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幼儿园教师对幼儿进行教育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实现师生互动的主要载体。教师的语言是其自身专业性的高度表现。教师的语言能够体现其个人审美、个人情感以及个人文化水平。教师的语言行为对幼儿有着多方面的影响。幼儿的审美能力、学习能力、心理健康发展、思维发展等都受到教师语言的高度影响。因此,基于幼儿教師语言行为的独特影响力及社会价值,本文对教师语言的内在含义及外在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对幼儿园教师存在的一些语言不规范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来促进幼儿园教师语言能够更好地贴合自身教育责任,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
一、我国幼师语言运用现状
幼师的语言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特点。
1.幼师的语言表达方式生动活泼、富含童趣。幼儿的学习能力与接受能力较强,但由于其年龄小,理解能力不足,注意力容易分散,大部分幼师在对幼儿进行教学时,都会有意识地用幼儿能够接受的简单语言词汇对教学内容进行阐述,同时伴以变化丰富的腔调、感情充沛的声音,以更好地抓住幼儿的学习注意力,提升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尽可能为幼儿营造一个和谐、简单、有趣的教学氛围。这种语言表达的方式能够使幼师与幼儿之间的沟通更顺畅,同时也能构建更和谐的师生关系,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2.教师注重言语间正面价值取向的传递。幼儿的学习能力、模仿能力都很强。幼儿教师作为幼儿的启蒙教师,其对幼儿个性塑造、兴趣塑造、价值观塑造等有着重要影响。幼师的语言及价值导向都会影响幼儿的成长。若幼师在幼儿面前言行不当很可能误导幼儿,为幼儿树立不好的榜样。因此,大部分幼师在进行集体教学活动时都非常注意自身言行以及话语中正面价值取向的传递,为的就是给幼儿树立正面的榜样,培养他们积极健康的心态。但是,笔者也注意到,在进行集体教学活动时,大部分教师的语言内容主要为对班级纪律的维护及对学习内容的阐述,较少出现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情感互动的缺乏会导致幼儿对教师的亲密感降低,影响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沟通交流。
3.语言情感偏向于积极、外露。情感通常可以以多种形式进行表现,如个体的脸部表情、外在行为、语言行为等。大部分幼师为满足工作需求及幼儿心理诉求,表现出的情感都是赞赏的、积极的、认可的。例如,对于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小成就、新学习的小技能等,很多教师都会给出非常积极、正面的回应,表现出自身为幼儿的进步感到开心的心情。同时在幼儿面对一些小挫折或是疑惑时,教师也会耐心解答、安抚,帮助幼儿平稳情绪。幼儿教师这种外露的、积极的、正面的语言行为能够为幼儿构建一个安全的、正面的、向上的学习生活氛围,帮助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但在某些情况下,教师的这些正面情感的流露形式较为刻板化、标准化,缺乏感染力,仅仅用“你真棒”“做得好”等一些空泛的表扬词进行表扬,缺乏对幼儿具体行为的肯定和对赞美原因的分析。教师如果能把表扬的内容具体化,就可以对幼儿的行为起到更好的引导作用。
4.言语中过度强调秩序。幼儿教学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管理水平。幼儿的年龄决定了他们纪律性、自律性不足,课堂总是出现吵闹、哭泣等行为,这就需要教师对课堂纪律进行严格的管理。但同时幼儿期又是孩子想象力、创造力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孩子很多行为都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与认可。因此,教师在进行班级管理工作及课堂纪律管理时,即要保障课堂能够有序地进行,又不能过于严苛,影响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的发挥。很多幼儿园教师对于幼儿的管理越来越趋同,常常以同一标准对幼儿进行衡量。例如教师在教幼儿画画时,幼儿画了红色的天空、绿色的花朵,教师便会立刻纠正说:“天应该是蓝的,花不会是绿的”。这种观念的灌输容易使幼儿对世界形成刻板印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引导、启发幼儿,帮助幼儿成为最好的自己,而不是让幼儿沿着教师预设的轨道成长,这偏离了教育的初衷。
二、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语言运用存在的问题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于幼儿的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总结为以下几点。
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对于标准答案的苛求,一些教师会强行给幼儿灌输自己的观念。幼儿总是保持着充沛的精力及积极探索世界的热情,他们对于教师的提问总是充满积极性,大多数时候都会给予热情的反馈。但在实际课堂上,教师对幼儿自主思维的宽容度不够。例如,教师提问“同学们长大以后想成为怎么样的人呀”,有的幼儿回答想成为科学家,会得到教师高度的赞扬与肯定;有的幼儿说想当一名工人,教师便对其不置可否,甚至劝说幼儿树立一个更远大的人生目标——“成为一个对社会更有用的人”。教师将自己认为对的观念强行灌输给幼儿,对幼儿的思想进行强行干涉,不能为幼儿提供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教育的标准过于刻板。在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拥有着绝对的控制权。教师通过语言控制教学活动的节奏、进度,通过向幼儿提问进行简单的互动最后引出教师需要的答案。这种教学形式是典型的单向流动教学,削弱了幼儿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性,形成以教师为主的教学现场。在这种教学形式下,幼儿的思维完全随着教师的思维进行活动,不利于幼儿个性思维的发展,同时也会降低幼儿自主发现问题、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利于他们的长远发展。
2.对幼儿的教学缺少留白与等待。受教学任务影响,很多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安排了较为密集的教学内容。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在课堂中塞满了教学流程,只为在有限的课堂内完成尽可能多的教学目标。在此情况下,进行提问环节时,当教师发现提问幼儿后幼儿没有立刻做出回答或是做出了错误的回答,便会立刻安排下一位幼儿进行回答。这种赶时间、赶流程的教学形式很容易使幼儿由于回答不上问题而感到沮丧,甚至影响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教师应给予幼儿更充足的思考时间,适当对幼儿进行思维的引导和提示。只关心教学流程进度的教学形式容易让幼儿在答错问题后对自身学习能力产生怀疑,打击幼儿的自信心。
3.幼儿教师的语言体现出工具化,缺乏真实感情。当前在幼儿园中,大部分教师的语言行为都是在进行知识的传递,少有情感交流,语言只是教师完成教学目标的工具,而没有体现出语言本身所具有的情感交流功能。在很多幼儿园中,幼师的语言都具有明显的“符号化”特征,过于看重教学语言的规范性,忽视了语言的情感表达功能,使师生之间无法建立亲密的关系。
三、对幼儿教师语言运用的建议
1.教师应与幼儿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师生间的双向交流。教师应该改变以自我为主体的教学形式,把幼儿作为课堂的主体,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讨论机会、思考机会,引导幼儿在教学互动中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2.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增添足够的人文关怀。教学活动不应该只有知识传递而没有人文关怀。幼儿教师应该在教学活动中舍弃刻板的交流模式,以真情实感为基础与幼儿进行平等交流,充分肯定幼儿的能力,理解幼儿的想法,让幼儿在平等自由的氛围中主动学习、思考问题。
幼师的言行对幼儿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幼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幼儿在幼年时期形成良好的个人习惯及正确的价值观念。
(作者单位:甘肃省玛曲县第一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