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肿瘤介入治疗后的疼痛特点及其合理镇痛的治疗原则。方法:选取于2013年1月~2014年1月来院进行介入治疗的恶心肿瘤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共进行187次介入治疗,统计其疼痛发生率,分析治疗后疼痛特点。重度疼痛患者给予阿片类药物止痛,观察其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出现疼痛121例(64.71%),重度疼痛89人次、中度疼痛轻度26人次、轻度疼痛5人次;治疗后疼痛完全缓解62例,部分缓解24例,轻微缓解6例;有86例次(45.99%)出现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均可缓解和消失。结论:介入治疗后主要以急性疼痛为主,以三阶梯止痛原则为指导,通过药物止痛,可明显改善症状。
【关键词】 肿瘤 介入治疗 疼痛特点 治疗原则
恶心肿瘤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介入治疗(动脉化疗栓塞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其具有微创、安全、高效、操作简单、定位准确等优点,在肿瘤治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和作用。而疼痛是肿瘤介入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分析肿瘤介入治疗后疼痛特点,并总结出合理止痛的治疗原则,一直是临床医师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对013年1月~2014年1月来院进行介入治疗的恶心肿瘤患者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来院进行介入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92例,共进行187次介入治疗。其中男58例,女34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54.3±2.3)岁;原发性肝癌45例,肝转移瘤32例,胰腺癌10例,盆腔肿瘤5例。
1.2 方法
化疗药物选用吉西他滨1.5~2.00g、顺铂80~150mg、氟脲嘧啶0.6~1.0g等配伍,栓塞选用海藻酸钠微球0.5~2.0g或超液化碘油5~40ml,两种药物既可单独使用,也可联合使用。
采用NRS(数字分级法)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评定[1]:0分:无痛;1-3分:轻度疼痛;4~6分,中度疼痛;7~10分:重度疼痛。详细记录用药时间点,并观察用药即可、用药1h后、用药6h后、用药12h后、用药24h后的不良反应。以三阶梯止痛原则为指导,重度疼痛患者即刻肌注哌替啶100mg,用药1h后仍疼痛则立即口服奥施康啶20mg,每隔12h重复用药1次。对疼痛强烈的患者,可酌情使用芬太尼皮贴;若化疗期间出现爆发痛,可皮下注射吗啡10mg,直至降低为中度疼痛时换为第二阶梯止痛治疗。中度疼痛患者给予口服口服奥施康啶10mg,每隔12h口服一次。轻度疼痛的患者给予芬必得、凯纷等非甾体抗炎药。
1.3 评价指标
疗效判定标准[2]:治疗后疼痛消失为完全缓解;治疗后疼痛程度有所改善,疼痛程度在忍受范围内为部分缓解;疼痛未有明显改变为轻微缓解。
2 结果
2.1 介入治疗后疼痛发生情况
术后出现疼痛121次,发生率为64.71%,按疼痛评分(NRS法):重度疼痛89人次,占47.59%,中度疼痛轻度26人次,占13.90%,轻度疼痛5人次,占2.67%。
2.2 疼痛缓解情况
所有患者的疼痛均有明显好转,其中完全缓解62例,部分缓解24例,轻微缓解6例。
2.3 止痛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经资料统计,有86例次出现不良反应,占45.99%,其中恶心呕吐56例,多汗12例,头晕11例,瘙痒5例,便秘2例,上述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均可缓解和消失。
3 讨论
目前肿瘤介入治疗所致疼痛机制尚不清楚,有文献报道其可能与化疗药物刺激血管引起血管痉挛、栓塞剂引起血管阻断、治疗后肿瘤细胞坏死导致所在器官肿胀或释放炎性介质以及患者的心理素质等因素有关[3]。在排除肿瘤破裂出血等情况下,介入治疗后疼痛特点属于急性疼痛,发生率较高。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重度疼痛疼痛89人次,占47.59%,表明大多数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即主诉疼痛。由此,为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以三阶梯治疗原则为主,充分体现急性疼痛的治疗特点。本研究对重度疼痛患者采第三阶梯药物治疗,选用强阿片类药物,即肌肉注射哌替啶治疗,可使患者的疼痛程度在第一天内明显缓解,其余时间以口服奥施康啶为主。由于部分患者的疼痛时间较长,且患者有用药禁忌证时,重度疼痛治疗可酌情考虑使用芬太尼皮贴。经治疗后中度疼痛转为中度疼痛时,则转为中度疼痛治疗[4]。总的来说,第一天治疗后疼痛逐步减轻,并参考前一天处理结果,可使疼痛治疗做到有规可循,有利于医护人员掌握,并根据疼痛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本研究经对症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的疼痛程度得到缓解,其中完全缓解62例,部分缓解24例,轻微缓解6例,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可见重度疼痛以三阶梯治疗为原则,可明显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忱瑞,纪雪莲,李槐等.恶性肿瘤介入治疗后疼痛及镇痛疗效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09,3(5):46-48.
[2]王洪武.大气道内肿瘤的支气管镜介入治疗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3):1478-1479.
[3]李民驹.小儿恶性肿瘤介入治疗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23):1779-1781.
[4]王晓冰,张一红,李军等.肿瘤介入病房护理风险预案的制定及实施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4,3(30):254-256.
【关键词】 肿瘤 介入治疗 疼痛特点 治疗原则
恶心肿瘤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介入治疗(动脉化疗栓塞术)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其具有微创、安全、高效、操作简单、定位准确等优点,在肿瘤治疗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和作用。而疼痛是肿瘤介入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分析肿瘤介入治疗后疼痛特点,并总结出合理止痛的治疗原则,一直是临床医师重要的研究课题。笔者对013年1月~2014年1月来院进行介入治疗的恶心肿瘤患者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来院进行介入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92例,共进行187次介入治疗。其中男58例,女34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54.3±2.3)岁;原发性肝癌45例,肝转移瘤32例,胰腺癌10例,盆腔肿瘤5例。
1.2 方法
化疗药物选用吉西他滨1.5~2.00g、顺铂80~150mg、氟脲嘧啶0.6~1.0g等配伍,栓塞选用海藻酸钠微球0.5~2.0g或超液化碘油5~40ml,两种药物既可单独使用,也可联合使用。
采用NRS(数字分级法)对患者的疼痛情况进行评定[1]:0分:无痛;1-3分:轻度疼痛;4~6分,中度疼痛;7~10分:重度疼痛。详细记录用药时间点,并观察用药即可、用药1h后、用药6h后、用药12h后、用药24h后的不良反应。以三阶梯止痛原则为指导,重度疼痛患者即刻肌注哌替啶100mg,用药1h后仍疼痛则立即口服奥施康啶20mg,每隔12h重复用药1次。对疼痛强烈的患者,可酌情使用芬太尼皮贴;若化疗期间出现爆发痛,可皮下注射吗啡10mg,直至降低为中度疼痛时换为第二阶梯止痛治疗。中度疼痛患者给予口服口服奥施康啶10mg,每隔12h口服一次。轻度疼痛的患者给予芬必得、凯纷等非甾体抗炎药。
1.3 评价指标
疗效判定标准[2]:治疗后疼痛消失为完全缓解;治疗后疼痛程度有所改善,疼痛程度在忍受范围内为部分缓解;疼痛未有明显改变为轻微缓解。
2 结果
2.1 介入治疗后疼痛发生情况
术后出现疼痛121次,发生率为64.71%,按疼痛评分(NRS法):重度疼痛89人次,占47.59%,中度疼痛轻度26人次,占13.90%,轻度疼痛5人次,占2.67%。
2.2 疼痛缓解情况
所有患者的疼痛均有明显好转,其中完全缓解62例,部分缓解24例,轻微缓解6例。
2.3 止痛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经资料统计,有86例次出现不良反应,占45.99%,其中恶心呕吐56例,多汗12例,头晕11例,瘙痒5例,便秘2例,上述不良反应经对症治疗后均可缓解和消失。
3 讨论
目前肿瘤介入治疗所致疼痛机制尚不清楚,有文献报道其可能与化疗药物刺激血管引起血管痉挛、栓塞剂引起血管阻断、治疗后肿瘤细胞坏死导致所在器官肿胀或释放炎性介质以及患者的心理素质等因素有关[3]。在排除肿瘤破裂出血等情况下,介入治疗后疼痛特点属于急性疼痛,发生率较高。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重度疼痛疼痛89人次,占47.59%,表明大多数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即主诉疼痛。由此,为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以三阶梯治疗原则为主,充分体现急性疼痛的治疗特点。本研究对重度疼痛患者采第三阶梯药物治疗,选用强阿片类药物,即肌肉注射哌替啶治疗,可使患者的疼痛程度在第一天内明显缓解,其余时间以口服奥施康啶为主。由于部分患者的疼痛时间较长,且患者有用药禁忌证时,重度疼痛治疗可酌情考虑使用芬太尼皮贴。经治疗后中度疼痛转为中度疼痛时,则转为中度疼痛治疗[4]。总的来说,第一天治疗后疼痛逐步减轻,并参考前一天处理结果,可使疼痛治疗做到有规可循,有利于医护人员掌握,并根据疼痛程度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本研究经对症治疗后大部分患者的疼痛程度得到缓解,其中完全缓解62例,部分缓解24例,轻微缓解6例,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可见重度疼痛以三阶梯治疗为原则,可明显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忱瑞,纪雪莲,李槐等.恶性肿瘤介入治疗后疼痛及镇痛疗效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09,3(5):46-48.
[2]王洪武.大气道内肿瘤的支气管镜介入治疗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3):1478-1479.
[3]李民驹.小儿恶性肿瘤介入治疗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23):1779-1781.
[4]王晓冰,张一红,李军等.肿瘤介入病房护理风险预案的制定及实施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4,3(30):254-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