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西方美学界有关"丑"的观念演变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古典美学时期丑被美排斥、近代美学时期丑在美中发展、现代美学时期丑与美相独立和后现代美学时期丑和美齐步走。古典美产生并独立后,才有"审美"一说。"审丑"真正出现,始于"丑"获得真正独立地位之后的近代美学,发展于现代和后现代的各大艺术流派。
【机 构】
: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方美学界有关"丑"的观念演变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古典美学时期丑被美排斥、近代美学时期丑在美中发展、现代美学时期丑与美相独立和后现代美学时期丑和美齐步走。古典美产生并独立后,才有"审美"一说。"审丑"真正出现,始于"丑"获得真正独立地位之后的近代美学,发展于现代和后现代的各大艺术流派。
其他文献
《中俄科塔界约》系1883年清政府与沙俄签订的不平等界约之一。深入研究该界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学术界未见有人作专门的校注,对相关问题也未作深入的探讨。为此,笔者根据清代相关史料、民族语言资料和在新疆的两次调查资料,以"清文译约"为根据,对《中俄科塔界约》作较全面的研究和探讨:一是对界约作简单的介绍和分析。二是对界约作较为详细的校注和考证,对界约提到的地名、山名、河名与其他文献作比较,并说明其当代名称及地理位置等,并与"俄文译约"进行比较,说明其异同。三是对与界约相关的问题作了较深入的探讨,分析
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议题向主体性、劳动与资本、艺术与审美等传统学术领域的蔓延,分别关涉人文知识的哲学维度、社会学维度和美学维度,其共同的核心问题是人类的自我认识。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在社会文化各领域引发的经验变动和议题更新,有必要返回人类社会持续不断的技术进展这一基本事实,返回人文知识与技术的持续互动这一基本事实,重新思考人文学科自身的发展路径及其有效性,尤其是需要从学理上厘清基于启蒙理性的人类观与现代知识体系的根本关联,探讨人文知识超越现代性架构、进行整体性重置的可能性。
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中,在其他股东行使优先购买权后转让股东可以反悔,不再转让股权,经《公司法司法解释(四)》的确认,统一了此类案件的裁判标准。但理由层面的争论未因司法解释的颁布而消失。文章综合股权性质、内容和本质以及优先购买权制度的目的等多种因素,探寻股东优先购买权在公司法和合同法中建立的规范秩序和行为价值,对赔偿合理信赖损失下转让股东反悔的正当性进行了全面论证,认为转让股东的反悔符合《公司法》和《合同法》的规范结构,符合比例原则在私法中的应用,应得到《公司法》和《合同法》的规范支持。
在传统的艺术观念中,美学家和艺术家们不约而同地将审美与艺术联系在一起,从审美的角度来规定和定义艺术。随着20世纪现代主义艺术的涌现,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技术对艺术的渗透与影响,传统的审美艺术观念开始遭遇危机。面对现代以降的先锋艺术实践,艺术的本质是什么?艺术的边界在哪里?艺术是一种本质界定,还是一种体制或惯例的评判描述?探讨传统到现代的艺术定义转型,可以还原和建构艺术演变的基本格局和言说立场,为当下艺术的复调性和跨界性提供一种新的思考路径。
商事仲裁是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诉讼与仲裁相衔接的制度对于纠纷化解具有重要意义。诉讼和仲裁的对接,需建立在二者解纷目标的一致性和解纷功能的差异性上。当前,中国商事仲裁存在的"三化"现象——仲裁机构行政化、仲裁程序诉讼化、仲裁员资格高阶化,导致公信力不够,效率不高,有损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问题根源于市场经济发育不全、法律父爱主义错位、商业社会缺位。也即"国家——市场——社会"三者之间权力边界不清。应当根据法律服务市场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临时仲裁制度,体现当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原《物权法》都没有对未登记动产抵押权的效力作出明确规定,学说亦未达成一致,但其却是研究动产抵押权性质和效力的起点,理应引起重视。执行乃法律之终局果实,未登记动产抵押权的效力须于执行中检视。在建构路径选择上,抛弃权利属性的逻辑推演方式,而应采用优先权体系的宏观视角。在建构过程中,德国与美国动产担保效力建构背后的配套机制值得深入分析和比较。建构目标是促使未登记动产抵押权与一般债权展开竞争,最终倒逼动产抵押权登记。在带有破产法色彩的参与分配制度中,应谨慎认定未登记动产抵押权的效力,避免
在"人道主义"蔓延泛滥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情况下,阿尔都塞应论战的需要坚决地提出"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理论来反击利用人道主义来歪曲和损害马克思主义真精神的种种恶行。阿尔都塞"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认为,马克思思想的定位不应当是纯粹的反人道主义,而是向更高层次的人道主义回归的一个环节。通过解析阿尔都塞"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命题中的"理论"和"反"的真实内涵,从否定之否定的角度扬弃人道主义从而实现在马克思主义中的真正价值。
课程德育是课程知育与德育的统一,为大学教育回归育人本质提供了崭新视角。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课程德育是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实践探索,其目标定位在于培育具有完整人格的时代新人,课程定位在于确立大学教育崭新课程形态,主体定位在于生成课程教学的和谐师生关系,发展定位在于完善中国特色"大德育"格局。推进课程德育建设必须坚持正确课程价值观的指导,激发专业课程与德育元素的内生共鸣,推进德育课程与课程德育的同频共振,提升专业课程教师的德育能力与共同体意识,营造课程德育的政策制度和文化氛围,实现其在大学教育中的优
近年来,对布迪厄和伯恩斯坦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成绩斐然。然而,在众多研究中,却鲜见将二人置于当代批评语言学视域,探讨其对当代语言教育研究产生的深远影响,对二人核心思想的比较研究更少。文章采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布迪厄和伯恩斯坦以原创性核心思想对语言、话语、社会和家庭几个基本概念及其之间关系的揭示。文章说明,虽然二人的研究领域各有侧重,使用的术语亦有不同,但对以上概念独到的解读和论述,及其之间关系的哲学思考,在本质上有惊人的相似。关于二人核心思想的研究对中国当下的教育实践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70年里,师生关系是教育研究领域一个长久不衰的"老话题",产生了大量著述。所以如此,是由这一主题在教育教学当中的重要性及其本身具有的深厚意蕴决定的。中国师生关系研究本文中大致分为:对已有研究中关涉师生关系根本认识和理解的重要问题、焦点问题以及当下学校教育实践中比较突出的热点问题,共八个方面,进行了内容归纳和观点介绍。文章在反思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师生关系研究应注意:以现实教学活动为立足点;重视不同教育阶段师生关系的特殊性;加强师生关系对策研究的实践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