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痹的证治

来源 :风湿病与关节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c7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肾痹为五脏痹之一,在风湿病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为常见痹病之一。收集研究历代医家论治肾痹的经验,结合临床实践,总结出肾痹的病因病机(虚、邪、瘀)和证治方案[辨证分为3候5型:邪实候(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正虚候(阴虚内热证、脾肾阳虚证),痰瘀候(痰瘀互阻证)],临床应用,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肾痹;强直性脊柱炎;五脏痹;风湿病(痹病);三级痹病;证治;规范化;虚邪瘀
   肾痹多由骨痹[1]日久不愈,加之肾虚,复感外邪,内舍于肾所致;骨痹若有关节疼痛,骨重难举,甚则关节肿大变形以及兼见脘腹胀满、肾虚证候者为肾痹[2]。肾痹为五脏痹之一[3],是风湿病的三级痹病[4-5],在临床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黄帝内经》最早对肾痹有记载,且内容颇为丰富。如《素问·痹论篇》中对肾痹的病因、病机、证候及预后均有论述。认为本病多为“骨痹不已,复感外邪”而致。后世许多医家多遵循之。《素问·逆调论篇》记载肾痹表现为“人身有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栗”“人当挛节”等。《灵枢·五邪》论有:“邪在肾,……按之而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痛,时眩。”汉·张仲景将寒湿著于肾之外府,尚未伤及肾之精气者,另立为肾着一名,并创建肾着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针对张仲景肾着汤的补肾力量不足,增加补肾用药,改名为肾着散,并创制肾沥汤等方剂,对于后世医家注重补肾治疗肾痹有很大的影响。宋代《太平圣惠方》和《圣济总录》用蚕蛾散、天雄丸、肾附丸、败龟散等方剂治疗肾痹,倡用虫蛇搜风通络药物,大大提高肾痹患者骨骱之顽症的疗效。明·戴思恭《证治要诀》创立五苓散治疗本病。清代医家对于肾痹的探讨颇为广泛,强调肾痹成因除了外邪,内因也很重要。清·喻昌《医门法律》指出肾痹当分虚实,这对于指导临床治疗有很大意义。陈世铎《辨证录》指出:“肾痹之成,非尽由于风寒湿也。”秦之桢《症因脉治》指出肾痹的病因病机为:“骨枯而髓虚,或不慎房劳,精竭血燥,则筋骨失养,……而肾痹之症作矣。”
   西医学的强直性脊柱炎、大骨节病、氟骨病、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致密性骼骨炎等可出现肾痹表现。
  1 肾痹的病因病机
   肾痹多由感受外邪,侵袭肾经,痹阻经脉,肾气亏虚而致。
  1.1 外邪侵袭 骨痹不已,肾气不足,复感风寒湿热等邪,内舍于肾,发为肾痹;或外邪较重,直侵肾经或肾之外府,而为肾痹。如《素问·痹论篇》曰:“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素问·五藏生成篇》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灵枢·五邪》曰:“邪在肾,则病骨痛阴痹。”《圣济总录》曰:“肾脏气虚,外邪杂至,……日加疼痹。”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曰:“骨痹久,复感三气内舍于肾。”
  1.2 肾气亏虚 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调,或久病大病之后,元气未复,或房劳过度,或负重劳损,妇人生育过多等,皆可损伤肾精,筋骨失养;或肾虚不足而邪侵,痹阻经脉,著于骨骱,骨痹不已,内舍于肾,肾痹而生。如《素问·四时刺逆从论篇》曰:“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明·张介宾《类经》注曰:“太阳者寒水之气也,……不足则肾气弱,故病为肾痹。”《圣济总录》曰:“肾脏虚乏,久感寒湿,因而成痹。”《症因脉治》曰:“肾痹之因,……或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水不胜火,则骨枯而髓虚,或不慎房劳,精竭血燥,则筋骨失养,腰痛不举,而肾痹之症作矣。”
  1.3 痰浊瘀血 骨痹日久,气血不足,脏腑失调,痰瘀内生;或七情过用,气滞痰瘀,痰瘀滞留于肾脉经髓,筋骨失于濡养;卫外功能低下,风寒湿热等邪气更易乘虚侵袭,并与痰瘀相夹,或停积于骨骱,或流窜于腰府,病邪内舍于其所合,发为肾痹。如清·罗美《内经博议》曰:“凡七情过用,则亦能伤脏气而为痹,不必三气入舍于其合也。……不谨而遗热阴茎以成淋,则痹聚在肾;……盖七情过用,而淫气能聚而为痹。”
   综上所述,肾痹多由骨痹日久发展而成,具体病因由多种因素所致,但总不外“虚、邪、瘀”[6]三类。即虚为肾气亏虚,邪为外邪侵袭(风寒湿热等邪),瘀为瘀血痰浊,是肾痹的三大致病因素。三者之间密切相关,或互相兼夹,互相影响。其基本病机为肾虚邪滞,不荣不通。本病病位主要在于肾脏,涉及筋骨、关节,与肝、脾、膀胱等脏腑关系密切。病性为本虚标实,标实多为寒湿、湿热、瘀血、痰浊等;本虚多为阴阳失调、脏腑亏虚,以肾虚为主。本病一般初起邪在肢体、经络,久病则深入骨骱,乃至客于肾脏,病情初起往往以邪实为主,或风寒湿、寒湿留著,或风湿热、湿热郁结;久病则正虚邪恋,肾精亏虚,甚则损及肝脾等脏,形成虚实错杂之证。
  2 诊断要点
   本病多有骨痹病史,或有反复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之病史,多素体肾虚。以脊柱或四肢骨关节疼痛,关节僵硬,屈伸或转动不利,骨重难举,关节肿胀,肢体酸胀沉重或麻木,骨质受损,甚则强直或畸形,可见“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脘腹胀满等为主要表现。以脊柱或四肢关节疼痛,關节僵硬,屈伸或转动不利,甚则强直畸形;关节肿胀,肢体酸胀沉重或麻木为诊断要点。
  3 肾痹的辨证论治
   本病辨证主要辨虚实和病邪:肾痹初起,多为风寒湿热之邪留滞于肾经,痹阻气血,以邪实为主;病久不愈,复感外邪,入于骨骱,肾气渐虚,邪气乘虚内舍于肾,致使肾虚邪恋,以肾虚为主。临床所见亦有肾气先亏,而后感受风寒湿热等邪气而成肾痹者;风寒湿热之邪长期滞留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往往血滞成瘀,湿滞成痰,形成痰瘀交阻之病变。关节肿大,多为有形之邪流注其间;湿未成痰者,多见关节周围漫肿,按之柔软,而疼痛一般不剧烈;痰瘀互结于关节,则关节肿大变形,按之较硬,肢体麻木,疼痛剧烈。肾痹以补肾祛邪为治疗原则,标实为主者,当以祛邪为主兼补肾,如清热化湿、散寒化湿、活血行瘀、化痰;本虚为主者,以滋补肝肾为主,治宜滋阴补肾、温补脾肾等。本病按“虚邪瘀”辨证可分为3候5型。   3.1 邪实候
  3.1.1 湿热痹阻证 骨节热痛、沉重、畸形;肢体转侧不能,得热痛增,腰背肌肉热痛、重着,口苦咽干,烦渴,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以骨节热痛、沉重、畸形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湿热入侵,或素体阴虚,寒湿久蕴化为湿热,痹阻肾经,热为阳邪,阳盛则热,故见骨节热痛,肢体转侧不能,得热痛增,腰背肌肉热痛、重着;热伤津液,则见烦渴,小便黄;骨痹日久,迁延不愈,骨枯髓虚,故见骨节畸形;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痹阻之象。
   治法:清热化湿,宣痹通络。
   方药:宣痹汤(《温病条辨》)加减。方中防己、滑石清热利湿;蚕砂、薏苡仁、赤小豆祛除水湿,疏利经络;连翘、栀子清热宣痹;秦艽、忍冬藤清热通络。全方共奏清热化湿、宣痹通络之功。若皮肤有红斑者,加生地黄、牡丹皮、赤芍凉血活血;关节红肿热痛较甚者,加黄柏、川牛膝、制乳香加强清热解毒、化瘀止痛之功。
  3.1.2 寒湿痹阻证 骨节冷痛、沉重,畸形;腰背肌肉冷痛、重着,痛有定处,转侧屈伸不利,昼轻夜重,遇寒痛甚,得热则减;舌淡,苔白腻,脉弦紧。以骨节冷痛、沉重、畸形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寒湿侵袭,痹阻肾经,寒为阴邪,其性凝滞,湿亦为阴邪,其性重浊黏滞,均易阻碍气机,致使气血运行不畅,故骨节及腰背肌肉关节冷痛、重着,痛有定处,转侧屈伸不利,遇寒痛甚,得热则减;夜间阴邪更盛,故昼轻夜重;骨痹日久,迁延不愈,骨枯髓虚,故见骨节畸形;舌淡,苔白腻,脉弦紧,为寒湿痹阻之象。
   治法:散寒化湿,温经通络。
   方药:乌头汤(《金匮要略》)加味。方中乌头大辛大热,温经散寒止痛作用显著;配麻黄温经散寒;白芍养血;黄芪益气,以防麻黄辛散太过,并调畅气血;白蜜解乌头之毒性。全方共奏散寒化湿、温经通络之功。若湿邪偏胜,关节漫肿者,加防己、晚蚕砂、薏苡仁祛湿通络;兼风邪,关节痛无定处者,加防风、寻骨风、威灵仙祛风胜湿。
  3.2 正虚候
  3.2.1 阴虚内热证 骨节烦痛、畸形,潮热盗汗;肌肤麻木不仁,腰膝屈伸不利,酸软无力,日久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形体消瘦,或咽干耳鸣,五心烦热,两颧潮红,或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以骨节烦痛、畸形,潮热盗汗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痹久伤阴,肾水亏虚,阴津不能充养腰府、筋骨、经络,则骨节烦痛、肌肤麻木不仁,腰膝屈伸不利,酸软无力,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肾精不足,腰脊失养,余邪深入骨骱,则尻以代踵,脊以代头,形体消瘦;阴虚则生内热,故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治法:滋阴清热,补肾壮骨。
   方药:大造丸(《女科指掌》)加减。本方以紫河车血肉有情之品大补肾精;以龟甲、熟地黄、天冬、麦冬补水以制火;黄柏直折虚火以坚阴;杜仲、怀牛膝补肾壮骨。全方共奏滋阴清热、补肾壮骨之功。若阴虚甚者,加枸杞子、女贞子加强滋阴功用;关节瘀滞疼痛者,加桑寄生、络石藤、海风藤、伸筋草活血通络;阴虚阳亢,肝风内动者,加生石决明、钩藤、牡蛎平肝潜阳;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者,加蜈蚣、全蝎、乌梢蛇等虫类药搜剔窜透,除痰浊化瘀滞。
  3.2.2 脾肾阳虚证 骨节酸痛、畸形,肢冷便溏;关节屈伸不利,或僵硬,昼轻夜重,腰膝酸软,下肢无力,腹胀纳呆,面色?白,自汗,或面浮肢肿,夜尿频数色清,男子阳痿,女子月经衍期、量少或闭经;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弦无力。以骨节酸痛、畸形,肢冷便溏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肾阳亏虚,骨髓不充,骨失所养,则骨节酸痛、畸形,关节僵硬、屈伸不利;肾主下元,腰为肾之府,肾阳不足,故见腰膝酸软,下肢无力;脾阳不足,运化失司,则腹胀纳呆;脾肾阳虚,肢体失于温煦,则肢冷便溏,面色?白;阳虚气化不利,肾关不固,故面浮肿胀,夜尿频数色清;肾阳虚衰,精血失充,故男子阳痿,女子月经衍期,量少或闭经;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弦无力,均为脾肾阳虚之象。
   治法:温补脾肾,壮骨通络。
   方药:附子独活汤(《朱氏集验方》)加减。方中制附子、肉桂、细辛、山茱萸温补脾肾之阳;黄芪、白术健脾益气;当归、川芎、丹参养血活血;怀牛膝补肾壮骨;独活、萆薢、天麻、防风祛风化湿,通經活络。全方共奏温补脾肾、壮骨通络之功。若肾阳虚衰,腰膝酸软较甚者,加杜仲、菟丝子、鹿角胶补益肾阳,强壮腰膝;面浮肢肿者,加薏苡仁、泽泻淡渗利湿;关节僵直变形,屈伸不利者,加蜈蚣、全蝎、乌梢蛇等虫类搜剔之品通络止痛。
  3.3 痰瘀候 痰瘀互阻证:骨节刺痛、肿胀、顽麻、畸形;关节僵硬,屈伸不利,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肤色紫黯,面色黯滞,或眼睑浮肿,胸闷痰多;舌质紫黯或瘀斑,苔白腻,脉弦涩。以骨节刺痛、肿胀、顽麻、畸形为本证辨证要点。
   分析:痰浊瘀血痹阻,留滞骨节,则骨节刺痛、肿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僵硬、畸形,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瘀血痹阻,气血运行不畅,故见肤色紫黯、面色黯滞;湿痰痹阻,则肢体顽麻,眼睑水肿,胸闷痰多;舌紫黯、苔白腻、脉弦涩均为痰瘀互阻之象。
   治法:活血行瘀,化痰通络。
   方药: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合二陈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方中当归、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养血化瘀;制没药、地龙、五灵脂、香附祛瘀通络,理气止痛;秦艽、羌活祛风湿,通经络;怀牛膝益肾强筋壮骨;二陈汤燥湿化痰。全方共奏活血行瘀、化痰通络之功。若皮下有结节者,加制南星、白芥子豁痰散结;痰瘀不散,甚则关节僵硬变形,疼痛甚者,加炒山甲、白花蛇、蜈蚣、全蝎等虫类药搜风通络止痛。
  4 病案举例
   患者,男,30岁,1981年12月25日初诊。以左腰、膝部持续疼痛10余年为主诉。患者10年来症状时轻时重,久治不愈。现腰不能直起,跛行,局部酸凉沉困,伴周身乏力,不能劳动。面色少华,精神欠佳。舌质红,苔黄腻,脉结代。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率77 mm·h-1。X线片示双侧骶髂关节封闭,腰椎呈竹节样改变。西医诊断: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诊断:肾痹,证属湿热闭督。治宜清热利湿,活血育阴通络。处方:忍冬藤90 g、萆薢30 g、生地黄60 g、薏苡仁30 g、香附21 g、败酱草30 g、桑枝60 g、丹参30 g。15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    1982年1月16日二诊,患者左髋部疼痛消失,腰痛也减,虽近期气候较寒冷,也未发作,仍酸楚重着,不能直起(脊以代头)。舌质红,苔微黄,脉结代。上方加桑寄生30 g,15剂。
   1982年2月15日三诊,患者诸症大减,但脊柱仍有沉困感,仰卧则痛,轻微活动舒适,活动过度则痛增,两下肢沉重,负重力差。舌质、舌苔同前,偶见结脉。上方忍冬藤加至120 g,15剂。
   1982年3月6日四诊,患者腰沉酸痛又减,两下肢沉重也有减,腿较前有力,但腰仍有强硬感。舌脉同上,上方加威灵仙30 g,10剂。
   1982年4月6日五诊,患者腰部强硬较前减轻,已能直立行走,脊柱两侧于活动过度时有痛感,有时波及到骶髂关节部。舌、脉正常。改服痹证丸,每次80粒,每日3次,连服10 d。
   1982年4月16日六诊,患者不劳累时腰背无不适,劳累后仍难以直腰。舌、脉正常。继服痹证丸,用法同前。
   1982年4月22日七诊,患者腰已能挺直,精神较佳,面色有华。前天又因过度劳累,左髋部及腰部稍有痛感。继服痹证丸20 d,用法同前。
   按语:本案西医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中医诊断为肾痹,为邪实候湿热痹阻证,故治宜清热化湿、活血通络。方用忍冬藤、萆薢、薏苡仁、败酱草、桑枝清热利湿;香附、丹参活血通络;生地黄既清热祛邪,又滋养阴血扶正,如增水行舟,使阴血自然流动,而痹行矣。同时生地黄又可填骨髓,长肌肉,使骨髓满,阴血足,正气复而痹自除[7]。综上所述,本方以清热利湿为主祛湿热之邪(邪),同时活血通络祛瘀血(瘀),兼顾扶正以滋补阴虚(虚)。根据“虚邪瘀”病因病机制定本方,方药对证,故临床收到佳效。
  5 肾痹的预防与护理
   注意防寒、防潮,避免寒湿之邪侵犯人体,积极治疗。劳动时汗出勿当受风凉,不可乘身热汗出便入冷水洗浴,里衣汗湿之后应及时换洗。在感受外邪之后,应积极彻底治疗,防止病邪内传,病情较重或出现全身症状者,应卧床休息。劳逸结合,节制房事,起居作息要有规律。避免过于负重或闪挫或劳伤,注意保护腰脊,根据具体情况积极参加体育运动,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御外邪能力[8]。
  6 肾痹的转归预后
   肾痹初起,由于病邪轻浅,正气尚未大虚,及时治疗,预后尚好。若病情迁延,或失治误治,久痹内舍入肾,甚则出现“尻以代踵,脊以代头”,预后多不良。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曰:“病本于肾,太溪绝,死不治。”
  7 结 语
   肾痹是按五脏组织分类的痹病,为五脏痹之一。肾痹病位主要在肾脏,涉及筋骨关节,与肝、脾、膀胱等脏腑关系密切。肾痹多由骨痹不已,复感外邪,深侵入肾所致,但总不外“虚、邪、瘀”三类。治疗以“虚邪瘀”为纲进行辨证,以补肾祛邪为治疗原则。正虚候以扶正补肾为主,治宜滋阴补肾、温补脾肾;邪实候以祛邪为主,治宜散寒化湿、清热化湿;痰瘀候以通络为主,治宜活血化瘀、祛痰通络。疾病初起,不难治愈;但若施治不当,或迁延不愈,内深入肾,出现肢体关节畸形者,则预后较差。因此,本病应当早期及时、积极治疗,以防病邪深入,准确辨证,对症用药,尽快控制病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满意,刘红艳,陈传榜,等.骨痹的证治[J].风湿病与关节炎,2020,9(12):53-56.
  [2] 李滿意,娄玉钤.肾痹的源流及相关历史文献复习[J].风湿病与关节炎 2015,4(5):56-64.
  [3] 李满意,娄玉钤.五脏痹的源流[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5):36-42.
  [4] 娄玉钤,李满意.风湿病的二级病名及其相互关系探讨[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3,2(12):53-57,64.
  [5] 娄玉钤.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41-146.
  [6] 娄玉钤,娄高峰,娄多峰,等.基于“虚邪瘀”理论的风湿病学科体系建立及相关研究[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2,1(1):10-15.
  [7] 娄高峰,娄玉钤.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M].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1994:202-203.
  [8] 路志正,焦树德.实用中医风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431-439.
  收稿日期:2021-02-25;修回日期:2021-03-22
  基金项目:河南省中医药科学研究专项课题(20-21ZY3042)
  作者单位:1.河南风湿病医院,河南风湿病研究所,河南 郑州 450045;2.郑州市中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3.郑州市骨科医院,河南 郑州 450052
  通信作者:李满意 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花园口18号,limanyi.2006@163.com,13525505645
其他文献
川菜作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不同文化群体、亚文化群体在接受传播时,都会产生不同的认知和解码。川菜跨文化传播设计,重要的是消除传播障碍、
餐饮作为旅游六要素之一,是游客满意度的重要因素,也是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的重要手段。团队游客的餐饮满意度,对旅游城市的口碑影响较大。因此,研究团队游客餐饮满意度对提升
【摘 要】目的:基于古今醫案云平台V2.3.4软件,探讨国医大师刘尚义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用药规律及特点。方法:筛选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6月1日就诊于贵州省中医院国医堂刘尚义教授门诊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信息,采用数据挖掘分析模块,分析刘尚义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用药规律及特点。结果:共录入医案262例,处方262首,涉及中药158味,使用频次前5位中药为胆南星、白芥子、威灵仙、
目的:探讨"5A"模式管理痛风性关节炎的效果。方法:对100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进行评估(Access)、劝告(Advise),并进行相关信息登记,按患者是否接受Advise,分为试验组(接受Advis
肉芽肿性多血管炎(granulomatosis with poly angiitis,GPA)既往在临床上被称为韦格纳肉芽肿(Wegeners granulomatosis,WG),属于免疫介导的坏死性肉芽肿性血管炎,对患者的上
中医对痛风的认识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朱丹溪首次提出了"痛风"这一病名。痛风发作时痛如虎噬,且反复发作,经久难愈。金明秀教授认为,痛风性关节炎为本虚标实之证,即肝脾肾
Poncet综合征(Poncet syndrome)又称结核风湿症,也称结核变态反应性关节炎或结核性过敏性关节炎,是一种公认的存在关节外结核的反应性关节炎。目前,即使在结核病高发国家,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