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我与绘本
9年前,我第一次接触到绘本这个词汇,虽然当时我还在教语文做班主任,但那些或狂野、或温柔的画面还是深深的吸引着我。之后,我开始尝试利用早自习时间为学生阅读绘本故事,意料之中的,学生们也被绘本生动的画面和有趣的语言所吸引。乘胜追击,我鼓励他们继续阅读,并在家长会上与家长交流阅读绘本的好处,推荐家长为孩子储备优秀的绘本故事,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故事本该这么继续下去,我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发掘绘本在语文方面的价值并加以推广,但随着怀孕生产,重返岗位之后,我非常幸运的回到老本行,开始执教美术。
孩子降生之前,除了必备的孕婴用品以外,为她准备最多的还是绘本。孩子一出生,我就迫不及待的开始“实践”阅读,先是在她面前放上黑白图案的布书,促进视力的发育和互动。孩子稍稍长大一点,我就跟她一起躺在床上,舉着书读低幼绘本,开始时并没有太多回应,她会被书上鲜艳的颜色所吸引,但转而又会去注意别的。直到她四个月的某一天,我拿起佐佐木杨子的《拉粑粑》读起来,孩子竟随着故事情节咯咯笑了,我才真正确定她听懂了,我的“绘本教学”起作用了!从此之后我更是疯狂的囤绘本,随着量的增长,我发现绘本中的绘画形式好丰富——水彩、水粉、拼贴、电脑、水墨、版画……我常常读着读着就停顿下来欣赏画面去了,直到孩子推我再讲才回过神来。正介于此,许久没碰画笔的我,开始重新画画了。
只自己画还不够,我期望孩子也能画。如何启蒙,让我为难和苦恼了很久,甚至为孩子画的“不像”训斥过她,现在想想是多么错误的一件事儿。直到有一天,读到鸟居昭美的《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这本书,才算恍然大悟,也算让我对儿童绘画的各个阶段有了了解。有一天,我正给孩子读着《好饿的毛毛虫》,一个想法蹦出脑际——这毛毛虫的身体是由一个个的圆形组成的,而圆形又是孩子涂鸦期最早掌握的图形。○1孩子应该会很容易掌握吧?如果再选用手指画这种能让孩子直接接触到颜料和画面的形式,孩子又怎么會不喜欢呢?想法很快化成行动,在妈妈的引导下,孩子顺利的完成了她有生以来第一幅有主题有色彩的绘画《君君画的小毛毛虫》。自此之后,我们又结合绘本,创作了很多作品——根据《小刺猬的麻烦》一书画了可爱的小刺猬并制作了粘土小刺猬;根据《点》一书,画了颇有草间弥生味道的画作并装饰了的粘土蛋糕;根据《彩虹色的花》做了粘土花。孩子的艺术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艺术触角也从简单的涂鸦延伸到了创作。作为一个母亲,心中是何等兴奋。
二、绘本与课堂
作为一个教师,我想,既然这个利用绘本引导孩子进行艺术创作的方法可行,何不把这个好方法在课堂中推广,让更多的孩子受益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逐渐整理出许多适合低年级课程整合的绘本故事。例如,一年级上学期的美术课本中有一节欣赏课叫《妈妈和孩子》,以往我都是出示作品,再请学生讲讲他们对于作品的感受,低年级学生表达能力不高,课堂总是缺乏活力,泛泛可陈。借助绘本课程整合之后,这种局面有了变化。我先在课前布置学生回家阅读安东尼·布朗的《我妈妈》一书,再在上课伊始请学生配合PPT化的绘本为全班同学讲这个故事。从而引出了“妈妈”这个重要的人物,在绘本生动幽默的描绘下,“妈妈”不再是课本上那个有距离的作品,而是每个孩子都很熟悉的温暖的怀抱,每个人的妈妈都是无可取代的。如此引导下,再请学生说说自己和妈妈的温情瞬间,欣赏其他美术作品中的不同的母亲形象就水到渠成了。不仅如此,我还请学生画一画自己的妈妈,画完再根据例句写上一句表扬妈妈的话。学生们急不可耐,关于妈妈他们太有可画、太有可说、太有可写了,孩子的兴趣被引燃,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纵观这个教学过程,在语文方面锻炼了学生阅读、识字、仿写、口语表达的能力;美术方面提高了学生欣赏、绘画的能力;还在思想品德方面培养了学生关心、热爱家庭成员的情感。
再如,二年级上册《茂密的花》一课,单凭教师引导和图片欣赏,学生们总是很难表现出花茂密的感觉,画面缺乏生机。通过反思,我觉得孩子们对自然和花朵了解不够多是原因之一,课前我请学生搜集关于花朵的绘本,课间在组内分享,老师也着重拿出《花的四季》《彩虹色的花》与学生交流。通过阅读、自学和交流孩子们加深了对于自然、植物、花朵的了解,在绘本的阅读过程中更意外的收获了花的性格,知道花也可以是有生命的。再下笔时,一朵朵花便活灵活现、郁郁葱葱了。作品交流环节,学生也自然流露出对自然、生命的珍惜,每一朵花、每一棵树、每一只昆虫都有跟人一样的个性,有与人类一样平等生存的权利,品德教育潜藏其中。
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大海睡了》和美术教材中的《谁画的鱼最大》两课也被我整合在了一起。《大海睡了》是一首现代诗歌,语言优美,易于理解,识字诵读之后余下的空间让学有余力的孩子“吃不饱”。此时,我请学生想一想、画一画,大海睡了海面下的情境是怎么样的?果然,孩子们都很乐意表现水下宁静的情景,画的最多就是鱼。有了这层铺垫,在第二课时中就很容易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作品,除了优点,通过观察学生还指出鱼的品种比较单一和画比较小两个不足。这时,教师带领大家一起阅读李奥尼的经典绘本《小黑鱼》,读过以后孩子们茅塞顿开,原来大鱼那么大,小鱼那么小,鱼的品种那么多,海底有那么多有趣的生物,它们之间还发生了那么有趣的故事呢!这时,再来修改修改自己的作品吧,一幅幅生动有趣、色彩绚丽的佳作就诞生了。讲评环节,我一改往日生生、师生评价作品的形式,转而请学生配合自己作品的投影和优美的轻音乐读读小诗,将文字和画面的魅力合二为一,但效果加倍。沉浸在音乐、美术和文字的情境中,孩子们简直陶醉了。
总之,绘本对我教育教学的改变是巨大的,希望这些经验能够启迪到更多人,让大家都来研究绘本教学,发掘更多绘本课程。
9年前,我第一次接触到绘本这个词汇,虽然当时我还在教语文做班主任,但那些或狂野、或温柔的画面还是深深的吸引着我。之后,我开始尝试利用早自习时间为学生阅读绘本故事,意料之中的,学生们也被绘本生动的画面和有趣的语言所吸引。乘胜追击,我鼓励他们继续阅读,并在家长会上与家长交流阅读绘本的好处,推荐家长为孩子储备优秀的绘本故事,提高学生的阅读、写作水平。故事本该这么继续下去,我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发掘绘本在语文方面的价值并加以推广,但随着怀孕生产,重返岗位之后,我非常幸运的回到老本行,开始执教美术。
孩子降生之前,除了必备的孕婴用品以外,为她准备最多的还是绘本。孩子一出生,我就迫不及待的开始“实践”阅读,先是在她面前放上黑白图案的布书,促进视力的发育和互动。孩子稍稍长大一点,我就跟她一起躺在床上,舉着书读低幼绘本,开始时并没有太多回应,她会被书上鲜艳的颜色所吸引,但转而又会去注意别的。直到她四个月的某一天,我拿起佐佐木杨子的《拉粑粑》读起来,孩子竟随着故事情节咯咯笑了,我才真正确定她听懂了,我的“绘本教学”起作用了!从此之后我更是疯狂的囤绘本,随着量的增长,我发现绘本中的绘画形式好丰富——水彩、水粉、拼贴、电脑、水墨、版画……我常常读着读着就停顿下来欣赏画面去了,直到孩子推我再讲才回过神来。正介于此,许久没碰画笔的我,开始重新画画了。
只自己画还不够,我期望孩子也能画。如何启蒙,让我为难和苦恼了很久,甚至为孩子画的“不像”训斥过她,现在想想是多么错误的一件事儿。直到有一天,读到鸟居昭美的《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这本书,才算恍然大悟,也算让我对儿童绘画的各个阶段有了了解。有一天,我正给孩子读着《好饿的毛毛虫》,一个想法蹦出脑际——这毛毛虫的身体是由一个个的圆形组成的,而圆形又是孩子涂鸦期最早掌握的图形。○1孩子应该会很容易掌握吧?如果再选用手指画这种能让孩子直接接触到颜料和画面的形式,孩子又怎么會不喜欢呢?想法很快化成行动,在妈妈的引导下,孩子顺利的完成了她有生以来第一幅有主题有色彩的绘画《君君画的小毛毛虫》。自此之后,我们又结合绘本,创作了很多作品——根据《小刺猬的麻烦》一书画了可爱的小刺猬并制作了粘土小刺猬;根据《点》一书,画了颇有草间弥生味道的画作并装饰了的粘土蛋糕;根据《彩虹色的花》做了粘土花。孩子的艺术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艺术触角也从简单的涂鸦延伸到了创作。作为一个母亲,心中是何等兴奋。
二、绘本与课堂
作为一个教师,我想,既然这个利用绘本引导孩子进行艺术创作的方法可行,何不把这个好方法在课堂中推广,让更多的孩子受益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逐渐整理出许多适合低年级课程整合的绘本故事。例如,一年级上学期的美术课本中有一节欣赏课叫《妈妈和孩子》,以往我都是出示作品,再请学生讲讲他们对于作品的感受,低年级学生表达能力不高,课堂总是缺乏活力,泛泛可陈。借助绘本课程整合之后,这种局面有了变化。我先在课前布置学生回家阅读安东尼·布朗的《我妈妈》一书,再在上课伊始请学生配合PPT化的绘本为全班同学讲这个故事。从而引出了“妈妈”这个重要的人物,在绘本生动幽默的描绘下,“妈妈”不再是课本上那个有距离的作品,而是每个孩子都很熟悉的温暖的怀抱,每个人的妈妈都是无可取代的。如此引导下,再请学生说说自己和妈妈的温情瞬间,欣赏其他美术作品中的不同的母亲形象就水到渠成了。不仅如此,我还请学生画一画自己的妈妈,画完再根据例句写上一句表扬妈妈的话。学生们急不可耐,关于妈妈他们太有可画、太有可说、太有可写了,孩子的兴趣被引燃,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纵观这个教学过程,在语文方面锻炼了学生阅读、识字、仿写、口语表达的能力;美术方面提高了学生欣赏、绘画的能力;还在思想品德方面培养了学生关心、热爱家庭成员的情感。
再如,二年级上册《茂密的花》一课,单凭教师引导和图片欣赏,学生们总是很难表现出花茂密的感觉,画面缺乏生机。通过反思,我觉得孩子们对自然和花朵了解不够多是原因之一,课前我请学生搜集关于花朵的绘本,课间在组内分享,老师也着重拿出《花的四季》《彩虹色的花》与学生交流。通过阅读、自学和交流孩子们加深了对于自然、植物、花朵的了解,在绘本的阅读过程中更意外的收获了花的性格,知道花也可以是有生命的。再下笔时,一朵朵花便活灵活现、郁郁葱葱了。作品交流环节,学生也自然流露出对自然、生命的珍惜,每一朵花、每一棵树、每一只昆虫都有跟人一样的个性,有与人类一样平等生存的权利,品德教育潜藏其中。
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大海睡了》和美术教材中的《谁画的鱼最大》两课也被我整合在了一起。《大海睡了》是一首现代诗歌,语言优美,易于理解,识字诵读之后余下的空间让学有余力的孩子“吃不饱”。此时,我请学生想一想、画一画,大海睡了海面下的情境是怎么样的?果然,孩子们都很乐意表现水下宁静的情景,画的最多就是鱼。有了这层铺垫,在第二课时中就很容易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作品,除了优点,通过观察学生还指出鱼的品种比较单一和画比较小两个不足。这时,教师带领大家一起阅读李奥尼的经典绘本《小黑鱼》,读过以后孩子们茅塞顿开,原来大鱼那么大,小鱼那么小,鱼的品种那么多,海底有那么多有趣的生物,它们之间还发生了那么有趣的故事呢!这时,再来修改修改自己的作品吧,一幅幅生动有趣、色彩绚丽的佳作就诞生了。讲评环节,我一改往日生生、师生评价作品的形式,转而请学生配合自己作品的投影和优美的轻音乐读读小诗,将文字和画面的魅力合二为一,但效果加倍。沉浸在音乐、美术和文字的情境中,孩子们简直陶醉了。
总之,绘本对我教育教学的改变是巨大的,希望这些经验能够启迪到更多人,让大家都来研究绘本教学,发掘更多绘本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