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黄褐斑效果观察

来源 :中国社区医师·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jiul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黄褐斑 中西医结合 治疗
  
  笔者于2004年5月~2005年6月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黄褐斑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44例为门诊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0~45岁,平均35岁;病程2~5年,致斑原因:服用避孕药所致6例,妊娠8例,精神因素和生活方式改变25例,其他5例,并存雀斑者2例,均符合美容中医学诊断[1]。随机将44例患者分为对照组(23例)与观察组(21例),病程及病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外部美容方法治疗。①清洁面部后用奥桑蒸5~7分钟,距离12cm。使面部毛孔扩张,毛囊毒素排出,再用具有阻止黑色素生成,令肌肤快速美白的特效嫩白晚霜(奥瑞真全植物生态平衡美容品)均匀涂于面部,避开眼周口周,1次/晚。②按摩。按皮纹走向,采用按抚、揉捏、穴位点压,指法叩击等手法按摩20~30分钟。③倒膜。用含有维生素C增白软膜20g加蒸馏水搅拌成糊状,均匀涂于面部,30分钟后清洗干净。每周2次,4周为1个疗程(第2、3疗程为每周1次)。效果不佳者,隔30日再重复治疗,疗程同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维生素C0.2g、维生素E胶丸0.1g,均每日3次口服,还原谷胱甘肽50mg,每日1次口服,再与自制祛斑胶囊口服,配方为当归、黄芪、生地、熟地各12g,柴胡、茯苓、川芎、白僵蚕、白术各9g,白鲜皮15g,白附子、白芍、白芷、甘草各6g,桃仁、杏仁各5g。经加工成粉末装胶囊,口服,每次5粒,每天3次,30天为1个疗程,连服3个疗程。
  疗效评价标准:3个月后进行回访观察。色斑明显减退,甚至完全消失,肤色恢复正常为治愈;症状改善,色斑淡化为有效;皮肤色斑无明显改变为无效。治愈加有效为总有效。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采用X2检验。
  
  結果
  
  通过对44例患者治疗结果表明,对照组治愈8例,有效6例,无效7例;观察组治愈18例,有效4例,无效1例。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见表。
  


  
  讨论
  
  黄褐斑是皮肤科常见病,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认为可能与内分泌失调、药物、疾病、化妆品以及长时间紫外线照射有关。中医认为本病与肝、脾、肾有密切关系;或情感抑郁,气滞血瘀,血瘀于面;或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不足,不能上荣于面;或肾水不足,阴虚火旺,虚火内蕴,郁结不散,额面失和而致褐斑[2],倒膜能扩张毛细血管,加速血流循环,促使药物有效渗入皮肤,改善皮肤营养,促进细胞新陈代谢,加速皮肤脱色消斑。同时在倒膜的过程中,患者可以舒展身心,从而达到调节生理和心理平衡。中医按摩手法可松弛神经系统,提高面部肌肉弹性,延缓皮肤衰老。对照组应用单纯的外部美容治疗,总有效率为66.67%,说明该法有一定疗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中西药口服,具有滋阴降火、补气活血、祛瘀通络、增白祛斑等功效。在内服中西药调理下,辅以祛黄脱色外治法。内外兼治,标本同治。其中维生素C能抑制多巴胺的氧化,并使皮肤中已形成黑色素还原为无色物质和使黑色素转变为水溶性的胶样物质[3]。维生素E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并能抑制过氧化脂质的产生[4]。因此维生素C及维生素E对黄褐斑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谷胱甘肽对酪氨酸酶有抑制作用,祛斑口服胶囊中的桃仁、当归、川芎、生地黄具有养血、活血、祛斑生新之功效,柴胡、杏仁、茯苓能疏肝、润肠、利水之功,故中西医结合治疗黄褐斑能共同达到祛斑、增白之功效,疗效显著,总效率达到95.65%,与对照组比较X=6.26,P<0.05,提示,中西药内服联合外治治疗效果更好。
  护理应注意:①饮食护理。在治疗期间忌食辛辣刺激食物以及海鲜产品,多食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A的食物。②情志护理。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疲劳,忧郁,减少精神压力。③皮肤护理。不滥用化妆品,尤其是劣质化妆品;外出时尽量避免日光直射。
  
  参考文献
  1黄霏莉.美容中医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87~288
  2刘忠然.现代中医皮肤病学.天津:天津科学技术翻译出版公司,1996,264~265
  3赵辨主编.临床皮肤病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34,181
  4欧柏生,官胜,毛峰.复方维A酸霜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皮肤病与性病,2004,
  26(2):31~32
其他文献
过程识别技术及相关参数的提取是二进制翻译中过程调用恢复的基础。为较好实现对过程的识别,首先设计了针对GCC编译的ELF(executable and linkable format)文件的过程识别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