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朱熹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还要求读书必须逐字逐句透彻理解,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而且朗读中,可以让某个字突出出来,让人更加能理解读的文字的意思。有效评价学生的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本文着力就如何评价学生朗读的策略进行简单阐述。
一、有效评价,使朗读充满活力
1、针对读的层次,适时评价。朗读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的要求,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检查初读的评价侧重于读正确以及学生的态度、胆量等方面,学生出现错误,可以及时纠正,读得流利与否,也很容易辨别出来。“读得是否有感情”这一层次的评价,应该在理解文章、感悟内容、品味语言时,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时进行,这一要求难有明确标准,评价时不能凭直觉判断“不错”、“真好”,或者干脆用“你读得真有感情”来敷衍了,应该让学生在认真聆听他人朗读后,抒发自己的真切感受,结合具体的语句在自己头脑中“放电影”,谈谈听了他人的朗读,自己的眼前似乎浮现了什么,然后运用自己的语言展开评价。
2、针对读的对象,恰当评价。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许多学生会被教师随机指名读书。学生读书的基础与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在进行朗读评价时,积极参与评价的学生往往一个个都是伶牙俐齿,不顾情面,读书较差的学生总是会被一顿狠批。教师此时就要发挥主导作用,进行价值引导,教会学生在朗读评价时进行纵向比较,先要肯定别人的优点,然后再提出诚恳的建议,不要只看当时的朗读现象和效果。对基础差的学生更多的肯定,当然针对当时读的情况有时也要委婉地提出批评与希望;对应该读好而由于未认真预习读得不尽人意的学生,若学生评价未到位,教师的语气可以犀利些,表明自己不满的态度,望其有自知之明,下次勿犯同类错误;对读得不错以及明显有进步的学生,完全可以加以肯定和赞扬,让其成为学生读书的榜样,进一步树立其自信心,激发他读书的兴趣。
3、针对读的内容,分类评价。小学课本中的文章内容可谓丰富多彩,不同的题材有不同的语言特色:有的语句生动,适合分角色朗读;有的语句优美,适合配音朗读;有的语句严谨,适合集体齐诵……学生在朗读以后,教师让学生进行评价时,就应该根据朗读内容进行分类评价,切忌空洞,人云亦云。必要时,教师可先范读,让学生去享受一种美感,使他们对朗读产生兴趣,并且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畅所欲言,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评价。同时,教师要有的放矢地从语调、停连、重音、节奏等方面指导评价,朗读时的表情、体态也应作为评价的内容之一。长此以往,学生的朗读能力与评价能力定会同步提高,我们的朗读评价才会具有旺盛的生命能力,不会走入“无病呻吟”的误区。
二、多样评价,试朗读注入动力
1、教师评价,重在点拨。学生读完书后,教师不给予评价或只是简单地、一概而论地说“好”与“不好”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样不但不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而且容易挫伤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但要像一把尺子,使学生通过它来衡量自己的朗读水平,找出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更要像一把钥匙,开启学生的心扉,唤起他们对课文更深层次的思考与体验,促进他们的朗读。教师应该重在点拨,及时地给予具体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并且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哪个地方读得好,哪个地方还需改进。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使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得。
2、自己评价,重在反思。古人说得好,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让学生进行朗读的自我评价,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可以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在反思中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利于学生的进步。
3、相互评价,重在体验。《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学生采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朗读教学中,围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展示相互评价很有必要。伙伴间的互相评价不但能够促使学生在别人朗读时更加注重倾听,在评价别人前主动组织自己的语言,准确进行表达,在评价中互相激励或互相帮助,还能促使学生加强对课文的体验与感悟。所以在朗读时,需要为学生搭建互相评价、交流碰撞的平台。
4、家长评价,重在鼓励。家长的激励性语言能有效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由于家长评价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在家长的激励性评价中朗读更有自信。一些学生天性胆小,平时在课堂上讲话都胆怯,声音很低,再加上有的学生基础差,一旦在众人面前读书就心虚,久而久之,这些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与其他学生相比就差上一大截,他们自己也认为朗读水平“见不得人”,于是“沉默下去”。要改变这种现象,需要家长给他们时间和机会,使他们在一个温馨的环境中朗读,家长评价语以安慰、欣赏、表扬为主,而且注意循序渐进,让他们慢慢树立信心。暂时不熟悉的课文,决不让其单独当众朗读,而应先纠正他们的错误,等到他们熟悉后再回班上读给同学听。这样的家长评价,能给学生的朗读带来自信,增强朗读的兴趣。
(平昌县土兴小学)
一、有效评价,使朗读充满活力
1、针对读的层次,适时评价。朗读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的要求,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检查初读的评价侧重于读正确以及学生的态度、胆量等方面,学生出现错误,可以及时纠正,读得流利与否,也很容易辨别出来。“读得是否有感情”这一层次的评价,应该在理解文章、感悟内容、品味语言时,要求学生有感情朗读时进行,这一要求难有明确标准,评价时不能凭直觉判断“不错”、“真好”,或者干脆用“你读得真有感情”来敷衍了,应该让学生在认真聆听他人朗读后,抒发自己的真切感受,结合具体的语句在自己头脑中“放电影”,谈谈听了他人的朗读,自己的眼前似乎浮现了什么,然后运用自己的语言展开评价。
2、针对读的对象,恰当评价。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许多学生会被教师随机指名读书。学生读书的基础与能力是各不相同的,在进行朗读评价时,积极参与评价的学生往往一个个都是伶牙俐齿,不顾情面,读书较差的学生总是会被一顿狠批。教师此时就要发挥主导作用,进行价值引导,教会学生在朗读评价时进行纵向比较,先要肯定别人的优点,然后再提出诚恳的建议,不要只看当时的朗读现象和效果。对基础差的学生更多的肯定,当然针对当时读的情况有时也要委婉地提出批评与希望;对应该读好而由于未认真预习读得不尽人意的学生,若学生评价未到位,教师的语气可以犀利些,表明自己不满的态度,望其有自知之明,下次勿犯同类错误;对读得不错以及明显有进步的学生,完全可以加以肯定和赞扬,让其成为学生读书的榜样,进一步树立其自信心,激发他读书的兴趣。
3、针对读的内容,分类评价。小学课本中的文章内容可谓丰富多彩,不同的题材有不同的语言特色:有的语句生动,适合分角色朗读;有的语句优美,适合配音朗读;有的语句严谨,适合集体齐诵……学生在朗读以后,教师让学生进行评价时,就应该根据朗读内容进行分类评价,切忌空洞,人云亦云。必要时,教师可先范读,让学生去享受一种美感,使他们对朗读产生兴趣,并且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畅所欲言,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评价。同时,教师要有的放矢地从语调、停连、重音、节奏等方面指导评价,朗读时的表情、体态也应作为评价的内容之一。长此以往,学生的朗读能力与评价能力定会同步提高,我们的朗读评价才会具有旺盛的生命能力,不会走入“无病呻吟”的误区。
二、多样评价,试朗读注入动力
1、教师评价,重在点拨。学生读完书后,教师不给予评价或只是简单地、一概而论地说“好”与“不好”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样不但不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而且容易挫伤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但要像一把尺子,使学生通过它来衡量自己的朗读水平,找出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更要像一把钥匙,开启学生的心扉,唤起他们对课文更深层次的思考与体验,促进他们的朗读。教师应该重在点拨,及时地给予具体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并且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哪个地方读得好,哪个地方还需改进。只有如此,才能真正使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得。
2、自己评价,重在反思。古人说得好,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让学生进行朗读的自我评价,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可以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在反思中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利于学生的进步。
3、相互评价,重在体验。《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学生采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朗读教学中,围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展示相互评价很有必要。伙伴间的互相评价不但能够促使学生在别人朗读时更加注重倾听,在评价别人前主动组织自己的语言,准确进行表达,在评价中互相激励或互相帮助,还能促使学生加强对课文的体验与感悟。所以在朗读时,需要为学生搭建互相评价、交流碰撞的平台。
4、家长评价,重在鼓励。家长的激励性语言能有效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由于家长评价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在家长的激励性评价中朗读更有自信。一些学生天性胆小,平时在课堂上讲话都胆怯,声音很低,再加上有的学生基础差,一旦在众人面前读书就心虚,久而久之,这些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与其他学生相比就差上一大截,他们自己也认为朗读水平“见不得人”,于是“沉默下去”。要改变这种现象,需要家长给他们时间和机会,使他们在一个温馨的环境中朗读,家长评价语以安慰、欣赏、表扬为主,而且注意循序渐进,让他们慢慢树立信心。暂时不熟悉的课文,决不让其单独当众朗读,而应先纠正他们的错误,等到他们熟悉后再回班上读给同学听。这样的家长评价,能给学生的朗读带来自信,增强朗读的兴趣。
(平昌县土兴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