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立足当前国家精准扶贫重大战略,笔者从十八洞村聚落主体、形态、功能、文化、景观生态等方面探索精准扶贫与乡村聚落整体优化之间的互动机制,基于聚落整体优化视角,提出精准扶贫政策完善的建议。
乡村聚落与精准扶贫
乡村聚落是农村居民与周围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互相作用的现象与过程。目前国内有约6.4亿农村人口居住和生活在上百万个乡村村落与集镇里,乡村聚落是我国人口的主要聚居形式,贫困问题是乡村聚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反贫困一直是全球关注和需要解决的重大难题。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重要思想,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将“精准扶贫”确立为国家发展战略,这是对世界反贫困理论的创新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赋权提能、参与合作的反贫困思想。
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在居民创收等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精准到户到人是当前精准帮扶的关键,但实际上乡村贫困的发生与乡村聚落整体的区位特征、设施条件、意识形态等密切相关。目前,乡村聚落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聚落空间特征、演变机制及优化研究,聚落空心化问题研究,城镇化背景下乡村聚落发展研究,乡村聚落生态学研究等方面,对乡村聚落整体贫困现状、机制以及对策的探讨比较缺乏,对于乡村聚落影响因素的分析也大都基于自然环境、政府调控手段、农村居民行为研究、土地制度及其创新等视角,对精准扶贫与乡村聚落优化的关系分析相对缺乏。
基于当前精准扶贫的重大战略与政策背景,我们从十八洞村聚落主体、形态、设施、居住条件、景观生态等方面,分析研究精准扶贫与乡村聚落优化的相互作用机制。
十八洞村样本
十八洞村位于湘、黔、渝3省份交界处的湖南省花垣县境内,距花垣县城34公里。全村辖4个自然寨,6个村民小组,225户,939人,人均耕地面积2.72亩。2013年人均纯收入仅有1668元。该村经济收入主要以一产为主,二、三产业比重较低,其中又以劳务输出为主。2013年底,该村识别出136户贫困户、542名贫困人口,占全村人口的58%。经过精准扶贫,2016年底全村136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该村是精准扶贫战略“先行先试”的示范点,其脱贫攻坚过程受到政府推动,获得的扶贫资金也比较充裕。结合国家政策优势,该村推出了“造血扶贫结合整村推进”“延伸业态,产旅结合”的精准扶贫模式。
该村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实现“整村推进”。采取股份合作制,引导村民参与产业建设;利用其“精准扶贫摇篮”的红色旅游示范效应,打造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基地。探索产旅结合发展路径,积极发展农家乐,带动种植养殖业发展,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延伸产业链条。通过上述举措,该村聚落优化成效明显:
聚落功能多样化,农户收入来源增加。调查显示,三年来,该村居民收入显著提升,产业结构由单一种植业向养殖业、旅游业等多元发展。产业扶贫受益者覆盖全村,村民的年人均收入涨了3倍左右,全村有农家乐8家,发展势头日见其好。如习近平总书记到过的“巧媳妇”农家乐,借助农家特色和总书记亲临地的影响,2016年销售湘西腊肉2000多斤,直接创收近10万元。
聚落单元联系更为便捷,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提高。调查显示,该村村民对交通的满意度达到100%,48%的村民将交通作为成效最明显的扶贫项目,村内交通得到较大改善。随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医疗、教育、文化、休闲等聚落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聚落文化传承,邻里关系和谐。通过对村委的访谈,我们得知目前该村的苗歌、苗鼓等已经融入特色苗寨旅游,村里经常组织文艺演出,当地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在特色旅游的打造和文化活动开展中得到完整保存和延续。调查显示,96%的村民对邻里关系表示满意,85%的村民没有因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起过冲突,村民间和谐相处。
传统民居得到保护,聚落景观提升。村里在对梨子寨房屋的改造过程中注意修旧如旧,目前梨子寨所有木质结构的民居都倮有传统风貌。调查显示,村民有45%认为景观环境质量提升效果显著,30%认为对生活影响较明显。
乡村聚落整体优化需重视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乡村贫困的发生与乡村聚落整体的交通区位、设施条件、意识形态等密切相关,而农民的稳定脱贫必须建立在乡村聚落的整体优化基础上。
精准扶贫工作要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不仅仅是要逐村逐户地制定帮扶措施,更是需要从整体上改善贫困地區人居环境,优化传统乡村聚落。当前,各地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效;与此同时,亟须重视乡村聚落整体优化工作,提高其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分析其与精准扶贫的互动机制,探索乡村聚落优化重点及方向,以更好地巩固精准扶贫成效。
以十八洞村为范本,提升乡村聚落人居环境,促进乡村聚落稳定发展,乡村聚落的整体优化应重点关注以下五个方面:一、从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方面提升村民生活质量;二、优化乡村聚落形态,做好人口和用地的有机集聚;三、完善乡村聚落功能,根据聚落形态和规模进行服务设施配套;四、美化乡村聚落景观,做好乡村聚落整体规划以及环境整治和建筑景观提升,重塑美丽田园;五、传承乡村聚落文化,在更新乡村物质景观中注重保留乡村传统建筑特色、传统民风民俗、独特历史文化等。
为促进乡村聚落整体优化,提高精准扶贫成效的可持续性,精准扶贫政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一、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前,要对选址进行充分论证,借助易地扶贫搬迁做到聚落人口与住宅的有机集聚,同时做好搬迁后的村庄规划,进行因地制宜的功能區划分;二、在危房改造和村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政府应在不破坏其传统风貌的基础上使其功能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注重文脉的保护和传承;三、产业扶贫应关注聚落主体创收能力的提升,成立合作社等利益共享集体,延伸产业链以提高居民参与程度;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应以提高乡村居民生活质量为导向,根据聚落规模和形态确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数量和选址;五、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引导村民树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思想,让居民环境保护行为从“被动型”转向“主动型”。
编辑:郭梁 美编:杨东儒
乡村聚落与精准扶贫
乡村聚落是农村居民与周围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互相作用的现象与过程。目前国内有约6.4亿农村人口居住和生活在上百万个乡村村落与集镇里,乡村聚落是我国人口的主要聚居形式,贫困问题是乡村聚落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反贫困一直是全球关注和需要解决的重大难题。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重要思想,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将“精准扶贫”确立为国家发展战略,这是对世界反贫困理论的创新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赋权提能、参与合作的反贫困思想。
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在居民创收等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精准到户到人是当前精准帮扶的关键,但实际上乡村贫困的发生与乡村聚落整体的区位特征、设施条件、意识形态等密切相关。目前,乡村聚落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聚落空间特征、演变机制及优化研究,聚落空心化问题研究,城镇化背景下乡村聚落发展研究,乡村聚落生态学研究等方面,对乡村聚落整体贫困现状、机制以及对策的探讨比较缺乏,对于乡村聚落影响因素的分析也大都基于自然环境、政府调控手段、农村居民行为研究、土地制度及其创新等视角,对精准扶贫与乡村聚落优化的关系分析相对缺乏。
基于当前精准扶贫的重大战略与政策背景,我们从十八洞村聚落主体、形态、设施、居住条件、景观生态等方面,分析研究精准扶贫与乡村聚落优化的相互作用机制。
十八洞村样本
十八洞村位于湘、黔、渝3省份交界处的湖南省花垣县境内,距花垣县城34公里。全村辖4个自然寨,6个村民小组,225户,939人,人均耕地面积2.72亩。2013年人均纯收入仅有1668元。该村经济收入主要以一产为主,二、三产业比重较低,其中又以劳务输出为主。2013年底,该村识别出136户贫困户、542名贫困人口,占全村人口的58%。经过精准扶贫,2016年底全村136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该村是精准扶贫战略“先行先试”的示范点,其脱贫攻坚过程受到政府推动,获得的扶贫资金也比较充裕。结合国家政策优势,该村推出了“造血扶贫结合整村推进”“延伸业态,产旅结合”的精准扶贫模式。
该村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实现“整村推进”。采取股份合作制,引导村民参与产业建设;利用其“精准扶贫摇篮”的红色旅游示范效应,打造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基地。探索产旅结合发展路径,积极发展农家乐,带动种植养殖业发展,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延伸产业链条。通过上述举措,该村聚落优化成效明显:
聚落功能多样化,农户收入来源增加。调查显示,三年来,该村居民收入显著提升,产业结构由单一种植业向养殖业、旅游业等多元发展。产业扶贫受益者覆盖全村,村民的年人均收入涨了3倍左右,全村有农家乐8家,发展势头日见其好。如习近平总书记到过的“巧媳妇”农家乐,借助农家特色和总书记亲临地的影响,2016年销售湘西腊肉2000多斤,直接创收近10万元。
聚落单元联系更为便捷,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提高。调查显示,该村村民对交通的满意度达到100%,48%的村民将交通作为成效最明显的扶贫项目,村内交通得到较大改善。随着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医疗、教育、文化、休闲等聚落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聚落文化传承,邻里关系和谐。通过对村委的访谈,我们得知目前该村的苗歌、苗鼓等已经融入特色苗寨旅游,村里经常组织文艺演出,当地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在特色旅游的打造和文化活动开展中得到完整保存和延续。调查显示,96%的村民对邻里关系表示满意,85%的村民没有因精准扶贫政策实施起过冲突,村民间和谐相处。
传统民居得到保护,聚落景观提升。村里在对梨子寨房屋的改造过程中注意修旧如旧,目前梨子寨所有木质结构的民居都倮有传统风貌。调查显示,村民有45%认为景观环境质量提升效果显著,30%认为对生活影响较明显。
乡村聚落整体优化需重视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乡村贫困的发生与乡村聚落整体的交通区位、设施条件、意识形态等密切相关,而农民的稳定脱贫必须建立在乡村聚落的整体优化基础上。
精准扶贫工作要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不仅仅是要逐村逐户地制定帮扶措施,更是需要从整体上改善贫困地區人居环境,优化传统乡村聚落。当前,各地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巨大成效;与此同时,亟须重视乡村聚落整体优化工作,提高其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分析其与精准扶贫的互动机制,探索乡村聚落优化重点及方向,以更好地巩固精准扶贫成效。
以十八洞村为范本,提升乡村聚落人居环境,促进乡村聚落稳定发展,乡村聚落的整体优化应重点关注以下五个方面:一、从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方面提升村民生活质量;二、优化乡村聚落形态,做好人口和用地的有机集聚;三、完善乡村聚落功能,根据聚落形态和规模进行服务设施配套;四、美化乡村聚落景观,做好乡村聚落整体规划以及环境整治和建筑景观提升,重塑美丽田园;五、传承乡村聚落文化,在更新乡村物质景观中注重保留乡村传统建筑特色、传统民风民俗、独特历史文化等。
为促进乡村聚落整体优化,提高精准扶贫成效的可持续性,精准扶贫政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一、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前,要对选址进行充分论证,借助易地扶贫搬迁做到聚落人口与住宅的有机集聚,同时做好搬迁后的村庄规划,进行因地制宜的功能區划分;二、在危房改造和村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政府应在不破坏其传统风貌的基础上使其功能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注重文脉的保护和传承;三、产业扶贫应关注聚落主体创收能力的提升,成立合作社等利益共享集体,延伸产业链以提高居民参与程度;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应以提高乡村居民生活质量为导向,根据聚落规模和形态确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数量和选址;五、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引导村民树立“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思想,让居民环境保护行为从“被动型”转向“主动型”。
编辑:郭梁 美编:杨东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