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示着冥冥之中那唯一的出口”

来源 :文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t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深刻的批评家在诗歌创作上往往也表现出非同寻常的理路,他们诗歌中所蕴含和闪烁的景象常常耀示出一种奇异的光辉,就像奥登所说的“染匠的手艺”,它们所呈现出的“技艺”和“力量”也非常值得称道!
  深入阅读华清(张清华)诗歌的人,很容易就能够发现一个事实。那就是,作为国内屈指可数的批评家,他的诗歌成就被其批评成就給遮蔽了。在对先锋文学的批评上,张清华的“思想大气开阔,艺术感觉敏锐,对艺术作品总有独到见解。他的批评文字,精粹、瑰丽,意味深远。”(陈晓明语)其实,他的诗歌在当代诗歌写作中也毫不逊色,同样体现出了在洞察力和感受力上的敏锐,在语言和修辞上的瑰丽与精粹,以及在对形式和意味追寻上的不遗余力。其诗歌中既有灵动的知识化成,又有丰饶的经验架构;既有纯正的情感质素,又有不羁的冒犯欲求,对人情与事理、文化与时代都有着相当可靠的审视与辨复。从风格上言,华清的诗歌既有澄明的深刻,亦有深刻的澄明。
  作为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华清的诗歌写作有知识性的一面,但他对于知识型的诗歌写作似乎并无特殊的爱好。知识性的诗歌写作,通常有一个“弊病”,那就是偏好议论与铺叙,强调逻辑性,严重时则呈现出一种说理性散文的写作倾向。与其他很多诗人的知识性写作不同,华清的诗歌对于知识并不依赖,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及以僻奥为格局从来都不是他对诗歌的追求。即使与知识大为有关的篇什,他也往往能够避重就轻、化繁就简。在《迷津或梦境》这一组诗歌中,知识性最强的当属《从死亡的方向看》和《博尔赫斯或迷宫》。其实,前者的“知识性”不过就是形式上的一点呈现,那就是是诗人起笔化用了多多的一句诗。而除此之外,诗歌的通篇不过都是在借助这一“方向”来“观察世界”和“人间的一切”。应该说,这是一种另类和独到的发现,是一种充满了“奥义”的清醒。所谓思想深刻的批评家的“非同寻常”,此即是一种表现。后者的“知识性”则主要与博尔赫斯及其写作有关,如果剥离掉这些背景知识,我们很容易发现华清此诗侧重的其实乃是对“命运显现”与“照亮黑暗和真理的闪电”的一种可喜的“惊悚”。华清的诗歌总是有它真正要“庇护”的核心所在,尽管这种核心所在有时与所谓的“知识”形成了一种内在的交互。
  作为先锋文学的批评者,华清对于诗歌的现代性技巧是熟稔的。在诗歌中,他对现代性手法的运用与他的心灵体验也往往契合如一。然而在华清的诗歌中,我们也很容易窥见到他对创作兴会与灵感的“重视”。当然,对于写作主体而言,这种“重视”往往是无形的,它深深地植根于诗人的骨子与灵魂当中。这是内在的质地,但却常常以感性的形式发挥作用,与写作形成了一种微妙而又意想不到的隐秘关系。唐代的《二十四诗品》强调诗歌对“韵味”的追求,宋代的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也将对“兴”与“趣”的追求作为诗歌创作的一种规律,强调情与思的触物而生,以及对联想和委婉含蓄手法的运用。华清的诗歌也很容易让我们发掘出这些传统的支点,比如其诗歌《过忘川》《迷津》《梦境》等皆是如此。《过忘川》显然是一种空灵的想象,然而一旦将生存境遇与之相衔接,则“忘川”便已不是虚妄之河。《梦境》一诗虽然是对多年前某事的一个追忆,但对事件的描写和叙述却也体现出一种“模糊”的存在。《迷津》虽然以某个人的回忆与讲述为“架构”,然而其中对细节的展开和意境的营造也表现得蕴藉空灵,有味外之旨。更为难得的是诗人对诗中意境的“忘我”营造,其语言的清澈和灵性生长,让很多人都陷入了美妙的镜中。中国新诗自诞生以来,对于“韵味”“兴趣”这些古老的诗歌特质早就弃若敝屣。而华清对于这些观照点却似乎情有独钟,这说明他诗歌的血脉中有一部分来源于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此外,华清的诗歌中还有“吟咏情性”的古老身影,如《生命中的一场大雪》《一阵风吹过》《怀念一匹羞涩的狼——悼卧夫》《转世的桃花——哭陈超》等。尽管这些诗篇多牵涉到尘世的荒凉与悲哀,然而却恰恰是“抒情”成就了这些悲情的诗篇。
  批评家对于艺术的感觉是敏锐的,然而一个批评家写诗决不能像作批评一样对任何细节都条分缕析、洞若观火。华清深谙批评与诗道之分歧,诗与批评在他那里各有“垂钓”之方。对于一个批评家,或许诗歌可以治愈一些深藏已久的“疼痛”,因为只有它“指示着冥冥之中那唯一的出口”。
  赵目珍,诗人,批评家,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
其他文献
《孤岛的诗歌》是澳洲知名作家琼·伦敦的最新作品,作为现今澳洲文坛上深受瞩目的作家,她的作品先后获得西澳大利亚总督小说奖橘子奖和国际IMPAC都柏林文学奖候选榜单,而《孤岛的诗歌》更是获得了2015年澳洲总督文学奖、帕特里克·怀特文学奖、昆士兰总理小说奖等多个奖项,并入围了迈尔斯·富兰克林文学奖、基布尔文学奖、澳大利亚书业奖年度图书等多个榜单。《悉尼图书评论》网站则评价说,“《孤岛的诗歌》有着经典名
西班牙语世界最著名的当代作家之一哈维尔·塞尔卡斯日前来到中国,和中国读者分享创作心路历程。其长篇小说代表作《骗子》首次在中国出版,他看到很多年轻人来到现场觉得很惊喜,“中国人经常看外国文学作品,但我们读中国作家的作品却很少,这种现象一定要改变,我们一定可以从中国作家身上学到很多。”塞尔卡斯说,他本人看过不少翻译成西班牙文的唐诗,尤其喜欢李白和杜甫的诗作,他对中国的古典文化很感兴趣,表示这次回国后他
近日,作家赵本夫的长篇新作《天漏邑》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并在北京舉行新书发布会。赵本夫的中篇小说《天下无贼》被改编成同名电影为广大读者和观众所熟知,长篇新作《天漏邑》则以求新求变的面貌给了读者一个惊喜。该书以蛮荒之地、化外之民的天漏村为模型,以田野调查的叙述方式向读者讲述“天漏村”的故事,将宇宙自然的奇幻力量与文明进程的诡谲之处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刻叩问自然秘境与文明演变。发布会上,文学评论家、中国
陕西乡土作家、阎良作协主席冉学东最新倾注家乡力作《老关山》近日由西安出版社正式推出。据了解,冉学东系西安市阎良区人,多年来致力于乡土文化挖掘,從远古时期黄帝铸鼎及至近代积淀丰厚。在此基础上沉潜,先后创作《关山刀客》、《大荆塬》、《谷风》三部长篇,将关山古镇、荆山故事一一道来,《老关山》延续创作路径,展现了古镇百年历史,别具风貌。长篇新作《老关山》受到各方关注,贾平凹表示:“学东坚守文学、用真情打动
自然界的万事万物皆有其气,这气包括其形、其味、其色等,它们会潜入我们记忆的深处,在某个清晨或黄昏,在大雨滂沱或者雪花狂舞之际,以一种不期而遇的方式突然出现在我们的周遭。这既是久远记忆的再次被唤醒,也是一种心灵上的共振。鲍尔吉·原野的《松树的气息》写的是作者对于松树的记忆,松木宛如一个个细胞,携带着丰富的心理符码,游走在作者的生命轨迹里。  《松木在夜晚说话》是从一些被锯成木楞的松树起笔的,那是一段
日前,在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青年诗人李浩诗集《还乡》新书发布会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院长、诗人吉狄马加谈到年轻诗人创作现状时如是说。李浩曾获宇龙诗歌奖、北大未名诗歌奖,入围第15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最具潜力新人奖提名等。著有诗集《风暴》、诗文集《你和我》等,部分作品被译介国外。《还乡》中的诗,创作地点不尽相同,掺杂着李浩的成长经历和感受,并从不同的写作向度上展示了他对多重空间、多种可能
学者余世存先生的新著《先知中国》近日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是先秦时代的专题史、人物纪传史,余世存撷选了29位人物的预言为中心展开,并对预言本身予以分析,说明一人一国都有命运轨迹。这是作者经过十五年沉淀与遍寻,首次提出中国先知传统这一概念,填补了中国史叙事领域的空白,让读者领略先知预言后世的神奇能力,其关乎生死大事的预言对读者极具警示意义。我们正在面临的世界的变化既是自古以來枢轴文明屡次变化的一
作为“70后”作家,任晓雯近年的表现令人瞩目,她的长篇小说《好人宋没用》以一个“没用”小人物的命运折射着一个城市的面目,一段历史的镜像,被称为“实力”之作。她的小说看似淡然,却在无比平静、节奏均衡的叙述里保持着不动声色的张力。  《换肾记》也同样如此。这篇小说的框架不大,在一个家庭内部展开,但它所讲述的又并非中国传统家庭里常见的一地鸡毛。小说开篇就以利落的“前一日,梁真宝喝多了水”引出丈夫的尿毒症
繼《暮光之城》和《宿主》之后,斯蒂芬妮·梅尔历时8年创作的《化学家》简体中文版将于6月由接力出版社推出。据悉,小说的女主人公亚力克斯是一名天才化学家,曾经以特工的身份服务于美国政府某个神秘组织。却因为知晓太多机密而遭遇组织的追杀,不得不踏上逃亡之路。三年之后,追杀令即将终止,不料她却落入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中, 原本决定直接面对死亡威胁的她,却在关键时刻与她最后的任务对象、中学教师丹尼尔产生了感情,
周大新日前做客合肥“大湖之约——艺术名家大讲堂”,讲述文学之美。讲座现场,周大新从六个方面闡释了文学是人生最好的陪伴者。他表示,每一代人从无意识的婴孩时代,从父母长辈那里就已经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接受到了文学的熏陶,“我们平常说的文学不单单指诗歌小说,它有很广泛的内涵,比如幼童时代,我们听到的神仙故事是民间文学的一种,长大以后,我们看的戏曲,包括安徽的庐剧、黄梅戏等都属于戏曲文学,所以我们说,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