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培养学习兴趣是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教师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以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本文从创设情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联系生活实际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3-226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一)、创设表演情境
小学生对表演有着极大的热情,在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结合所学的知识点,为小学生创设出有效的学习情境,帮助小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认识数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随机选取几名同学扮演数字,然后让同学们根据表演学生的动作、表情等肢体语言,来猜测是什么数字。表演的同学们在讲台上灵活表演,讲台下的同学们也是情绪高涨,笑声不断,使学习的氛围非常的轻松、愉悦。
(二)、创设故事情境
针对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结合教材内容,为其创设童话故事情景,不仅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促使养成自主的数学思维模式。
例如,在学习西师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引用动画片中的主人公,围绕着“我写你读”主题开始学习活动。
一天熊大和熊二在森林中学习数数:
熊大:熊二,咱们来玩我写你读的游戏吧?
熊二:好呀、好呀。
熊大:那么现在我来在地面上写出一个数,你来正确的读出来好吗?
熊二:好的。
熊大写出了一个数字58。
熊二:这是58。
接着熊大又写出了一个数字32。
熊二:这是32,熊大你难不倒我的。下面换我来写,你来读。
熊二在地面上写出了数字27。
熊大:这是数字27。
接着又写出了数字45。
熊大:这是数字45。
通过这样有趣的故事讲述,不仅可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参与读数写数的热情。
(三)、创设游戏活动情境
“游戏”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其诱惑力之大,是我们难以估量的。那么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这一特点,结合教材内容为小学生创设出适宜的游戏活动情境,来帮助小学生进行数学的学习。而且在游戏中,小学生的记忆力是最强的,对于掌握一年级的基础知识点非常有利。
例如:在学习“认识图形”这一知识点时,教师提前在地面上画出不同的图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扇形等图形,然后让同学们围绕在这些图形周围站好,然后分成四组,用1到10个数字,来标记学生的位置,当教师说身份是4的同学,请到圆形中站好,那么四组中是4的同学,就要以最快的速度跑到圆形中站好,最后一名进步圆形图案的学生,要表演节目。节目可以是背乘法口诀、背唐诗、唱歌、跳舞等等。待表演完毕,教师再说,请身份是8的同学快速跑到正方形图案中站好……依此类推,通过这样的趣味游戏,不仅培养学生的肢体协调性,也锻炼其大脑反映的速度,在接受惩罚表演节目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和表演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掌握好节奏,把握好游戏的时长,有效提升课堂的利用效率。
二、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力都相对薄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其引导作用,帮助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培养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约束自身的言行举止,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从而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小学初级阶段的教学是在打基础,那么如何打好这个基础,就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思维,为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用精炼的数学语言,时常鼓励小学生,帮助提升学习的自信心。与此同时,小学数学教师还要对待小学生有公平、公正的态度,无论根据是家庭环境、学习情况等方面,教师都要做到平等对待,“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在教授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教会学生谦虚和顺的处事态度。使教师能够真正的受到小学生的喜欢和尊敬,从而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数学的学习最终的目的是要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所以从一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帮助小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运用数学。
例如:在学习10以内加减法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家庭作業,放学回家之后,让爸爸妈妈给10元钱,然后由家长陪伴,到超市去买一支笔,一个笔记本,算一算购买之后还剩下多少钱?笔记本和笔一共花了多少钱?
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将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在生活中灵活体现,加强了小学生的真实体验感,不仅锻炼了数学能力,还锻炼了生活实践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要时刻做好教学创新的准备,坚持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帮助小学生激发数学学习兴趣。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作为教学的目标,发挥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打好初级阶段数学学习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苏秋香.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学周刊,2016,(8):171.
[2] 林玲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J].教育评论,2000,(3):69-70.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3-226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一)、创设表演情境
小学生对表演有着极大的热情,在小学一年级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结合所学的知识点,为小学生创设出有效的学习情境,帮助小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认识数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随机选取几名同学扮演数字,然后让同学们根据表演学生的动作、表情等肢体语言,来猜测是什么数字。表演的同学们在讲台上灵活表演,讲台下的同学们也是情绪高涨,笑声不断,使学习的氛围非常的轻松、愉悦。
(二)、创设故事情境
针对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性格特点,结合教材内容,为其创设童话故事情景,不仅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促使养成自主的数学思维模式。
例如,在学习西师版小学一年级下册“数”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引用动画片中的主人公,围绕着“我写你读”主题开始学习活动。
一天熊大和熊二在森林中学习数数:
熊大:熊二,咱们来玩我写你读的游戏吧?
熊二:好呀、好呀。
熊大:那么现在我来在地面上写出一个数,你来正确的读出来好吗?
熊二:好的。
熊大写出了一个数字58。
熊二:这是58。
接着熊大又写出了一个数字32。
熊二:这是32,熊大你难不倒我的。下面换我来写,你来读。
熊二在地面上写出了数字27。
熊大:这是数字27。
接着又写出了数字45。
熊大:这是数字45。
通过这样有趣的故事讲述,不仅可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参与读数写数的热情。
(三)、创设游戏活动情境
“游戏”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其诱惑力之大,是我们难以估量的。那么在教学中,教师要针对这一特点,结合教材内容为小学生创设出适宜的游戏活动情境,来帮助小学生进行数学的学习。而且在游戏中,小学生的记忆力是最强的,对于掌握一年级的基础知识点非常有利。
例如:在学习“认识图形”这一知识点时,教师提前在地面上画出不同的图形: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形、扇形等图形,然后让同学们围绕在这些图形周围站好,然后分成四组,用1到10个数字,来标记学生的位置,当教师说身份是4的同学,请到圆形中站好,那么四组中是4的同学,就要以最快的速度跑到圆形中站好,最后一名进步圆形图案的学生,要表演节目。节目可以是背乘法口诀、背唐诗、唱歌、跳舞等等。待表演完毕,教师再说,请身份是8的同学快速跑到正方形图案中站好……依此类推,通过这样的趣味游戏,不仅培养学生的肢体协调性,也锻炼其大脑反映的速度,在接受惩罚表演节目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社交能力和表演能力,可谓是一举多得。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掌握好节奏,把握好游戏的时长,有效提升课堂的利用效率。
二、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培养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力都相对薄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其引导作用,帮助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信,培养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约束自身的言行举止,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从而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小学初级阶段的教学是在打基础,那么如何打好这个基础,就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思维,为学生创造轻松、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用精炼的数学语言,时常鼓励小学生,帮助提升学习的自信心。与此同时,小学数学教师还要对待小学生有公平、公正的态度,无论根据是家庭环境、学习情况等方面,教师都要做到平等对待,“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在教授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教会学生谦虚和顺的处事态度。使教师能够真正的受到小学生的喜欢和尊敬,从而建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习兴趣
数学的学习最终的目的是要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所以从一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是非常有必要的。教师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帮助小学生更好的理解数学、运用数学。
例如:在学习10以内加减法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家庭作業,放学回家之后,让爸爸妈妈给10元钱,然后由家长陪伴,到超市去买一支笔,一个笔记本,算一算购买之后还剩下多少钱?笔记本和笔一共花了多少钱?
通过这种实践活动,将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在生活中灵活体现,加强了小学生的真实体验感,不仅锻炼了数学能力,还锻炼了生活实践能力。
结语
总而言之,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要时刻做好教学创新的准备,坚持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帮助小学生激发数学学习兴趣。把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作为教学的目标,发挥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打好初级阶段数学学习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苏秋香.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学周刊,2016,(8):171.
[2] 林玲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J].教育评论,2000,(3):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