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确立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教育发展观,是推动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前提。如何在教育教学中践行科学教育发展观,北京几所中学的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实践探索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科学教育发展观 以人为本 教师的发展 学生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7-090-02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标志着科学发展观已经由一个政策型的理论观点,上升成为对我们党和国家起根本性指导作用的基本原理,是指导当代中国又好又快发展的哲学。我们学会用科学发展观认识和改造世界,用科学发展观提升我们全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精辟论断,提纲挈领,切中实质,是对科学发展观思想内涵所作的最全面、最深刻而又最鲜明的新概括。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人和人、人和社会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发展,就是不仅要发展经济,而且还要推进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就是要统筹城乡、区域、人与自然、经济社会、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五个方面的发展。
二、教育与科学发展观存在密切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与科学发展观相关的密切性没有哪个领域可与之相比。
第一,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状况,如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人均受教育年限、公共教育经费投入的比率、区域教育的发展状况等最能体现一个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程度。
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教育的作用不仅表现在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管理水平,形成普遍的国家认同和社会认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等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在通过对人的培养、陶冶等教育活动的天然职能,促使人意识的觉醒和精神的提升。教育的优先发展关涉到国家稳定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大局。
第二、科学发展观的重点、难点都在教育上。有资料表明,我国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占3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5%的水平。当今中国每创造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 7.7倍,日本的11.5倍。这与我们教育发展尤其是职业教育的落后是有密切的关系的。我们的教育到底是“以人为本”还是“以考为本”,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是片面、失调、不可持续地发展,是统筹兼顾还是顾此失彼?这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涵,确立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教育发展观,是推动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前提。然而,我们目前在教育目标上存在发展不平衡,重成才轻成人的问题。即我们的教育只关注学生成名成家、成为某领域的专门之材,而忽视如何做人;关注考试分数,忽视品德、心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在科学与人文、知识与道德、智能和情感等方面得不到全面、协调发展。在教育的途径上,课堂教学成为唯一的教育教学途径,学生被严密的课堂时间隔离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之外。在教育对象上,有望升学的“好学生”倍受关注,考试分数平平的成为“陪读生”,分数差的遭受歧视。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育面向所有的人、所有不同资质的学生,使人的理性与非理性、科学与人文、知识和品德、智力与人格、个性和潜能、精神与文化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是落实和树立教育科学发展观必须认真思考的。
三、科学教育发展观的内涵
在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体系中,以人为本是其本质和核心,全面发展是其重要目的,协调发展是其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是其重要体现。因此,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就必须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是全面、协调的教育发展观,更是可持续的教育发展观。
1.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
人是教育发展的主体,发展要靠人,教育发展的目的更是为了人。强调以人为本,既植根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土壤,又来自现代教育实践。以人为本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本质,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思想,也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重要目的。
2.全面、协调的教育发展观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教育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强调教育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三者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必须处理好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种关系,特别是处理好教育发展中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实现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协调统一。当前,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四个重要的关系:一是教育的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二是教育的区域发展与整体发展的关系;三是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发展的关系;四是教育与经济和社会的关系。
3.可持续的教育发展观
教育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关键领域。应坚持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这是教育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应坚持全面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这是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四、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发展观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我个人认为要真正落实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应该注重树立以下两个理念:
①树立以师为本的教育理念。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学校管理要以学生为本,但首先要以教师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要求学校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帮助教师了解社会发展趋势,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②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要让人得到全面的发展。就必然将以书为本的学历教育,转变为以人为本的创新能力教育。只有加快这种转变,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要彻底打破应试教育的模式,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让学生自由全面地发展,这也就是当前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和神圣使命。
2.“以人为本”的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的实践探索
北京市各中学在教育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有效做法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借鉴。
我有幸于2009年3月到北京市第二中学分校挂职并参观了北京市的七所学校。在二中分校,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他们的科研氛围,他们把科学研究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而且实实在在地渗透到日常工作中,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①教师的发展
A.开展激发事业热情的活动,带动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
比如,不断的请专家到校讲职业道德,讲发展面临的挑战,讲学校应肩负的责任等等,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专业化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在操作层面上的方法。这一切,为教师的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事业激情等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了这样的积淀,我们的学生才可以感受到教师人格光辉的沐浴,我们的教育才可能被折射为感染、启迪、召唤和震撼。
B.设计阶梯式提升的系列活动,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
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设计了阶梯式提升的系列主题活动,特别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提出了鲜明的、切合实际的要求。这几年来,二中分校先后为教师的发展依次设计了走进新课程→内涵、质量、发展→规范化课堂教学→资源整合→创造性课堂教学→学习与研究等主题活动,使教师的业务得到迅速的提升。
C.营造温馨的“家”园,关注教师的幸福感受的提升
我们参观过的北京广渠门中学努力营造一个温馨的教工之家。在教工之家中我们可以看到设施完备的体育运动器材,最有特色的是新老照片墙(婴儿照及教师们年轻时的照片)等。北京二中的教师博物馆,真实准确地记录教师的业绩,收藏了二中教师各个时期教育教学获得的各项成果以及教师各个时期曾经使用过的具有纪念意义、值得珍藏的物品。正是这小小的“教师博物馆”里琐碎的“陈列”,真正让教师们找到了“学校主人”的感觉,将学校建成了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②学生的发展
A.构建课程体系,设置多种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程体系是学生发展力培养系统的核心内容,它由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课程体系共六大模块构成。
B.启迪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促成学生发展力的形成
学校以德育目标为引领,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设计了系列的体验活动课程,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获得,在获得中提升。如,二中分校设计了“八个一”系列德育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寓教育于体验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并从中受到启发、引起思考。比如,在“走进贫困”的体验活动中,学校带领学生到延庆珍珠泉学校,通过与贫困生同吃、同住、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同走翻山上学之路的零距离接触产生心灵的震撼,萌发爱心的冲动,体验回到学校后,学生们自发地捐款,设立了“蓝天奖学金”,帮助那些家境贫寒、品学兼优的学生,把“爱心、责任、互助”落到实处。
C.以课题为载体,研究干预措施,调控学生的发展进程
例如,为促进学生科学地发展,二中分校申请立项了《对初中生科学发展进行反馈和干预的实践研究》的教育科研规划课题,该课题把涉及到学生的思想品德等五个研究方向的子课题研究工作,以六大模块课程为载体纳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在整个课题推进过程中,从五个研究方向针对初中生的发展过程,研究调控学生发展进程地干预措施,并追求干预措施的实效性。比如,以对“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为基础,运用《学生体质与健康评价系统》,强化日常管理、设计专项活动,促成了学生身体素质的逐渐提高,促进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水平的显著提升等等,将课题研究与日常工作密切融合,不断追求干预措施的实效性,极大地促进了师生的科学发展。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构建和谐,从我做起。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有义务有责任,努力使自己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先行者和实践者,用自己的激情、汗水、智慧和力量,抒写学校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翟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N〕.北京:中国教育报,20080712第2版.
[2]张磊.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N〕.广州:广州日报.20081104 A30版.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科学教育发展观 以人为本 教师的发展 学生的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882(2011)07-090-02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中指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这标志着科学发展观已经由一个政策型的理论观点,上升成为对我们党和国家起根本性指导作用的基本原理,是指导当代中国又好又快发展的哲学。我们学会用科学发展观认识和改造世界,用科学发展观提升我们全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精辟论断,提纲挈领,切中实质,是对科学发展观思想内涵所作的最全面、最深刻而又最鲜明的新概括。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科学发展观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目标。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更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人和人、人和社会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发展,就是不仅要发展经济,而且还要推进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使人民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筹就是要统筹城乡、区域、人与自然、经济社会、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五个方面的发展。
二、教育与科学发展观存在密切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与科学发展观相关的密切性没有哪个领域可与之相比。
第一,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状况,如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人均受教育年限、公共教育经费投入的比率、区域教育的发展状况等最能体现一个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性发展的程度。
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教育的作用不仅表现在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管理水平,形成普遍的国家认同和社会认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等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在通过对人的培养、陶冶等教育活动的天然职能,促使人意识的觉醒和精神的提升。教育的优先发展关涉到国家稳定与社会和谐发展的大局。
第二、科学发展观的重点、难点都在教育上。有资料表明,我国人力资本(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占35%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75%的水平。当今中国每创造1美元所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 7.7倍,日本的11.5倍。这与我们教育发展尤其是职业教育的落后是有密切的关系的。我们的教育到底是“以人为本”还是“以考为本”,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还是片面、失调、不可持续地发展,是统筹兼顾还是顾此失彼?这是科学发展观在教育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涵,确立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教育发展观,是推动教育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前提。然而,我们目前在教育目标上存在发展不平衡,重成才轻成人的问题。即我们的教育只关注学生成名成家、成为某领域的专门之材,而忽视如何做人;关注考试分数,忽视品德、心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学生在科学与人文、知识与道德、智能和情感等方面得不到全面、协调发展。在教育的途径上,课堂教学成为唯一的教育教学途径,学生被严密的课堂时间隔离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之外。在教育对象上,有望升学的“好学生”倍受关注,考试分数平平的成为“陪读生”,分数差的遭受歧视。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育面向所有的人、所有不同资质的学生,使人的理性与非理性、科学与人文、知识和品德、智力与人格、个性和潜能、精神与文化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是落实和树立教育科学发展观必须认真思考的。
三、科学教育发展观的内涵
在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体系中,以人为本是其本质和核心,全面发展是其重要目的,协调发展是其基本原则,可持续发展是其重要体现。因此,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就必须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是全面、协调的教育发展观,更是可持续的教育发展观。
1.以人为本的教育发展观
人是教育发展的主体,发展要靠人,教育发展的目的更是为了人。强调以人为本,既植根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土壤,又来自现代教育实践。以人为本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本质,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思想,也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重要目的。
2.全面、协调的教育发展观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科学教育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要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强调教育发展进程的持久性、连续性和可再生性,三者是科学教育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教育全面、协调发展,必须处理好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种关系,特别是处理好教育发展中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实现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协调统一。当前,要特别注意处理好四个重要的关系:一是教育的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二是教育的区域发展与整体发展的关系;三是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发展的关系;四是教育与经济和社会的关系。
3.可持续的教育发展观
教育是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关键领域。应坚持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这是教育自身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应坚持全面推进教育改革与创新,这是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四、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发展观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我个人认为要真正落实科学的教育发展观,应该注重树立以下两个理念:
①树立以师为本的教育理念。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学校管理要以学生为本,但首先要以教师为本。树立科学发展观要求学校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帮助教师了解社会发展趋势,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②树立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要让人得到全面的发展。就必然将以书为本的学历教育,转变为以人为本的创新能力教育。只有加快这种转变,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要彻底打破应试教育的模式,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让学生自由全面地发展,这也就是当前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和神圣使命。
2.“以人为本”的科学的教育发展观的实践探索
北京市各中学在教育教学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有效做法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借鉴。
我有幸于2009年3月到北京市第二中学分校挂职并参观了北京市的七所学校。在二中分校,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他们的科研氛围,他们把科学研究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而且实实在在地渗透到日常工作中,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①教师的发展
A.开展激发事业热情的活动,带动教师生命质量的提升
比如,不断的请专家到校讲职业道德,讲发展面临的挑战,讲学校应肩负的责任等等,以及与此相适应的专业化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角度在操作层面上的方法。这一切,为教师的学识、能力、性情、品德修养、事业激情等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有了这样的积淀,我们的学生才可以感受到教师人格光辉的沐浴,我们的教育才可能被折射为感染、启迪、召唤和震撼。
B.设计阶梯式提升的系列活动,促进教师专业的成长
为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设计了阶梯式提升的系列主题活动,特别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提出了鲜明的、切合实际的要求。这几年来,二中分校先后为教师的发展依次设计了走进新课程→内涵、质量、发展→规范化课堂教学→资源整合→创造性课堂教学→学习与研究等主题活动,使教师的业务得到迅速的提升。
C.营造温馨的“家”园,关注教师的幸福感受的提升
我们参观过的北京广渠门中学努力营造一个温馨的教工之家。在教工之家中我们可以看到设施完备的体育运动器材,最有特色的是新老照片墙(婴儿照及教师们年轻时的照片)等。北京二中的教师博物馆,真实准确地记录教师的业绩,收藏了二中教师各个时期教育教学获得的各项成果以及教师各个时期曾经使用过的具有纪念意义、值得珍藏的物品。正是这小小的“教师博物馆”里琐碎的“陈列”,真正让教师们找到了“学校主人”的感觉,将学校建成了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
②学生的发展
A.构建课程体系,设置多种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课程体系是学生发展力培养系统的核心内容,它由教育课程体系和教学课程体系共六大模块构成。
B.启迪学生在体验中获得,促成学生发展力的形成
学校以德育目标为引领,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生理发展特点设计了系列的体验活动课程,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获得,在获得中提升。如,二中分校设计了“八个一”系列德育活动课程。强调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寓教育于体验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并从中受到启发、引起思考。比如,在“走进贫困”的体验活动中,学校带领学生到延庆珍珠泉学校,通过与贫困生同吃、同住、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同走翻山上学之路的零距离接触产生心灵的震撼,萌发爱心的冲动,体验回到学校后,学生们自发地捐款,设立了“蓝天奖学金”,帮助那些家境贫寒、品学兼优的学生,把“爱心、责任、互助”落到实处。
C.以课题为载体,研究干预措施,调控学生的发展进程
例如,为促进学生科学地发展,二中分校申请立项了《对初中生科学发展进行反馈和干预的实践研究》的教育科研规划课题,该课题把涉及到学生的思想品德等五个研究方向的子课题研究工作,以六大模块课程为载体纳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在整个课题推进过程中,从五个研究方向针对初中生的发展过程,研究调控学生发展进程地干预措施,并追求干预措施的实效性。比如,以对“学生体质健康”的研究为基础,运用《学生体质与健康评价系统》,强化日常管理、设计专项活动,促成了学生身体素质的逐渐提高,促进了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水平的显著提升等等,将课题研究与日常工作密切融合,不断追求干预措施的实效性,极大地促进了师生的科学发展。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构建和谐,从我做起。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都有义务有责任,努力使自己成为构建和谐校园的先行者和实践者,用自己的激情、汗水、智慧和力量,抒写学校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翟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N〕.北京:中国教育报,20080712第2版.
[2]张磊.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根本要求.〔N〕.广州:广州日报.20081104 A3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