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王里艳(1986— ),女,山西晋城人,西安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尚亚宁(1973— ),女,陕西西安人,西安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摘 要:美国著名黑人女性主义作家艾丽斯•沃克的小说《紫颜色》在美国文坛乃至全世界曾引起不小的轰动。许多学者对小说两位女主人公的关系作以解析,认为茜莉和莎格的关系是纯粹的“同性恋关系”。本文将从茜莉与莎格的相识到相知,相知到相恋,相恋到相依三个阶段认真审视二人的关系,认为茜莉与莎格的情感关系并非普通意义上的同性恋情,而是在父权社会的压迫和摧残下,依靠妇女联盟,用“女同性恋”这一特殊的手段,推翻男权的压制,获得社会地位,实现独立自主,重获新生。作者希望通过研究分析,为今天的读者提供一种对人类性关系的全新视角。
关键词:同性恋;姐妹情谊;妇女主义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1-001-03
艾丽斯•沃克是美国文坛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她的小说《紫颜色》以书信的形式讲述了黑人茜莉从对男性的逆来顺受,到后来从情感和性格上得到新生的故事。茜莉幼时被继父强暴,长大后被迫嫁给只当她是发泄工具和女仆的艾伯特,受尽蹂躏和虐待。她相依为命的妹妹奈蒂为了躲避艾伯特的纠缠,也忍痛与茜莉骨肉分离,背井离乡。在艾伯特的情妇莎格的启发和帮助下,茜莉逐渐找回自信,离开艾伯特并凭自己的手艺重获经济独立和人格尊严。1983年《紫颜色》获得了美国全国图书奖和普利策奖。评论家彼德•普罗斯科特将该小说誉为“一部具有永远重要性的美国小说,一部罕见的作品”。①1985年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将小说改编成同名电影,获得奥斯卡11项大奖的提名,创造了不错的票房纪录。关于《紫颜色》中女主人公茜莉与莎格的关系多年来一直为学界所争论探讨。本文试图分析茜莉与莎格相识、相知、相恋的情感历程,进一步理清茜莉与莎格错综复杂的关系。
一、相识到相知:情感层面渐趋认同
沃克曾经指出,妇女主义者是热爱其他妇女,喜欢或偏爱女人的文化、女人的感情变化和女人的力量的人。②这也是沃克对几百年黑人女性文化传统和女性观的总结。众所周知,妇女联盟和姐妹情谊通常能够表现黑人女性传统文化的烙印,因此它们通常是黑人女作家笔下浓墨重彩渲染的主题。沃克所提出的妇女联盟和姐妹情谊则更强调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佐证,她认为这种姐妹情谊是促进个体和社会共同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紫颜色》这部经典作品充分彰显了爱的力量和互助的因素在黑人女性争取解放和独立过程中所发挥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内心的接受是建立友谊的桥梁,而仰慕则是引起心灵共鸣的最好催化剂。茜莉与莎格的相识巧合地阐释了这个道理。在嫁给艾伯特之前,茜莉就听说过莎格的名字,知道她是艾伯特的情人。而且当她第一眼看到莎格的照片就对她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好感。“莎格•艾弗里是个女人,我看到过的最美丽的女人。她比我妈妈漂亮。她比我要漂亮一万倍……她笑眯眯的站着,一脚踩在什么人的汽车上……”③吸引茜莉的不仅是莎格姣好的相貌,更是她与众不同的精神和气质。正如Tavomina 指出的,衣着表达一个人的个性。④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黑人妇女却只能在家里和田间辛勤劳作,她们不被允许穿着华丽的衣服。艾伯特不允许茜莉穿颜色鲜艳的衣服,这也是男权社会对妇女的一种压制,紧紧束缚着黑人女性的人格进步和个性发展。与茜莉不同,莎格衣着华贵,打扮入时,光鲜亮丽,这样的装束和她表现出来的行为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莎格敢于蔑视和挑战社会旧习俗的精神和勇气,而这也引起了茜莉的崇拜之情和敬佩之意。
《紫颜色》中茜莉对艾伯特态度的细微转变,毋宁说是对他本人憎恶程度的降低,还不如说是重新演绎了“爱屋及乌”的深刻内涵,更是茜莉与莎格二人相知过程的慢镜头回放。当艾伯特把病入膏肓流落街头的莎格带回家时,温良软弱的茜莉对莎格不但没有丝毫的嫉妒和恼怒,反而无微不至的悉心照料,挽救了她年轻的生命。甚至当艾伯特“例行公事”地趴在她身上时,茜莉想到了莎格,“我知道他对我干的事情对莎格也干过,也许她喜欢的。我用胳膊搂住他。”很显然,茜莉本来对艾伯特的“例行公事”根本没有感觉,但一想到莎格茜莉便调整了对艾伯特的态度。仿佛通过这具她并不爱也不爱她的躯体,茜莉感受到的是莎格的温情。人类的情感就是如此奇妙,在莎格身患重病,遭人唾弃的艰难时刻,茜莉没有因为莎格是丈夫的情人就憎恨她,而是对她充满了怜惜和关爱,充满了理解和保护,甚至是充满蜜意和柔情,最终她接纳了莎格。对于茜莉的关照和怜爱,莎格也有着积极而热烈的回馈。她以茜莉的名字作为歌名,谱写了《茜莉小姐之歌》,并在酒吧里公开演唱,从内心深处融化了茜莉那颗饱受凄冷的心灵,让她第一次感受到爱的温情和做人的基本尊严。同时,当她得知艾伯特在她不在家经常打茜莉时就毅然决定留下来保护茜莉,并且逐渐疏远了艾伯特直到最后抛弃了他,种种行为和举措促使茜莉在心理上认同这个情如姊妹的女子,并且愿意与之携手并肩共度时光。
二、相知到相恋:人性光辉尽情彰显
通观《紫颜色》全篇,茜莉与莎格之间的亲密关系好像超越了普通的朋友关系,似乎带有一丝同性恋色彩。小说描述中,茜莉因为对莎格的喜欢,甚至嫉妒莎格对艾伯特的种种好态度。“当我听到莎格笑的时候,我都想过去制止她,并当场煽他一耳光。”而且情况还不仅仅如此,茜莉嫉妒围着莎格转的所有男人,例如小说后来出现的人物格莱迪( Grady) 及杰曼( Germaine) 。这些细节显示了茜莉对莎格的感情已经超出了正常朋友之间的友情。莎格初次带格莱迪去见茜莉时,茜莉立刻对他有了极强的排斥:“她说的那一刻我就知道我不喜欢格莱迪。我讨厌他的长相,讨厌他的牙齿,讨厌他穿的衣服。”甚至还认为,“他似乎身上带着一股臭味。”当莎格告诉茜莉有关杰曼的一切时,茜莉终于承受不了,“打住,莎格,你简直要杀了我。”“如果你的话可以伤人,我现在得上救护车了。”显然 ,茜莉无法容忍莎格跟任何男人在一起。这些细微之处既折射出茜莉在精神上对莎格强烈的依赖感,也显示了内心深处对莎格极强的私人占有欲望。
事实上,正是莎格与茜莉之间的这种“另类”情谊唤醒了茜莉对性与爱的重新认识,并最终成长为一个“妇女主义者”,获得了新生,独立自主,敢爱敢恨。在与莎格相识后,莎格第一次让她意识到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和快乐。茜莉在母亲和丈夫身上从未得到过关爱和同情,却在莎格身上得到了。在莎格面前她可以倾吐心扉,不仅获得莎格的同情,怜悯和爱的温情,更重要的是茜莉逐渐懂得做人应该有尊严。首先,莎格毫不避讳地与茜莉交流隐私话题。她帮助茜莉了解自己的身体,教会茜莉学会自我满足,学会品尝性的快乐。从真诚的“爱”——人与人交流最亲切的手段入手,不断拯救茜莉,让她自我觉醒,不再是毫无感情和思想的“木头”,而是浑身散发激情的新生命。第二,莎格以自己的自主自立行为影响着茜莉,在莎格的鼓励和引导下,茜莉还开办了自己的服装店,用自己的手艺和劳动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成为有自信、有尊严、有个性的独立女性。第三,茜莉在与莎格的交往中学会坚强。她不再给上帝写信,逐渐破除对上帝的盲目崇拜,从男权至上的观念中解脱出来。即便是失去挚爱和亲人的双重打击接踵而来,她也没有消沉和放弃,而是始终坚强地面对人生苦难,经过艰苦磨难找回自我的茜莉不再迷失。
艾丽斯•沃克历来被称为黑人妇女的“辩护士”,美国黑人评论家玛丽•海伦•华盛顿说她是“为了捍卫一个事业或一种立场而发言而写作。”⑤这里的“事业”正是指黑人女性通过相互团结、相互鼓励、相互帮助,而争取解放和平等的斗争。沃克曾说“我个人喜欢《紫颜色》的地方在于它强调人的发展成长、妇女间的团结以及男人发展成长产生变化的可能性。只有女人自由了,男人才能明白他们其实并不拥有女人,她们是可能和女人建立真正的友谊的。”在当时的语境下,黑人包括黑人妇女要想改变受压迫受奴役、没有民主没有尊严的境况,就是要通过“斗争”来争取独立自主和尊严,获得和白人以及男人平等的社会地位。任何事物的前进都是内因起着主导性作用,黑人女性的解放要从她们自身的内在力量发动和分析。因此,黑人女性要实现自己的目标,首当其冲的是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她们要保持独立的个性,要摆脱对男性的经济依赖,从根本上颠覆男性社会对女性的忽视和不尊重,才能真正获得独立自由和民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然而,深入思考那个业已形成且根深蒂固的黑人父权社会体系,我们会发现女性要获取自由独立民主孤军奋战是难以成功的。因此,正如沃克所说,妇女要想推翻男权的禁锢,只能依靠妇女联盟,一旦姐妹情谊联系的纽带形成,它就是一股坚不可摧、足以让男权体系土崩瓦解的力量。这也正是小说《紫颜色》对黑人妇女之间的爱与友谊,对黑人妇女只有结成联盟才能获得解放这一主题的深刻阐释和解读。
三、相恋到相依:姐妹亲情自然回归
严格地讲,莎格是一个异性恋者,我们发现在莎格认识茜莉之前和之后的描述中,莎格有情人艾伯特,有男友格雷迪,还有后来的杰曼。另一方面,茜莉也绝非一个天生的同性恋者。茜莉因母亲神志不清、有精神疾病,无法保护自己的孩子,她便成为继父的泄欲工具,她像众多黑人妇女一样,毫无尊严的生活着。处于蒙昧、混沌意识中的茜莉被继父玩腻之后,又麻木地被嫁给艾伯特。在与莎格相知相爱之前,她备受黑人男性的摧残和蹂躏,对男性骨子里充满了仇恨畏惧。茜莉初次见莎格,是在莎格身患重病,被艾伯特接回家里的时候。茜莉细心照料莎格,对她充满了柔情。莎格身体逐渐好转,为了追逐自己的歌唱事业,又毅然决定离开。莎格和格雷迪将茜莉带到孟菲斯后,莎格和茜莉之间的友情逐渐加深,茜莉的独立精神也渐渐觉醒。艾伯特没有把茜莉当人看,他只是把她当做干活的牲口和泄欲的工具,而茜莉最初对这一切毫无感觉,她没有愤怒也不会感觉到悲哀,只是一味地逆来顺受。茜莉像“一块木头”一样生活着,长期受压迫,心甘情愿接受奴役地位。她的世界里一片黑暗,没有温情,所以她根本不知什么是爱什么是恋,更别说同性之爱和同性之恋了。而且,当莎格爱上了杰曼,两人一起演出,周游世界。而茜莉并没有因为莎格的离开而沉沦,而是独自坚强的面对人生。可见,莎格之所以对茜莉充满了情爱其实出于对受压迫受奴役的姐妹的怜惜,因为茜莉对异性的恐惧和厌弃,同时也是基于对茜莉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的回报和感恩,因此她采取了同性恋这种特殊的手段,给自己的姐妹以肉体和精神的慰籍,进而唤醒其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这一切都表明同性情谊对茜莉而言也只是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一个新生命的仪式,通过这个仪式,茜莉找到了自我,获得了新生。从小说结尾所描述的茜莉与艾伯特的美好友谊,我们有理由相信茜莉有能力获得异性之爱而且可能会有异性之爱。莎格与茜莉的同性情谊只是“妇女之间的温情,关怀,帮助和互吐款曲……”⑥所以,莎格和茜莉的情感绝不等同于普通意义上的同性恋情,实际上是黑人女性在黑人男权社会中向自身悲惨境遇抗争中缔结的非同一般的姐妹情谊的另类体现。正是这种黑人女性之间的友爱和情谊让茜莉从一个蒙昧麻木、逆来顺受的被压迫者逐渐获得新生,成长为一个自强独立,敢爱敢恨的黑人新女性的代表。
四、结语
黑人学者贝纳德•贝尔指出:“同性恋是茜莉走向自我,走向姐妹情谊和人类情谊的通道。”⑦用福柯的话说就是,重要的不是同性恋者去适应社会,而是让社会从同性恋的生活方式中汲取新型人际关系的形式,这种人际关系将凸显男女心灵的回归。因为沃克认为黑人妇女间的同性恋关系,并不是传统法律意义上的肉体的吸引,而是一种广义上的积极的、具有创造性的友谊。换言之,要改变黑人妇女的地位,要改变黑人男性对妇女的歧视,要推翻白人种族主义,黑人妇女必须去争取自身的解放,正如黑人的解放不能靠白人的恩赐一样,黑人妇女的解放也不能等待黑人男人的恩赐。黑人妇女必须先爱自己,珍视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才能获得新生,才能赢得解放。所以对于小说《紫颜色》中茜莉与莎格之间所谓的“同性恋”关系事实上是二人从“情感共鸣”到“相互依恋”再到“亲情相依”的嬗变过程,我们今天的读者应该用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这同时也未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人类性关系的全新视角。
注释:
①Peter S. Prescott. A long Road to Liberation. News Week, Inc. Vol. XCIX No. 25. June 21,1982.
②Walker Alice,In Search of Our Mother’s Gardens. 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83.
③艾丽丝•沃克.陶洁译.紫颜色[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
④Tavomina,M. Teresa. Dressing the Spirit: Cloth-working and Language in The Color Purple [A], Journal of Narrative Technique [J]16,no.3(fall 1986): 220-30.
⑤Mary Helen Washington. An Essay on Alice Walker [A]. Sturdy Black Bridges: Visions of Black Women in Literature [C]. Garden City, N. Y.: Doubleday &Company,1979.
⑥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⑦Bernard W. Bel. The Afro-American Novel and Its Tradition. Amherst: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1987.
摘 要:美国著名黑人女性主义作家艾丽斯•沃克的小说《紫颜色》在美国文坛乃至全世界曾引起不小的轰动。许多学者对小说两位女主人公的关系作以解析,认为茜莉和莎格的关系是纯粹的“同性恋关系”。本文将从茜莉与莎格的相识到相知,相知到相恋,相恋到相依三个阶段认真审视二人的关系,认为茜莉与莎格的情感关系并非普通意义上的同性恋情,而是在父权社会的压迫和摧残下,依靠妇女联盟,用“女同性恋”这一特殊的手段,推翻男权的压制,获得社会地位,实现独立自主,重获新生。作者希望通过研究分析,为今天的读者提供一种对人类性关系的全新视角。
关键词:同性恋;姐妹情谊;妇女主义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1-001-03
艾丽斯•沃克是美国文坛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她的小说《紫颜色》以书信的形式讲述了黑人茜莉从对男性的逆来顺受,到后来从情感和性格上得到新生的故事。茜莉幼时被继父强暴,长大后被迫嫁给只当她是发泄工具和女仆的艾伯特,受尽蹂躏和虐待。她相依为命的妹妹奈蒂为了躲避艾伯特的纠缠,也忍痛与茜莉骨肉分离,背井离乡。在艾伯特的情妇莎格的启发和帮助下,茜莉逐渐找回自信,离开艾伯特并凭自己的手艺重获经济独立和人格尊严。1983年《紫颜色》获得了美国全国图书奖和普利策奖。评论家彼德•普罗斯科特将该小说誉为“一部具有永远重要性的美国小说,一部罕见的作品”。①1985年斯蒂文•斯皮尔伯格将小说改编成同名电影,获得奥斯卡11项大奖的提名,创造了不错的票房纪录。关于《紫颜色》中女主人公茜莉与莎格的关系多年来一直为学界所争论探讨。本文试图分析茜莉与莎格相识、相知、相恋的情感历程,进一步理清茜莉与莎格错综复杂的关系。
一、相识到相知:情感层面渐趋认同
沃克曾经指出,妇女主义者是热爱其他妇女,喜欢或偏爱女人的文化、女人的感情变化和女人的力量的人。②这也是沃克对几百年黑人女性文化传统和女性观的总结。众所周知,妇女联盟和姐妹情谊通常能够表现黑人女性传统文化的烙印,因此它们通常是黑人女作家笔下浓墨重彩渲染的主题。沃克所提出的妇女联盟和姐妹情谊则更强调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佐证,她认为这种姐妹情谊是促进个体和社会共同发展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紫颜色》这部经典作品充分彰显了爱的力量和互助的因素在黑人女性争取解放和独立过程中所发挥的极其重要的作用。
内心的接受是建立友谊的桥梁,而仰慕则是引起心灵共鸣的最好催化剂。茜莉与莎格的相识巧合地阐释了这个道理。在嫁给艾伯特之前,茜莉就听说过莎格的名字,知道她是艾伯特的情人。而且当她第一眼看到莎格的照片就对她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好感。“莎格•艾弗里是个女人,我看到过的最美丽的女人。她比我妈妈漂亮。她比我要漂亮一万倍……她笑眯眯的站着,一脚踩在什么人的汽车上……”③吸引茜莉的不仅是莎格姣好的相貌,更是她与众不同的精神和气质。正如Tavomina 指出的,衣着表达一个人的个性。④然而,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黑人妇女却只能在家里和田间辛勤劳作,她们不被允许穿着华丽的衣服。艾伯特不允许茜莉穿颜色鲜艳的衣服,这也是男权社会对妇女的一种压制,紧紧束缚着黑人女性的人格进步和个性发展。与茜莉不同,莎格衣着华贵,打扮入时,光鲜亮丽,这样的装束和她表现出来的行为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莎格敢于蔑视和挑战社会旧习俗的精神和勇气,而这也引起了茜莉的崇拜之情和敬佩之意。
《紫颜色》中茜莉对艾伯特态度的细微转变,毋宁说是对他本人憎恶程度的降低,还不如说是重新演绎了“爱屋及乌”的深刻内涵,更是茜莉与莎格二人相知过程的慢镜头回放。当艾伯特把病入膏肓流落街头的莎格带回家时,温良软弱的茜莉对莎格不但没有丝毫的嫉妒和恼怒,反而无微不至的悉心照料,挽救了她年轻的生命。甚至当艾伯特“例行公事”地趴在她身上时,茜莉想到了莎格,“我知道他对我干的事情对莎格也干过,也许她喜欢的。我用胳膊搂住他。”很显然,茜莉本来对艾伯特的“例行公事”根本没有感觉,但一想到莎格茜莉便调整了对艾伯特的态度。仿佛通过这具她并不爱也不爱她的躯体,茜莉感受到的是莎格的温情。人类的情感就是如此奇妙,在莎格身患重病,遭人唾弃的艰难时刻,茜莉没有因为莎格是丈夫的情人就憎恨她,而是对她充满了怜惜和关爱,充满了理解和保护,甚至是充满蜜意和柔情,最终她接纳了莎格。对于茜莉的关照和怜爱,莎格也有着积极而热烈的回馈。她以茜莉的名字作为歌名,谱写了《茜莉小姐之歌》,并在酒吧里公开演唱,从内心深处融化了茜莉那颗饱受凄冷的心灵,让她第一次感受到爱的温情和做人的基本尊严。同时,当她得知艾伯特在她不在家经常打茜莉时就毅然决定留下来保护茜莉,并且逐渐疏远了艾伯特直到最后抛弃了他,种种行为和举措促使茜莉在心理上认同这个情如姊妹的女子,并且愿意与之携手并肩共度时光。
二、相知到相恋:人性光辉尽情彰显
通观《紫颜色》全篇,茜莉与莎格之间的亲密关系好像超越了普通的朋友关系,似乎带有一丝同性恋色彩。小说描述中,茜莉因为对莎格的喜欢,甚至嫉妒莎格对艾伯特的种种好态度。“当我听到莎格笑的时候,我都想过去制止她,并当场煽他一耳光。”而且情况还不仅仅如此,茜莉嫉妒围着莎格转的所有男人,例如小说后来出现的人物格莱迪( Grady) 及杰曼( Germaine) 。这些细节显示了茜莉对莎格的感情已经超出了正常朋友之间的友情。莎格初次带格莱迪去见茜莉时,茜莉立刻对他有了极强的排斥:“她说的那一刻我就知道我不喜欢格莱迪。我讨厌他的长相,讨厌他的牙齿,讨厌他穿的衣服。”甚至还认为,“他似乎身上带着一股臭味。”当莎格告诉茜莉有关杰曼的一切时,茜莉终于承受不了,“打住,莎格,你简直要杀了我。”“如果你的话可以伤人,我现在得上救护车了。”显然 ,茜莉无法容忍莎格跟任何男人在一起。这些细微之处既折射出茜莉在精神上对莎格强烈的依赖感,也显示了内心深处对莎格极强的私人占有欲望。
事实上,正是莎格与茜莉之间的这种“另类”情谊唤醒了茜莉对性与爱的重新认识,并最终成长为一个“妇女主义者”,获得了新生,独立自主,敢爱敢恨。在与莎格相识后,莎格第一次让她意识到作为一个人的尊严和快乐。茜莉在母亲和丈夫身上从未得到过关爱和同情,却在莎格身上得到了。在莎格面前她可以倾吐心扉,不仅获得莎格的同情,怜悯和爱的温情,更重要的是茜莉逐渐懂得做人应该有尊严。首先,莎格毫不避讳地与茜莉交流隐私话题。她帮助茜莉了解自己的身体,教会茜莉学会自我满足,学会品尝性的快乐。从真诚的“爱”——人与人交流最亲切的手段入手,不断拯救茜莉,让她自我觉醒,不再是毫无感情和思想的“木头”,而是浑身散发激情的新生命。第二,莎格以自己的自主自立行为影响着茜莉,在莎格的鼓励和引导下,茜莉还开办了自己的服装店,用自己的手艺和劳动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成为有自信、有尊严、有个性的独立女性。第三,茜莉在与莎格的交往中学会坚强。她不再给上帝写信,逐渐破除对上帝的盲目崇拜,从男权至上的观念中解脱出来。即便是失去挚爱和亲人的双重打击接踵而来,她也没有消沉和放弃,而是始终坚强地面对人生苦难,经过艰苦磨难找回自我的茜莉不再迷失。
艾丽斯•沃克历来被称为黑人妇女的“辩护士”,美国黑人评论家玛丽•海伦•华盛顿说她是“为了捍卫一个事业或一种立场而发言而写作。”⑤这里的“事业”正是指黑人女性通过相互团结、相互鼓励、相互帮助,而争取解放和平等的斗争。沃克曾说“我个人喜欢《紫颜色》的地方在于它强调人的发展成长、妇女间的团结以及男人发展成长产生变化的可能性。只有女人自由了,男人才能明白他们其实并不拥有女人,她们是可能和女人建立真正的友谊的。”在当时的语境下,黑人包括黑人妇女要想改变受压迫受奴役、没有民主没有尊严的境况,就是要通过“斗争”来争取独立自主和尊严,获得和白人以及男人平等的社会地位。任何事物的前进都是内因起着主导性作用,黑人女性的解放要从她们自身的内在力量发动和分析。因此,黑人女性要实现自己的目标,首当其冲的是要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她们要保持独立的个性,要摆脱对男性的经济依赖,从根本上颠覆男性社会对女性的忽视和不尊重,才能真正获得独立自由和民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然而,深入思考那个业已形成且根深蒂固的黑人父权社会体系,我们会发现女性要获取自由独立民主孤军奋战是难以成功的。因此,正如沃克所说,妇女要想推翻男权的禁锢,只能依靠妇女联盟,一旦姐妹情谊联系的纽带形成,它就是一股坚不可摧、足以让男权体系土崩瓦解的力量。这也正是小说《紫颜色》对黑人妇女之间的爱与友谊,对黑人妇女只有结成联盟才能获得解放这一主题的深刻阐释和解读。
三、相恋到相依:姐妹亲情自然回归
严格地讲,莎格是一个异性恋者,我们发现在莎格认识茜莉之前和之后的描述中,莎格有情人艾伯特,有男友格雷迪,还有后来的杰曼。另一方面,茜莉也绝非一个天生的同性恋者。茜莉因母亲神志不清、有精神疾病,无法保护自己的孩子,她便成为继父的泄欲工具,她像众多黑人妇女一样,毫无尊严的生活着。处于蒙昧、混沌意识中的茜莉被继父玩腻之后,又麻木地被嫁给艾伯特。在与莎格相知相爱之前,她备受黑人男性的摧残和蹂躏,对男性骨子里充满了仇恨畏惧。茜莉初次见莎格,是在莎格身患重病,被艾伯特接回家里的时候。茜莉细心照料莎格,对她充满了柔情。莎格身体逐渐好转,为了追逐自己的歌唱事业,又毅然决定离开。莎格和格雷迪将茜莉带到孟菲斯后,莎格和茜莉之间的友情逐渐加深,茜莉的独立精神也渐渐觉醒。艾伯特没有把茜莉当人看,他只是把她当做干活的牲口和泄欲的工具,而茜莉最初对这一切毫无感觉,她没有愤怒也不会感觉到悲哀,只是一味地逆来顺受。茜莉像“一块木头”一样生活着,长期受压迫,心甘情愿接受奴役地位。她的世界里一片黑暗,没有温情,所以她根本不知什么是爱什么是恋,更别说同性之爱和同性之恋了。而且,当莎格爱上了杰曼,两人一起演出,周游世界。而茜莉并没有因为莎格的离开而沉沦,而是独自坚强的面对人生。可见,莎格之所以对茜莉充满了情爱其实出于对受压迫受奴役的姐妹的怜惜,因为茜莉对异性的恐惧和厌弃,同时也是基于对茜莉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的回报和感恩,因此她采取了同性恋这种特殊的手段,给自己的姐妹以肉体和精神的慰籍,进而唤醒其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这一切都表明同性情谊对茜莉而言也只是人生的一个特殊阶段,一个新生命的仪式,通过这个仪式,茜莉找到了自我,获得了新生。从小说结尾所描述的茜莉与艾伯特的美好友谊,我们有理由相信茜莉有能力获得异性之爱而且可能会有异性之爱。莎格与茜莉的同性情谊只是“妇女之间的温情,关怀,帮助和互吐款曲……”⑥所以,莎格和茜莉的情感绝不等同于普通意义上的同性恋情,实际上是黑人女性在黑人男权社会中向自身悲惨境遇抗争中缔结的非同一般的姐妹情谊的另类体现。正是这种黑人女性之间的友爱和情谊让茜莉从一个蒙昧麻木、逆来顺受的被压迫者逐渐获得新生,成长为一个自强独立,敢爱敢恨的黑人新女性的代表。
四、结语
黑人学者贝纳德•贝尔指出:“同性恋是茜莉走向自我,走向姐妹情谊和人类情谊的通道。”⑦用福柯的话说就是,重要的不是同性恋者去适应社会,而是让社会从同性恋的生活方式中汲取新型人际关系的形式,这种人际关系将凸显男女心灵的回归。因为沃克认为黑人妇女间的同性恋关系,并不是传统法律意义上的肉体的吸引,而是一种广义上的积极的、具有创造性的友谊。换言之,要改变黑人妇女的地位,要改变黑人男性对妇女的歧视,要推翻白人种族主义,黑人妇女必须去争取自身的解放,正如黑人的解放不能靠白人的恩赐一样,黑人妇女的解放也不能等待黑人男人的恩赐。黑人妇女必须先爱自己,珍视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才能获得新生,才能赢得解放。所以对于小说《紫颜色》中茜莉与莎格之间所谓的“同性恋”关系事实上是二人从“情感共鸣”到“相互依恋”再到“亲情相依”的嬗变过程,我们今天的读者应该用全新的视角去重新审视,这同时也未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人类性关系的全新视角。
注释:
①Peter S. Prescott. A long Road to Liberation. News Week, Inc. Vol. XCIX No. 25. June 21,1982.
②Walker Alice,In Search of Our Mother’s Gardens. 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83.
③艾丽丝•沃克.陶洁译.紫颜色[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8.
④Tavomina,M. Teresa. Dressing the Spirit: Cloth-working and Language in The Color Purple [A], Journal of Narrative Technique [J]16,no.3(fall 1986): 220-30.
⑤Mary Helen Washington. An Essay on Alice Walker [A]. Sturdy Black Bridges: Visions of Black Women in Literature [C]. Garden City, N. Y.: Doubleday &Company,1979.
⑥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⑦Bernard W. Bel. The Afro-American Novel and Its Tradition. Amherst: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