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李安宅、于式玉是藏学界的"天涯同命鸟",但相对李安宅而言,于式玉的藏学研究还没被学界充分认识。于式玉的藏学研究,大致可以分为西北、西南及海外三个场域。就时段而言,大致是自20世纪30年代初至50年代,基本持续,少有中断。于式玉的藏学研究具有丰富而细腻的特点,其视野、角度与李安宅既相通,又有差异。贯穿于式玉藏学研究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全体大用",实际上是论证和构建中华民族整体性。
【机 构】
:
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近现代西南区域政治与社会研究中心,成都610066
【基金项目】
: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0世纪20-40年代中国人类学华西学派的学术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7ZDA162);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近代中国藏羌彝民族地区汉人社会生活研究”(SC18EZD043)阶段性成果之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安宅、于式玉是藏学界的"天涯同命鸟",但相对李安宅而言,于式玉的藏学研究还没被学界充分认识。于式玉的藏学研究,大致可以分为西北、西南及海外三个场域。就时段而言,大致是自20世纪30年代初至50年代,基本持续,少有中断。于式玉的藏学研究具有丰富而细腻的特点,其视野、角度与李安宅既相通,又有差异。贯穿于式玉藏学研究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全体大用",实际上是论证和构建中华民族整体性。
其他文献
佛像纵广相称是佛教造像的一个理论概念,佛教教义经典和造像量度理论典籍从不同的角度对纵广相称进行了阐释。教义经典认为,纵广相称是诸佛菩萨身体示现的神圣庄严法相;造像理论经典认为,纵广相称是艺术家在绘塑佛像创作实践中遵循的一种造像量度法则。古代藏文文献对于佛像纵广相称的具体量度持有125指和120指两种不同的观点。文章以藏文古代文献为中心,分析佛像纵广相称学说的概念、理论渊源、哲学和宗教层面的意义,探讨佛像艺术创作过程中将纵广相称的佛身庄严法相表现在所绘造佛像上的具体方法等问题。
2019年10月26日,“第四届中日藏学研讨会暨龙谷大学建校38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京中国藏学研究中心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藏学研究中心主办,日本龙谷大学世界佛教文化研究中心协办.日本龙谷大学7位学者来华,并在研讨会上与12位中国学者共同进行学术成果交流与展示.
此文利用美国新近出版的格兰菲尔德所摆《发展中的现代西藏》一书中的部分材料,按时间顺序叙述了美国在西藏的活动:从一般贸易到拟空运军事物资,从与西藏的民间往来到卷入西藏的政治事务和事件。其中有些情节鲜为人知。仅供参考。
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未来一个时期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出了重要部署。新时代认真总结回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地方的实践,有助于揭示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治理模式是中国国家治理模式的普遍性和民族地方治理特殊性的有机结合,对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参考。认真总结西藏民主改革以来的成功实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治藏方略的升华,对其他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文章介绍了西康省成立前后(1936-1941),四川、西康两地围绕着绰斯甲土司的"隶属"问题进行的迁延数年的论争。最初表现为西康建省委员会反对四川省政府将绰斯甲并入四川省靖化县,实则为刘湘与刘文辉两地方实力派对绰斯甲金矿的争夺。随着1938年春刘湘病逝,四川的"中央化"以及抗战背景下大后方建设的需求,川康双方始就绰斯甲属康达成共识。但绰斯甲地方土司头人却不予认可,而在争取自己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下,坚称属川而不属康,加之四川部分地方官员也仍未放弃对绰斯甲一地的争取,使得绰斯甲的归属之争进一步迁延。后在
<正> 中国的边疆,包括陆疆和海疆。中国边疆史地的研究历来多注重于陆疆,而对于海疆的研究却很不够。这也许是因为,正如本文作者所指出的那样,在中国,很少有人把沿海各省看成是边疆地区。本文作者郭东华(译音)先生是台湾前中国国民军校校长,现为战略研究会会长.《中国的海疆》(英文)一文是提交于1984年在台北举行的“国际中国边疆学术会议”的论文。
抗日战争期间,藏族民众以其特有的方式,如捐献财物、僧人诵护法经为抗战祈祷胜利、赴前线慰问、修建公路与机场等工程、参军等行为,与其他兄弟民族一起,为赢得抗战的胜利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当今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历史借鉴。文章以抗战时期康区理化县军队创办的《戍声周报》为例,分析该报所刊载的内容及其抗战报导的概况,进而评述《戍声周报》中有关抗战报导在康南边地的影响及其历史作用。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多元一体的共同体,各民族在抗战中都作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学界关于抗战史的研究逐步深入,但对边疆妇女在抗战中的表现关注不多。藏族妇女冯云仙(格桑曲珍)在抗战中抢救伤员、慰劳前线战士、宣传抗战救国、救济保育难童,为抵御外敌发挥了积极作用,是全民抗战中边疆女性的典范。对此进行探讨,可以为抗战史研究提供新的思考维度,值得学界关注。
在抗战烽火中创刊的《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发行的唯一一份中共中央政治机关报。文章通过聚焦《新华日报》对藏族同胞抗日救国行为的44篇报道,深入探析其具体内容及特点,展现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为维护全民族抗战统一战线所作的不懈努力。《新华日报》对藏族同胞抗战救国行动的积极报道,无疑在抗战时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了藏族僧俗民众的国族意识和国家认同。通过研究抗战时期《新华日报》对藏族抗战的报道,有利于我们全面认识藏族人民的抗战贡献,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的历史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