-1的携带情况,利用16S rRNA基因扩增和测序对mcr-1阳性肠杆菌进行菌种鉴定,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其对常见16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分析该菌株的特征。结果共分离得到189株肠杆菌,其中仅在1株分离自生菜的大肠杆菌中检测到mcr-1。该菌株对黏菌素最小抑菌浓度为8 mg
目的通过评价蜱、人群中蜱传脑炎病毒阳性率及血清抗体阳性率的情况,分析蜱传脑炎在我国的流行特点,明确我国现行蜱传脑炎预防控制措施疫苗接种的重要意义,为该病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检索PubMed、万方、维普和知网数据库搜集2000-2019年发表的关于蜱中蜱传脑炎病毒阳性率和人血清学调查的文章,通过Meta分析方法利用Stata15软件对选定的11篇和12篇相关文献进行汇总和分析,得到蜱传脑炎在我国蜱和人群中的流行特点。结果 2000-2019年我国TBEV阳性蜱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和内蒙古。不同蜱种
黄茅海跨海通道全长31.26 km,跨海段长约14.5 km,设置2座主桥跨越3条航道。2座主桥分别采用主跨2×720 m三塔斜拉桥方案和主跨700 m双塔斜拉桥方案。综合通航、建设风险和线形指标等因素,比选确定了中线“大C湾”线位方案。采用极简美学设计思想,结合台风登陆区灾害防控要求,提出了变截面独柱式桥塔+分体式钢箱梁+中央辅助索的超大跨三塔斜拉桥结构体系和关键结构,显著提升了三塔斜拉桥主梁竖向刚度,颤振临界风速达90 m/s。研发了风嘴+隔涡板组合气动控制措施,可有效抑制分体式钢箱梁的涡激振动。
目的评价中国大陆地区流行性乙型脑炎(JE)的后遗症发生率。方法系统检索CNKI、CQVIP、WanFang、CBM、PubMed、EMbase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集有关中国大陆地区JE后遗症发生率的观察性研究。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数据,应用AHRQ推荐的横断面研究评价标准对纳入的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广义倒方差模型对JE后遗症发生率进行合并,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分析。结果共纳入17篇文献,整体质量均在中等以上。加权合并的JE存活病例后遗症发生率为35.48%(9
噬菌体疗法随着临床上耐药菌的种类与数量的增多而重新受到重视。细菌荚膜一方面是重要的毒力因子,另一方面也为噬菌体的识别和侵染宿主菌提供吸附位点。近年来研究表明部分噬菌体能产生降解细菌荚膜多糖的解聚酶,从而破坏细菌表面的保护结构,帮助噬菌体完成侵染,也利于血清或抗生素发挥作用。并且解聚酶具有化学性质和生物学效应稳定的特点,适合于大量生产。这为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将重点论述噬菌体解聚酶的结构与功能,并进一步阐述其与细菌荚膜间的作用机制,包括解聚酶的活性中心结构特征以及在荚膜上的作用位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