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想看星星,就要避开山峰和树木,因此古人建造的观星台都是在高处。现在也是这样,只不过现在人们明白,选择在高处观测星星,绝不是要避开周围障碍物这么简单,而是因为地面的潮气和灰尘都太重。
一般来说,越是往上,空气越稀薄,观测条件也就越好,最好的办法是飞出地球大气层以外,把望远镜放在太空。但是,这需要一笔巨大的费用。若是把望远镜放置在地球大气层以上足够高的地方,也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索菲娅天文台就是按照这种思路建造的天文台,它在距离地面13千米的高空观测星星,这里是地球大气层的同温层,所以索菲娅天文台又有一个很正规的名字——“同温层红外天文台”。同温层的高度在10~50千米之间,在这个高度范围内,大气层中的水蒸气只有地面的1%,在这里看星星,星星就不会眨眼睛,这对天文观测是非常有利的。索菲娅天文台工作的同温层,虽然赶不上太空中的哈勃望远镜,却让任何高山上的望远镜都望尘莫及。
天文台建造在大气层中的同温层似乎不可思议,它必须要有一个飞行器来承载它运行,實际情况也是这样,索菲娅天文台使用了大型运输机托着它在高空中飞翔。索菲娅有17吨重,承载索菲娅的飞机是波音747,这种大型客运飞机可以承载400多名乘客,也只有这种大型运输机才能胜任这种工作。
一般天文台都有天文圆顶,可索菲娅没有天文圆顶,它有一扇天窗,这扇天窗在飞机的尾部。索菲娅望远镜的主镜由多块镜面组合而成,相当于一块2.5米口径的大镜片,安放在飞机尾部。而望远镜的控制系统,包括计算机、光谱仪和照相设备都安装在增压舱室内,天文学家们就在这里工作。他们一边看着电脑显示屏上的天体图像,一边还可以透过飞机的舷窗看看天空真实的景观,当然,也可以看看飞机下面的景色。
要在飞机上建造这样一个舒适的天文台,需要解决一系列技术上的难题。望远镜要设置在一个大型缓冲平台上,这样飞机产生的振动,就不会影响望远镜。避免气流的影响也很重要,打开观测舱门的时候,为了避免少量的气流进入舱内,在飞机内还特设了一个倾斜的斜面,让进入的气流按照一定的方式重新返回飞机的外面。
这种飞行天文台的最大好处是维护方便,可以不断升级,而那种在太空运行的望远镜如果坏了,就必须有人飞到太空去修理。
日全食出现的时候,在大地上会出现一个狭长的地带,只有在这个地带的人,才能看到日全食。日全食是慢慢地扫过这个地带的,前面地带的人看不到日全食了,但是,后面的地带却开始出现日全食。这给天文学家一个启示,他们想,如果沿着这个地带向前跑,那么就可以长时间地看日全食了。事实上,他们常常这样做,但是,不是在大地上跑,而是乘坐气球,沿着这个日全食带向前飞。
后来,飞机技术发展了,他们又拿着望远镜,或者拿着照相机,坐着飞机向前飞。1965年5月30日,美国宇航局使用一架飞机观测了日全食。1968年,一架直径30厘米的红外望远镜被安装在喷气式飞机上,对行星和星云以及一些红外源进行了观测。到了1974年,柯伊伯机载天文台诞生了,它的载体是一架C-141大型运输机,它使用了一台直径91厘米的反射望远镜。柯伊伯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从此气球天文台被打入冷宫,而机载天文台这个名称被大家渐渐熟悉。这些经验最终导致索菲娅飞行天文台的出现,所以说,索菲娅的诞生并不仅仅是因为天文学家要改善工作环境,另一个引发它出现的原因是观测日全食引发的思路。
索菲娅飞行天文台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波折,因为经费短缺它差一点夭折。2006年,索菲娅恢复建设,直到2010年5月,它才真正开始服役。这一次,它搭载10名工作人员,进行了6个多小时的测试。研究人员认为,索菲娅的这次飞行是成功的,它可以上岗工作了,谁要是有什么好的观测建议,可以向他们提出使用申请。于是,索菲娅飞行天文台20年的服役期开始了。
索菲娅飞行天文台主要针对红外波段进行观测,它的特别本领是完成其他望远镜无法完成的任务。当一般望远镜发现星空的某个天体发生了奇特的景象时,就会眼睛不眨地看着这个天体,但是,地球是要自转的,星空很快就会转到地球的另一面,地面上的望远镜再想看,也毫无办法,这时候,索菲亚望远镜就可以大显身手了。
2011年6月23日,冥王星遮挡住一颗遥远的恒星,这是研究冥王星大气层的绝好机会,这个机会转瞬即逝,冥王星的影子会以每小时85300千米的速度划过地球。这时候索菲娅飞行天文台显示出了它的独特本领,这一天它从美国南加州的基地起飞,飞行超过2900千米,抵达了这一阴影轨迹的中央,并且追随冥王星的阴影观测了许久,由此成为唯一能做到这一点的天文台。当时这一现象发生在太平洋上,索菲娅就在太平洋上空观测。
在索菲娅天文台工作,是一件很悠闲的事情,科学家在天上飞行就跟度假一样。他们不仅可以仰望星空,也可以俯瞰大地,想到哪里去,就把飞机开到哪里去,也不要办理护照,随意飞到哪个国家的上空都可以!
(编辑 孙世奇)
一般来说,越是往上,空气越稀薄,观测条件也就越好,最好的办法是飞出地球大气层以外,把望远镜放在太空。但是,这需要一笔巨大的费用。若是把望远镜放置在地球大气层以上足够高的地方,也可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索菲娅天文台就是按照这种思路建造的天文台,它在距离地面13千米的高空观测星星,这里是地球大气层的同温层,所以索菲娅天文台又有一个很正规的名字——“同温层红外天文台”。同温层的高度在10~50千米之间,在这个高度范围内,大气层中的水蒸气只有地面的1%,在这里看星星,星星就不会眨眼睛,这对天文观测是非常有利的。索菲娅天文台工作的同温层,虽然赶不上太空中的哈勃望远镜,却让任何高山上的望远镜都望尘莫及。
天文台建造在大气层中的同温层似乎不可思议,它必须要有一个飞行器来承载它运行,實际情况也是这样,索菲娅天文台使用了大型运输机托着它在高空中飞翔。索菲娅有17吨重,承载索菲娅的飞机是波音747,这种大型客运飞机可以承载400多名乘客,也只有这种大型运输机才能胜任这种工作。
一般天文台都有天文圆顶,可索菲娅没有天文圆顶,它有一扇天窗,这扇天窗在飞机的尾部。索菲娅望远镜的主镜由多块镜面组合而成,相当于一块2.5米口径的大镜片,安放在飞机尾部。而望远镜的控制系统,包括计算机、光谱仪和照相设备都安装在增压舱室内,天文学家们就在这里工作。他们一边看着电脑显示屏上的天体图像,一边还可以透过飞机的舷窗看看天空真实的景观,当然,也可以看看飞机下面的景色。
要在飞机上建造这样一个舒适的天文台,需要解决一系列技术上的难题。望远镜要设置在一个大型缓冲平台上,这样飞机产生的振动,就不会影响望远镜。避免气流的影响也很重要,打开观测舱门的时候,为了避免少量的气流进入舱内,在飞机内还特设了一个倾斜的斜面,让进入的气流按照一定的方式重新返回飞机的外面。
这种飞行天文台的最大好处是维护方便,可以不断升级,而那种在太空运行的望远镜如果坏了,就必须有人飞到太空去修理。
日全食出现的时候,在大地上会出现一个狭长的地带,只有在这个地带的人,才能看到日全食。日全食是慢慢地扫过这个地带的,前面地带的人看不到日全食了,但是,后面的地带却开始出现日全食。这给天文学家一个启示,他们想,如果沿着这个地带向前跑,那么就可以长时间地看日全食了。事实上,他们常常这样做,但是,不是在大地上跑,而是乘坐气球,沿着这个日全食带向前飞。
后来,飞机技术发展了,他们又拿着望远镜,或者拿着照相机,坐着飞机向前飞。1965年5月30日,美国宇航局使用一架飞机观测了日全食。1968年,一架直径30厘米的红外望远镜被安装在喷气式飞机上,对行星和星云以及一些红外源进行了观测。到了1974年,柯伊伯机载天文台诞生了,它的载体是一架C-141大型运输机,它使用了一台直径91厘米的反射望远镜。柯伊伯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从此气球天文台被打入冷宫,而机载天文台这个名称被大家渐渐熟悉。这些经验最终导致索菲娅飞行天文台的出现,所以说,索菲娅的诞生并不仅仅是因为天文学家要改善工作环境,另一个引发它出现的原因是观测日全食引发的思路。
索菲娅飞行天文台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波折,因为经费短缺它差一点夭折。2006年,索菲娅恢复建设,直到2010年5月,它才真正开始服役。这一次,它搭载10名工作人员,进行了6个多小时的测试。研究人员认为,索菲娅的这次飞行是成功的,它可以上岗工作了,谁要是有什么好的观测建议,可以向他们提出使用申请。于是,索菲娅飞行天文台20年的服役期开始了。
索菲娅飞行天文台主要针对红外波段进行观测,它的特别本领是完成其他望远镜无法完成的任务。当一般望远镜发现星空的某个天体发生了奇特的景象时,就会眼睛不眨地看着这个天体,但是,地球是要自转的,星空很快就会转到地球的另一面,地面上的望远镜再想看,也毫无办法,这时候,索菲亚望远镜就可以大显身手了。
2011年6月23日,冥王星遮挡住一颗遥远的恒星,这是研究冥王星大气层的绝好机会,这个机会转瞬即逝,冥王星的影子会以每小时85300千米的速度划过地球。这时候索菲娅飞行天文台显示出了它的独特本领,这一天它从美国南加州的基地起飞,飞行超过2900千米,抵达了这一阴影轨迹的中央,并且追随冥王星的阴影观测了许久,由此成为唯一能做到这一点的天文台。当时这一现象发生在太平洋上,索菲娅就在太平洋上空观测。
在索菲娅天文台工作,是一件很悠闲的事情,科学家在天上飞行就跟度假一样。他们不仅可以仰望星空,也可以俯瞰大地,想到哪里去,就把飞机开到哪里去,也不要办理护照,随意飞到哪个国家的上空都可以!
(编辑 孙世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