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艺术设计教育成为高校教育领域发展最迅速的专业之一。但国内高校视觉传达专业的人才培养仍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设计的元素和原则来教授学生对视觉构图的认知,形成标准化的设计风格。近年来,由于新媒体的不断发展,艺术设计创新日新月异,对设计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实践课程;教育改革;设计教育
0 引言
视觉传达设计(Visual)是非言语交际的一种形式,自包豪斯成立以来,设计逐渐转变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设计史、认知心理学、心理学,还要学习绘画技巧。目前,高等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实践课程从原先的重视美术绘画能力逐渐转变为以“绘画能力为基础,创造性思维设计为核心”的设计原则。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以及标准都越来越高,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目前正处于改革的十字路口。
1 地方高校视觉传达专业的现状
随着物质财富的快速积累,无论生产或消费都提升到了审美鉴赏与艺术享受的更高层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正在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受到全球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的影响,我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在逐渐“西化”,在教学中缺乏中国特色,原创性教学丢失,因此需要重构适合我国改革发展核心需求的视觉传达设计课程,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进一步优化视觉传达设计课堂教学,推动视觉传达设计发展。[1]同时,高校在教学设施、教育手段、生源水平以及师资来源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滞后性,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
2 目前地方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文化素养与专业素质不到位
目前,随着本科院校的扩招,越来越多的高中生能够考入高等院校,同时艺考生的数量也在逐年上升。虽然接受本科教育的人数增多能够提升我国国民的文化素养,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问题。在我国的现实条件下,培养一名优秀的艺考生在金钱和精力上都要花费较大的代价,因此,大部分艺考生学习美术只是为了考入高校,从高三时期才正式开始学习绘画基础,而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学习态度也导致许多艺术生的美术功底不扎实,文化素养低。由于现代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较大,各大高校陆续开展艺术设计专业,重点高校及美院瓜分了为数不多的优秀艺术生,地方性高校只能接受绘画及文化成绩较差的学生,所以地方高校较难培养出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同时,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兴趣,积极性不高,实践能力较差,没有独立的思维活动,从而导致创新性不够。
2.2 课程培养方案没有与时俱进
我国地方高校视觉传达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单调、呆板的问题,缺乏活力和灵活性。同时存在理论课较多、实际操作较少的状况。目前,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已经在着手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以及教学上的创新,但调整幅度较小,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和创新性搜极强的专业,只有通过参与实际项目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另外,学校也没有针对每个学生提供可靠的实践机会,同时学生也并不积极参与项目实操,或者由于自身的专业基础不好,不具备参与实际项目的能力。这些都属于地方高校在学生培养方案上的缺失。但是,上述提到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地方高校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发展与当地的特色艺术文化发展结合起来,在优化当地艺术文化的同时培养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人才。
2.3 创新性不够
随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创新已经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象征着一个国家和城市的综合实力,所以创新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创意对于设计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我国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育一直局限于视觉艺术或应用艺术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更注重提高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忽略了对设计的创新指导。事实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目的是教学生运用视觉设计技术,将一种隐含的想法传达给观众,从而达到情感交流的目的。近年来学生的作品表明,科技上的便利性逐漸降低了作品的原创性,并限制了探索的主题,因此设计师们已经无意识地开始追求视觉效果,忽略了创新性,形成了千篇一律的设计风格,不利于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
3 地方高校视觉传达设计课程教育改革的方案
3.1 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创造力
科学创造能力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积累的爆发,往往更需要从各自的人文素养中得到启发。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想象力,它来源于自身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素养,尤其是美学素养。学生经由美学教育获得一定的关于美的感知力,然后形成美的鉴赏力,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美的创造与呈现。随着审美水平的提高,学生学会认识美的规律,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借鉴前人的经验,必然能够增强自身的创造力。
3.2 加强校地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融合的国家,且民族文化呈多元化状态,其中视觉传达设计的塑造与传播能够象征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我国城镇之间的文化建设、经济发展及地域特征各不相同,致使我国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模式也千姿百态。因此,地方高校要与其他高等院校及美院竞争,只有把本土的艺术文化与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积极有效地展开校地合作,有针对性地为地方建设培养专业人才。在合作中,学生不仅可以参与到实际的项目中提高专业能力,同时还能提升专业老师对市场的洞察力及创造力,从而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打下基础。
3.3 课堂练习,以项目为驱动
对于专业课程的设置,通过以实际案例为中心,然后对案例进行任务拆解以及将学生进行分组完成作业的形式。例如,可以以往届艺术设计大赛或者企业实际案例以背景构建教学方案,并对题目进行分解,将学生分解成若干小组,跟随课程的每一步,使不同的小组按照各自的任务,使组内学生共同参与方案的调研、方案的确定、设计的实施等任务。教师再对学生每一步的关键节点进行分析和点评,对最终形成的方案与实际案例中的方案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白各自的差距所在。任务分解和分组合作这种教学形式以学生自身为主体,鼓动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全心全意沉浸其中。改变以往固有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状态,同时可以在分组的协作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如何发挥团队中每个人的力量。
4 结语
当今社会,设计教育对于文化发展尤为重要,因为视觉传达设计对人们创造文化价值的方式有潜在的影响。任何领域的设计教育都与设计创造力的培养密切相关,设计创造力的培养是设计教育的核心。创造力是建立知识经济社会的主要力量,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全球公民所必需的重要技能。总的来说,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涉及创新、文化交流、技术、信息、综合功能,而且与创新思维、技术应用、文化价值、对国家的工业发展和转型都产生了至关重要和持久的影响。因此,地方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育模式应该更加注重创新性,立足本土,改革培养方式,培养符合地方特色及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促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震.视觉传达设计课程理论教学改革探究[J].教育评论,2018(10):164.
[2] 陈正达.基于东方视角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与构建[J].新美术,2018,39(07):126-131.
[3] 陈晓英.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索[J].电影评介,2008(22):85.
[4] 利奥塔.后现代状况[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154.
作者简介:陈碧璐(1991—),女,湖南邵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邵阳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师,主要从事视觉传达设计及设计理论研究。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实践课程;教育改革;设计教育
0 引言
视觉传达设计(Visual)是非言语交际的一种形式,自包豪斯成立以来,设计逐渐转变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设计史、认知心理学、心理学,还要学习绘画技巧。目前,高等院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实践课程从原先的重视美术绘画能力逐渐转变为以“绘画能力为基础,创造性思维设计为核心”的设计原则。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以及标准都越来越高,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目前正处于改革的十字路口。
1 地方高校视觉传达专业的现状
随着物质财富的快速积累,无论生产或消费都提升到了审美鉴赏与艺术享受的更高层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正在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最热门的专业之一。受到全球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的影响,我国视觉传达设计教育在逐渐“西化”,在教学中缺乏中国特色,原创性教学丢失,因此需要重构适合我国改革发展核心需求的视觉传达设计课程,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进一步优化视觉传达设计课堂教学,推动视觉传达设计发展。[1]同时,高校在教学设施、教育手段、生源水平以及师资来源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滞后性,暴露出了一系列问题。
2 目前地方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文化素养与专业素质不到位
目前,随着本科院校的扩招,越来越多的高中生能够考入高等院校,同时艺考生的数量也在逐年上升。虽然接受本科教育的人数增多能够提升我国国民的文化素养,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教育教学问题。在我国的现实条件下,培养一名优秀的艺考生在金钱和精力上都要花费较大的代价,因此,大部分艺考生学习美术只是为了考入高校,从高三时期才正式开始学习绘画基础,而这种临时抱佛脚的学习态度也导致许多艺术生的美术功底不扎实,文化素养低。由于现代社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较大,各大高校陆续开展艺术设计专业,重点高校及美院瓜分了为数不多的优秀艺术生,地方性高校只能接受绘画及文化成绩较差的学生,所以地方高校较难培养出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同时,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兴趣,积极性不高,实践能力较差,没有独立的思维活动,从而导致创新性不够。
2.2 课程培养方案没有与时俱进
我国地方高校视觉传达专业的培养方案中,依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单调、呆板的问题,缺乏活力和灵活性。同时存在理论课较多、实际操作较少的状况。目前,部分高校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已经在着手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以及教学上的创新,但调整幅度较小,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状。而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和创新性搜极强的专业,只有通过参与实际项目才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另外,学校也没有针对每个学生提供可靠的实践机会,同时学生也并不积极参与项目实操,或者由于自身的专业基础不好,不具备参与实际项目的能力。这些都属于地方高校在学生培养方案上的缺失。但是,上述提到的问题必须引起重视,地方高校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发展与当地的特色艺术文化发展结合起来,在优化当地艺术文化的同时培养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艺术设计人才。
2.3 创新性不够
随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创新已经成为引领全球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象征着一个国家和城市的综合实力,所以创新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创意对于设计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然而,我国的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育一直局限于视觉艺术或应用艺术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更注重提高学生的艺术表达能力,忽略了对设计的创新指导。事实上,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目的是教学生运用视觉设计技术,将一种隐含的想法传达给观众,从而达到情感交流的目的。近年来学生的作品表明,科技上的便利性逐漸降低了作品的原创性,并限制了探索的主题,因此设计师们已经无意识地开始追求视觉效果,忽略了创新性,形成了千篇一律的设计风格,不利于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
3 地方高校视觉传达设计课程教育改革的方案
3.1 提高人文素养,增强创造力
科学创造能力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积累的爆发,往往更需要从各自的人文素养中得到启发。而其中最重要的是想象力,它来源于自身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人文素质教育的培养,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素养,尤其是美学素养。学生经由美学教育获得一定的关于美的感知力,然后形成美的鉴赏力,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美的创造与呈现。随着审美水平的提高,学生学会认识美的规律,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借鉴前人的经验,必然能够增强自身的创造力。
3.2 加强校地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融合的国家,且民族文化呈多元化状态,其中视觉传达设计的塑造与传播能够象征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我国城镇之间的文化建设、经济发展及地域特征各不相同,致使我国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的模式也千姿百态。因此,地方高校要与其他高等院校及美院竞争,只有把本土的艺术文化与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积极有效地展开校地合作,有针对性地为地方建设培养专业人才。在合作中,学生不仅可以参与到实际的项目中提高专业能力,同时还能提升专业老师对市场的洞察力及创造力,从而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打下基础。
3.3 课堂练习,以项目为驱动
对于专业课程的设置,通过以实际案例为中心,然后对案例进行任务拆解以及将学生进行分组完成作业的形式。例如,可以以往届艺术设计大赛或者企业实际案例以背景构建教学方案,并对题目进行分解,将学生分解成若干小组,跟随课程的每一步,使不同的小组按照各自的任务,使组内学生共同参与方案的调研、方案的确定、设计的实施等任务。教师再对学生每一步的关键节点进行分析和点评,对最终形成的方案与实际案例中的方案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白各自的差距所在。任务分解和分组合作这种教学形式以学生自身为主体,鼓动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全心全意沉浸其中。改变以往固有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状态,同时可以在分组的协作中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认识到如何发挥团队中每个人的力量。
4 结语
当今社会,设计教育对于文化发展尤为重要,因为视觉传达设计对人们创造文化价值的方式有潜在的影响。任何领域的设计教育都与设计创造力的培养密切相关,设计创造力的培养是设计教育的核心。创造力是建立知识经济社会的主要力量,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全球公民所必需的重要技能。总的来说,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不仅涉及创新、文化交流、技术、信息、综合功能,而且与创新思维、技术应用、文化价值、对国家的工业发展和转型都产生了至关重要和持久的影响。因此,地方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教育模式应该更加注重创新性,立足本土,改革培养方式,培养符合地方特色及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促进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徐震.视觉传达设计课程理论教学改革探究[J].教育评论,2018(10):164.
[2] 陈正达.基于东方视角的视觉传达设计教育课程体系改革与构建[J].新美术,2018,39(07):126-131.
[3] 陈晓英.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索[J].电影评介,2008(22):85.
[4] 利奥塔.后现代状况[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6:154.
作者简介:陈碧璐(1991—),女,湖南邵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邵阳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师,主要从事视觉传达设计及设计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