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阐述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必须从组织机构,实践内容、实践评价、保障支持四个方面着手,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构建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重要的育人环节,是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社会服务意识的重要方式。教育部主管部门多次指出,高校要把社会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然而,我国大部分高校在社会实践的组织上,普遍存在如下问题:实践内容陈旧、实践评价不科学、实践考核不严谨、实践质量不保障。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当今社会,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而我国的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学习,轻社会实践的问题。让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二)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需要参加社会实践,这有利于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毕业后服务社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难点。绝大部分学生实践能力不强,不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参加社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的真正需求,提前做好准备。
(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解决遇到的问题,传播先进的文化知识,服务地方经济和基层建设。同时,大学生在实践中对国家政策的宣传,对地方事务的参与,都会有积极的带动作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得到学校和社会的重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总体安排、实践指导、实践与就业结合、实践评价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一)缺乏整体规划,重视程度不够
许多高校缺乏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社会实践的整体规划,大部分大学没有组建专门负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机构。学生工作处、招生就业处、教务处、团委、二级院校等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合作。导致整个学校的社会实践教育缺乏整体性。大部分专任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实践教学环节,学生、以及学生家長普遍认为只要理论学习好就行了。
(二)大学对社会实践缺乏指导
社会实践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专业的人员对大学生进行指导。大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由就业部门或者团委负责,组织学生到企业做一些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的工作;或者让学生去参加“三下乡”等活动,全程几乎没有指导。这样的社会实践,跟理论学习关系不大,效果不好。
(三)社会实践与就业结合不强
由于大部分学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没有整体规划,大学生社会的实践大多从事单一的、分散性的工作,这些工作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联系不大。让学生进入与自己专业知识无关企业或者地区进行社会实践,导致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与最终就业没有联系。
(四)社会实践评价不科学
社会实践是列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必修课。然而,大部分高校对社会实践缺乏科学的评价,只要求学生提交一个实践报告,也没有真正安排指导老师。不少高校甚至存在学生交了社会实践报告,让教务或者辅导员,甚至学生助理,随意给个合格分数。如此方式,显然无法科学评价社会实践的效果。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的构建
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必须尊重教育规律,着眼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针对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种种问题,从组织机构,实践内容、实践评价、保障支持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让新时期的大学生积极参与符合时代特点的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好充分准备。
(一)建立科学的社会实践组织机构
建立科学的社会实践组织机构,是社会实践工作可以较好开展的基础和保障。各学校需要建立专门的委员会,由分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学校领导担任委员会的负责人,委员会由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处、就业工作处、学校团委、财务处、二级学院相关负责人等部门人员组成。委员会首先要制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制度,并定期开会,解决社会实践工作开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把社会实践的工作提升到跟理论教学、毕业论文同等重要的位置,专任教师需要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工作。指导工作的成效,作为专业教师职务、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
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保证。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按类型进行组织与实践,将其类型分为社会责任类型、职业精神类型、职业能力类型,分阶段实施。培养社会责任类型的实践活动主要有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四进社区”“科普宣讲”等;培养职业精神类型的实践活动主要有大学生到企业参观、考察;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的社会实践类型主要有:到企业一线实践、就业见习、顶岗实习。通过三个类型的社会实践,有利于全面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三)建立科学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机制
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机制,是保证大学生实践效果的重要环节。高校需要改变以前单一的依靠指导老师的评价机制,建立由实践单位、指导教师、本人三方综合评价的机制。
(四)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支持
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需要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制度建设,从组织、人员、保险、制度、经费建立一系列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相关制度;其次,需要需要企业、学校、当地政府共同努力,建立确实有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最后,学校应成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专项资金。
总之,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培养新时代具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措施,是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职业精神、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和社会共同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让新时代大学生真正成为栋梁之材,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邱家洪.社会实践:文科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J].南方论刊,2016(5):98-100.
[2]李微.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18,20(9):74-75,78.
作者简介:
曾晓思,男,汉族,广东兴宁,1983年1月,研究生在读,助教,研究方向:高教研究。
(作者单位:广东金融学院 经济贸易学院)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构建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高校重要的育人环节,是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和社会服务意识的重要方式。教育部主管部门多次指出,高校要把社会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然而,我国大部分高校在社会实践的组织上,普遍存在如下问题:实践内容陈旧、实践评价不科学、实践考核不严谨、实践质量不保障。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
(一)有利于大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当今社会,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社会发展,日新月异。而我国的教育,普遍存在重理论学习,轻社会实践的问题。让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二)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需要参加社会实践,这有利于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毕业后服务社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三)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和难点。绝大部分学生实践能力不强,不能尽快适应工作岗位。参加社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的真正需求,提前做好准备。
(四)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解决遇到的问题,传播先进的文化知识,服务地方经济和基层建设。同时,大学生在实践中对国家政策的宣传,对地方事务的参与,都会有积极的带动作用,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得到学校和社会的重视,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总体安排、实践指导、实践与就业结合、实践评价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
(一)缺乏整体规划,重视程度不够
许多高校缺乏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社会实践的整体规划,大部分大学没有组建专门负责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机构。学生工作处、招生就业处、教务处、团委、二级院校等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合作。导致整个学校的社会实践教育缺乏整体性。大部分专任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实践教学环节,学生、以及学生家長普遍认为只要理论学习好就行了。
(二)大学对社会实践缺乏指导
社会实践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专业的人员对大学生进行指导。大部分高校的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由就业部门或者团委负责,组织学生到企业做一些技术含量低,劳动强度大的工作;或者让学生去参加“三下乡”等活动,全程几乎没有指导。这样的社会实践,跟理论学习关系不大,效果不好。
(三)社会实践与就业结合不强
由于大部分学校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没有整体规划,大学生社会的实践大多从事单一的、分散性的工作,这些工作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联系不大。让学生进入与自己专业知识无关企业或者地区进行社会实践,导致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与最终就业没有联系。
(四)社会实践评价不科学
社会实践是列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必修课。然而,大部分高校对社会实践缺乏科学的评价,只要求学生提交一个实践报告,也没有真正安排指导老师。不少高校甚至存在学生交了社会实践报告,让教务或者辅导员,甚至学生助理,随意给个合格分数。如此方式,显然无法科学评价社会实践的效果。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的构建
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必须尊重教育规律,着眼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针对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种种问题,从组织机构,实践内容、实践评价、保障支持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让新时期的大学生积极参与符合时代特点的实践活动,提高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好充分准备。
(一)建立科学的社会实践组织机构
建立科学的社会实践组织机构,是社会实践工作可以较好开展的基础和保障。各学校需要建立专门的委员会,由分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学校领导担任委员会的负责人,委员会由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处、就业工作处、学校团委、财务处、二级学院相关负责人等部门人员组成。委员会首先要制订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管理制度,并定期开会,解决社会实践工作开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把社会实践的工作提升到跟理论教学、毕业论文同等重要的位置,专任教师需要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工作。指导工作的成效,作为专业教师职务、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
(二)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
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内容,是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保证。要把大学生社会实践按类型进行组织与实践,将其类型分为社会责任类型、职业精神类型、职业能力类型,分阶段实施。培养社会责任类型的实践活动主要有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四进社区”“科普宣讲”等;培养职业精神类型的实践活动主要有大学生到企业参观、考察;培养大学生职业能力的社会实践类型主要有:到企业一线实践、就业见习、顶岗实习。通过三个类型的社会实践,有利于全面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三)建立科学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机制
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机制,是保证大学生实践效果的重要环节。高校需要改变以前单一的依靠指导老师的评价机制,建立由实践单位、指导教师、本人三方综合评价的机制。
(四)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支持
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需要完善大学生社会实践制度建设,从组织、人员、保险、制度、经费建立一系列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相关制度;其次,需要需要企业、学校、当地政府共同努力,建立确实有效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最后,学校应成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专项资金。
总之,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培养新时代具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措施,是提升大学生社会责任、职业精神、职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学校和社会共同做好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让新时代大学生真正成为栋梁之材,为社会主义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邱家洪.社会实践:文科硕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J].南方论刊,2016(5):98-100.
[2]李微.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18,20(9):74-75,78.
作者简介:
曾晓思,男,汉族,广东兴宁,1983年1月,研究生在读,助教,研究方向:高教研究。
(作者单位:广东金融学院 经济贸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