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采用Heath-Carter法分析大连市区汉族青少年学生的体型发育状况、分布特点以及性差异、地区差异等,为指导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于2004-05/12抽取大连市区的两所小学、一所初中、一所高中的7~18岁在校汉族学生2134名,男1121名,女1013名。采用国际通用的Heath-Carter人体测量法,具体包括:身高、体质量、肱三头肌部皮褶厚、肩胛下角部皮褶厚、髂前上棘部皮褶厚、小腿后皮褶厚、上臂紧张围、小腿围、肱骨远端宽和股骨远端宽共10个指标。数据全部输入计算机的Excel表格中,并编辑程序计算内、中、外因子值、身高体质量指数、x和y值作体型图,最后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处理。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抽取大连市区7~18岁在校汉族学生2134名,全部完成测量内容而进入结果分析。①大连市区7~18岁在校汉族学生各年龄段内、中、外因子值情况:大连男女学生随年龄增长内因子值呈增加趋势,中因子值随年龄变化不明显,外因子值在青春期前随年龄逐渐增加,而青春期后均呈下降趋势。②大连市区7~18岁在校汉族学生各年龄段体型分布图的构建:在体型分布图上,男生在7岁、8岁年龄段趋向于中胚层区域,而随年龄增长逐渐向内胚层偏移;女生在7岁、8岁年龄段处于三角体型图的中心附近,随年龄变化由中间向偏外胚层的内胚层区域偏移,13岁以后又向内胚层方向移动,直至达到偏中胚层的内胚层体型区域。③大连市区7~18岁在校汉族学生各年龄段内、中、外胚层体型的构成情况:男生总体内胚层体型占45.51%,中胚层体型占14.51%,外胚层体型占36.42%,三胚层中间型占3.56%。;女生总体内胚层体型占62.38%,中胚层体型占4.75%,外胚层体型占31.48%,三胚层中间型占1.39%。各年龄段内、中、外3种胚层体型的构成比均有明显的性别差异(P<0.05)。④大连市区7~18岁在校汉族学生各年龄段与其他群体体型均值的比较:大连男生在各年龄段内因子值均高于其他群体,中因子值与其他群体相接近,外因子值在多数年龄段则均处在所有人群中的最低位。大连女生内因子值和外因子值在多数年龄段均高于其他群体,而中因子值在7~10岁处于中等水平,12岁开始处最低位。结论:不同地区的青少年,由于受营养状况、饮食习惯、生活环境、气候、体育锻炼等因素的影响,男女学生体型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地区差和民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