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以管理育人思想为中心理念,把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相结合,最终把立德树人的目标渗透内化到学校的各个管理领域。本文以管理载体的五大类型作为分析要点,从组织管理、制度管理、生活管理、活动管理、信息管理五个管理的根本任务做好立德树人的工作,把思政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形成育人合力,把育人工作与场域管理结合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问题。以管理活动的四大管理职能为逻辑框架,从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大层面提炼、总结五个类型中的管理问题。最后,根据问题的分析,提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建设的措施。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管理载体;高校管理
一、引言
十九大的召开,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十九大报告中,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发展理念篇指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实施道德建设工程”。在2018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会议上,总书记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报告中也指出,“要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德育要朝着体系化努力”。在此大背景下,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有所创新与突破,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
一般地说,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或条件下,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调控组织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载体,顾名思义,就是以管理为载体,把教与管相结合,实现教育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作为载体的一种形式,满足载体的基本性质和功能,但也有其特殊性。笔者对于管理载体的概念概括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管理过程相结合,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的一种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的问题分析
(一)组织管理的协调性问题
1.內部组织结构的僵化影响管理效果
目前,我国高校的内部组织结构有五种较有代表性的:纵向垂直型、横向职能型、矩阵型、橄榄形和分部型[1]。其中,最为普遍的是前两种,即纵向垂直型和横向职能型。纵向垂直型的组织结构是根据韦伯的科层制理论而建立的。大多高校对于学生的管理的结构路线通常是这样:校级党委——校级学生工作部门——院级学生工作部门——班级——寝室。这种组织结构带有较强的整体性、等级服从性、层次性[2]。随着我国高校规模的壮大、学科的细化和内部事物的复杂化,专业管理人员越来越多,这些原因强化了科层化组织结构的发展。这种组织结构的优点是管理效率的提升,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增加,决策权和行动权脉络清晰,能够高效地下达工作,解决问题。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效率不等于效果。这带来的弊端是,第一,存在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多头指挥等问题。上级下达的任务多而杂,最后都落脚于辅导员手上,形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局面。第二,这种服从性较高的结构,减少了下级的主动权,带来较大约束,不利于在一些紧急事件、突发事件中的管理。
2.组织文化复杂性加剧管理难度
虚拟组织充斥着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到同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潜在的“关卡”或是“机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一般都是通过线下实体组织进行,比如党团活动、课程活动,或者由实体组织搭建的线上平台进行,比如慕课学习、线上组织生活会等等。这些实体组织有着明确的组织文化、组织纪律、组织管理层次和成员规范,带有层级性和严谨性。但虚拟组织因为“一起各自玩”的特点[3],让其没有强制性的组织制度、没有严密的组织管理,虚拟组织成员有着相较于实体组织更多的自由空间。基于网络的虚拟组织呈现出一种人人平等、去中心化的感觉,使得成员在虚拟组织内有强烈的“平等关系”体验。在网络自由和“平等关系”的体验中,受教育者容易降低对行政指令下组织的归属感,从而降低对实体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制度管理的约束性问题
1.制度本身内容的不完善
从宏观层面上看,目前我国高校制度化水平较低。据统计,截止到2013年,中国1600多公立高校中,只有33所已经制定了章程。到2015年也并没有达成“一校一章程”的目标,迄今为止,仍有部分高校没有章程[4]。
从微观层面上看,大学制度内容中存在着不完善现象。在制度制定实施过程中会存在有失公平,奖惩激励不当现象。这种有失公平或者程序不妥的制度会对校园风气、同学积极性产生极大影响。在高校内,学生的“产出”除了知识外,还有奖学金和荣誉,如果成员有不公平感,会降低他们对于组织的凝聚力,或者会降低自己的付出,挫伤积极性。所以在制度制定中,陟罚臧否必须要全方位考量,除了以学业为主要考察因子,还需要注重学生在其他方面的表现,综合考察,提高公平感。
2.制度实施过程的不合理
在管理载体中,制度管理的作用就是为了能够把思想道德、行为规范、政治立场要求等融入制度,实现柔性教育与刚性制度的“刚柔并济”。但很多高校的教育者忽视了制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育人而不仅仅是维持秩序,在实施过程中简单生硬,忽视了管理服务于培养学生的根本宗旨。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知行合一”的过程,只拿制度堵,不拿制度说理,容易导致学生的反感。
(三)生活管理的教育性问题
1.在生活区域缺乏思想教育,忽视“服务育人”
目前,由于高校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入,不少高校的后勤都是外包给物业公司来管理,这种社会化的分工适合市场经济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后勤工作的效率,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但这种外包式服务带来的弊端就是很大一部分园区管理权的让渡,这部分管理权包括园区安全、卫生、设备、绿化等。虽然学校与物业公司属于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但是由于根本目标的差异,在实际操作中物业还是无法承担起教育性作用。物业公司的目标是生活质量提升,不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教育,所以在实际操作中不懂教育,不能够尊重学生的特点。加之园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流于文件,在实际中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2.对生活管理重视行为管束,忽视思想疏导
在园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块,不少学校的教育者对于学生的管理只停留在让他们按时归寝和注意安全等一系列表象行为,忽视园区心理健康问题。当今大学生年龄段以90后为主,作为时代高速发展中的年青一代,他们的心理状态比行为状态更需要关注。在武汉大学的一项调查中显示,大多数“90后”心理素质偏弱,在遇到挫折后,“有72.3%的人表示自己心理会留有阴影,并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总结经验从头再来”[5]。这些数据反映出目前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问题。抑郁症、寝室矛盾、情感问题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牵绊、困扰着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成为“看不见的冰山”,也成为园区管理的重难点。
(四)活动管理的实效性问题
1.组织活动娱乐化倾向
高校在大力提升思政活动丰富性的同时,也应注意到,近些年随着媒体技术的更新和商业贸易的繁荣发展而带来的“泛娱乐化”倾向,导致高校的理论社团常常是“冷门”。在“泛娱乐化”的思潮影响下,公共话语权由理性、秩序和逻辑变得肤浅、碎片,以娱乐的方式展现一切,高校也深受其影响。不少高校的活动存在“泛娱乐化”倾向,过于注重内容的表现形式而不注重实质,过于模仿综艺方式而缺乏自主创新,过于脱离学生和实际而虚无缥缈,甚至连红色教育的宣传都能演化为班级聚会。
2.组织活动形式主义倾向
高校为教育者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教学类、调研类、公益类、纪念类等,这些活动丰富了同学的生活,陶冶他们的情操,有利于他们德智体美的发展。但在许多活动中,教育者不注重活动的本质,只注重表面功夫和宣传噱头,在内容上马虎敷衍,降低了活动的教育性功能。这种只看事物现象而不注重其本质的方法违背了高校活动的意义,造成形式与内容脱节,形式决定内容的现象。尤其在紀念类、评选类活动中,上级传达活动的宗旨,下级只领会活动的事宜,如何能够把活动“照本照章”地完成好“交差”即可,而忘记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比如在为纪念某学者而设立的奖学金评选中,只注重传达申请要求和程序,忽视了奖学金精神的宣扬。
(五)信息管理的监管性问题
1.网络思政教育建设缺乏双向互动
在网络平台上强调受教育者自主性的发挥,但自主并不意味着教育者的主导性削弱,网络信息内容的“大动脉”还是需要牢牢地掌握在教育者的手中。教育者应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严格把关,辨别信息的良莠,进而对网络平台的信息进行必要筛选,主动担起网络监管人的角色。在网络空间中,教育者还应该有强烈的互动意识,增加与受教育者的交互性。不少学校开发了各式各样的微信平台和网站平台,但是不注重后台管理,忽略了受教育者上传的信息。很多平台不配备反馈窗口,也不配备线上管理人员,教育者无法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一些信息平台的管理权利转给基础学生干部,或者平台的技术开发者,他们在教育能力和方法上与专业教育者相差甚远,无法形成有效的信息互动。网络思政平台的建立,优点就是其及时性和交互性,倘若缺少及时反馈和双向互动,互联网的优势将不复存在。
2.网络舆情危机处理不及时
(1)舆情危机处理不够及时。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某一时事热点为中心,在网络上集中爆发的对该事件的情绪和观点的表达,网络舆情爆发的时间短、影响力大、客观性低,能够迅速地成为社会焦点。由于网络进入者的低门槛,各种媒体的肆意表达很可能带动思想方向,引起广大学生的思想动荡。若是舆情危机是因为高校内部事情而引发的,更容易引发受教育者对学校的不良猜测,导致学校的名誉和形象受损。为避免情绪感染而引起“维特效应”,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及时地对舆情进行处理,制止不良的思想认同。因新媒体而带来的舆情信息快速传播性,要求教育者及时地进行舆情处理。不少高校尚未形成完善的舆情危机处理机制,由于没有大数据的信息收集渠道,对舆情危机的预测能力较差,在萌芽和初始阶段的把握能力不够。等到危机爆发时候,对危机的应急灵敏度也比较薄弱,往往是下层反馈到上级之后,再由上级传输给各个负责单位危机处置办法,这种来回传输耗费时间,不能够及时地遏制舆情的蔓延。
(2)危机处理“以堵代疏”。在进行危机管理说话,不少思想政治教育者用“防民之口”的办法,“以堵代疏”。遇到舆情危机,用“镇压”“威胁”的方式不让学生说话,而且语言生硬,这种简单化的处理容易引起学生的不满,只会带来舆情的发酵,堵住了一时之口,疏通不了学生的思想,解决不了核心的问题。教育者需要用正确的手段因势利导,在危机管理中把堵和疏相融合。首先删除煽动性、挑拨性的错误信息,关注信息的走向;其次疏导学生的心理,亲近受众,增加情感认同,争取思想转化的通道。最后注重双面说理,在卡尔霍夫兰的实验中[6],证明对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来说,双面说理效果更好,所以对于高校学生而言,更应该加强讲道理、摆事实,给出正反两面的信息让受教育者比较参考。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建设的措施
(一)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做好管理计划工作
1.完善管理体制
高校要形成全员育人的氛围,就要做好计划工作,完善管理机制,改进工作体制,形成管理合力。
在决策层面上,我国高校实行的管理方式是统一指挥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我国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党委是各项事务的领导核心,决定重大问题,监督重大决议。
在执行层面上,校党委通过各级部门实现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等。在组织结构安排和部署中,应坚持“结构随战略而定”,摒弃单一体制带来的弊端。应当保留垂直管理系统,强化横向职能服务,发展交叉合作。在实践中,还应注重协调各个部门的运行,给出思想政治教育总的部署安排,让各个部门的管理理念和目标始终保持一致,这是形成合力的基本要素。还要促进部门之间的交叉合作,是为了形成一种叠加的、复合的教育力量,并创造出“1+1>2”的效果,这是合力形成的最终目的。 在反馈层面上,不仅要保证校党委的监督权,也要保证学生监督权的行使,形成一种上下联动的监督、反馈机制,发挥自我管理的作用。发挥好学生组织、个人的监督作用,包括学生会,研究生会等,定期开展学生意见收集工作。并且保持监督渠道的畅通,维护好校长信箱、投诉邮箱、各种平台意见收集处的运行。
2.健全制度建设
高校应首先重视大学章程的设立。这为大学其他基本制度的设立提供一个总的纲领,一个优秀的大学章程是能够反映大学总的思想宗旨、学风校纪。其他各项制度在设立的时候应与章程保持方向和目标一致,这样可以避免打补丁式的制度涌现,也避免新旧制度的重叠交叉。其次,在其他制度设立中,还要注意合理性的推敲。制度的威严性来源于公正性,在设立制度时候,要倾听、吸纳专家意见、教育经验,经过严密的考虑后再推出,切不可随意设立制度而消解权威性。在具体制度的制定中,要充分体现制度的引导性和激励性,能够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激发学生自我完善的动机,注重人本主义教育下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培养。还要注意发挥制度的强化作用,奖惩分明,在正强化中要结合精神和物质双方面的奖励,注意价值观的引导。
(二)做好组织协调安排,提升组织管理效用
1.坚持“权、责、利”一致原则,避免“组织虚设”
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要衡量好每个机构和职位的责任和职权,第一要让具体事情有具体人员负责,采取第一责任人管理,要求责任人全程跟踪自己的管辖内容;第二要衡量好职权,理清管理线条,减少平行机构的权利交叉,避免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第三,对于辅导员,应该要适当减负,增加职能部门的直接对接,减少“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现象。
2.把握理论社团的作用,重视校园活动的跟进
高校在态度上要鼓励理论社团、理论活动的发展,在经费上要保证理论社团能够有充足的书籍物资和活动场地,减少后顾之忧。且由于理论社团的重要性和操作的难度较大,所以还需要配备专业的理论教师跟进辅导,保证理论社团中的知识言论的正确性。对于其他社团活动、校园活动,也要加强宏观把控。在整体布局和安排上,高校应根据学校历年的经验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每年的活动做一个整体的安排,设定总体纲领来明确活动的目的、内容、时间点等,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清晰明了地知道活动安排。在活动的推广中,根据“权责利”合一的原则实行“第一责任人”制度,让活动有对接负责人,责任人应站在较高的角度把握活动主旨,避免活动沦为“任务”,而没有了思想宣传的作用。在后期的活动实施和反馈中,责任人还需要有跟进,杜绝活动中的监管“真空”,减少活动中思想、行为的风险。并且能够反馈和吸收每一次活动的教训和经验,及时地对参与活动的受教育者进行干预,也为下次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更好的思路。
(三)增强管理意识,提高管理队伍的领导能力
1.坚持考核培训常规化,培养优秀的思政教育管理队伍
在选拔过程中应该完善社会化选拔模式,竞争就业、公平筛选,择优录取。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除了具备优秀的专业知识、人文素质、管理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等,还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过硬的政治素质和出色的管理潜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身份具有双重性,不仅是一个教育者,也是一名管理者。所以在选拔过程中,应注重对于教育者的领导特质的勘察,根据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领导者需要有较强的领导愿望和说服能力,在考核中应加强对领导力的考量。在性格上还应该选择开朗乐观的领导者,自身应具备积极向上的精神和高度奉献的责任感和责任意识,才能够带动情绪感染力,当好高校学生的“领头羊”。
2.增强教育者的“媒介素养”,形成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有信息识别的能力,增强自身的主导性。在纷杂的平台中,教育者需要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时刻关注社会新闻和大学生的焦点问题,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自己的头脑,这样才能够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独具慧眼。在遇到不良信息时,应能够理智分析,然后及时与上级汇报并与学生做好疏通管理。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有媒介使用意识。传统的线下交往虽然能够面对面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但是有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性。教育者应该有媒介使用意识,突破时空限制,打通线上教育资源,在受教育者目光所至之处都应该树立起传播道德和知识的大旗。
3.提升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引导建立生活思政理念
高校服务人员是非教职工的统称,包括行政窗口人员、园区管理人员等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便捷服务的人群。传统的管理模式忽视服务人员的影响力,没有重视服务人员在教育中的重要性。高校对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需要高校自身和物业公司两方面的努力。对于行政管理人員,高校需培养他们的职业基本知识和工作服务态度,让他们始终秉持着“三服务两育人”后勤工作宗旨[7],避免出现态度粗暴、行为蛮横的现象。
(四)注重信息反馈,提升管理控制效果
在选择沟通方式上,需要因时、因势和因对象而异。从沟通的内外性来看,可以分为外部沟通和内部沟通。高校增强外部沟通主要是及时了解国家政策变化和社会热点,保持与时俱进的态度;与其他高校保持合作与共赢的关系,树立良好的高校形象,提高自身的知名度。高校增强内部沟通,主要是为了保持内部的稳定、和谐发展。在内部沟通上,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也非常重要。传统的链式沟通的弊端已日益趋显,无法满足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性、及时性的要求。组织结构如果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扁平化,那么沟通可以尽量扁平化。首先,部门之间要加强横向沟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完成不是一个部门的任务,往往是多个部门通力合作的结果,加强横向沟通避免“责任分散效应”。比如研工部的道德实践活动应该和教务处的德育理论活动进行商讨,让理论和实践能够更加紧密接洽。对于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扁平化沟通的方式即意味着沟通的跨度尽量要小,比如进行直接沟通,或者利用新媒体(微信公众号等)进行“点对面”的沟通,减少信息在渠道中的失真和时间。
参考文献:
〔1〕应中正.高校学生工作组织结构科学化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32.
〔2〕赖熊麟,张铭.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创新论[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201.
〔3〕汪旸,尚俊杰.网络虚拟组织对大学生的现实影响及教育对策[J].北京教育,2015,(06):38.
〔4〕杨春春.我国公立高校章程建设现状及原因分析[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05):18.
〔5〕于占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8.9.
〔6〕[美]卡尔·霍夫兰.传播与劝服[M].张建中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78.
〔7〕周瑞.浅析新形势下高校后勤育人功能提升的途径[J].高校后勤研究,2019,(01):66.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管理载体;高校管理
一、引言
十九大的召开,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在十九大报告中,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新发展理念篇指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实施道德建设工程”。在2018年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会议上,总书记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在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报告中也指出,“要完善教育管理体制机制,德育要朝着体系化努力”。在此大背景下,中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该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有所创新与突破,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
一般地说,管理是指在一定的环境或条件下,管理者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调控组织资源,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载体,顾名思义,就是以管理为载体,把教与管相结合,实现教育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作为载体的一种形式,满足载体的基本性质和功能,但也有其特殊性。笔者对于管理载体的概念概括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与管理过程相结合,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的一种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的问题分析
(一)组织管理的协调性问题
1.內部组织结构的僵化影响管理效果
目前,我国高校的内部组织结构有五种较有代表性的:纵向垂直型、横向职能型、矩阵型、橄榄形和分部型[1]。其中,最为普遍的是前两种,即纵向垂直型和横向职能型。纵向垂直型的组织结构是根据韦伯的科层制理论而建立的。大多高校对于学生的管理的结构路线通常是这样:校级党委——校级学生工作部门——院级学生工作部门——班级——寝室。这种组织结构带有较强的整体性、等级服从性、层次性[2]。随着我国高校规模的壮大、学科的细化和内部事物的复杂化,专业管理人员越来越多,这些原因强化了科层化组织结构的发展。这种组织结构的优点是管理效率的提升,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增加,决策权和行动权脉络清晰,能够高效地下达工作,解决问题。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效率不等于效果。这带来的弊端是,第一,存在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多头指挥等问题。上级下达的任务多而杂,最后都落脚于辅导员手上,形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局面。第二,这种服从性较高的结构,减少了下级的主动权,带来较大约束,不利于在一些紧急事件、突发事件中的管理。
2.组织文化复杂性加剧管理难度
虚拟组织充斥着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关系到同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潜在的“关卡”或是“机遇”。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一般都是通过线下实体组织进行,比如党团活动、课程活动,或者由实体组织搭建的线上平台进行,比如慕课学习、线上组织生活会等等。这些实体组织有着明确的组织文化、组织纪律、组织管理层次和成员规范,带有层级性和严谨性。但虚拟组织因为“一起各自玩”的特点[3],让其没有强制性的组织制度、没有严密的组织管理,虚拟组织成员有着相较于实体组织更多的自由空间。基于网络的虚拟组织呈现出一种人人平等、去中心化的感觉,使得成员在虚拟组织内有强烈的“平等关系”体验。在网络自由和“平等关系”的体验中,受教育者容易降低对行政指令下组织的归属感,从而降低对实体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制度管理的约束性问题
1.制度本身内容的不完善
从宏观层面上看,目前我国高校制度化水平较低。据统计,截止到2013年,中国1600多公立高校中,只有33所已经制定了章程。到2015年也并没有达成“一校一章程”的目标,迄今为止,仍有部分高校没有章程[4]。
从微观层面上看,大学制度内容中存在着不完善现象。在制度制定实施过程中会存在有失公平,奖惩激励不当现象。这种有失公平或者程序不妥的制度会对校园风气、同学积极性产生极大影响。在高校内,学生的“产出”除了知识外,还有奖学金和荣誉,如果成员有不公平感,会降低他们对于组织的凝聚力,或者会降低自己的付出,挫伤积极性。所以在制度制定中,陟罚臧否必须要全方位考量,除了以学业为主要考察因子,还需要注重学生在其他方面的表现,综合考察,提高公平感。
2.制度实施过程的不合理
在管理载体中,制度管理的作用就是为了能够把思想道德、行为规范、政治立场要求等融入制度,实现柔性教育与刚性制度的“刚柔并济”。但很多高校的教育者忽视了制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育人而不仅仅是维持秩序,在实施过程中简单生硬,忽视了管理服务于培养学生的根本宗旨。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知行合一”的过程,只拿制度堵,不拿制度说理,容易导致学生的反感。
(三)生活管理的教育性问题
1.在生活区域缺乏思想教育,忽视“服务育人”
目前,由于高校后勤保障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入,不少高校的后勤都是外包给物业公司来管理,这种社会化的分工适合市场经济的特点,有利于提高后勤工作的效率,提升服务的质量和效果。但这种外包式服务带来的弊端就是很大一部分园区管理权的让渡,这部分管理权包括园区安全、卫生、设备、绿化等。虽然学校与物业公司属于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但是由于根本目标的差异,在实际操作中物业还是无法承担起教育性作用。物业公司的目标是生活质量提升,不负责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教育,所以在实际操作中不懂教育,不能够尊重学生的特点。加之园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流于文件,在实际中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2.对生活管理重视行为管束,忽视思想疏导
在园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块,不少学校的教育者对于学生的管理只停留在让他们按时归寝和注意安全等一系列表象行为,忽视园区心理健康问题。当今大学生年龄段以90后为主,作为时代高速发展中的年青一代,他们的心理状态比行为状态更需要关注。在武汉大学的一项调查中显示,大多数“90后”心理素质偏弱,在遇到挫折后,“有72.3%的人表示自己心理会留有阴影,并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有5.1%的同学表示自己会因此一蹶不振。只有9.4%的新生表示愿总结经验从头再来”[5]。这些数据反映出目前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存在问题。抑郁症、寝室矛盾、情感问题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牵绊、困扰着大学生的健康生活,成为“看不见的冰山”,也成为园区管理的重难点。
(四)活动管理的实效性问题
1.组织活动娱乐化倾向
高校在大力提升思政活动丰富性的同时,也应注意到,近些年随着媒体技术的更新和商业贸易的繁荣发展而带来的“泛娱乐化”倾向,导致高校的理论社团常常是“冷门”。在“泛娱乐化”的思潮影响下,公共话语权由理性、秩序和逻辑变得肤浅、碎片,以娱乐的方式展现一切,高校也深受其影响。不少高校的活动存在“泛娱乐化”倾向,过于注重内容的表现形式而不注重实质,过于模仿综艺方式而缺乏自主创新,过于脱离学生和实际而虚无缥缈,甚至连红色教育的宣传都能演化为班级聚会。
2.组织活动形式主义倾向
高校为教育者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教学类、调研类、公益类、纪念类等,这些活动丰富了同学的生活,陶冶他们的情操,有利于他们德智体美的发展。但在许多活动中,教育者不注重活动的本质,只注重表面功夫和宣传噱头,在内容上马虎敷衍,降低了活动的教育性功能。这种只看事物现象而不注重其本质的方法违背了高校活动的意义,造成形式与内容脱节,形式决定内容的现象。尤其在紀念类、评选类活动中,上级传达活动的宗旨,下级只领会活动的事宜,如何能够把活动“照本照章”地完成好“交差”即可,而忘记活动的目的是什么。比如在为纪念某学者而设立的奖学金评选中,只注重传达申请要求和程序,忽视了奖学金精神的宣扬。
(五)信息管理的监管性问题
1.网络思政教育建设缺乏双向互动
在网络平台上强调受教育者自主性的发挥,但自主并不意味着教育者的主导性削弱,网络信息内容的“大动脉”还是需要牢牢地掌握在教育者的手中。教育者应对网络上的信息进行严格把关,辨别信息的良莠,进而对网络平台的信息进行必要筛选,主动担起网络监管人的角色。在网络空间中,教育者还应该有强烈的互动意识,增加与受教育者的交互性。不少学校开发了各式各样的微信平台和网站平台,但是不注重后台管理,忽略了受教育者上传的信息。很多平台不配备反馈窗口,也不配备线上管理人员,教育者无法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一些信息平台的管理权利转给基础学生干部,或者平台的技术开发者,他们在教育能力和方法上与专业教育者相差甚远,无法形成有效的信息互动。网络思政平台的建立,优点就是其及时性和交互性,倘若缺少及时反馈和双向互动,互联网的优势将不复存在。
2.网络舆情危机处理不及时
(1)舆情危机处理不够及时。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某一时事热点为中心,在网络上集中爆发的对该事件的情绪和观点的表达,网络舆情爆发的时间短、影响力大、客观性低,能够迅速地成为社会焦点。由于网络进入者的低门槛,各种媒体的肆意表达很可能带动思想方向,引起广大学生的思想动荡。若是舆情危机是因为高校内部事情而引发的,更容易引发受教育者对学校的不良猜测,导致学校的名誉和形象受损。为避免情绪感染而引起“维特效应”,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及时地对舆情进行处理,制止不良的思想认同。因新媒体而带来的舆情信息快速传播性,要求教育者及时地进行舆情处理。不少高校尚未形成完善的舆情危机处理机制,由于没有大数据的信息收集渠道,对舆情危机的预测能力较差,在萌芽和初始阶段的把握能力不够。等到危机爆发时候,对危机的应急灵敏度也比较薄弱,往往是下层反馈到上级之后,再由上级传输给各个负责单位危机处置办法,这种来回传输耗费时间,不能够及时地遏制舆情的蔓延。
(2)危机处理“以堵代疏”。在进行危机管理说话,不少思想政治教育者用“防民之口”的办法,“以堵代疏”。遇到舆情危机,用“镇压”“威胁”的方式不让学生说话,而且语言生硬,这种简单化的处理容易引起学生的不满,只会带来舆情的发酵,堵住了一时之口,疏通不了学生的思想,解决不了核心的问题。教育者需要用正确的手段因势利导,在危机管理中把堵和疏相融合。首先删除煽动性、挑拨性的错误信息,关注信息的走向;其次疏导学生的心理,亲近受众,增加情感认同,争取思想转化的通道。最后注重双面说理,在卡尔霍夫兰的实验中[6],证明对于受教育程度较高的人群来说,双面说理效果更好,所以对于高校学生而言,更应该加强讲道理、摆事实,给出正反两面的信息让受教育者比较参考。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建设的措施
(一)确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做好管理计划工作
1.完善管理体制
高校要形成全员育人的氛围,就要做好计划工作,完善管理机制,改进工作体制,形成管理合力。
在决策层面上,我国高校实行的管理方式是统一指挥方式,《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规定我国实行的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党委是各项事务的领导核心,决定重大问题,监督重大决议。
在执行层面上,校党委通过各级部门实现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等。在组织结构安排和部署中,应坚持“结构随战略而定”,摒弃单一体制带来的弊端。应当保留垂直管理系统,强化横向职能服务,发展交叉合作。在实践中,还应注重协调各个部门的运行,给出思想政治教育总的部署安排,让各个部门的管理理念和目标始终保持一致,这是形成合力的基本要素。还要促进部门之间的交叉合作,是为了形成一种叠加的、复合的教育力量,并创造出“1+1>2”的效果,这是合力形成的最终目的。 在反馈层面上,不仅要保证校党委的监督权,也要保证学生监督权的行使,形成一种上下联动的监督、反馈机制,发挥自我管理的作用。发挥好学生组织、个人的监督作用,包括学生会,研究生会等,定期开展学生意见收集工作。并且保持监督渠道的畅通,维护好校长信箱、投诉邮箱、各种平台意见收集处的运行。
2.健全制度建设
高校应首先重视大学章程的设立。这为大学其他基本制度的设立提供一个总的纲领,一个优秀的大学章程是能够反映大学总的思想宗旨、学风校纪。其他各项制度在设立的时候应与章程保持方向和目标一致,这样可以避免打补丁式的制度涌现,也避免新旧制度的重叠交叉。其次,在其他制度设立中,还要注意合理性的推敲。制度的威严性来源于公正性,在设立制度时候,要倾听、吸纳专家意见、教育经验,经过严密的考虑后再推出,切不可随意设立制度而消解权威性。在具体制度的制定中,要充分体现制度的引导性和激励性,能够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激发学生自我完善的动机,注重人本主义教育下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培养。还要注意发挥制度的强化作用,奖惩分明,在正强化中要结合精神和物质双方面的奖励,注意价值观的引导。
(二)做好组织协调安排,提升组织管理效用
1.坚持“权、责、利”一致原则,避免“组织虚设”
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要衡量好每个机构和职位的责任和职权,第一要让具体事情有具体人员负责,采取第一责任人管理,要求责任人全程跟踪自己的管辖内容;第二要衡量好职权,理清管理线条,减少平行机构的权利交叉,避免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第三,对于辅导员,应该要适当减负,增加职能部门的直接对接,减少“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现象。
2.把握理论社团的作用,重视校园活动的跟进
高校在态度上要鼓励理论社团、理论活动的发展,在经费上要保证理论社团能够有充足的书籍物资和活动场地,减少后顾之忧。且由于理论社团的重要性和操作的难度较大,所以还需要配备专业的理论教师跟进辅导,保证理论社团中的知识言论的正确性。对于其他社团活动、校园活动,也要加强宏观把控。在整体布局和安排上,高校应根据学校历年的经验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对每年的活动做一个整体的安排,设定总体纲领来明确活动的目的、内容、时间点等,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清晰明了地知道活动安排。在活动的推广中,根据“权责利”合一的原则实行“第一责任人”制度,让活动有对接负责人,责任人应站在较高的角度把握活动主旨,避免活动沦为“任务”,而没有了思想宣传的作用。在后期的活动实施和反馈中,责任人还需要有跟进,杜绝活动中的监管“真空”,减少活动中思想、行为的风险。并且能够反馈和吸收每一次活动的教训和经验,及时地对参与活动的受教育者进行干预,也为下次活动的成功开展提供更好的思路。
(三)增强管理意识,提高管理队伍的领导能力
1.坚持考核培训常规化,培养优秀的思政教育管理队伍
在选拔过程中应该完善社会化选拔模式,竞争就业、公平筛选,择优录取。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人除了具备优秀的专业知识、人文素质、管理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等,还需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过硬的政治素质和出色的管理潜质。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身份具有双重性,不仅是一个教育者,也是一名管理者。所以在选拔过程中,应注重对于教育者的领导特质的勘察,根据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领导者需要有较强的领导愿望和说服能力,在考核中应加强对领导力的考量。在性格上还应该选择开朗乐观的领导者,自身应具备积极向上的精神和高度奉献的责任感和责任意识,才能够带动情绪感染力,当好高校学生的“领头羊”。
2.增强教育者的“媒介素养”,形成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有信息识别的能力,增强自身的主导性。在纷杂的平台中,教育者需要有较强的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时刻关注社会新闻和大学生的焦点问题,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自己的头脑,这样才能够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中独具慧眼。在遇到不良信息时,应能够理智分析,然后及时与上级汇报并与学生做好疏通管理。
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需要有媒介使用意识。传统的线下交往虽然能够面对面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但是有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性。教育者应该有媒介使用意识,突破时空限制,打通线上教育资源,在受教育者目光所至之处都应该树立起传播道德和知识的大旗。
3.提升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引导建立生活思政理念
高校服务人员是非教职工的统称,包括行政窗口人员、园区管理人员等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便捷服务的人群。传统的管理模式忽视服务人员的影响力,没有重视服务人员在教育中的重要性。高校对服务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需要高校自身和物业公司两方面的努力。对于行政管理人員,高校需培养他们的职业基本知识和工作服务态度,让他们始终秉持着“三服务两育人”后勤工作宗旨[7],避免出现态度粗暴、行为蛮横的现象。
(四)注重信息反馈,提升管理控制效果
在选择沟通方式上,需要因时、因势和因对象而异。从沟通的内外性来看,可以分为外部沟通和内部沟通。高校增强外部沟通主要是及时了解国家政策变化和社会热点,保持与时俱进的态度;与其他高校保持合作与共赢的关系,树立良好的高校形象,提高自身的知名度。高校增强内部沟通,主要是为了保持内部的稳定、和谐发展。在内部沟通上,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也非常重要。传统的链式沟通的弊端已日益趋显,无法满足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性、及时性的要求。组织结构如果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扁平化,那么沟通可以尽量扁平化。首先,部门之间要加强横向沟通。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完成不是一个部门的任务,往往是多个部门通力合作的结果,加强横向沟通避免“责任分散效应”。比如研工部的道德实践活动应该和教务处的德育理论活动进行商讨,让理论和实践能够更加紧密接洽。对于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扁平化沟通的方式即意味着沟通的跨度尽量要小,比如进行直接沟通,或者利用新媒体(微信公众号等)进行“点对面”的沟通,减少信息在渠道中的失真和时间。
参考文献:
〔1〕应中正.高校学生工作组织结构科学化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32.
〔2〕赖熊麟,张铭.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创新论[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201.
〔3〕汪旸,尚俊杰.网络虚拟组织对大学生的现实影响及教育对策[J].北京教育,2015,(06):38.
〔4〕杨春春.我国公立高校章程建设现状及原因分析[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05):18.
〔5〕于占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8.9.
〔6〕[美]卡尔·霍夫兰.传播与劝服[M].张建中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78.
〔7〕周瑞.浅析新形势下高校后勤育人功能提升的途径[J].高校后勤研究,2019,(01):66.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