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历史辅助栏目设计的目的和作用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1196343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辅助栏目的内容
  历史教科书设计的辅助栏目形式多样,设计新颖,针对初中学生认知特点。包括导言、问题思考、材料研读、人物扫描、相关史事、知识拓展六部分。
  二、导言部分导入新课,明确重点
  导言部分总括课本主要知识,并用问题的形式引发学生思考,目的是使学生对本课内容有个初步的了解,并明确课文的重要知识点,强化学生学习的意识。比如,七年级上冊第五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的导言:“夏、商、西周时期是中国早期国家产生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创造了灿烂的文明,青铜器课甲骨文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文明,青铜器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又具有怎样的高超工艺?甲骨文记事的内容及其造字特点又是什么呢?”。学生通过阅读,知道《青铜器与甲骨文》 这课的重点就是青铜器的制作和制作工艺,甲骨文的记事内容和造字特点,而且青铜器与甲骨文对学生来说都很陌生,读了导言部分,对青铜器与甲骨文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再去学习课文,熟悉轻松多了。
  三、问题部分引发思考,锻炼能力
  问题思考部分,采用的是提问的方式,将问题抛出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回答,锻炼了学生的思考探究及表达能力。比如,七年级上册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设计的问题思考是:“设想一下,当时的人们对连绵不断的战争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学生学习了课文中的桂林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通过思考探究,就能得出“反对战争,希望战争结束;渴望国家统一,和平、安定的生活”的答案。
  四、材料研读培养教师学生阅读和查阅资料习惯
  材料研读部分,有趣,有用,贯穿教材的每一课,采纳的材料针对教材的某个知识点设计,既是对重点知识的补充,又增加教材的趣味性,还能对学生进行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教学和学习要求。于教师来说,备课时必须认真研读,将材料中的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或者是将材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结合解读,必要时还得查阅各种资料,弄明白材料的出处和意图;于学生而言,必须读懂材料,多读,培养阅读能力,第二能结合课本知识分析解答材料,能培养学生逻辑。比如,七年级上第八课的材料研读“富贵不能赢,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为大丈夫。你认为孟子的这段话体现了什么思想?”教师备课必须明确这段话的意思是:(真正的大丈夫)富贵不能使之腐化堕落,贫贱不能使之改变志向,有权威也不能使之屈服.结合教材孟子的思想主张,进一步认识孟子的品德,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又如七年级历史上第12课的材料研读“当时的农民见经商容易致富,也纷纷弃农经商。《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想一想:这种状况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会造成什么影响?”学生反复阅读,读懂材料后结合所学知识得出答案:经历了长期战乱后的国家,首要任务就是要发展粮食生产。如果农民纷纷弃农经商,就会导致粮食缺乏,进而影响社会稳定。但是长期过度重农抑商,也会抑制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后果”。材料研读部分在教学中的运用,增加了知识面,锻炼了教师和学生的能力,是历史学科教学和学习的有力辅助手段。
  五、人物扫描再现人物史事,是历史的有力佐证
  人物扫描部分是对课本中的主要人物的再次介绍,对课本主体部分的补充,通过人物扫描的阅读,能进一步理解人物所处具体时代的具体举措做出正确的评价。如七年级上第33页的人物扫描就是对商鞅的简介,读了之后能进一步了解商鞅,理解商鞅变法的不易,认识到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但从长远看,商君的变法又具有推动历史进步的重要作用的道理。
  六、相关史事和知识拓展部分是对课本主体内容的补充和延伸
   相关史事和知识拓展部分的设计,主要是增加学生的知识广度和趣味性,学生通过阅读,知晓更多的历史知识,对个人素养的培养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比如七年级历史第12课的相关史事“董仲舒吧儒家思想与当时的社会需要相结合,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理论,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深得汉武帝的赞赏识”就是对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举措为什么会被采纳知识的一个补充.另一段”汉武帝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尤其重视兴修水利.他曾多次组织数万人开挖水渠,还对黄河进行治理.有一年,汉武帝征调数万人……”是对汉武帝文治武功的补充,是对经济措施的详解。
  七、课后活动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课后活动部分是对学生学习的一个检验.通过课后活动解答的效果,学生所学知识得到了巩固,教师也能知晓学生学习任务完成的情况,做到及时查漏补缺.
  总之,新一轮历史部编教材设计的辅助栏目使教材版面多样化,内容宽泛有趣,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特点。为教师的教学丰富了内容,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广度,使历史课堂变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利用好辅助栏目,教师轻松教学,学生轻松学习,借助辅助栏目圆满完成任务!
其他文献
最近在学生的试卷上看到一篇题为《把孩子赶到书房去》的短文,感受颇深。我们小的时候没有什么电视、电脑也没有智能手机等高科技的电子产品,整天把小人书、小画本翻来翻去,如今的孩子有几个不常坐在电视、电脑前的呢?又有几个不沉迷于智能手机的呢?作为一线语文教师,常常有很多家长向我抱怨,自己的孩子总喜欢泡在电视前或打手机游戏,而不愿拿起书本来。为什么孩子们不喜欢阅读图文并茂的图书,而看起电视动画片来却是沉迷其
期刊
一、调整心态,感悟幸福  1.理性调整期望值  选择做人民教师,首先要拥有一颗平凡心。一是要安于平凡、甘于平凡。二是要淡泊名利。教师的工作性质不是谋利的经济型或谋官的权力型,而是属于“群体”社会型工作,当教师就要努力排除追名逐利、拈轻怕重的干扰,以平平常常的心态,去干实实在在的事情。  2.学会知足常乐  正确地看待荣与辱、名与利、得与失等利益,不过高评价;冷静地看待晋职评优、进修深造、奖金福利等
期刊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活中常见的酸和碱,其中浓硫酸和氢氧化钠都有强腐蚀性,所以,在使用时,我们要特别小心,但如果碱液沾到衣服或皮肤上,我们应该怎么处理呢?  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应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师:大家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不错。请大家思考:为什么要涂硼酸溶液呢?它又起什么作用?  生:(思考)  是能和碱液发生反应吧!  师:大家想得很对。为了弄清这
期刊
一、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入门的向导。每个人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都是由一定的活动动机、兴趣爱好引起的。激发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内部心理动因。在低年级朗读教学中,只要学生对朗读产生兴趣,他们便想去读、肯读、认真读,有了读的动力,朗读的效果自然就会提高。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例如,我在
期刊
新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低年级认识常用字1600个左右,其中有800多个字要会写”。占小学生识字量的60%,平均每學期识字应在400多个左右。这么大的识字量,如果不讲究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起来必定会感到吃力。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可以成为学生学习的动机,成为学习的动力,它会推动人去寻找知识、用心研究、刻苦学习。为此,在识字
期刊
我国于2009年秋开始全面实施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新课程中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各地教育部门开始推广、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经过多年的努力推广,我国国民的素质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以往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而现在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转向全面素质教育。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都体现在当今的基础教育上,这两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处理恰当,不但不会产生矛盾,还会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因为知识文化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近些年
期刊
一、当前中学合唱教学存在的问题  合唱教学对于教师的专业水平与综合素养以及学生的素质要求较高,所以教师必须有夯实的专业水平,学生能够有一定的音乐基础与协作意识。但是目前我国中学音乐课堂和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部分问题,严重降低了合唱教学质量与效率,所以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分析探索:  (一)未正确认识合唱教学概念  当前大部分学校并未正确认识音乐教学的重要性,所以也会自然而然的忽略掉合唱教学,部分教师认
期刊
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学者托尼·博赞在19世纪70年代初期创的一种新型笔记方法,是一种新的思想与方法。思维导图又称脑图、心智地图、灵感触发图、概念地图、树状图、树枝图或思维地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 。它以直观形象的图示建立起各个概念之间的联系。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想象、空间等建立记忆链接,去除了冗余杂乱的信息,保留了关键内容。其过程中充分发挥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讀、思维的规
期刊
班级文化是学生受教育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源之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素质的发展。俗话说:“环境造就人。”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的。在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去塑造、锻炼学生,影响深远。班级的文化建设既是一种文化氛围的创建,也是对被教育者心灵的塑造。为了营造我班良好的班级文化氛围,树立健康、文明、和谐、进取的班风、学风,形成富有特色的班级文化。我经常说,跟谁在一起很重要,可以说
期刊
语言是用来交际的,对于小学生而言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对他们从小就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显得尤为重要。而我们常听到这样的抱怨“英语的口语交际课上说的人少听的人多,学生不爱说,不敢说,甚至害怕说。”总的来说还是没有语言环境。作为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过程,教师不必考虑学生“不敢说”,而是寻找如何使学生有“想说”的欲望。只要学生产生了想说的欲望,他们的语言就像打开了闸门的溪流源源不断。那么,在进行口语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