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辨证理论是中医养生里最为经典的理论之一。不少人说,中医太玄,尤以“辨证”为最。不错,与不懂中医的人说“辨证”,耗尽口水,估计也难以让人明白。好在最近出了一位张悟本,虽说夸大了绿豆的效用,倒也提示了中医辨证的重要性。真可谓:绿豆本无错,乱用则惹祸。今天,不妨就以这绿豆为例,来谈谈中医的辨证。
《本草纲目》里说绿豆“甘、寒、无毒”。绿豆性寒凉,可以解毒,入心经、胃经。以笔者居住的重庆为例,到了夏天,重庆人最喜欢用绿豆熬稀饭,可以消暑降火。重庆夏天酷暑难当,人们自然喜食寒凉去热的东西。但是如果本身属于虚寒体质,就不宜长期食用这类食物。
著名的老中医李可先生说:他诊过的病人十之八九是阳虚寒湿,阴虚火热症的百不见一二。他认为朱丹溪所说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最为误人。中医诊病要先辨阴阳,但人体却很复杂,明明是体内虚寒,表现出来的有可能是热相,有时又寒热交集,不明医理和缺乏临床经验,就会误断病情。李可是山西人,他到了南方发现这里气候炎热,人们爱用空调,寒湿入内,大都是虚寒体质,而人们又喜欢饮用凉茶,久而伤了体内阳气,于是百病丛生。他特别提出日常养生要少用空调,少喝冷饮,保护好阳气。所以,不要看到脸上长了痘痘,喜欢喝冷饮,就认为该清热降火。按李先生的意见,恐怕还是以阳虚的占多数。
他的观点跟现在很流行的“四川火神派”理念相同。清代四川出了个名医叫郑钦安,治病爱用附子、生姜等生阳燥热的药物,以扶阳为主,人称姜附先生,是为“第一代火神”,他说“阳气流通,阴气无滞,阳气不足,百病丛生”。火神派为何出在四川呢?我认为这里有个重要原因,四川盆地地低湿重,夏又闷热,人体内阳气常受困扰,川人爱吃花椒,就是为了去湿气,附子辛甘大热、有毒,能补火助阳,主要产地也是在四川,所谓一物降一物。中医讲辨证,地理因素不可忽视。
虽然这只是中医的一个门派,但保护阳气的观点却是古已有之。内经说“阴平阳密”,一个密字说明了阳气要密藏,又说冬三月要“勿扰乎阳”,到了六七月的夏季,又说“春夏养阳”,都在强调阳气的重要。
现在正是夏季,如同树木花草一样,人体的气血由内向外散发,能量多分散于体表四肢,五脏六腑反而处于虚弱的状态,所以民间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姜能补益夏季脾胃的虚寒,到了冬天,气血由外返内,肠胃功能旺健,倒可以吃些消火化食的萝卜。因此,夏天人易患腹泻,西医说是吃了不洁的食物,其实有很多就是吃了太多凉寒的东西引起脾胃功能的紊乱。
绿豆是凉寒之物,可消暑热,健康人吃了没问题,但脾胃虚寒、气血不足者大量服用,怕就反而有恙了。四川人爱吃豆花,夏天吃了豆花舀一碗窖水解渴,豆花乃是大寒的石膏或泹水所点,确可解渴降火,但川人吃豆花必沾姜蒜辣椒,谓之“调和”,真妙语也,以姜蒜辣椒之热调和石膏泹水之寒,使之归中,便阴阳两益。
现在一些流行的养生治病观念,往往有一种归约的倾向,不管什么问题都是程咬金的三板斧,倒是简单易行,但却失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绿豆水的一味清热排毒肯定有问题,而一些火神派门徒逢病便下姜附也不合医理。
现在,有人日常以服用中药养生,有用虫草泡水的,有用西洋参泡茶的,不一而足,反正我相信李可老中医的话:“中药是治病用的,不是营养品。”
要想养生,还是《黄帝内经》里总结的全面,“法于阴阳,和于数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勿妄作劳。”照此执行,百岁可期。
(作者系重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理事)
《本草纲目》里说绿豆“甘、寒、无毒”。绿豆性寒凉,可以解毒,入心经、胃经。以笔者居住的重庆为例,到了夏天,重庆人最喜欢用绿豆熬稀饭,可以消暑降火。重庆夏天酷暑难当,人们自然喜食寒凉去热的东西。但是如果本身属于虚寒体质,就不宜长期食用这类食物。
著名的老中医李可先生说:他诊过的病人十之八九是阳虚寒湿,阴虚火热症的百不见一二。他认为朱丹溪所说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最为误人。中医诊病要先辨阴阳,但人体却很复杂,明明是体内虚寒,表现出来的有可能是热相,有时又寒热交集,不明医理和缺乏临床经验,就会误断病情。李可是山西人,他到了南方发现这里气候炎热,人们爱用空调,寒湿入内,大都是虚寒体质,而人们又喜欢饮用凉茶,久而伤了体内阳气,于是百病丛生。他特别提出日常养生要少用空调,少喝冷饮,保护好阳气。所以,不要看到脸上长了痘痘,喜欢喝冷饮,就认为该清热降火。按李先生的意见,恐怕还是以阳虚的占多数。
他的观点跟现在很流行的“四川火神派”理念相同。清代四川出了个名医叫郑钦安,治病爱用附子、生姜等生阳燥热的药物,以扶阳为主,人称姜附先生,是为“第一代火神”,他说“阳气流通,阴气无滞,阳气不足,百病丛生”。火神派为何出在四川呢?我认为这里有个重要原因,四川盆地地低湿重,夏又闷热,人体内阳气常受困扰,川人爱吃花椒,就是为了去湿气,附子辛甘大热、有毒,能补火助阳,主要产地也是在四川,所谓一物降一物。中医讲辨证,地理因素不可忽视。
虽然这只是中医的一个门派,但保护阳气的观点却是古已有之。内经说“阴平阳密”,一个密字说明了阳气要密藏,又说冬三月要“勿扰乎阳”,到了六七月的夏季,又说“春夏养阳”,都在强调阳气的重要。
现在正是夏季,如同树木花草一样,人体的气血由内向外散发,能量多分散于体表四肢,五脏六腑反而处于虚弱的状态,所以民间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姜能补益夏季脾胃的虚寒,到了冬天,气血由外返内,肠胃功能旺健,倒可以吃些消火化食的萝卜。因此,夏天人易患腹泻,西医说是吃了不洁的食物,其实有很多就是吃了太多凉寒的东西引起脾胃功能的紊乱。
绿豆是凉寒之物,可消暑热,健康人吃了没问题,但脾胃虚寒、气血不足者大量服用,怕就反而有恙了。四川人爱吃豆花,夏天吃了豆花舀一碗窖水解渴,豆花乃是大寒的石膏或泹水所点,确可解渴降火,但川人吃豆花必沾姜蒜辣椒,谓之“调和”,真妙语也,以姜蒜辣椒之热调和石膏泹水之寒,使之归中,便阴阳两益。
现在一些流行的养生治病观念,往往有一种归约的倾向,不管什么问题都是程咬金的三板斧,倒是简单易行,但却失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绿豆水的一味清热排毒肯定有问题,而一些火神派门徒逢病便下姜附也不合医理。
现在,有人日常以服用中药养生,有用虫草泡水的,有用西洋参泡茶的,不一而足,反正我相信李可老中医的话:“中药是治病用的,不是营养品。”
要想养生,还是《黄帝内经》里总结的全面,“法于阴阳,和于数术,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勿妄作劳。”照此执行,百岁可期。
(作者系重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