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要说哪个地方的人性格最真实、刚烈、永不驯服,重庆人如果认第二,恐怕没人认第一。重庆男人推崇江湖义气,重庆女人敢称巾帼豪情。在奥地利,邓寀姝就是这样一位敢爱敢恨、敢拼敢为的重庆女子。在不惑之年她与爱人张国柱放弃国内优渥生活,来到奥地利创业,她身怀绝技、踌躇满志,抱定要让更多奥地利人尝到正宗中国菜的理想,靠自己的努力赢得了掌声和荣誉。
邓寀姝1945年出生在四川江津名门邓氏,母亲来自安徽的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是重庆冷藏公司业主,祖父是四川川盐银行董事。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生活里,邓寀姝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毕业于重庆复旦中学。然而,正是这样的出身也让她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1960年,年仅15岁的邓寀姝在重庆八一路好吃街的山城名小吃店开始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步。从学徒做起,她先后在“山城小汤圆”、“粤香村”、“老四川”、“会仙楼”等重庆市名特餐厅学习工作,却因“出身不好”而常常遭遇冷眼和歧视,重庆妹子在逆境中倔强不屈的天性让她比别人更努力地工作,下决心一定要出人头地、获得认可。
山城名小吃店的主人陈秀卿也是“山城小汤圆”的创始人,邓寀姝就拜陈秀卿为师,学习山城小汤圆技艺。她经常早上4点就起床工作,一直忙碌到深夜,很少有时间休息。因为所有的汤圆都需要现包现卖,每到供应高峰时,工作量很大,这就要求她既要动作快,又要保证质量。经过近三年苦练,心灵手巧的邓寀姝掌握了一项绝技——5分钟至少能包100个汤圆。1963年,18岁的邓寀姝脱颖而出,在重庆市名特小吃表演中,以包汤圆的技艺载誉而归。此后,她陆续在重庆当时很火的粤香村、老四川等餐馆主理名小吃,并担任了组长、经理等职务。
1972年,邓寀姝以5分钟包100个小汤圆的成绩获得四川省技艺表演第一名,她制作的绿豆沙、芝麻糊获得两个第一名(金奖)。同时,在会仙楼餐厅担任主厨时创作的“名特小吃火锅宴”发表在《四川烹饪》杂志上,获得行业内外一致好评。1985年,邓寀殊获得国家名特小吃一级技师证书,先后到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四川财经大学……讲授名特小吃技艺知识。1986年,重庆会仙楼屋顶花园举办“名小吃宴”,很多市民争相排队品尝她的小汤圆手艺,一时间她声名大噪。
1968年,邓寀姝和比自己小两岁、同样是重庆名厨的张国柱结婚了。1988年,当时已是重庆市二级厨师的红案主考官的张国柱,被四川省国际技术合作公司聘请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四川饭店”担任主厨。张国柱来维也纳不到半年,时任四川饭店负责人觉得小吃是店里的短板,有意请邓寀姝来补足,就专门打报告向国内报批,经过再三争取,1989年7月,邓寀姝终于带着她国家一级名特小吃师的手艺来到了维也纳的四川饭店,担任副厨师长,主理名小吃和冷菜。当他们与四川饭店的合同到期后,恩爱的二人却在去与留上有了分歧。国内优越的待遇和熟悉的环境,对张国柱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但邓寀姝却想着要把中国菜在奥地利发扬光大,让更多的奥地利人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菜,“在国内开得起,我就不信在国外就开不起”,邓寀姝非常坚持并对丈夫说:“以我们重庆人的性格,不干个名堂,就不要回去。我们得相信自己的绝技,我们开得走嘛!”看着妻子坚决的眼神,张国柱非常感动,决定留下来和妻子一起打拼后半生。
1992年9月,邓寀姝在维也纳22区相中了一家经营不善的餐馆。不仅拿出了多年的积蓄,还将已有的小吃店抵押给银行贷款,并找远在美国的亲戚借了几万美元,“老四川”中餐馆终于开张了。虽然做了老板,但他们比打工时更辛苦。为了节约成本,在有150余个座位的餐馆里,夫妻二人尽量自己干活,并且在地下室一住就是十年。
由于文化差异和餐馆选址等问题,他们的这十年坎坷不断。1993年,餐馆开张不久,张国柱就接到一张奥地利法院的传票。原来,他从国内特意带过去的8个上好的墩子,树木纤维因肉沫发酵而有了细菌,锻打的铁刀有了一丁点儿铁锈,中国厨师习惯用的抹布也被化学检验出了毛病……这些都是奥地利食品卫生法不允许的。费了很大周折,奥地利法院念他是初犯且没有不良记录,判处一定数额的罚金后才免了牢狱之灾。
1995年的一个晚上,一个来自前南斯拉夫地区的客人和一个奥地利客人,酒后竟然在餐厅里互殴起来,头破血流,满地碎片,邓寀姝为了拉住没有付账、跳窗逃走的客人,手臂被划破缝了18针,有些地方还进行了植皮……这件事情惊动了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翌日,一位领事亲自开车到医院看望邓寀姝时说:“实在对不起,不知道你们受了这么大的委屈,受了这么重的伤。”由于大使馆出面和奥地利当局紧急交涉,当地巡逻的警察也加强了对“老四川”的保护,还特意把警察局24小时的紧急内线电话告诉了他们。当时,还在中国的两个女儿听说后,坚决要求他们回国,可重庆人的倔强让夫妻二人不愿服输:“都到这地步了,混不出名堂就葬在维也纳!”
为了在奥地利中餐馆较为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邓寀姝在经营中求变求新。在菜品上,不但做出有特色的中国菜,更要搭配上自己亲手制作的名特小吃,以套餐的形式吸引顾客。为了适应奥地利人的饮食习惯,邓寀姝还对地道的中国小吃做了改变,创新“山城小汤圆”的出品方式,在碗里用水果铺底,加上牛奶、芒果汁,上面是三色汤圆,又好看又好吃,很受奥地利人喜欢,就餐时点一个山城小汤圆,成了“老四川”常客的习惯。
2000年的一天,维也纳权威的美食评论家弗洛里安·霍尔泽(Florian Holzer)在客人的推荐下来到店里用餐。不久,一篇推荐“老四川”的报道就在奥地利的一家权威报纸上发表了,霍尔泽在报道的末尾写道:“我从来不在维也纳市郊的任何一家餐馆吃饭,但在老四川吃了以后,我的看法变了。”口碑一传十、十传百,奥地利媒体纷纷前来报道,“老四川”在维也纳声名鹊起,逐渐成为当地人吃中餐的首选之地,加上餐馆位置比较僻静,一些国家驻奥地利的使节、商界人士和艺术家,也成了这里的常客。
在奥地利厨师协会成立100周年纪念活动中,协会邀请三十多个国家的代表团举办了为期一周的厨艺表演,“老四川”是唯一一家以企业而不是以国家名义参加的参展方。展台上,邓寀姝把5分钟包100个汤圆、且面光馅光的绝技展示给了奥地利观众,很多人看得目瞪口呆,惊叹其中国厨技的精湛。
2002年,邓寀姝由于种种原因放弃了奋斗十年的“老四川”。在休整的一年间,一位“老四川”的常客、奥地利著名设计师力荐她和丈夫考虑一下维也纳最有艺术气息的7区里、隶属于美泉宫的家具博物馆旁的一家餐馆。终于,邓寀珠的新店“张和邓”(德语名:皇冠餐馆)开张了,也成为第一个与奥地利美泉宫签约的中国餐馆。
有了“老四川”熟客的底子,新餐館很快就门庭若市,樟茶鸭、宫保鸡丁、鱼香肉丝、宫保大虾、葱烧海参、干烧鱼、干煸牛肉……都是招牌菜。奥地利媒体争相采访,奥地利总统、总理、内政部长、外交部长等政要、各国驻奥使节、艺术家、明星等社会名流常在那里聚会……时任中国驻奥地利大使吴恳卸任前,也专门去“张和邓”,与他们道别:“非常感谢你们对传播中国美食文化的积极贡献!”由于菜品质量优异、经营良好,“张和邓”屡获奥地利“帽子饭店”称号,德国《美食家》杂志也把“张和邓”评为欧洲十佳饭店之一。
2006年,邓寀姝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办的第四届中国烹饪世界大赛中,以彩盘、热菜、名小吃参赛,获得两块金牌、两块银牌奖章,奥地利国家广播电视台二台(ORF 2)对参赛菜品进行了专题报道,介绍了重庆火锅和樟茶鸭。凭着精湛的技艺和餐馆的名声,邓寀姝也成为了奥地利中华餐饮业协会副会长、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烹饪技术比赛国际评委、奥中科技文化经济交流协会副会长、奥中友协常务理事,跻身当地餐饮业名流之列。
2015年,邓寀姝应重庆复旦中学邀请,在母校八十周年校庆庆典上作主题为“一个复旦人的奋斗历程”的励志报告,获得在场领导和师生们的好评与敬重,她被列为“重庆复旦中学校史杰出校友”。退休后的邓寀姝在奥地利华侨华人退休联谊会找到了更多志同道合的兄弟姐妹,更是主动将一身绝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得到尊重和爱戴。
然而,邓寀姝的生命却定格在了2020年9月15日。“妈妈一直的梦想就是让更多的奥地利人尝到真正正宗的中国菜,‘张和邓’成功地完成了她的梦想。”女儿们如是说。
邓寀姝实现了让更多奥地利人尝到正宗中国菜的愿望。愿她一路走好!
邓寀姝1945年出生在四川江津名门邓氏,母亲来自安徽的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是重庆冷藏公司业主,祖父是四川川盐银行董事。在无忧无虑的幸福童年生活里,邓寀姝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毕业于重庆复旦中学。然而,正是这样的出身也让她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1960年,年仅15岁的邓寀姝在重庆八一路好吃街的山城名小吃店开始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步。从学徒做起,她先后在“山城小汤圆”、“粤香村”、“老四川”、“会仙楼”等重庆市名特餐厅学习工作,却因“出身不好”而常常遭遇冷眼和歧视,重庆妹子在逆境中倔强不屈的天性让她比别人更努力地工作,下决心一定要出人头地、获得认可。
山城名小吃店的主人陈秀卿也是“山城小汤圆”的创始人,邓寀姝就拜陈秀卿为师,学习山城小汤圆技艺。她经常早上4点就起床工作,一直忙碌到深夜,很少有时间休息。因为所有的汤圆都需要现包现卖,每到供应高峰时,工作量很大,这就要求她既要动作快,又要保证质量。经过近三年苦练,心灵手巧的邓寀姝掌握了一项绝技——5分钟至少能包100个汤圆。1963年,18岁的邓寀姝脱颖而出,在重庆市名特小吃表演中,以包汤圆的技艺载誉而归。此后,她陆续在重庆当时很火的粤香村、老四川等餐馆主理名小吃,并担任了组长、经理等职务。
1972年,邓寀姝以5分钟包100个小汤圆的成绩获得四川省技艺表演第一名,她制作的绿豆沙、芝麻糊获得两个第一名(金奖)。同时,在会仙楼餐厅担任主厨时创作的“名特小吃火锅宴”发表在《四川烹饪》杂志上,获得行业内外一致好评。1985年,邓寀殊获得国家名特小吃一级技师证书,先后到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四川财经大学……讲授名特小吃技艺知识。1986年,重庆会仙楼屋顶花园举办“名小吃宴”,很多市民争相排队品尝她的小汤圆手艺,一时间她声名大噪。
1968年,邓寀姝和比自己小两岁、同样是重庆名厨的张国柱结婚了。1988年,当时已是重庆市二级厨师的红案主考官的张国柱,被四川省国际技术合作公司聘请到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四川饭店”担任主厨。张国柱来维也纳不到半年,时任四川饭店负责人觉得小吃是店里的短板,有意请邓寀姝来补足,就专门打报告向国内报批,经过再三争取,1989年7月,邓寀姝终于带着她国家一级名特小吃师的手艺来到了维也纳的四川饭店,担任副厨师长,主理名小吃和冷菜。当他们与四川饭店的合同到期后,恩爱的二人却在去与留上有了分歧。国内优越的待遇和熟悉的环境,对张国柱有着很大的吸引力,但邓寀姝却想着要把中国菜在奥地利发扬光大,让更多的奥地利人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国菜,“在国内开得起,我就不信在国外就开不起”,邓寀姝非常坚持并对丈夫说:“以我们重庆人的性格,不干个名堂,就不要回去。我们得相信自己的绝技,我们开得走嘛!”看着妻子坚决的眼神,张国柱非常感动,决定留下来和妻子一起打拼后半生。
1992年9月,邓寀姝在维也纳22区相中了一家经营不善的餐馆。不仅拿出了多年的积蓄,还将已有的小吃店抵押给银行贷款,并找远在美国的亲戚借了几万美元,“老四川”中餐馆终于开张了。虽然做了老板,但他们比打工时更辛苦。为了节约成本,在有150余个座位的餐馆里,夫妻二人尽量自己干活,并且在地下室一住就是十年。
由于文化差异和餐馆选址等问题,他们的这十年坎坷不断。1993年,餐馆开张不久,张国柱就接到一张奥地利法院的传票。原来,他从国内特意带过去的8个上好的墩子,树木纤维因肉沫发酵而有了细菌,锻打的铁刀有了一丁点儿铁锈,中国厨师习惯用的抹布也被化学检验出了毛病……这些都是奥地利食品卫生法不允许的。费了很大周折,奥地利法院念他是初犯且没有不良记录,判处一定数额的罚金后才免了牢狱之灾。
1995年的一个晚上,一个来自前南斯拉夫地区的客人和一个奥地利客人,酒后竟然在餐厅里互殴起来,头破血流,满地碎片,邓寀姝为了拉住没有付账、跳窗逃走的客人,手臂被划破缝了18针,有些地方还进行了植皮……这件事情惊动了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翌日,一位领事亲自开车到医院看望邓寀姝时说:“实在对不起,不知道你们受了这么大的委屈,受了这么重的伤。”由于大使馆出面和奥地利当局紧急交涉,当地巡逻的警察也加强了对“老四川”的保护,还特意把警察局24小时的紧急内线电话告诉了他们。当时,还在中国的两个女儿听说后,坚决要求他们回国,可重庆人的倔强让夫妻二人不愿服输:“都到这地步了,混不出名堂就葬在维也纳!”
为了在奥地利中餐馆较为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邓寀姝在经营中求变求新。在菜品上,不但做出有特色的中国菜,更要搭配上自己亲手制作的名特小吃,以套餐的形式吸引顾客。为了适应奥地利人的饮食习惯,邓寀姝还对地道的中国小吃做了改变,创新“山城小汤圆”的出品方式,在碗里用水果铺底,加上牛奶、芒果汁,上面是三色汤圆,又好看又好吃,很受奥地利人喜欢,就餐时点一个山城小汤圆,成了“老四川”常客的习惯。
2000年的一天,维也纳权威的美食评论家弗洛里安·霍尔泽(Florian Holzer)在客人的推荐下来到店里用餐。不久,一篇推荐“老四川”的报道就在奥地利的一家权威报纸上发表了,霍尔泽在报道的末尾写道:“我从来不在维也纳市郊的任何一家餐馆吃饭,但在老四川吃了以后,我的看法变了。”口碑一传十、十传百,奥地利媒体纷纷前来报道,“老四川”在维也纳声名鹊起,逐渐成为当地人吃中餐的首选之地,加上餐馆位置比较僻静,一些国家驻奥地利的使节、商界人士和艺术家,也成了这里的常客。
在奥地利厨师协会成立100周年纪念活动中,协会邀请三十多个国家的代表团举办了为期一周的厨艺表演,“老四川”是唯一一家以企业而不是以国家名义参加的参展方。展台上,邓寀姝把5分钟包100个汤圆、且面光馅光的绝技展示给了奥地利观众,很多人看得目瞪口呆,惊叹其中国厨技的精湛。
2002年,邓寀姝由于种种原因放弃了奋斗十年的“老四川”。在休整的一年间,一位“老四川”的常客、奥地利著名设计师力荐她和丈夫考虑一下维也纳最有艺术气息的7区里、隶属于美泉宫的家具博物馆旁的一家餐馆。终于,邓寀珠的新店“张和邓”(德语名:皇冠餐馆)开张了,也成为第一个与奥地利美泉宫签约的中国餐馆。
有了“老四川”熟客的底子,新餐館很快就门庭若市,樟茶鸭、宫保鸡丁、鱼香肉丝、宫保大虾、葱烧海参、干烧鱼、干煸牛肉……都是招牌菜。奥地利媒体争相采访,奥地利总统、总理、内政部长、外交部长等政要、各国驻奥使节、艺术家、明星等社会名流常在那里聚会……时任中国驻奥地利大使吴恳卸任前,也专门去“张和邓”,与他们道别:“非常感谢你们对传播中国美食文化的积极贡献!”由于菜品质量优异、经营良好,“张和邓”屡获奥地利“帽子饭店”称号,德国《美食家》杂志也把“张和邓”评为欧洲十佳饭店之一。
2006年,邓寀姝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办的第四届中国烹饪世界大赛中,以彩盘、热菜、名小吃参赛,获得两块金牌、两块银牌奖章,奥地利国家广播电视台二台(ORF 2)对参赛菜品进行了专题报道,介绍了重庆火锅和樟茶鸭。凭着精湛的技艺和餐馆的名声,邓寀姝也成为了奥地利中华餐饮业协会副会长、世界中国烹饪联合会烹饪技术比赛国际评委、奥中科技文化经济交流协会副会长、奥中友协常务理事,跻身当地餐饮业名流之列。
2015年,邓寀姝应重庆复旦中学邀请,在母校八十周年校庆庆典上作主题为“一个复旦人的奋斗历程”的励志报告,获得在场领导和师生们的好评与敬重,她被列为“重庆复旦中学校史杰出校友”。退休后的邓寀姝在奥地利华侨华人退休联谊会找到了更多志同道合的兄弟姐妹,更是主动将一身绝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得到尊重和爱戴。
然而,邓寀姝的生命却定格在了2020年9月15日。“妈妈一直的梦想就是让更多的奥地利人尝到真正正宗的中国菜,‘张和邓’成功地完成了她的梦想。”女儿们如是说。
邓寀姝实现了让更多奥地利人尝到正宗中国菜的愿望。愿她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