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辅助栏目的内容
历史教科书设计的辅助栏目形式多样,设计新颖,针对初中学生认知特点。包括导言、问题思考、材料研读、人物扫描、相关史事、知识拓展六部分。
二、导言部分导入新课,明确重点
导言部分总括课本主要知识,并用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目的是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并明确课文的重要知识点,强化学生学习的意识。比如,七年级上冊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导言:“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青铜器课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青铜器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又具有怎样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的内容及其造字特点又是什么呢?”。学生通过阅读,知道《青铜器与甲骨文》 这课的重点就是青铜器的制作和制作工艺,甲骨文的记事内容和造字特点,而且青铜器与甲骨文对学生来说都很陌生,读了导言部分,对青铜器与甲骨文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再去学习课文,熟悉轻松多了。
三、问题部分引发思考,锻炼能力
问题思考部分,采用的是提问的方式,将问题抛出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回答,锻炼了学生的思考探究及表达能力。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设计的问题思考是:“设想一下,当时的人们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学生学习了课文中的桂林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通过思考探究,就能得出“反对战争,希望战争结束;渴望国家统一,和平、安定的生活”的答案。
四、材料研读培养教师学生阅读和查阅资料习惯
材料研读部分,有趣,有用,贯穿教材的每一课,采纳的材料针对教材的某个知识点设计,既是对重点知识的补充,又增加教材的趣味性,还能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教学和学习要求。于教师来说,备课时必须认真研读,将材料中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或者是将材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结合解读,必要时还得查阅各种资料,弄明白材料的出处和意图;于学生而言,必须读懂材料,多读,培养阅读能力,第二能结合课本知识分析解答材料,能培养学生逻辑。比如,七年级上第八课的材料研读“富贵不能赢,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你认为孟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什么思想?”教师备课必须明确这段话的意思是:(真正的大丈夫)富贵不能使之腐化堕落,贫贱不能使之改变志向,有权威也不能使之屈服.结合教材孟子的思想主张,进一步认识孟子的品德,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又如七年级历史上第12课的材料研读“当时的农民见经商容易致富,也纷纷弃农经商。《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想一想:这种状况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会造成什么影响?”学生反复阅读,读懂材料后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经历了长期战乱后的国家,首要任务就是要发展粮食生产。如果农民纷纷弃农经商,就会导致粮食缺乏,进而影响社会稳定。但是长期过度重农抑商,也会抑制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后果”。材料研读部分在教学中的运用,增加了知识面,锻炼了教师和学生的能力,是历史学科教学和学习的有力辅助手段。
五、人物扫描再现人物史事,是历史的有力佐证
人物扫描部分是对课本中的主要人物的再次介绍,对课本主体部分的补充,通过人物扫描的阅读,能进一步理解人物所处具体时代的具体举措做出正确的评价。如七年级上第33页的人物扫描就是对商鞅的简介,读了之后能进一步了解商鞅,理解商鞅变法的不易,认识到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从长远看,商君的变法又具有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作用的道理。
六、相关史事和知识拓展部分是对课本主体内容的补充和延伸
相关史事和知识拓展部分的设计,主要是增加学生的知识广度和趣味性,学生通过阅读,知晓更多的历史知识,对个人素养的培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比如七年级历史第12课的相关史事“董仲舒吧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识”就是对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举措为什么会被采纳知识的一个补充.另一段”汉武帝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尤其重视兴修水利.他曾多次组织数万人开挖水渠,还对黄河进行治理.有一年,汉武帝征调数万人……”是对汉武帝文治武功的补充,是对经济措施的详解。
七、课后活动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课后活动部分是对学生学习的一个检验.通过课后活动解答的效果,学生所学知识得到了巩固,教师也能知晓学生学习任务完成的情况,做到及时查漏补缺.
总之,新一轮历史部编教材设计的辅助栏目使教材版面多样化,内容宽泛有趣,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为教师的教学丰富了内容,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广度,使历史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利用好辅助栏目,教师轻松教学,学生轻松学习,借助辅助栏目圆满完成任务!
历史教科书设计的辅助栏目形式多样,设计新颖,针对初中学生认知特点。包括导言、问题思考、材料研读、人物扫描、相关史事、知识拓展六部分。
二、导言部分导入新课,明确重点
导言部分总括课本主要知识,并用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目的是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并明确课文的重要知识点,强化学生学习的意识。比如,七年级上冊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导言:“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青铜器课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青铜器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又具有怎样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的内容及其造字特点又是什么呢?”。学生通过阅读,知道《青铜器与甲骨文》 这课的重点就是青铜器的制作和制作工艺,甲骨文的记事内容和造字特点,而且青铜器与甲骨文对学生来说都很陌生,读了导言部分,对青铜器与甲骨文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再去学习课文,熟悉轻松多了。
三、问题部分引发思考,锻炼能力
问题思考部分,采用的是提问的方式,将问题抛出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回答,锻炼了学生的思考探究及表达能力。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设计的问题思考是:“设想一下,当时的人们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学生学习了课文中的桂林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通过思考探究,就能得出“反对战争,希望战争结束;渴望国家统一,和平、安定的生活”的答案。
四、材料研读培养教师学生阅读和查阅资料习惯
材料研读部分,有趣,有用,贯穿教材的每一课,采纳的材料针对教材的某个知识点设计,既是对重点知识的补充,又增加教材的趣味性,还能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教学和学习要求。于教师来说,备课时必须认真研读,将材料中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或者是将材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结合解读,必要时还得查阅各种资料,弄明白材料的出处和意图;于学生而言,必须读懂材料,多读,培养阅读能力,第二能结合课本知识分析解答材料,能培养学生逻辑。比如,七年级上第八课的材料研读“富贵不能赢,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你认为孟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什么思想?”教师备课必须明确这段话的意思是:(真正的大丈夫)富贵不能使之腐化堕落,贫贱不能使之改变志向,有权威也不能使之屈服.结合教材孟子的思想主张,进一步认识孟子的品德,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又如七年级历史上第12课的材料研读“当时的农民见经商容易致富,也纷纷弃农经商。《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想一想:这种状况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会造成什么影响?”学生反复阅读,读懂材料后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经历了长期战乱后的国家,首要任务就是要发展粮食生产。如果农民纷纷弃农经商,就会导致粮食缺乏,进而影响社会稳定。但是长期过度重农抑商,也会抑制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后果”。材料研读部分在教学中的运用,增加了知识面,锻炼了教师和学生的能力,是历史学科教学和学习的有力辅助手段。
五、人物扫描再现人物史事,是历史的有力佐证
人物扫描部分是对课本中的主要人物的再次介绍,对课本主体部分的补充,通过人物扫描的阅读,能进一步理解人物所处具体时代的具体举措做出正确的评价。如七年级上第33页的人物扫描就是对商鞅的简介,读了之后能进一步了解商鞅,理解商鞅变法的不易,认识到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从长远看,商君的变法又具有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作用的道理。
六、相关史事和知识拓展部分是对课本主体内容的补充和延伸
相关史事和知识拓展部分的设计,主要是增加学生的知识广度和趣味性,学生通过阅读,知晓更多的历史知识,对个人素养的培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比如七年级历史第12课的相关史事“董仲舒吧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识”就是对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举措为什么会被采纳知识的一个补充.另一段”汉武帝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尤其重视兴修水利.他曾多次组织数万人开挖水渠,还对黄河进行治理.有一年,汉武帝征调数万人……”是对汉武帝文治武功的补充,是对经济措施的详解。
七、课后活动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课后活动部分是对学生学习的一个检验.通过课后活动解答的效果,学生所学知识得到了巩固,教师也能知晓学生学习任务完成的情况,做到及时查漏补缺.
总之,新一轮历史部编教材设计的辅助栏目使教材版面多样化,内容宽泛有趣,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为教师的教学丰富了内容,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广度,使历史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利用好辅助栏目,教师轻松教学,学生轻松学习,借助辅助栏目圆满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