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后思考练习题是教材编委会针对篇章节特点设置的知识要点、能力训练点和教学的重难点,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落实基础、提升能力的前沿阵地,也是教师备课时的指南针。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十分重视课后思考题,将每一道题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在学习课文时一并解决。因此,我校这学期把“落实课后思考题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作为教研课题。我认为可以从多方面来把握课后习题,并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常规运用。
一、课前利用课后习题组织学生预习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而教材的课后习題设计充分体现了高年级段精读课的重点,从课后练习的设计上看,更多地是围绕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解决问题来安排的,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如《走遍天下书为侣》一课,课后习题是这样安排的:1、默读课文,说说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什么。2、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是什么?他的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3、读读下面的句子,在根据自己读书的感受填空。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也是。4、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小练笔:假如你独自旅行,你会带上什么东西呢?仿照课文,写一写你自己的想法。阅读链接:《神奇的书》“没有一艘非凡的战舰,能像一册书,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没有一匹神奇的骏马,能像一首诗,带我们领略人世的真谛。即令你一贫如洗,也没有任何栅栏能阻挡你在书的王国遨游的步履。多么质朴无华的车骑!可是它装载了人类灵魂的全部美丽!”
可见这些题目都是编者精心设计的。显然看出其意图是: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走遍天下书为侣的原因和方法,感悟作者对书的热爱,并受到启发;二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明观点的,体会作者是怎样表明观点的,体会其说明方法及表达方式,体会假设、设问、反问、比喻等的表达效果增强语言积累;三是进一步开展综合性学习。这样的练习题真有层次性,它不但能帮助学生对全文有整体性的了解,还能帮助学生把握文中的重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1、布置学生熟读课文,并思考第一题,了解文中的主要内容,明确作者为什么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为学习新课做准备。2、在作业本上抄写优美词语和比喻的句子,如“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这就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这样既积累了好词佳句,又体会了拟人手法的好处。第二题则安排在学习课文时作为重点部分让学生一遍又一遍读那本书的方法,并让学生谈谈个人体会。第三题安排在对课文理解之后,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写句子。第四题是背诵部分,则安排在学完课文以后,让学生背诵。因此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后习题组织学生预习,有指导性的帮助学生选择好习题,而不应眉毛胡子一把抓。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他们较快较准地理解课文内容,为学习新课文打好基础。
2、教师紧扣课后习题来确定教学目标
俗语常说:“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细节是重要的,有细节才有情节,有细节才能深刻。课堂教学运用细节策略,即教师把握住教材中那些重点或关节点的问题,将其做细、做大、做强,从而扩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我们教师首先应明白编者的设计意图,抓住有价值的课后问题,打破沙锅问到底。挖掘其中的内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取舍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难点。如在教学《走遍天下书为侣》一课时,有一个学生说:“我读书很少有读第二遍的……”当我得知这一些信息,就及时抓住这一细节,引导学生再读第七自然段,了解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是什么?引导学生掌握作者首先怎样、然后怎样、最后又怎样,引导学生梳理,概括。这既是理解内容的过程,更是锤炼思维的过程。接着马上挖掘他的这些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让学生明白:从不同的角度一不同的方式去读,无论是理解故事内容,揣摩写作目的,续编故事,品味写法,还是积累所得,都能读的津津有味。这时要相机组织进行综合性学习找到自己喜爱的书反复读,每一次试着从不同角度去读看有什么新的收获,并做阅读卡(或读书笔记)。为“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台”做好准备。
可以说,新课标的精神,年段特点的体现,都浓缩于课文后面的练习中。紧扣课后习题来确定教学目标,并让教学始终瞄准目标,这是有效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
3、继续开发课后习题,加强可操作性
课文后的习题,从课文自身的特点出发,应当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关注课后习题可以防止人为拔高或离题万里地发挥。课后题的利用也加强了语文教学的可操作性。
课后练习中对词句的学习和积累,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任务相结合的方式。比如,有的课文要求“背诵你喜欢的部分”“把你喜欢的语句写下来”,体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有的课文则明确指出“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等,我们应把语段积累落在实处。词句训练是精读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要继续理解词句的意思,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积累词句,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在教学《走遍天下书为侣》时,引导学生领悟作者表达方法,让学生明白作者如何具体生动表达对书的深厚感情时,学生不难发现作者用了非常确切的比喻,即把“书”比喻“家”、“朋友”、“故地”、“伴侣”。把自己爱书的情感表达出来。教师相机出示有关书的比喻让学生读。“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书是营养面包”,“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书,有时是一次秘密的旅行”,“读书就是自由的梦”,“读书是精神上的补钙”,“爱书吧,他是你飞翔的翅膀”……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爱书的情感。
不难看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对《课程标准》中对于阅读教学的要求与内容,以及课本中阅读教学的学习目标有非常清晰地,全盘地了解,这样才能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地进行落实课后思考题,同时还要考虑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真正落实课后思考题作用,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
[2]《小学语文教学》2013总第467期
一、课前利用课后习题组织学生预习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而教材的课后习題设计充分体现了高年级段精读课的重点,从课后练习的设计上看,更多地是围绕指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解决问题来安排的,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如《走遍天下书为侣》一课,课后习题是这样安排的:1、默读课文,说说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是什么。2、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是什么?他的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3、读读下面的句子,在根据自己读书的感受填空。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也是。4、背诵课文第七自然段。小练笔:假如你独自旅行,你会带上什么东西呢?仿照课文,写一写你自己的想法。阅读链接:《神奇的书》“没有一艘非凡的战舰,能像一册书,把我们带到浩瀚的天地。没有一匹神奇的骏马,能像一首诗,带我们领略人世的真谛。即令你一贫如洗,也没有任何栅栏能阻挡你在书的王国遨游的步履。多么质朴无华的车骑!可是它装载了人类灵魂的全部美丽!”
可见这些题目都是编者精心设计的。显然看出其意图是: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走遍天下书为侣的原因和方法,感悟作者对书的热爱,并受到启发;二是体会作者是怎样表明观点的,体会作者是怎样表明观点的,体会其说明方法及表达方式,体会假设、设问、反问、比喻等的表达效果增强语言积累;三是进一步开展综合性学习。这样的练习题真有层次性,它不但能帮助学生对全文有整体性的了解,还能帮助学生把握文中的重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1、布置学生熟读课文,并思考第一题,了解文中的主要内容,明确作者为什么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为学习新课做准备。2、在作业本上抄写优美词语和比喻的句子,如“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这就像与另一个人同船而行”,“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这样既积累了好词佳句,又体会了拟人手法的好处。第二题则安排在学习课文时作为重点部分让学生一遍又一遍读那本书的方法,并让学生谈谈个人体会。第三题安排在对课文理解之后,根据自己的感受来写句子。第四题是背诵部分,则安排在学完课文以后,让学生背诵。因此我们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后习题组织学生预习,有指导性的帮助学生选择好习题,而不应眉毛胡子一把抓。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他们较快较准地理解课文内容,为学习新课文打好基础。
2、教师紧扣课后习题来确定教学目标
俗语常说:“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细节是重要的,有细节才有情节,有细节才能深刻。课堂教学运用细节策略,即教师把握住教材中那些重点或关节点的问题,将其做细、做大、做强,从而扩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我们教师首先应明白编者的设计意图,抓住有价值的课后问题,打破沙锅问到底。挖掘其中的内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取舍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难点。如在教学《走遍天下书为侣》一课时,有一个学生说:“我读书很少有读第二遍的……”当我得知这一些信息,就及时抓住这一细节,引导学生再读第七自然段,了解作者“一遍又一遍地读那本书”的方法是什么?引导学生掌握作者首先怎样、然后怎样、最后又怎样,引导学生梳理,概括。这既是理解内容的过程,更是锤炼思维的过程。接着马上挖掘他的这些读书方法对你有什么启示?让学生明白:从不同的角度一不同的方式去读,无论是理解故事内容,揣摩写作目的,续编故事,品味写法,还是积累所得,都能读的津津有味。这时要相机组织进行综合性学习找到自己喜爱的书反复读,每一次试着从不同角度去读看有什么新的收获,并做阅读卡(或读书笔记)。为“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习作”和“展示台”做好准备。
可以说,新课标的精神,年段特点的体现,都浓缩于课文后面的练习中。紧扣课后习题来确定教学目标,并让教学始终瞄准目标,这是有效性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策略。
3、继续开发课后习题,加强可操作性
课文后的习题,从课文自身的特点出发,应当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关注课后习题可以防止人为拔高或离题万里地发挥。课后题的利用也加强了语文教学的可操作性。
课后练习中对词句的学习和积累,采用了灵活安排和指定任务相结合的方式。比如,有的课文要求“背诵你喜欢的部分”“把你喜欢的语句写下来”,体现让学生自主学习的思想;有的课文则明确指出“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等,我们应把语段积累落在实处。词句训练是精读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要继续理解词句的意思,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积累词句,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如在教学《走遍天下书为侣》时,引导学生领悟作者表达方法,让学生明白作者如何具体生动表达对书的深厚感情时,学生不难发现作者用了非常确切的比喻,即把“书”比喻“家”、“朋友”、“故地”、“伴侣”。把自己爱书的情感表达出来。教师相机出示有关书的比喻让学生读。“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书是营养面包”,“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一本好书,就是与一位高尚的人谈话”,“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一本书,有时是一次秘密的旅行”,“读书就是自由的梦”,“读书是精神上的补钙”,“爱书吧,他是你飞翔的翅膀”……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爱书的情感。
不难看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对《课程标准》中对于阅读教学的要求与内容,以及课本中阅读教学的学习目标有非常清晰地,全盘地了解,这样才能循序渐进、有的放矢地进行落实课后思考题,同时还要考虑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真正落实课后思考题作用,才能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M].上海教育出版社
[2]《小学语文教学》2013总第46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