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精彩的开端,是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基础。课堂教学必须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始终紧扣学教合一的要求,始终遵循师生协调发展的规律组织和实施。本文作者抓住如何体现以生为本的理念这一角度出发,从抓住主体情感发展规律、利用主体探究能动特性、借助主体思维辨析特点等三个方面,对高中数学课堂中情景式、案例式和评价式等几种导入方法的运用,分别进行了较为粗浅的阐释。
关键词:以生为本;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策略;研究
精彩的开端,是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基础。如何以精彩纷呈、生动趣味的课堂导入,推动课堂有效教学,已成为新课程改革下教师为之探索教研的重要任务和内在要求。教育学认为,课堂教学必须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始终紧扣学教合一的要求,始终遵循师生协调发展的规律组织和实施。这就对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活动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标准。当前学生为根本、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指引下,高中数学教师课堂导入必须时时刻刻围绕和紧扣学生这一主体进行有效具体实施。本人现结合自己的点滴感悟,对基于以生为本的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的有效运用,推动课堂学教进程,确保教学活动成效,做一个较为简单的议论。
一、 抓住主体情感发展规律,实施情景式导入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主体的任何认知、实践活动,都是基于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及内在积极的学习情感。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情感浓厚,参与学教互动的程度就强烈,深度就显著。笔者发现,高中生与其他阶段的学生群体一样,同样对充满生活韵味、生动形象的直观、现实场景产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达到吸引学生、抓住学生注意力的目标,就必须遵循和利用学生主体的情感发展规律。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设置课堂导入内容时,要抓住高中生学习心理的一般规律,利用现有教材、生活、教具等教学资源,找寻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事例有机结合的“衔接点”,并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器材进行形象、直观的展示,将抽象的数学教材内容寓于形象生活事例之中,让高中生感受到教材内容的“质感”和“温度”,从而在有效导入中提振情感,参与学教。如“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一节课导入环节,教师针对以往高中生认知探索中出现的畏惧表现,在具体实施导入环节时,利用高中生对现实生活案例“感兴趣”的特性,采用情景式导入方法,借助于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器材,将现实生活中的“某公司为了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向银行进行贷款,银行贷款一般都采用复利计息法计算利息。该公司从银行贷款20万元,贷款期限为5年,年利率为5.76%。如果每年一期,分5期等额本息还款(每期以相等的额度平均偿还本息),那么该公司每年偿还银行多少钱?”的场景融入课堂之中,使该节课知识点通过这一生活场景进行生动化的呈现,从而触动他们内心、提升他们情感,促发他们参与潜能。
二、 利用主体探究能动特性,实施案例式导入
以生为本理念,其核心就是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笔者以为,案例作为数学学科要义内涵的最生动“代表”和“代言”,课堂导入借助于数学案例实施,未尝不是可供借鉴采纳的有效方式。当前新课程改革倡导释放学生的天性,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实施案例式导入教学,是贯彻落实这一要求的有效举措。因此,教师在课堂导入进程中,要充分相信学生主体,利用他们所具有的探究能动“天性”,结合他们先期预习的实际情况,抓住该节课知识重点难点,有意识的设置典型性数学案例,引导和组织高中生开展自行探究和解析活动,让高中生结合预习所得,开展问题解答思路的探寻以及解答方法的探索等实践,从而使得高中生进一步的深入探知新课要义,根据自身不足,带着问题深入参与,积极配合,深度探知。如“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方法”一节课新知导入环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要义以及学生预习实情,设置了“已知α=-800°,求角γ,使γ与角α的终边相同,且γ∈-π2,π2”案例,组织高中生开展试探性的探究实践活动。高中生在初步感知和分析问题题意及要求过程中,带着预习所获得的点滴见解,初步获得解决问题“∵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可写为2kπ 149π,k∈Z的形式,由γ与α终边相同,∴γ=2kπ 14π9,k∈Z。又∵γ∈-π2,π2,∴-π2<2kπ 14π9<π2,k∈Z,解得k=-1,∴γ=-2π 14π9=-4π9”的思路,此时,教师针对他们的解析实际情况,结合该节课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新知讲解活动。这样,高中生在案例解析的基础上,能够更加深入地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深刻研析数学案例,保证了学教的深刻性和实效性。
三、 借助主体思维辨析特点,实施评价式导入
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小组合作是经常性采用的活动形式。在小组合作进程中,学生个体之间需要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在观念碰撞和深刻探讨中,从而形成统一完备的见解观点。笔者以为,高中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导入环节,就可以借助学生主体的思维辨析特性,特别已形成的自我反思能力,有意识的设置评判辨析的环节,引导高中生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以及观点,开展相互之间的深入合作讨论活动,鼓励高中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的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教师在学生各自意见展示的同时,因势利导引导高中生进入新课教学内容,在深入探知新课环节后统一思想观点。
总之,教师所实施的任何课堂导入形式,都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教材知识点、学生学习实情等具体情况,科学选择和设置课堂导入方式,确保课堂导入成为实现学教相长的基础性工程。
参考文献:
[1]林黎珍.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数学探究需求[J].才智,2011年24期.
[2]吳晓平.论中学数学如何实施情景教学[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2期.
[3]殷丽霞.数学教学案例中教师问题意识透析[N].池州师专学报,2016年05期.
[4]吕传汉,汪秉彝.用数学“情境——问题”教学的基本理念指导中小学课堂高效益教学[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作者简介:
姜玉娟,江苏省常州市,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高级中学。
关键词:以生为本;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策略;研究
精彩的开端,是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基础。如何以精彩纷呈、生动趣味的课堂导入,推动课堂有效教学,已成为新课程改革下教师为之探索教研的重要任务和内在要求。教育学认为,课堂教学必须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始终紧扣学教合一的要求,始终遵循师生协调发展的规律组织和实施。这就对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活动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标准。当前学生为根本、能力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指引下,高中数学教师课堂导入必须时时刻刻围绕和紧扣学生这一主体进行有效具体实施。本人现结合自己的点滴感悟,对基于以生为本的理念下的高中数学课堂导入方法的有效运用,推动课堂学教进程,确保教学活动成效,做一个较为简单的议论。
一、 抓住主体情感发展规律,实施情景式导入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主体的任何认知、实践活动,都是基于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及内在积极的学习情感。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学习情感浓厚,参与学教互动的程度就强烈,深度就显著。笔者发现,高中生与其他阶段的学生群体一样,同样对充满生活韵味、生动形象的直观、现实场景产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达到吸引学生、抓住学生注意力的目标,就必须遵循和利用学生主体的情感发展规律。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在设置课堂导入内容时,要抓住高中生学习心理的一般规律,利用现有教材、生活、教具等教学资源,找寻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事例有机结合的“衔接点”,并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器材进行形象、直观的展示,将抽象的数学教材内容寓于形象生活事例之中,让高中生感受到教材内容的“质感”和“温度”,从而在有效导入中提振情感,参与学教。如“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一节课导入环节,教师针对以往高中生认知探索中出现的畏惧表现,在具体实施导入环节时,利用高中生对现实生活案例“感兴趣”的特性,采用情景式导入方法,借助于电脑、投影仪等多媒体器材,将现实生活中的“某公司为了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向银行进行贷款,银行贷款一般都采用复利计息法计算利息。该公司从银行贷款20万元,贷款期限为5年,年利率为5.76%。如果每年一期,分5期等额本息还款(每期以相等的额度平均偿还本息),那么该公司每年偿还银行多少钱?”的场景融入课堂之中,使该节课知识点通过这一生活场景进行生动化的呈现,从而触动他们内心、提升他们情感,促发他们参与潜能。
二、 利用主体探究能动特性,实施案例式导入
以生为本理念,其核心就是遵循学生发展规律、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笔者以为,案例作为数学学科要义内涵的最生动“代表”和“代言”,课堂导入借助于数学案例实施,未尝不是可供借鉴采纳的有效方式。当前新课程改革倡导释放学生的天性,提供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实施案例式导入教学,是贯彻落实这一要求的有效举措。因此,教师在课堂导入进程中,要充分相信学生主体,利用他们所具有的探究能动“天性”,结合他们先期预习的实际情况,抓住该节课知识重点难点,有意识的设置典型性数学案例,引导和组织高中生开展自行探究和解析活动,让高中生结合预习所得,开展问题解答思路的探寻以及解答方法的探索等实践,从而使得高中生进一步的深入探知新课要义,根据自身不足,带着问题深入参与,积极配合,深度探知。如“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方法”一节课新知导入环节,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要义以及学生预习实情,设置了“已知α=-800°,求角γ,使γ与角α的终边相同,且γ∈-π2,π2”案例,组织高中生开展试探性的探究实践活动。高中生在初步感知和分析问题题意及要求过程中,带着预习所获得的点滴见解,初步获得解决问题“∵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可写为2kπ 149π,k∈Z的形式,由γ与α终边相同,∴γ=2kπ 14π9,k∈Z。又∵γ∈-π2,π2,∴-π2<2kπ 14π9<π2,k∈Z,解得k=-1,∴γ=-2π 14π9=-4π9”的思路,此时,教师针对他们的解析实际情况,结合该节课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新知讲解活动。这样,高中生在案例解析的基础上,能够更加深入地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深刻研析数学案例,保证了学教的深刻性和实效性。
三、 借助主体思维辨析特点,实施评价式导入
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小组合作是经常性采用的活动形式。在小组合作进程中,学生个体之间需要进行深入的讨论和交流,在观念碰撞和深刻探讨中,从而形成统一完备的见解观点。笔者以为,高中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导入环节,就可以借助学生主体的思维辨析特性,特别已形成的自我反思能力,有意识的设置评判辨析的环节,引导高中生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以及观点,开展相互之间的深入合作讨论活动,鼓励高中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充分的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教师在学生各自意见展示的同时,因势利导引导高中生进入新课教学内容,在深入探知新课环节后统一思想观点。
总之,教师所实施的任何课堂导入形式,都必须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据教材知识点、学生学习实情等具体情况,科学选择和设置课堂导入方式,确保课堂导入成为实现学教相长的基础性工程。
参考文献:
[1]林黎珍.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数学探究需求[J].才智,2011年24期.
[2]吳晓平.论中学数学如何实施情景教学[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年02期.
[3]殷丽霞.数学教学案例中教师问题意识透析[N].池州师专学报,2016年05期.
[4]吕传汉,汪秉彝.用数学“情境——问题”教学的基本理念指导中小学课堂高效益教学[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5年.
作者简介:
姜玉娟,江苏省常州市,常州市武进区湟里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