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屈为心 儒貌道骨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李白的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观念受到儒和道的深刻影响,但李白从来不是标准的儒家。李白思想中占支配地位的是道家。功成身退理想是李白儒貌道骨的体现。
  [关键词] 庄屈 李白 儒道 思想
  
  晚清诗人龚自珍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最录李白集》)。极为精警。但在李白的人格和思想中起主导作用、占支配地位的是儒还是道?长期以来,众说纷纭。研究李白,就不能不从他的作品中探讨他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学观念。本文试图通过李白从政生涯和创作历程对其思想状况作一考察,探讨儒道对于李白的意义。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在中国历朝历代思想界均占据主流地位,李白也无例外地沾染儒风。在其著述中对儒家以天下苍生为念的政治思想表示了明确的赞同,抱持积极的入世态度。
  “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谢公不徒然,起来为苍生”(《赠韦秘书子春》):“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慧,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
  对孔夫子的敬仰之情亦表露无疑:
  “君看我才能,何似鲁仲尼。大圣犹不遇,小儒安足悲。”(《书怀赠南陵常赞府》)“余亦不火食,游梁同在陈”(《送侯十一》),“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我志在删述,垂辉映千春:希圣如有立,绝笔于获麟。(《古风》五十九首其一),“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馀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临终歌》)
  李白对自己实现政治理想、经邦济世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才干亦非常自负:
  “我以一箭书,能取聊城功。”(《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余亦南阳子,时为梁甫吟。(《冒别王司马嵩》)臣……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迹,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一命不沾,四海称屈。”(《为宋中丞自荐表》):“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
  终李白一生。秉持儒家奋发有为的入世态度,从未放弃干谒求仕,一直在努力寻求由布衣而卿相、一飞冲天的人世之路。为此,他不惜违背自己“不屈已,不干人”的处世准则,赴东都洛阳向玄宗进献《明堂赋》,干谒广汉太守、益州长史、荆州长史,干谒玉真公主、秘书监贺知章等等,真可谓“遍干诸候”、“历抵卿相”。为实现“达则兼济天下”的政治理想,做出不懈的努力。
  但细细考察他的言行,我们却可以发现,李白从来不是个标准的儒家。
  李白抱有入世济代、立不朽功业之心,然终其一生,从未提出实现儒家政治理想的具体的政见、策论。探寻李白从政生涯,更没有展现出儒家应有的政治情怀。
  李白一生曾两度涉入政坛,即中年应诏翰林和晚年入永王李磷幕府。
  中年应诏翰林,是李白生平中最接近权力中心的一次。天宝元年受玉真公主等的推荐,李白被玄宗召八长安,待遇极为优渥:“汉家天子驰驷马,赤车蜀道迎相如。天门九重谒圣人,龙颜一解四海春。彤庭左右呼万岁,拜贺明主收沉沦。翰林秉笔回英盼,麟阁峥嵘谁可见?承恩初入银台门,著书独在金銮殿。龙驹雕镫白玉鞍,象床绮席黄金盘。当时笑我微贱者,却来请谒为交欢。”(《赠从弟南平太守之遥》)“圣主还听《子虚赋》,相如却欲论文章。”(《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昔在长安醉花柳,五侯七贵同杯酒”(《流夜郎赠辛判官》)。
  从目前的史料记载来看,在长安三年间,李白游离于政治以外,不仅没有提出有价值的时政方略或政治建议,而且与当时的各种政治势力均若即若离。连当时权倾朝野的李林甫,对李白本人、对李白的政治主张也从无褒贬之词。有学者认为玄宗仅赏识李白的文才,以文学侍臣视之,“昔子之入秦也,上方览《子虚》之赋,喜相如同时。”(独孤及《送李白之曹南序》),使李白英雄无用武之地。但从李白后来所作诗文来看,他极为留恋长安时期的生活,没有表露对玄宗以文学侍臣待之而有所不满,反而沉醉于个人功名恩遇之中:“幸陪鸾辇出鸿都,身骑飞龙天马驹,王公大人借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
  入永王幕府,更是一个非常明显的政治错误。同为诗人,当时高适远隔千里就看到了李磷的发展及其必败的结局,他对肃宗“陈江东利害,且言磷必败”(《旧唐书》卷111《高适传》)。而李白身处永王军中,近在咫尺,却对永王政治野心浑然不觉,其政治上的幼稚显露无遗。这恐怕与其自称的“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迹,文可以变风俗,学可以究天人”的儒者、政治家形象难以相符。
  儒家主张三纲五常,强调君臣之间的从属关系,遵循严格的等级观念。奉儒守官的杜甫恪守儒规,“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李白却主张君臣之间是“主客关系”,渴盼平交诸侯,“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苏轼《李太白碑阴记》)。
  李白赞同儒家的政治理想,但却以纵横家的心态来实现这种理想。他不想做章句腐儒,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求仕老路,而是想象“八十西来钓渭滨”的姜太公,因缘际会,由布衣而卿相,大鹏展翅,扶摇万里。卓然立不世之功:“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李白羡慕历史上出身寒微却终能一飞冲天的市井浪子韩信(“淮阴市井笑韩信’《行路难》)、贫贱者冯谖(“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行路难》)、奴隶者伊挚(“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羡慕用屠沽兴贩者姜尚(“君不见朝歌屠臾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粱甫吟》)。他所崇敬的人格典范是纵横家鲁仲连。但李白虽极力向世人证明自己的政治、军事才能,相信“为士者终有遇合之时”,却又缺少纵横家所必需具备的实际的政治才能。
  宋代的儒者对李白多所责难。王安石编选李、杜、韩、欧《四家诗》,置李白于第四,“蔡天启尝问为何下太白,安石曰:‘才高而识卑鄙,其中言酒色盖什八九。’”王安石的评论作为有宋一代关于李白争论的发端,此后对李白的批评贯穿宋代数百年始末。苏辙则认为:“李白诗类其为人,俊发豪放,华而不实,好事喜名,不知义理之所在也。语用兵则先登陷阵,不以为难:语游侠则自昼杀人,不以为非,此岂其诚能也?白始以诗酒奉事明皇,遇谗而去,所至不改其旧。永王将据江淮,自起而从之不疑,遂以放死。今观其诗固然。”(《苕溪渔隐丛话》卷五),宋儒从纯正的儒家立场和价值观念出发,对李白剖析不可谓不深刻。应该承认,一方面李白颇有儒风,接受了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要求“济苍生”、“安黎元”,另一方面儒家思想对李白人格的形成并没有起到支配的作用。事实上,李白自幼深受道家思想薰陶,成年后又入道教,做道教徒,贯穿李白一生。虽百折千回而 不改其志的是道家思想。
  李白崇道首先是受时代潮流的驱使。唐代崇道,盛唐尤甚。唐代统治者奉老子李耳为祖先,道教被列为儒、道、佛三教之首。唐玄宗竭力尊崇、扶持道教,下诏令长安、洛阳及全国各州均置玄元皇帝庙:宠幸道教人士,赏赐丰厚:玄宗对奉道之人亦青眼有加,贺知章曾请度为道士,玄宗令百官饯行,又亲自题诗作贺,贺氏之荣,盛极一时。李白青少年时期所在的四川地区,是当时道教中心之一。这种浓厚的崇道氛围对李白世界观的形成有深刻的影响。
  李白的身世、性格特征与成长环境使其与道家思想上产生强烈共鸣。李父从碎叶而移居四川,又系经商为生,商人们“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张籍《估客乐》),奔波东西,见多识广,无拘无束,与道家云游四海、追求自由的精神相合,李氏家族从未强调以儒家学说教导子弟。故李白生长在比较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道家特别是庄子追求自由、个性解放,不受礼教所束缚,不为富贵所羁绊,追求自然、真率、崇高的美,深得李白青睐,自内心深处高度共鸣。《庄子·齐物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李白《拟古其八》“:日月终销毁,天地同枯槁。蟪蛄啼青松,安见此树老。”《拟古其三》云:“石火无留光,还如世中人。即事已如梦,后来我谁身?”思想上一脉相承《拟古其十》云“:琴弹松里风,杯劝天上月。风月长相知。世人何倏忽。”《感兴第五》云:“吹笙坐松风,泛瑟窥海月。”《对酒》云:“劝君莫拒杯,春风笑人来。桃李如旧识,倾花向我开。流鸾啼碧树,明月窥金垒。”深得《庄子·德充符》中的“与物为”的精髓。《月下独酌》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与《庄子·齐物论》中罔两和景相互问答的形式有异曲同工之妙。
  李白的一生,无论是初出茅庐的少年时代、养望待时的青壮年、进入仕途乃至仕途受挫的中晚年时期,均热衷于游仙访道。与道家结下不解之缘,结识了司马承祯、吴筠、元丹邱、胡紫阳等当世名道,与他们谈玄论道,酬唱往还,搡术修身。他炼过大丹,受过符箓,还曾送妻子许氏去学道。直至晚年流放夜郎归来,仍念念不忘“弃剑学丹砂,临炉双玉童。寄言息夫子,岁晚陟方蓬”(《流夜郎半道承恩放还兼欣克服之美书怀示息秀才》),甚至“倾家事金鼎”《避地司空原言怀》)。他醉心于道家所倡导的浮云富贵,粪土王侯,遗世独立,隐逸求仙,追求自由的精神。他在多首诗作中表现出轻王侯、重自由、蔑视权贵的思想。“出则平交王侯,遁则俯视巢许”、“手持一支菊,调笑两千石”、“戏万乘若僚友”,使显宦脱靴贵妃捧砚,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
  李白通过吟咏仙人的自由生活和情景,表达自己想要超越现实追求自由的理想,体现了他对道教文化的尊崇。现存李白千余首诗作中,游仙诗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令人叹为观止。“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答王十二》)“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梦游天姥吟留别》)。“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清舟”(《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人间不可以托些,吾将采药于蓬邱”(《悲清秋赋》),“客有鹤上仙,飞飞凌太虚。扬言碧云里,自道灭期多”(《古风》其七)。李白游仙,古人亦有评论:范传正《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公好神仙,非慕其轻举,将不可求之事而求之,欲耗壮心遣馀年也。”宋人葛立方《韵语阳秋》亦云:“李太白《古风》两卷近七十篇,身欲为神仙者殆十三四,或欲把芙蓉而蹑太清,或欲挟两龙而凌倒影,或欲留玉舄而上蓬山,或欲折若木而游八极,或欲结交王子晋,或欲高揖卫叔卿,或欲借白鹿于赤松,或欲餐金光于安期,岂非因贺季真有谪仙之目,而因为是以信其说耶?抑身不用,郁郁不得志而思高举远引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道家的哲学思想构架,对李白之影响非同一般。可谓是道根深植,道骨傲然。
  值得注意的是,李白虽然与佛徒也有密切接触,对名僧也有厚谊,虽然也受到佛家思想的薰染。但其终生相从。至老初衷未改的仍然是道家。李白少量释家题材作品的确通于禅境。但多数佛教题材的诗歌把佛教理论道家化。即用道家与道教的眼光来观照审视佛教的诸种表现,进而把它们彻底地仙化。如“望极九霄迥,赏幽万壑通。目皓沙上月,心清松下风。玉斗横网户,银河耿花宫”(《秋夜宿龙门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国莹上人,从弟幼成、令问》)、“览云测变化,弄水穷清幽。叠嶂隔遥海。当轩写归流。诗成傲云月,佳趣满吴洲。”(《与从侄杭州刺史良游天竺寺》)等,到佛教寺院里寻“佳趣”,明显注入了强烈的道教仙境意识。在李诗《与元丹丘方城寺谈玄作》中。更是把庄子的齐物论与佛教的空无观、禅定说相混同,把佛家理论道家化。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中,李白系统地阐述了他所衷心向往的理想人生模式:功成——名遂——身退”:
  “李公仰天长吁,谓其友人日:吾未可去也。吾与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一身,安能餐君紫霞,映君青松,乘君鸾鹤,驾君虬龙,一朝飞腾,为方丈蓬莱之人耳。此则未可也。乃相与卷其丹书,匣其瑶瑟,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慧,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事君之道成,荣亲之义毕,然后与陶朱、留侯,浮五湖,戏沧州,不足为难矣”。
  这种功成身退的人生理想模式,正是李白庄屈并心,儒貌道骨的真实写照。盛唐昂扬奋发的时代精神,道家的清新、玄奥和追求自然造化使李白的自我主体意识得到极度的张扬,他高度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他的宏伟志愿就是“奋其智慧,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这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政治理想的具体体现。但李白的出发点从来不是儒家的,李白并未认真研读儒家的政治思想,虽然搬来儒家的政治鸿图。实现这个理想的途径却被李白设定为近似于纵横家的“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更无法按照儒家的政治主张拿出具体的施政方略。无论在政治上、思想上和人格上李白从未遵照儒家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所以与其说提出这个人生理想是接受儒家政治理念的结果,倒不如说实现这个理想的目的是为了能更好地“浮五湖,戏沧州”。万变不离其宗,李白终生追寻的人生的归宿、最高的理想境界始终是神仙世界,道教乐土。
  儒貌道骨——这是李白最真实的写照。
其他文献
[摘要] 电视剧《老伴》以温和平静的叙事风格、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简练平淡的色彩构图,引起了市场巨大的轰动。该剧准确地契合了我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用一种通俗易懂的视听语言形式向人们描述一种真诚而炽热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 亲情伦理 传统美德 平实叙事 含蓄 内敛 民族生活    由孙皓执导的家庭伦理电视剧《老伴》一经上映便引起了巨大轰动,温和平静的叙事风格,鲜活生动的人物形象,简练平
制作后效果  本次课程我们结合实例,介绍一下Photoshop 2021的新增功能,即使用Photoshop自带天空素材或者外部导入自拍的天空素材,将作品的天空背景完美更换融合。制作步骤:  1.  先来分析素材,素材为红、黄、蓝三原色,单纯的蓝色天空使主体更加突出,但画面层次过于单调,对于场景的表现缺少衬托,所以我想使用更加契合的天空素材与它搭配,丰富它的层次与氛围。从技术层面看,本例看似简单,
[摘要] 阿Q有着极其贫穷的经济地位、极其卑贱的社会地位,作为人,在当时社会境况下,阿Q没有获得过作为一个正常人的的权利,但阿Q极不甘心,平生所作的努力都是在“争”,争尊严、争地位l争权力,却往往争而不得,争而必败。阿Q要生存,只好妄自尊大、自欺欺人、不正视现实,用精神胜利法获得暂时的解脱。阿Q的病态心理,正是人为生存不得不趋于现实的真实心理、真实人性。阿Q极其不幸,阿Q的“争”令人深思。  [关
摘要 尤袤不喜江西诗派追险逐奇、讲究尖新峭刻的风尚,自己在创作中就力图纠江西之弊,虽然尤袤与江西诗派也有割不断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他最终还是跳出了江西派的藩篱。理学思想中的端正平直对他创作有影响,使他的创作风格趋于平正典则;他内心深处的隐选之思、山林之念,使他精神上常处于闲适恬淡的状态,这使他的创作显得从容不迫,古淡而又有味。最终使他的诗歌形成了平淡圆熟的主体风格。  关键词 尤袤 艺术特色 平淡
[摘要]在电影史上,模仿,从来都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从电影的诞生之日起,模仿就形影相随,相伴至今。通过《两杆大烟枪》、《疯狂的石头》和《我叫刘跃进》三部黑色幽默电影不难看出,模仿对于当今中国电影来说,虽然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式,但中国电影要想有个新的飞跃,光靠模仿、再模仿是绝对不行的,可以模仿,但更要注重个性和超越。  [关键词]模仿 黑色幽默 叙事模式  [DOI]10.3969/j.issn.
摘要 作为二十世纪解释生活的新的艺术形式,电影的贡献很大程度地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的精神诉求可以通过机械的传动表达出来。导演们在创作主题上有非常多的相似之处。其中若干相关影片,都表现了关于人类的生存困境,并揭示了人类生存困境的无处可逃的悲剧性。  关键词 逃离 存在 电影    人类有两种方式生活:安生和逃离,所以我们也只有两种电影可看,或者是每秒二十四格的安居乐业,或者是每秒二
摘要 文学史家的集体轻视,获奖情况的差强人意,尤其是所获大奖的蹊跷,都说明“小说大省”的帽子不适合于陕西这颗“脑袋”。小说界,乃至文学界应对这种名立而实未从的现象有所警觉,陕西小说界更应努力做到名实相副。  关键词 “小说大省”陕西小说文学史获奖    陕西一向以“小说大省”自居。但循名而责实,“小说大省”的帽子并不适合于陕西这颗“脑袋”。“名者所以名实也,实立而名从之,非名立而实从之也。”“贵名
[摘要]当前,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普遍滞后,利用英文电影进行教学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本文就是利用英文电影作为视听资料,进行大学英语教学的构思与实践。  [关键词]英文电影 教学 推测法 西方文化    众所周知,为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教育部于去年二月第二次召开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新闻发布会。突出加强对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的测试。这无疑为大学英语改革指明了方向
[摘要]民间歌谣作为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份瑰宝,是人民生活、精神面貌、斗争历史真实的艺术记录。抗日大英雄张自忠,最后一滴血洒在襄河。嗣后,鄂北人民以一种最纯朴、最真挚的语言一民间歌谣颂扬张自忠将军,泽被后人。  [关键词]民间歌谣 张自忠 抗日 颂歌    张自忠,字荩忱,是中国军队抗日战争中驰名中外的爱国将领、革命烈士。1940年5月,身为国民革命军抗战序列中的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兼第五战区右翼兵
[摘要]《鲁冰花》蕴涵有重要的教育价值,本文从教育不平等、个性教育缺失以及教师的偏见三个方面分析了绘画天才陨落的原因,并就我国当前媒体热炒的天才教育进行评述。  [关键词]教育不平等 个性教育 偏见    《鲁冰花》是改编自钟肇政的社会写实小说,反映的是上世纪60年代台湾北部山区纯朴平静的水城乡的社会状况以及此背景下学校教育的现实。出生在贫穷茶农家庭的主人公古阿明是一个生性活泼、顽皮且富有绘画天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