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山水画也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山水画的历史悠久,起源时间比较早,秦灭了六国,结束战乱,统一了中国,这段和平时期让壁画得到了发展;到了魏晋南北朝,因为当时战乱不断,人们的生活不稳定,从而对统治阶级不满,使社会弥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这种思想让文人士大夫想逃避现实,而自然的山山水水成为平静生活的向往,从而有许多的文人墨客写出了大量的田园山水诗,山水画也渐渐的从人物画的陪衬中独立出来,绘画者仅用来寄托情感,自我欣赏,所以流传不广泛,但同时也奠定了山水画的基础。山水画在隋唐时期得到了发展,渐渐的走向高峰,不过大多的山水画都已失传,流传于世的比较少,如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整幅画山石树木的色彩浓郁,和中间的大片水色相映,艳丽而不俗气,这时山石树木的绘画技巧比较单调,树叶虽已经精细到双勾法,与唐朝绘画相比略显幼稚笨拙。唐朝时期山水画进入成熟阶段,形成了以大小李将军为代表青绿山水与以王维为代表的水墨山水两种风格不同的流派。宋元时期山水画的题材内容广泛,绘画技法多样,个人风格鲜明,绘画理论也变得丰富。由此可见,山水画在古代绘画中占很重要的地位。明清时期的绘画因为社会的各种因素,沉醉于前人的笔墨技巧,临摹古画成为了当时山水画创作的倾向,“清初四王”的艺术主张就是临摹古画与在临摹中寻求变化的代表,四僧突破了四王的艺术主张,强调了以主客观相结合,善于创造似与不似的艺术形象,进一步的发展了笔墨技法,对现代的绘画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绘画创作过程中所产生的绘画技法,这些绘画技法是自然的生活环境与人们的审美习惯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也是古代文人贤士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从古至今,山水画的绘画技法与表现形式不断丰富,绘画的对象,却仍以自然山水风景为山水画创作的主流。
关键词:中国画;山水画;创作
一、创作背景
之所以会选择梵净山作为我山水画的创作,是因为艺术是从自然和生活中来,同时它又高于自然和生活,也是因为我对山水画特有的喜爱和一种无法言表的情感。山水画给人的感觉空灵、纯净、宁静、淡雅,它既能寄托人的情感、精神、心境,传达中国儒、佛、道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精神。在此次创作中我主要想表现的是艺术的形式美和自然山水之美,以及我自身的审美理念和我内心的山水情感。梵净山在我的家乡铜仁市,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方,这里可以感受到民风的多样和淳朴,梵净山是一座千年佛山,海拔有2000多米,因为“梵天净土”而得名,和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并称中国佛教名山。佛教在宋代正式传入,兴于明代,梵净山的庙宇因为历史原因重建五次,其佛教文化丰赡与梵净山独特的地质风貌勾起了我的创作冲动。
二、写生创作来源
为此我收集了很多与梵净山相关的材料,如它的历史文化和梵净山各个角度的图片,为接下来的创作构图做准备,主要表现我用梵净山作为山水画创作的想法,我不停的思考对梵净山的取景,然后考虑将其如何放入构图来经营画面的位置。为了这个构图我勾画过许多的草图,反反复复地修改,终于将我内心的想法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了。在此期间我不断地调节自己的情绪,让自已不骄不躁,静下来把构图画好,还好皇天不负有心人,构图最终确定下来。因为中国的传统山水画许多都是竖构图,这样构图显得山势浩大,气势磅礴,所以我的立意也是竖构图,想把梵净山的气势通过这种形式表达出来。
三、写生创作构思
于是開始了我的第一张山水画创作,因为我画的是比较传统的山水画,所以主要选用披麻皴、折带皴与擦、点、染等表现技法,然后自己用墨块磨墨,这样可以锻炼腕力和起到热身的作用,而且用磨出来的墨作画,墨色亮而透,更有助于提升画面效果。以披麻皴和折带皴的皴法来画山石,用线勾画树干,用点表现树叶。
四、写生创作过程
在请教了我的导师之后,她耐心的给我讲解我画面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鼓励我继续画。根据老师的建议和我的自身反省进行调整之后,就准备开始画第二张画,画第二张的时候我决定先用四尺的纸画一张,再找一下感觉,这一次我把速度放慢,先用淡墨勾画山石,我把前面的都画了遍,也比较顺手了,就开始画几棵在前面的树,再用淡一点墨去勾画太子石,接着用更淡的墨色画老金顶,第一遍就基本画好了,将画贴在墙上退远观察,然后根据画面需要进行皴、擦、点、染等技法调整,这第二遍就完成了。用笔、用线和墨色确实比第一次有明显的进步,但这次留白考虑欠佳,使得画面气韵不足。
第三遍,我针对以上的不足做了改正,用四天的时间把我创作的梵净山画好,墨色、线条、树的形状比之前画的进步了许多,气韵也比之前生动。虽然就这样完成了我的毕业创作,但还有不足之处,还需要我一步步的学习和改善,虽然没有做到创作初期的设想,但还算是大致相同。在经过杨老师的指导与调整后,画面形式更加明了,我也尽力的把内心追求的那一片净土一点一点一点的描绘出来了。我在这次《梵天净土》山水画的创作中追寻传统山水画的特点,不论是构图还是用笔用墨,都是能看出传统山水画的韵味。在画创作的过程中,让我看清了自己的不足,还要加强对传统山水画的学习,由于手上的功夫不够,自我要求又高,导致内心的急躁与不安,调整时有点不敢画,怕把画画毁了,经过内心不断的斗争,在用来做草稿的宣纸上反复地尝试,
五、写生创作总结
这两个月时间的绘画创作,让我对山水的欣赏与绘画技法都有了明显的成长,让我对山水画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不论是构图还是笔墨的转换与运用都收获颇丰,都有一定的进步,同时也让我明白要多看古代经典文学,从对名家名画的学习中再到自然山水中去,从自然山水再回到宣纸上来创作,提升自己绘画的思想境界,提升自己的绘画技法与创作意境。
参考文献:
[1]张晴晴. 明清时期山水画派研究[D]. 鲁东大学, 2014.
[2]林启泉. 关于工笔画家文化品格的思考[J]. 美术观察, 2014(3):62-67.
[3]丁丽娟.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D]. 浙江师范大学, 2013.
[4]卢长怀. 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休闲思想探析[J]. 世纪桥, 2010(23):24-26.
[5]郑小丹. 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观念在山水画中的艺术呈现[D]. 山东理工大学, 2015.
[6]胡媛. 论燕文贵“燕家景致”的艺术特色[D]. 陕西师范大学, 2011.
关键词:中国画;山水画;创作
一、创作背景
之所以会选择梵净山作为我山水画的创作,是因为艺术是从自然和生活中来,同时它又高于自然和生活,也是因为我对山水画特有的喜爱和一种无法言表的情感。山水画给人的感觉空灵、纯净、宁静、淡雅,它既能寄托人的情感、精神、心境,传达中国儒、佛、道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精神。在此次创作中我主要想表现的是艺术的形式美和自然山水之美,以及我自身的审美理念和我内心的山水情感。梵净山在我的家乡铜仁市,是一个多民族居住的地方,这里可以感受到民风的多样和淳朴,梵净山是一座千年佛山,海拔有2000多米,因为“梵天净土”而得名,和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并称中国佛教名山。佛教在宋代正式传入,兴于明代,梵净山的庙宇因为历史原因重建五次,其佛教文化丰赡与梵净山独特的地质风貌勾起了我的创作冲动。
二、写生创作来源
为此我收集了很多与梵净山相关的材料,如它的历史文化和梵净山各个角度的图片,为接下来的创作构图做准备,主要表现我用梵净山作为山水画创作的想法,我不停的思考对梵净山的取景,然后考虑将其如何放入构图来经营画面的位置。为了这个构图我勾画过许多的草图,反反复复地修改,终于将我内心的想法用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了。在此期间我不断地调节自己的情绪,让自已不骄不躁,静下来把构图画好,还好皇天不负有心人,构图最终确定下来。因为中国的传统山水画许多都是竖构图,这样构图显得山势浩大,气势磅礴,所以我的立意也是竖构图,想把梵净山的气势通过这种形式表达出来。
三、写生创作构思
于是開始了我的第一张山水画创作,因为我画的是比较传统的山水画,所以主要选用披麻皴、折带皴与擦、点、染等表现技法,然后自己用墨块磨墨,这样可以锻炼腕力和起到热身的作用,而且用磨出来的墨作画,墨色亮而透,更有助于提升画面效果。以披麻皴和折带皴的皴法来画山石,用线勾画树干,用点表现树叶。
四、写生创作过程
在请教了我的导师之后,她耐心的给我讲解我画面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并鼓励我继续画。根据老师的建议和我的自身反省进行调整之后,就准备开始画第二张画,画第二张的时候我决定先用四尺的纸画一张,再找一下感觉,这一次我把速度放慢,先用淡墨勾画山石,我把前面的都画了遍,也比较顺手了,就开始画几棵在前面的树,再用淡一点墨去勾画太子石,接着用更淡的墨色画老金顶,第一遍就基本画好了,将画贴在墙上退远观察,然后根据画面需要进行皴、擦、点、染等技法调整,这第二遍就完成了。用笔、用线和墨色确实比第一次有明显的进步,但这次留白考虑欠佳,使得画面气韵不足。
第三遍,我针对以上的不足做了改正,用四天的时间把我创作的梵净山画好,墨色、线条、树的形状比之前画的进步了许多,气韵也比之前生动。虽然就这样完成了我的毕业创作,但还有不足之处,还需要我一步步的学习和改善,虽然没有做到创作初期的设想,但还算是大致相同。在经过杨老师的指导与调整后,画面形式更加明了,我也尽力的把内心追求的那一片净土一点一点一点的描绘出来了。我在这次《梵天净土》山水画的创作中追寻传统山水画的特点,不论是构图还是用笔用墨,都是能看出传统山水画的韵味。在画创作的过程中,让我看清了自己的不足,还要加强对传统山水画的学习,由于手上的功夫不够,自我要求又高,导致内心的急躁与不安,调整时有点不敢画,怕把画画毁了,经过内心不断的斗争,在用来做草稿的宣纸上反复地尝试,
五、写生创作总结
这两个月时间的绘画创作,让我对山水的欣赏与绘画技法都有了明显的成长,让我对山水画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不论是构图还是笔墨的转换与运用都收获颇丰,都有一定的进步,同时也让我明白要多看古代经典文学,从对名家名画的学习中再到自然山水中去,从自然山水再回到宣纸上来创作,提升自己绘画的思想境界,提升自己的绘画技法与创作意境。
参考文献:
[1]张晴晴. 明清时期山水画派研究[D]. 鲁东大学, 2014.
[2]林启泉. 关于工笔画家文化品格的思考[J]. 美术观察, 2014(3):62-67.
[3]丁丽娟. 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D]. 浙江师范大学, 2013.
[4]卢长怀. 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休闲思想探析[J]. 世纪桥, 2010(23):24-26.
[5]郑小丹. 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观念在山水画中的艺术呈现[D]. 山东理工大学, 2015.
[6]胡媛. 论燕文贵“燕家景致”的艺术特色[D]. 陕西师范大学,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