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微信平台以其强大的技术支撑,成为移动学习的重要手段。随着地区经济不断转型升级,高职教育肩负着服务地方经济的使命,要求高职教学必须尽快实现与新型岗位的对接。文章分析了微信优势和高职院校发展之需,结合高职院校教学特点,将微信优势技术有机利用到教学各环节当中,设计出技术手段与教学需求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以挖掘微信平台在教学过程的价值最大化。
关键词:微信平台;高职教学;新型岗位
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在2017年和2019年均对移动学习进行了研究评价,可见移动学习已然成为现代学习手段不可或缺的部分。而最近几年微信经济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移动学习教育的多元性发展。微信平台拥有强大的技术支撑,在此基础上,能够被教学者和学习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机利用,发挥其最大价值来满足学习者汲取知识的目的。那么,一方可以提供技术,一方有突出的学习需求,如何将两者完美地对接起来,正是本文想探究的微信平台在高职教学当中的价值体现。
一、引入移动学习的重要性
(一)时代需求
20世纪80年代,手提电脑的问世,开启了移动学习的先河,而移动学习的快速发展,是在21世纪初智能手机的普及后出现的。尤其在我国最近十年中,3G时代到4G时代的极速转变,使得移动学习成为人们日常知识增补的最有效手段,“互联网+”时代催生的即将进入日常学习生活领域的5G时代,为移动学习搭建了更加稳固的平台。无线网络极高的覆盖率,手机使用的普遍性,也都成为移动学习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二)高职教育需求
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区域经济,教育对象主要是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准的实用型人才。笔者所在的城市郑州,以米字型高铁枢纽为抓手,在极速地发展优势的物流、仓储等相关行业产业,这样的产业变化,作为服务地区经济的职业院校要及时进行相应的专业课程设置倾斜。移动互联对信息的捕捉分析能力,以及灵活的调整适应特质,能够很好地为高职教学效果助力增辉。
(三)技术支持
2019年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了要加快信息化时代下的教育变革,加快教育组织形式、教育管理模式的变革创新。即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必须以信息化为基础完成。智慧校园的快速建设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力途径。以笔者所在高职学校为例,最近几年的网络覆盖无死角,数字校园建设、智慧教室建设、智慧课堂的搭建速度和质量都很高,高职院校的信息化设施的铺设已经能够对接移动学习全面、深层次的要求。
二、微信三大优势功能
2020年4月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人,普及率达64.5%,手机上网比例达99.3%,达8.97亿人。而微信用户达11亿,这样一个庞大的用户群体基数,如利用微信完成教学活动的话,就能够保证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习惯,也就为实施教学活动带来了便利和可操作性。
(一)微信群
微信群是朋友间集群的交流圈,而这种圈子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这个群体的目标趋同性,容易形成群体效应。一个人可以因为不同的诉求,进入不同的朋友群当中。这个群体搭建和解散的简易操作,加入和退出的灵活选择性,势必对亲情的凝聚性要求很高。较高的凝聚性对群任务的高效完成提供了绝对优势的保障。
(二)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是2012年发布的,有消息推送、素材管理、实时交流、用户管理和统计分析等功能。所发送的内容形式丰富多样,有文字、图片、声音、视频,使用时也可以自定义菜单,这些都为移动学习提供了便利。教师可以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要点,根据其不同特点,任意选择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推送给学生,学生可以灵活安排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当然学生还可以利用小程序完成打卡任务,利用微信群进行问题交流,获取答案以及丰富的海量优质公众号推文等,节约课堂时间;教师可利用微信进行重难点知识的讲解和疑难问题的解答等,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法则。
(三)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在2017年发布,短短几年,它已经显示出了强大的潜力。小程序是第三方的链接,用户不需要过多地在移动端下载应用程序,这样既避免过多程序占用内存,也方便教学过程中随时进行链接搜索。
微信将近十年的发展历程,建立起了长期的客户群,而稳定的性能和不断延展的新功能,以及腾讯提供的技术开发和资金支持,为日常教与学提供了技术保障。高职院校应抓住信息化社会的机遇,在教育教学领域开展改革,转入教育信息化快速道,并检验数字化教学手段,借力信息化开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新里程。
三、影响因子分析
(一)高职教学的优劣性
高职院校因其特殊的定位、地域区别、生源特点、就业去向等先设条件的制约,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想要有机、高效地完成既定任务,其实并不容易。
首先,地区经济的发展步伐时刻影响高职教学的革新。高职教學目标为服务地区经济,为地区经济建设提供充裕的高质量人才,而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影响着人才的去留。
其次,生源质量不高。大多高职学生缺乏很好的自制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剧了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冲突。
再次,高职院校学生大班制、教师满课时制约教学质量。笔者所在学校班级人数往往在60人左右,教师课时在每周16节左右。教师很难做到关注每位学生,且教学设置往往趋向大多数,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二)传统教学中的“联络”特质
如今信息化极速进入教育领域,智慧校园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而教学过程当中最重要的课堂教学,却依然呈现出传统课堂的“和谐”氛围,移动学习“打酱油”式进进出出于课堂。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微信已经取代了QQ的信息交流的作用。但不少班级群的组建,主要是用来发送通知、文件,如课前预习通知、课后作业通知、相关授课PPT资料上传等,当然时不时也进行讨论,交流学习。除此之外,微信其他功能很少在日常教学过程当中被使用。 (三)传统教学的固化
传统教学不再是“粉笔+黑板”的模式,而是信息化早期模式——多媒体教学。这种初期模式确实节约了教师备课时间,提高了教师备课速度和质量,而丰富的色彩和灵动的视频动画也使案例变得鲜活生动,让课堂活跃起来。但已经存在二十年左右的多媒体,依然没能够解决高职课堂“教师教得无奈,学生学得被动”的局面。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理想迟迟难以实现。传统课堂上的很多知识,在“互联网+”的信息化社会里,学生可以轻易地获取,因此学生对课堂的依赖性逐渐减弱。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学生需要的是分辨筛选知识、判断获取知识的能力,知识迁移的高阶能力,这些都是即将进入5G秒速时代的大学生所应具备的。
四、优化教学过程——有机融入
微信作为移动学习终端手段,具有可实现的“随时、随地、随需”满足学习者要求的技术支持能力。技术本身不会对学习产生重大影响,只在合理嵌入支持学生和教师框架时,才会对学习者产生影响。可以有机地将微信的强势功能融入教学过程中,发挥其优势,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以优化高职教学过程,增强高职教学体验感,提高高职教学质量,为培养高质量应用技能型高级人才打好基础。
(一)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是最为重要的步骤。数字信息化时代,年轻人追求个性化,教育的信息化,也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这是课前准备工作时要把握的原则。而从学习者投入水平来看,移动学习需要更多的参与度和专注度,要求学习者全身心地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备课时,课堂设计就要围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利用微信的互动功能,调动学生高度参与知识学习、知识构建,与教师互动、与他生互动,进行问题解决、知识情感迁移等内容展开。
(二)课中指导
备课效果好不好,就看实施环节是否到位。一节课,一般不超过50分钟,教师的组织掌控能力在这里得到体现。传统教学中,教师需要掌控授课节奏和课堂纪律等。而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需要教师掌控学生参与度、专注度、参与时长、参与效果和参与比例。那么教师既要对移动学习手段熟悉,又要对设备使用熟练,还要引导学习者参与移动学习。教师对微信平台的态度和行为会显著影响学习者的使用态度和行为。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微信平台向学生抛出问题并回收答案,引导学生进行焦点讨论,进行课程梳理,并用积分来刺激学生积极利用微信平台等移动学习手段进行学习。
(三)课后总结
课堂安排即使再缜密,也会有被遗漏的知识点和顾及不到的学生,那么课后进行知识点梳理就十分重要。对课后复习总结的实施,可以通过微信打卡的形式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收集学生学习的知识漏洞,为下一轮的备课环节增加承前启后的知识素材,同时也能分析微信里的原始资料,检验课堂教学效果,方便教师优化随后的课堂设置。
这样还课堂给学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参与度要求很高,因为高职院校班级学生众多,人人参与难度大。而在翻转课堂上,教师有充分的时间指导课堂和观察学生表现,能够及时在课堂上评价,用鼓励加分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度。有效的数据和图文证据,往往能够带来比较客观的评价,也容易被学生接受,而课后的整体评价也要及时给出。教学环节不可或缺的就是学生评价,尤其是在翻转课堂这种利用移动学习手段的学习中,客观积极的评价才是维持高效能课堂的动力。教学评价的另一面是学生对课堂的評价,也可以利用微信技术及时收集学生对课堂的评价。
五、结语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需要紧随地区经济发展步伐,进行不断的优化,以满足岗位需求,但专业设置和建设需要时间周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移动学习可以满足“随时、随地、随需”的学习需求,有机地将微信纳入高职教学过程当中,能够丰富高职院校教学手段,体现微信平台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的价值。
当然,在真正的实施阶段,会面临很多障碍,出现很多问题,但是高职教学利用微信等移动学习平台的优势大于劣势,是教育信息化的具体体现。所以,在今后的教学科研中需要不断地总结探索更好的微信应用方式来提高高职教学质量。
关键词:微信平台;高职教学;新型岗位
新媒体联盟《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在2017年和2019年均对移动学习进行了研究评价,可见移动学习已然成为现代学习手段不可或缺的部分。而最近几年微信经济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移动学习教育的多元性发展。微信平台拥有强大的技术支撑,在此基础上,能够被教学者和学习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机利用,发挥其最大价值来满足学习者汲取知识的目的。那么,一方可以提供技术,一方有突出的学习需求,如何将两者完美地对接起来,正是本文想探究的微信平台在高职教学当中的价值体现。
一、引入移动学习的重要性
(一)时代需求
20世纪80年代,手提电脑的问世,开启了移动学习的先河,而移动学习的快速发展,是在21世纪初智能手机的普及后出现的。尤其在我国最近十年中,3G时代到4G时代的极速转变,使得移动学习成为人们日常知识增补的最有效手段,“互联网+”时代催生的即将进入日常学习生活领域的5G时代,为移动学习搭建了更加稳固的平台。无线网络极高的覆盖率,手机使用的普遍性,也都成为移动学习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二)高职教育需求
高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服务区域经济,教育对象主要是以职业岗位需求为准的实用型人才。笔者所在的城市郑州,以米字型高铁枢纽为抓手,在极速地发展优势的物流、仓储等相关行业产业,这样的产业变化,作为服务地区经济的职业院校要及时进行相应的专业课程设置倾斜。移动互联对信息的捕捉分析能力,以及灵活的调整适应特质,能够很好地为高职教学效果助力增辉。
(三)技术支持
2019年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提出了要加快信息化时代下的教育变革,加快教育组织形式、教育管理模式的变革创新。即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必须以信息化为基础完成。智慧校园的快速建设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有力途径。以笔者所在高职学校为例,最近几年的网络覆盖无死角,数字校园建设、智慧教室建设、智慧课堂的搭建速度和质量都很高,高职院校的信息化设施的铺设已经能够对接移动学习全面、深层次的要求。
二、微信三大优势功能
2020年4月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民规模达9.04亿人,普及率达64.5%,手机上网比例达99.3%,达8.97亿人。而微信用户达11亿,这样一个庞大的用户群体基数,如利用微信完成教学活动的话,就能够保证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习惯,也就为实施教学活动带来了便利和可操作性。
(一)微信群
微信群是朋友间集群的交流圈,而这种圈子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这个群体的目标趋同性,容易形成群体效应。一个人可以因为不同的诉求,进入不同的朋友群当中。这个群体搭建和解散的简易操作,加入和退出的灵活选择性,势必对亲情的凝聚性要求很高。较高的凝聚性对群任务的高效完成提供了绝对优势的保障。
(二)微信公众号
微信公众号是2012年发布的,有消息推送、素材管理、实时交流、用户管理和统计分析等功能。所发送的内容形式丰富多样,有文字、图片、声音、视频,使用时也可以自定义菜单,这些都为移动学习提供了便利。教师可以把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要点,根据其不同特点,任意选择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推送给学生,学生可以灵活安排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当然学生还可以利用小程序完成打卡任务,利用微信群进行问题交流,获取答案以及丰富的海量优质公众号推文等,节约课堂时间;教师可利用微信进行重难点知识的讲解和疑难问题的解答等,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法则。
(三)微信小程序
微信小程序在2017年发布,短短几年,它已经显示出了强大的潜力。小程序是第三方的链接,用户不需要过多地在移动端下载应用程序,这样既避免过多程序占用内存,也方便教学过程中随时进行链接搜索。
微信将近十年的发展历程,建立起了长期的客户群,而稳定的性能和不断延展的新功能,以及腾讯提供的技术开发和资金支持,为日常教与学提供了技术保障。高职院校应抓住信息化社会的机遇,在教育教学领域开展改革,转入教育信息化快速道,并检验数字化教学手段,借力信息化开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新里程。
三、影响因子分析
(一)高职教学的优劣性
高职院校因其特殊的定位、地域区别、生源特点、就业去向等先设条件的制约,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想要有机、高效地完成既定任务,其实并不容易。
首先,地区经济的发展步伐时刻影响高职教学的革新。高职教學目标为服务地区经济,为地区经济建设提供充裕的高质量人才,而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影响着人才的去留。
其次,生源质量不高。大多高职学生缺乏很好的自制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剧了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冲突。
再次,高职院校学生大班制、教师满课时制约教学质量。笔者所在学校班级人数往往在60人左右,教师课时在每周16节左右。教师很难做到关注每位学生,且教学设置往往趋向大多数,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二)传统教学中的“联络”特质
如今信息化极速进入教育领域,智慧校园也如火如荼地开展,而教学过程当中最重要的课堂教学,却依然呈现出传统课堂的“和谐”氛围,移动学习“打酱油”式进进出出于课堂。由于技术的不断发展,微信已经取代了QQ的信息交流的作用。但不少班级群的组建,主要是用来发送通知、文件,如课前预习通知、课后作业通知、相关授课PPT资料上传等,当然时不时也进行讨论,交流学习。除此之外,微信其他功能很少在日常教学过程当中被使用。 (三)传统教学的固化
传统教学不再是“粉笔+黑板”的模式,而是信息化早期模式——多媒体教学。这种初期模式确实节约了教师备课时间,提高了教师备课速度和质量,而丰富的色彩和灵动的视频动画也使案例变得鲜活生动,让课堂活跃起来。但已经存在二十年左右的多媒体,依然没能够解决高职课堂“教师教得无奈,学生学得被动”的局面。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理想迟迟难以实现。传统课堂上的很多知识,在“互联网+”的信息化社会里,学生可以轻易地获取,因此学生对课堂的依赖性逐渐减弱。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年代,学生需要的是分辨筛选知识、判断获取知识的能力,知识迁移的高阶能力,这些都是即将进入5G秒速时代的大学生所应具备的。
四、优化教学过程——有机融入
微信作为移动学习终端手段,具有可实现的“随时、随地、随需”满足学习者要求的技术支持能力。技术本身不会对学习产生重大影响,只在合理嵌入支持学生和教师框架时,才会对学习者产生影响。可以有机地将微信的强势功能融入教学过程中,发挥其优势,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以优化高职教学过程,增强高职教学体验感,提高高职教学质量,为培养高质量应用技能型高级人才打好基础。
(一)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是最为重要的步骤。数字信息化时代,年轻人追求个性化,教育的信息化,也要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这是课前准备工作时要把握的原则。而从学习者投入水平来看,移动学习需要更多的参与度和专注度,要求学习者全身心地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因此教师备课时,课堂设计就要围绕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利用微信的互动功能,调动学生高度参与知识学习、知识构建,与教师互动、与他生互动,进行问题解决、知识情感迁移等内容展开。
(二)课中指导
备课效果好不好,就看实施环节是否到位。一节课,一般不超过50分钟,教师的组织掌控能力在这里得到体现。传统教学中,教师需要掌控授课节奏和课堂纪律等。而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需要教师掌控学生参与度、专注度、参与时长、参与效果和参与比例。那么教师既要对移动学习手段熟悉,又要对设备使用熟练,还要引导学习者参与移动学习。教师对微信平台的态度和行为会显著影响学习者的使用态度和行为。课堂上,教师要尽可能地利用微信平台向学生抛出问题并回收答案,引导学生进行焦点讨论,进行课程梳理,并用积分来刺激学生积极利用微信平台等移动学习手段进行学习。
(三)课后总结
课堂安排即使再缜密,也会有被遗漏的知识点和顾及不到的学生,那么课后进行知识点梳理就十分重要。对课后复习总结的实施,可以通过微信打卡的形式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收集学生学习的知识漏洞,为下一轮的备课环节增加承前启后的知识素材,同时也能分析微信里的原始资料,检验课堂教学效果,方便教师优化随后的课堂设置。
这样还课堂给学生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参与度要求很高,因为高职院校班级学生众多,人人参与难度大。而在翻转课堂上,教师有充分的时间指导课堂和观察学生表现,能够及时在课堂上评价,用鼓励加分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度。有效的数据和图文证据,往往能够带来比较客观的评价,也容易被学生接受,而课后的整体评价也要及时给出。教学环节不可或缺的就是学生评价,尤其是在翻转课堂这种利用移动学习手段的学习中,客观积极的评价才是维持高效能课堂的动力。教学评价的另一面是学生对课堂的評价,也可以利用微信技术及时收集学生对课堂的评价。
五、结语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需要紧随地区经济发展步伐,进行不断的优化,以满足岗位需求,但专业设置和建设需要时间周期,具有一定的滞后性。而移动学习可以满足“随时、随地、随需”的学习需求,有机地将微信纳入高职教学过程当中,能够丰富高职院校教学手段,体现微信平台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的价值。
当然,在真正的实施阶段,会面临很多障碍,出现很多问题,但是高职教学利用微信等移动学习平台的优势大于劣势,是教育信息化的具体体现。所以,在今后的教学科研中需要不断地总结探索更好的微信应用方式来提高高职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