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职德育的教學方式不能满足中职生的心理期望,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虽能满足中职生的心理需要,却人丁单薄。为了提高中职德育的实效性,可通过开展班主任专题培训、科教结合、密切家校合作等七个策略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理念融合到德育工作中。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中职德育 融合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1-0208-01
一、中职德育和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石峰的研究[1]发现:中职生喜欢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不喜欢被迫地接受教育;中职生认为理想的教学方法是探究法、行动法;教学评价应该结合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和考试三种方式。62.7%的中职生对当前的教学方法是不满意的。由此可见,中职德育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
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职德育的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德育的实效性。张智华等[2]研究发现:2.9%的教师具有心理咨询专业背景或心理学毕业。仅44%的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对其所在的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重视程度予以了肯定。由此可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专职心理教师严重缺乏,心理健康活动难以开展。同时,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是一项全校性的工作,仅凭专职心理教师的孤军奋战则很难得满意的效果。
综上所述,一方面,中职生并不满意当前的德育教学模式,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理念正是中职生所喜欢的。另一方面,德育工作是学校的常规工作,德育队伍阵容强大,德育组织结构权责分明,德育工作队伍强大。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人丁单薄,师资力量缺乏。因此,可将德育工作的队伍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强有力的合作伙伴,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理念融合到德育工作中去,以最大程度发挥两者的优势,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中职德育的融合策略
(一)开展班主任专题培训
班主任队伍是学校德育的主力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可将班主任作为培训的主要对象。首先,学校采用公开课的形式对班主任进行培训。内容是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主题班会。譬如“我的父亲”、“我的母亲”等感恩教育,“情绪万花筒”、“我的情绪我做主”等情绪管理教育,“认识生命”、“关爱生命”等生命教育。其次,心理教师可组织一系列的专题讲座。如“中职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策略”等,以提高班主任的心理认知水平。最后,开展“问题学生的识别与教育对策”的征文活动。通过以赛带教的形式,以提高班主任对问题学生的识别能力。
(二)科研与教学相结合
中职生的心理发展受到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为了提高中职德育的实效性,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则是教育的关键。将德育的科研成果与教学相结合,极大地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如我校可将“提高中职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对策研究”的团体训练模式推广到主题班会中,将“提高中职德育的实效性研究”应用到德育教学中。
(三)密切家校合作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也是重要的人生引领者,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无可替代。一般来说,问题学生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因此,学校应加强与家庭的合作。一方面,识别问题家庭的教育模式。中职生的家庭教育问题主要表现为:放养型、专制型的教育方式、高要求、少鼓励、多惩罚、缺乏理解等。班主任应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以多种形式紧密联系家长,争取转变家长错误的家庭教育理念。可采用以下形式:学校可开展家庭教育大讲堂;以校讯通、电话、微信、QQ等通讯平台,定期向家长发送家庭教育的小窍门;对于问题学生的家庭,班主任可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的在校情况,商讨教育的对策。
(四)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教师是否恰当应用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德育的教学效果。丰富多彩、以人为本、师生齐参与的教学方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首先,可采用体验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自我感悟。教师可采用情境剧场的方式,把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常见的、困惑不已的生活情境作为教学材料。让学生对情境故事进行剖析、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讨论、班级辩论等形式,激发学生自我感悟的热情。其次,采用角色扮演法,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并在轻松愉快的课堂讨论中,让学生相互交流思想,深入思考各种想法和表现,在教师的引导下,做出正确的选择。最后,设疑教学法,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设疑教学法,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的情境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学生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拉近了关系。
(五)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优化教育的情感环境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德育教师可通过以下途径优化教育的情感环境:一方面,树立榜样,真诚待生。德育教师可通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用心教学、以真心对待学生,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感染学生。另一方面,采取先褒后贬的方式教育学生。根据人际交往的法则:我们都喜欢喜欢自己的人,因此,学生也喜欢肯定自己的老师。为了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德育教师可对学生先褒后贬,以易于学生接受。
同伴作为中职生的重要他人,同伴关系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中职生的全面发展。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职生尤其渴望满足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中职生希望融入到班级生活,拥有自己的交往圈,同时,他们也渴望得到同伴的尊重。然而,一部分学生因为人际交往的理念不合理或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而影响到其人际交往的能力。德育工作者应重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中职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营造健康向上的人际交往氛围,以促进中职生正面的相互影响。一方面,学校可开展人际交往的团体培训。
(六)教材生活化
德育课的教材大多存在“高、大、空”的问题而不能很好地激发中职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学校可编制校本教材。通过创设日常生活情境、漫画故事等形式再现中职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生活着手、采用小故事大道理的形式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
(七)考核全面化
德育课的考核往往以闭卷考试的形式来进行考核,然而,这并不能真实地体现出中职生的道德水平。因此,德育课的考核应全面化,将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结合起来。一方面,考核的方式要多样化,譬如学生平时的道德表现、考试等。另一方面,考核的主体综合化,考核主体应包括:学生自评、同学他评、老师评价。力求做到客观、公平、全面地评价学生。
参考文献:
[1]石峰,中职德育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探究[J].教学实践研究,2016年第27期.
[2]张智华,朱金卫,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2月.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中职德育 融合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1-0208-01
一、中职德育和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石峰的研究[1]发现:中职生喜欢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不喜欢被迫地接受教育;中职生认为理想的教学方法是探究法、行动法;教学评价应该结合同学评价、教师评价和考试三种方式。62.7%的中职生对当前的教学方法是不满意的。由此可见,中职德育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
中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职德育的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直接影响到德育的实效性。张智华等[2]研究发现:2.9%的教师具有心理咨询专业背景或心理学毕业。仅44%的心理健康专职教师对其所在的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重视程度予以了肯定。由此可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薄弱,专职心理教师严重缺乏,心理健康活动难以开展。同时,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是一项全校性的工作,仅凭专职心理教师的孤军奋战则很难得满意的效果。
综上所述,一方面,中职生并不满意当前的德育教学模式,而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理念正是中职生所喜欢的。另一方面,德育工作是学校的常规工作,德育队伍阵容强大,德育组织结构权责分明,德育工作队伍强大。而心理健康教育则人丁单薄,师资力量缺乏。因此,可将德育工作的队伍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强有力的合作伙伴,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理念融合到德育工作中去,以最大程度发挥两者的优势,从而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中职德育的融合策略
(一)开展班主任专题培训
班主任队伍是学校德育的主力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可将班主任作为培训的主要对象。首先,学校采用公开课的形式对班主任进行培训。内容是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的主题班会。譬如“我的父亲”、“我的母亲”等感恩教育,“情绪万花筒”、“我的情绪我做主”等情绪管理教育,“认识生命”、“关爱生命”等生命教育。其次,心理教师可组织一系列的专题讲座。如“中职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策略”等,以提高班主任的心理认知水平。最后,开展“问题学生的识别与教育对策”的征文活动。通过以赛带教的形式,以提高班主任对问题学生的识别能力。
(二)科研与教学相结合
中职生的心理发展受到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为了提高中职德育的实效性,认识学生的心理特点则是教育的关键。将德育的科研成果与教学相结合,极大地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如我校可将“提高中职生情绪调节能力的对策研究”的团体训练模式推广到主题班会中,将“提高中职德育的实效性研究”应用到德育教学中。
(三)密切家校合作
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也是重要的人生引领者,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无可替代。一般来说,问题学生的背后往往有一个问题家庭。因此,学校应加强与家庭的合作。一方面,识别问题家庭的教育模式。中职生的家庭教育问题主要表现为:放养型、专制型的教育方式、高要求、少鼓励、多惩罚、缺乏理解等。班主任应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另一方面,以多种形式紧密联系家长,争取转变家长错误的家庭教育理念。可采用以下形式:学校可开展家庭教育大讲堂;以校讯通、电话、微信、QQ等通讯平台,定期向家长发送家庭教育的小窍门;对于问题学生的家庭,班主任可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的在校情况,商讨教育的对策。
(四)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教师是否恰当应用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到德育的教学效果。丰富多彩、以人为本、师生齐参与的教学方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首先,可采用体验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自我感悟。教师可采用情境剧场的方式,把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常见的、困惑不已的生活情境作为教学材料。让学生对情境故事进行剖析、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讨论、班级辩论等形式,激发学生自我感悟的热情。其次,采用角色扮演法,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创设情境,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并在轻松愉快的课堂讨论中,让学生相互交流思想,深入思考各种想法和表现,在教师的引导下,做出正确的选择。最后,设疑教学法,引人入胜,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设疑教学法,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环环相扣的情境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学生在相互讨论的过程中,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维,拉近了关系。
(五)建立良好的师生、生生关系,优化教育的情感环境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德育教师可通过以下途径优化教育的情感环境:一方面,树立榜样,真诚待生。德育教师可通过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用心教学、以真心对待学生,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感染学生。另一方面,采取先褒后贬的方式教育学生。根据人际交往的法则:我们都喜欢喜欢自己的人,因此,学生也喜欢肯定自己的老师。为了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德育教师可对学生先褒后贬,以易于学生接受。
同伴作为中职生的重要他人,同伴关系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中职生的全面发展。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职生尤其渴望满足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中职生希望融入到班级生活,拥有自己的交往圈,同时,他们也渴望得到同伴的尊重。然而,一部分学生因为人际交往的理念不合理或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而影响到其人际交往的能力。德育工作者应重视通过多种途径提高中职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营造健康向上的人际交往氛围,以促进中职生正面的相互影响。一方面,学校可开展人际交往的团体培训。
(六)教材生活化
德育课的教材大多存在“高、大、空”的问题而不能很好地激发中职生的学习热情。因此,学校可编制校本教材。通过创设日常生活情境、漫画故事等形式再现中职生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生活着手、采用小故事大道理的形式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
(七)考核全面化
德育课的考核往往以闭卷考试的形式来进行考核,然而,这并不能真实地体现出中职生的道德水平。因此,德育课的考核应全面化,将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结合起来。一方面,考核的方式要多样化,譬如学生平时的道德表现、考试等。另一方面,考核的主体综合化,考核主体应包括:学生自评、同学他评、老师评价。力求做到客观、公平、全面地评价学生。
参考文献:
[1]石峰,中职德育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探究[J].教学实践研究,2016年第27期.
[2]张智华,朱金卫,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分析[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