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写作技能,这固然是作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但作文教学还肩负着更重要的使命,这就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陶冶他们美好的心灵,塑造他们崇高的道德情操,那么,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做好作文教学这项工作呢?
1、引导学生打好“精神的底子”
用叶圣陶先生的话就是“立诚最为贵”。用钱理群先生的话就是“打好精神的底子”。叶圣陶先生主张“作文”与“做人”统一。他说:“话与文都是不可以‘做作’的,有几分品德知识能力只能说几话,写几分文,不会打折扣,不会超过增多。所以,说和写似技能而又非技能,实际是其人的表现,一封信如此,一部小说如此,一首诗如此。我想劝大家不要把作文当作技能看。”叶老认为,指导中学生的写作,要把“作文”与“做人”统一起来,他告诫我们:指导中学生作文不能着眼于技能,必须时时顾及学生“其人”这个整体,把精神训练放在首位,这里的精神训练包括陶冶道德,训练思想,培养情感,锻炼观察。
2、引导学生积累“活水”
写作是一种释放,是思想、情感、智慧的输出。没有吸收和积累,输出什么?古人讲“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有三种积累:一是生活的积累。个人的生活要充实,要不断积累生活中的感受,还要注重观察自己以外的生活,观察社会,参观访问等等。二是思想认识和情感的积累。叶圣陶先生说:“积累丰富而为文始饶”。作文不是跑空船,船内要有真货,还要有新货。这种积累依赖广泛地、大量地阅读和不断深入地思考。三是语言的积累。作文最终是通过语言技能来实现的,离开语言,就无从谈起。语言要求活、求新、求富。这种语言的积累既依赖于广泛地阅读,也依赖于对现实生活的密切关注。
3、确立作文是生活的必须的观念
在作文指导上,一般情况只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什么选材要新颖,主题要鲜明,结构要严谨,事例要典型等等。讲起来头头是道,至于如何才能新颖,却又说不清楚,最多就是拿一篇课文中的范文或作文选中的佳作说说而已。课文虽然也一种范例。但毕竟离学生的实际太遥远了。我们做教师的,缺少亲身写作经验,只能纸上谈兵,不能现身说法,因而指导的力度有限,但我们应该熟悉一批人及其作品,那样指导起来,也比空讲理论要好得多。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须。”既然作文是生活的必须,在命题上就有一个问题要解决。即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叶老说,有一个道理语文教师一定要弄明白:实际写作是先有材料,后定题目;学生作文是先有题目,后找材料。这是学生作文与实际写作“不一致”的地方。但是为了便利教学,命题作文又是需要采用的一种形式。这是不得已而为之。教师必须认识这个不得已而为之。只有认识了它,才知道作文命题怎样正确地改革。
4、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古人云:“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里讲的就是读书与写作的关系。现在有许多语文老师不是引导学生读上下功夫,而是大讲特讲写作方法,结果收效甚微。鲁迅先生早就说过,不要相信文章作法之类,已有定评的大作家的作品就告诉读者怎么写。学生在读书中自会悟出怎么写。其实学生在读书中悟到的不仅是作品的表达技巧,更重要的是作品的思想和文化内涵,而这些恰恰决定他们的作文水平。美国教育家克拉森在《作文·研究·理论与应用》一书中写道:发展写作能力的中心任务是使学生对读书达到入迷的程度,从而自发地去读大量的课外读物。他的观点和中国古人的观点如出一辙,他说的下句是:教师不应该让学生迷信作文技巧之类的教条。这又与鲁迅先生的话差不多。
因此,只有我们提高了思想认识,才能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更有效地推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并且还要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读名家名作,吸收高营养。我想,随着学生日积月累地坚持始终,我们的作文教学也会更轻松,作文教学的成效会更显著。
1、引导学生打好“精神的底子”
用叶圣陶先生的话就是“立诚最为贵”。用钱理群先生的话就是“打好精神的底子”。叶圣陶先生主张“作文”与“做人”统一。他说:“话与文都是不可以‘做作’的,有几分品德知识能力只能说几话,写几分文,不会打折扣,不会超过增多。所以,说和写似技能而又非技能,实际是其人的表现,一封信如此,一部小说如此,一首诗如此。我想劝大家不要把作文当作技能看。”叶老认为,指导中学生的写作,要把“作文”与“做人”统一起来,他告诫我们:指导中学生作文不能着眼于技能,必须时时顾及学生“其人”这个整体,把精神训练放在首位,这里的精神训练包括陶冶道德,训练思想,培养情感,锻炼观察。
2、引导学生积累“活水”
写作是一种释放,是思想、情感、智慧的输出。没有吸收和积累,输出什么?古人讲“厚积薄发”就是这个道理。有三种积累:一是生活的积累。个人的生活要充实,要不断积累生活中的感受,还要注重观察自己以外的生活,观察社会,参观访问等等。二是思想认识和情感的积累。叶圣陶先生说:“积累丰富而为文始饶”。作文不是跑空船,船内要有真货,还要有新货。这种积累依赖广泛地、大量地阅读和不断深入地思考。三是语言的积累。作文最终是通过语言技能来实现的,离开语言,就无从谈起。语言要求活、求新、求富。这种语言的积累既依赖于广泛地阅读,也依赖于对现实生活的密切关注。
3、确立作文是生活的必须的观念
在作文指导上,一般情况只是从概念到概念,从理论到理论,什么选材要新颖,主题要鲜明,结构要严谨,事例要典型等等。讲起来头头是道,至于如何才能新颖,却又说不清楚,最多就是拿一篇课文中的范文或作文选中的佳作说说而已。课文虽然也一种范例。但毕竟离学生的实际太遥远了。我们做教师的,缺少亲身写作经验,只能纸上谈兵,不能现身说法,因而指导的力度有限,但我们应该熟悉一批人及其作品,那样指导起来,也比空讲理论要好得多。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不是为了考试,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须。”既然作文是生活的必须,在命题上就有一个问题要解决。即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叶老说,有一个道理语文教师一定要弄明白:实际写作是先有材料,后定题目;学生作文是先有题目,后找材料。这是学生作文与实际写作“不一致”的地方。但是为了便利教学,命题作文又是需要采用的一种形式。这是不得已而为之。教师必须认识这个不得已而为之。只有认识了它,才知道作文命题怎样正确地改革。
4、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古人云:“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里讲的就是读书与写作的关系。现在有许多语文老师不是引导学生读上下功夫,而是大讲特讲写作方法,结果收效甚微。鲁迅先生早就说过,不要相信文章作法之类,已有定评的大作家的作品就告诉读者怎么写。学生在读书中自会悟出怎么写。其实学生在读书中悟到的不仅是作品的表达技巧,更重要的是作品的思想和文化内涵,而这些恰恰决定他们的作文水平。美国教育家克拉森在《作文·研究·理论与应用》一书中写道:发展写作能力的中心任务是使学生对读书达到入迷的程度,从而自发地去读大量的课外读物。他的观点和中国古人的观点如出一辙,他说的下句是:教师不应该让学生迷信作文技巧之类的教条。这又与鲁迅先生的话差不多。
因此,只有我们提高了思想认识,才能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更有效地推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并且还要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读名家名作,吸收高营养。我想,随着学生日积月累地坚持始终,我们的作文教学也会更轻松,作文教学的成效会更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