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在学习过程中并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主动地构建知识,但传统地理教学忽视了这一点,于是课堂中也就多采用讲授方式来进行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而主动构建地理知识,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帮助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更好地理解、掌握并运用地理知识。
[关键词]问题教学 高中地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40128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所谓“疑”即问题。学习的本质是从未知向已知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解决问题就是关键。问题教学就是以问题贯穿于整个课堂,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构建知识的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可较好地促进地理教学效率的提升,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应用问题教学,核心是解决问题,但如何提出问题是关键。结合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来看,很多教师在课堂中是直接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合作,结果发现一些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也不够深入。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兴趣匮乏,二是在分析问题前学生没有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学习,从而导致在问题分析和解决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由此,在地理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如何通过情境引出问题,结合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借助多媒体或地理教具,采用話题、对话等形式创设情境,以此来引出问题。如在教学《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时,由汽车的话题而引出底特律,由底特律而启发学生思考城市的发展有哪些阶段,由此让学生初步了解城市发展的几个阶段;在初级阶段由“钢都”匹兹堡开发的案例而启发学生思考“钢都”匹兹堡兴起的条件有哪些,由此而理解区域发展的初级阶段特点及人地关系。有了情境或案例作为铺垫,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变得更浓,积极性更高。
二、组织学生合作,分析问题
应用问题教学,以“境”引出问题,接下来就是对问题的分析。结合教学实践来看,如果提出问题后直接组织学生合作分析问题,很多学生在参与中总表现得较为被动,甚至有的学生和小组同伴无法进行交流,只能当“旁听者”,这势必会影响对问题的分析。而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之所以在合作中难以参与交流,是因为不知道如何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学生在分析问题前对教材和所涉及的知识点没有了解。另外,在合作中不仅要注重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也要注重让学生把遇到的问题、疑问提出来。
在课堂中,教师以情境引出问题后可预留一定的时间(可根据问题的难度和量而定)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再组织学生交流。如在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时对于“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其实质是探究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该概念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提出问题后可让学生先自己理解,再引导他们围绕经济、生态和社会三方面的持续发展展开交流。如此,在交流中学生才会有更深的体会。如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交流,有的学生提出“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此时有的学生就补充“不仅是重视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更是追求质量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这样对问题的分析会更加全面。当然,限于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有限,学生在问题分析中也会遇到诸多问题,此时就应鼓励他们提出来,从小组内拓宽到小组间交流,若依然不能解决,教师再帮助学生解答。
三、教师主导点拨,解决问题
应用问题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来展开的,教师在整个课堂中更多充当的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此时教师就要结合实际情况,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梳理出相应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从而更好地完成知识的构建。在该环节中,一是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去解决问题并梳理归纳,二是要在学生归纳基础上进行点拨,当然不能以教师的讲授来代替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探究,也要注重以精讲方式来突出重点和难点。
首先,在探究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中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的探究,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展开探究后,可采用表格形式让学生对自然因素中包括哪些(降水、地形、植被、土壤)和影响(水土流失)进行归纳。其次,教师要注重针对重难点进行点拨。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教学中,学生更多看到的是南水北调工程的优缺点,却极容易忽视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引导学生探究南水北调带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后,也要就其对区域地理的影响进行精讲补充,让学生客观认知南水北调工程。
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还停留在分数的原地,而要能从学生发展角度来构建地理课堂设计。在地理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以情境引出问题,组织学生合作对问题展开分析,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互动中总结归纳知识点,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积极性增强,地理教学效率随之提高,学生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责任编辑 陈剑平)
[关键词]问题教学 高中地理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040128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所谓“疑”即问题。学习的本质是从未知向已知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解决问题就是关键。问题教学就是以问题贯穿于整个课堂,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并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构建知识的教学方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可较好地促进地理教学效率的提升,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
应用问题教学,核心是解决问题,但如何提出问题是关键。结合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来看,很多教师在课堂中是直接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合作,结果发现一些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积极性不高,部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也不够深入。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兴趣匮乏,二是在分析问题前学生没有对相应的知识点进行学习,从而导致在问题分析和解决过程中遇到诸多困难。由此,在地理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如何通过情境引出问题,结合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尤为重要。
在教学中可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借助多媒体或地理教具,采用話题、对话等形式创设情境,以此来引出问题。如在教学《区域发展阶段与人类活动》时,由汽车的话题而引出底特律,由底特律而启发学生思考城市的发展有哪些阶段,由此让学生初步了解城市发展的几个阶段;在初级阶段由“钢都”匹兹堡开发的案例而启发学生思考“钢都”匹兹堡兴起的条件有哪些,由此而理解区域发展的初级阶段特点及人地关系。有了情境或案例作为铺垫,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兴趣变得更浓,积极性更高。
二、组织学生合作,分析问题
应用问题教学,以“境”引出问题,接下来就是对问题的分析。结合教学实践来看,如果提出问题后直接组织学生合作分析问题,很多学生在参与中总表现得较为被动,甚至有的学生和小组同伴无法进行交流,只能当“旁听者”,这势必会影响对问题的分析。而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学生之所以在合作中难以参与交流,是因为不知道如何发表自己的意见,而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学生在分析问题前对教材和所涉及的知识点没有了解。另外,在合作中不仅要注重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也要注重让学生把遇到的问题、疑问提出来。
在课堂中,教师以情境引出问题后可预留一定的时间(可根据问题的难度和量而定)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再组织学生交流。如在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时对于“什么是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其实质是探究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该概念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提出问题后可让学生先自己理解,再引导他们围绕经济、生态和社会三方面的持续发展展开交流。如此,在交流中学生才会有更深的体会。如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交流,有的学生提出“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此时有的学生就补充“不仅是重视经济数量上的增长,更是追求质量的改善和效益的提高”,这样对问题的分析会更加全面。当然,限于学生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有限,学生在问题分析中也会遇到诸多问题,此时就应鼓励他们提出来,从小组内拓宽到小组间交流,若依然不能解决,教师再帮助学生解答。
三、教师主导点拨,解决问题
应用问题教学,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围绕问题来展开的,教师在整个课堂中更多充当的是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此时教师就要结合实际情况,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梳理出相应的知识点,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从而更好地完成知识的构建。在该环节中,一是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去解决问题并梳理归纳,二是要在学生归纳基础上进行点拨,当然不能以教师的讲授来代替学生在地理学习中的探究,也要注重以精讲方式来突出重点和难点。
首先,在探究基础上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中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的探究,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展开探究后,可采用表格形式让学生对自然因素中包括哪些(降水、地形、植被、土壤)和影响(水土流失)进行归纳。其次,教师要注重针对重难点进行点拨。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南水北调为例》教学中,学生更多看到的是南水北调工程的优缺点,却极容易忽视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在引导学生探究南水北调带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后,也要就其对区域地理的影响进行精讲补充,让学生客观认知南水北调工程。
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还停留在分数的原地,而要能从学生发展角度来构建地理课堂设计。在地理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学,以情境引出问题,组织学生合作对问题展开分析,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互动中总结归纳知识点,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这样,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积极性增强,地理教学效率随之提高,学生也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责任编辑 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