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开全运会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它就是中国体育所留给人们的一部恢弘而壮丽的现代体育发展诗篇。从保家卫国的朴素理念到和谐社会的崭新风貌,全运会陪伴着我们走过了50年的风风雨雨,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国人自强不息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火热大练兵——第一届全运会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10年的艰苦奋斗,体育事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1959年,恰逢共和国成立10周年,本着“锻炼身体,保卫祖国”的朴素理念,当时的国家体委决定举办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各个项目的预赛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展开,而最终的决赛地点定在了首都北京,时间是1959年9月13日至10月3日,历时20天。
第一届全运会的口号就是毛主席题词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会徽设计十分朴实而直接,由金色的跑道、金色的麦穗和夸张的红1字组成,麦穗代表建国10年的丰硕成果,而似乎要冲出跑道的1字恰似上升的“箭头”,象征着当时人1门热火朝天建设新中国的激情。
由于这是新中国的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同时又和建国10周年的大庆相重合,所以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都特别重视。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亲临了开幕式。《人民日报>摄影记者吕相友还幸运地抓拍下了惟一一张毛泽东主席戴上眼镜聚精会神观看开幕式的珍责照片。在20天之后的闭幕式上,周恩来、邓小平等人均再次出席,还向新中国10年中曾打破过世界纪录和得到过世界冠军的40名运动员颁发了“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作为第一届全国性的大规模运动会,首届全运会有着和后来其他几届不同的特点,很多军事领域内的比赛都被列入了第一届的比赛项目。像无线电收发报、航海多项、航海模型、飞机跳伞、伞塔跳伞、滑翔等军事项目也占据了众多比赛项目中重要的席位。在射击比赛中,首先进行的就是军用步枪的比赛项目,来自全国各地的射击好手们——包括才走出大兴安岭森林的边防战士、军官,草原上的猎手和刚刚完成生产任务的工人农民,代表了29个单位参加比赛。
第一届全运会是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高水平运动会,也是第一次来自全国各地的好手聚集在了北京赛场。但是,这些人并不是现代人理解的专业队运动员。新中国成立后,各地还没有专业队,绝大多数的运动员都是各个学校的学生,这些学生经过了层层的选拔,最终才能够代表各自的省队参加比赛。这就造成了第一届全运会选手的平均年龄只有21岁,是历届运动会中年龄最小的。
第一届运动会是建国10年来体育运动事业的一次最大检阅,共有29个代表团106581人参赛。运动会期间,有7名运动员4次打破世界纪录,6641人844次打破和新创了106项全国纪录。金牌榜前三名依次为:解放军、北京、上海。
山东省共有399名(男265名、女134名)运动员参加了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手球等29个竞赛项目的比赛和击剑、自由式摔跤、古典式摔跤等5个表演项目的比赛,参加项目与上海、山西代表团并列第三位。在全部竞赛和表演项目中,山东省代表团有23人破32项全国纪录,获2项团体冠军、18个单项冠军,获得冠军总数和团体总分位于解放军、北京、上海、广东、河北代表团之后,列全国第六位。
国球崛起——第二届全运会
在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后的1965年9月11日一28日,第二届全国运动会在北京举行。会徽是跑道上方一面红旗飘扬,象征高举社会主义伟大红旗。在第二届全运会开幕式上,郭兰英的开场曲《丰收歌》,配合着麦浪、棉田的背景表演,拉开了团体操《革命赞歌》的大幕,掀开了一幅中国人体育强国、抵御时艰的壮丽画卷。“麦浪滚滚闪金光,棉田一片白茫茫”从北京工人体育场唱到了大江南北。
在经过了6年之后的厚积薄发之后,中国运动员的竞赛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尽管本届运动会的项目设置和金牌总数分别比上届少了14项和84枚,依然有24人10次打破9项世界纪录,331人469次打破130项全国纪录,而这也是至今为止刷新全国纪录最多的一届全运会。解放军代表团以1022分高居团体总分榜首,上海、北京紧随其后,位列第二、三名。
第二届全运会最大的亮点当数乒乓球的兴起,以乒乓球运动为代表的新中国竞技体育取得了长足进步,掀起了竞技体育自建国以来的一轮新高潮。第二届全运会前夕的1965年4月,在南斯拉夫卢布尔雅那举办的第2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中国队荣获男、女团体冠军,庄则栋获得男子单打冠军,庄则栋、徐寅生获得男子双打冠军,林惠卿、郑敏之获得女子双打冠军。世界乒坛由此开始进入“中国时代”,乒乓球逐步成为中国的“国球”,中国国家乒乓球队也成为新中国最长盛不衰的运动队。从此之后,全运会的乒乓球比赛成为中国乒乓球运动最高水平的大汇演。
山东省派出由300人(其中男队员161人、女队员79人,运动员人数列全国第七位)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田径、游泳、举重、射箭、乒乓球、篮球、足球、网球、体操、射击、航海模型等16项比赛和武术表演,参加项目数列全国第六位。在比赛中,有1人破1项世界纪录(与其他省8名队员合作),17人破13项全国纪录,共获2项团体总分第一名,获金牌14枚,金牌数位于解放军、上海、北京、广东、河北代表团之后,列全国第六位。
火热大练兵——第一届全运会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10年的艰苦奋斗,体育事业欣欣向荣,蒸蒸日上。1959年,恰逢共和国成立10周年,本着“锻炼身体,保卫祖国”的朴素理念,当时的国家体委决定举办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各个项目的预赛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展开,而最终的决赛地点定在了首都北京,时间是1959年9月13日至10月3日,历时20天。
第一届全运会的口号就是毛主席题词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会徽设计十分朴实而直接,由金色的跑道、金色的麦穗和夸张的红1字组成,麦穗代表建国10年的丰硕成果,而似乎要冲出跑道的1字恰似上升的“箭头”,象征着当时人1门热火朝天建设新中国的激情。
由于这是新中国的第一届全国运动会,同时又和建国10周年的大庆相重合,所以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都特别重视。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亲临了开幕式。《人民日报>摄影记者吕相友还幸运地抓拍下了惟一一张毛泽东主席戴上眼镜聚精会神观看开幕式的珍责照片。在20天之后的闭幕式上,周恩来、邓小平等人均再次出席,还向新中国10年中曾打破过世界纪录和得到过世界冠军的40名运动员颁发了“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作为第一届全国性的大规模运动会,首届全运会有着和后来其他几届不同的特点,很多军事领域内的比赛都被列入了第一届的比赛项目。像无线电收发报、航海多项、航海模型、飞机跳伞、伞塔跳伞、滑翔等军事项目也占据了众多比赛项目中重要的席位。在射击比赛中,首先进行的就是军用步枪的比赛项目,来自全国各地的射击好手们——包括才走出大兴安岭森林的边防战士、军官,草原上的猎手和刚刚完成生产任务的工人农民,代表了29个单位参加比赛。
第一届全运会是新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高水平运动会,也是第一次来自全国各地的好手聚集在了北京赛场。但是,这些人并不是现代人理解的专业队运动员。新中国成立后,各地还没有专业队,绝大多数的运动员都是各个学校的学生,这些学生经过了层层的选拔,最终才能够代表各自的省队参加比赛。这就造成了第一届全运会选手的平均年龄只有21岁,是历届运动会中年龄最小的。
第一届运动会是建国10年来体育运动事业的一次最大检阅,共有29个代表团106581人参赛。运动会期间,有7名运动员4次打破世界纪录,6641人844次打破和新创了106项全国纪录。金牌榜前三名依次为:解放军、北京、上海。
山东省共有399名(男265名、女134名)运动员参加了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手球等29个竞赛项目的比赛和击剑、自由式摔跤、古典式摔跤等5个表演项目的比赛,参加项目与上海、山西代表团并列第三位。在全部竞赛和表演项目中,山东省代表团有23人破32项全国纪录,获2项团体冠军、18个单项冠军,获得冠军总数和团体总分位于解放军、北京、上海、广东、河北代表团之后,列全国第六位。
国球崛起——第二届全运会
在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后的1965年9月11日一28日,第二届全国运动会在北京举行。会徽是跑道上方一面红旗飘扬,象征高举社会主义伟大红旗。在第二届全运会开幕式上,郭兰英的开场曲《丰收歌》,配合着麦浪、棉田的背景表演,拉开了团体操《革命赞歌》的大幕,掀开了一幅中国人体育强国、抵御时艰的壮丽画卷。“麦浪滚滚闪金光,棉田一片白茫茫”从北京工人体育场唱到了大江南北。
在经过了6年之后的厚积薄发之后,中国运动员的竞赛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尽管本届运动会的项目设置和金牌总数分别比上届少了14项和84枚,依然有24人10次打破9项世界纪录,331人469次打破130项全国纪录,而这也是至今为止刷新全国纪录最多的一届全运会。解放军代表团以1022分高居团体总分榜首,上海、北京紧随其后,位列第二、三名。
第二届全运会最大的亮点当数乒乓球的兴起,以乒乓球运动为代表的新中国竞技体育取得了长足进步,掀起了竞技体育自建国以来的一轮新高潮。第二届全运会前夕的1965年4月,在南斯拉夫卢布尔雅那举办的第2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中国队荣获男、女团体冠军,庄则栋获得男子单打冠军,庄则栋、徐寅生获得男子双打冠军,林惠卿、郑敏之获得女子双打冠军。世界乒坛由此开始进入“中国时代”,乒乓球逐步成为中国的“国球”,中国国家乒乓球队也成为新中国最长盛不衰的运动队。从此之后,全运会的乒乓球比赛成为中国乒乓球运动最高水平的大汇演。
山东省派出由300人(其中男队员161人、女队员79人,运动员人数列全国第七位)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田径、游泳、举重、射箭、乒乓球、篮球、足球、网球、体操、射击、航海模型等16项比赛和武术表演,参加项目数列全国第六位。在比赛中,有1人破1项世界纪录(与其他省8名队员合作),17人破13项全国纪录,共获2项团体总分第一名,获金牌14枚,金牌数位于解放军、上海、北京、广东、河北代表团之后,列全国第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