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总体评价
2008年地理高考虽然尘埃落定,它给笔者带来的思绪却久久不能平静。再一次地理高考成功惊喜的背后隐藏着多少真真切切而又不堪回首的故事。但长期负重奋进呕心沥血的比拼足以让人刻骨铭心。掩卷遐思感触良多。可谓“观之新颖,读之亲切,闻之纯香,品之绵长”。
回味之余,我们不难形成一个共识:2008年广东高考地理试卷总的特点是理性回归、凸显课改、推陈出新。它以地理图表作为载体,选取具有明显地理特性的鲜活素材为背景,将地理各部分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突出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以及人地关系的主旋律。试题稳中求变,难易搭配比例适当,多数容易切人,较好地突出基础与主干知识的考查,但又不落窠臼、思辨灵活,彰显能力立意的命题方向,给考生以“似曾相识”的微妙感觉。此外,试题能较好地将自然与人文、综合与区域、热点与重点科学整合,紧扣《中学地理新课标》与《地理科考试大纲的说明>命题。这样,一方面稳定的题型与风格能让学生按常规思维从容作答抓住主体;另一方面注重地理空间思维与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又能将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进行有效区分,进而达到既有利于中学地理教学,又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的目的。
二、特点剖析
1 相对稳定,有所创新
(1)从试卷结构形式看。2008年广东地理高考试卷在考试形式、题型题量、编排组合方面基本保持不变,形成单选题(20题40分),双选题(10题30分),综合题(6题80分)三种固定题型题量与分值配置。与2007年试题相比选择题中群组题比重适当削减,综合题分值分布有改变,区域发展成为主心骨,全卷阅读材料尤其是表格材料有所减少(减少了4个表格)。
(2)从试卷思想内容看:2008年广东地理高考试卷具体表现如下:一是指导思想稳定。遵循以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能力立意学科素养为核心,重点考查学生对中学地理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试卷充分体现了学科的地理个性。也实现了命题以新课标为本,依照考纲跳出教材的庄严承诺。对待热点问题能从地理特有的视角冷静处理,做到既不回避又不热捧,如北京奥运、能源危机、粮食问题等均有涉及,而新近发生的汶川地震并未立竿见影。为体现地理教学的实践性,许多试题贴近生活,强调学以致用,如民居建设、北京旅游等。为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一如既往地安排有探究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地理学科逻辑思维的过程与能力。今年的问题研究锁定为“雾的分类比较”。二是知识结构稳定。中学地理中各大知识板块相对平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大体平分秋色交错分布,选修地理一成不变,应试知识点多、面广、分值比例协调。区域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依然是综合题中的重点。往年以图表为载体将中国地理分区与世界地理分区各考一题,今年的地理试题则明显加大了中国区域的比重。
2 注重基础,突出主干
2008年广东地理高考试题均在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题目容量大且知识覆盖面广。试卷特别重视学生地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如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基本技能有常见的地理图表的判读和识别、分析与综合,不同类型地理数据、图表资料之间的转换,各种地理信息的获取加工与表达,试题信息与知识资源有机结合以及地理技能的综合运用等无一不是地理基础的呈现。
主干知识主要考查地理脉络与骨架,突出主体知识板块。试题选材均围绕中学地理的核心内容设计,以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为出发点,考查学生对主干内容的识记、理解和应用能力。2008年广东地理高考试题在去年考试内容的基础上依然突出基础与主干知识。自然地理部分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如第8、9、10、11、12题;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如第3、5题考查地质作用,第7、14、26题考查气候相关的知识,第6题考查水循环;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第2、18题考查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运输的影响。人文地理部分主要考查: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如第4、19、21、24、25题重点考查工业与交通;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如第13、16、20题。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主要考查:产业转移、流域开发、区域农业、工业、能源等知识,如第23、27、28、31、32、33题。可见主干知识地理原理规律的考查比比皆是。如此操作有利于考生面对基础试题保持良好心态,考出理想水平。同时告诫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要获得地理高考高分,就必须脚踏实地抓好基础主干与重点知识的学习。否则,就可能承担空中楼阁的危险。
3 能力立意,体现课改
2008年广东地理高考试卷注重考核考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与综合沄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强。能力与素质是课改的灵魂,从新课改的角度看:本试卷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反映了地理学科标准的整体要求,突出考查学生科学人文素养与创新意识,注重时代性、实践性,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具体内涵如下:其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全卷图表数量众多,共有25幅地图3个表格,图表多以组合形式呈现,如第31题分析世界能源开发,运用了“世界各地区化石能源消费结构图”、“主要国家经济水平与能源消费关系图”、“部分国家石油生产与消费地理分布图”;第34题则是通过“两图一表”的组合再现材料诱导分析中国三大经济地带的产业结构。其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如第3题重点考查常见的外力作用与地貌类型尤其是物理风化;第5题意在考查等高线图与沙丘地貌。其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如第12题有关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对河流两岸侵蚀规律的考查;第32题(4)“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和不利因素”便是对农业区位的检测。其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关注终身发展的能力。如第35题就继承了近年地理试题的传统,提供材料引导学生运用探究法分析雾的基本特征与分类,这是超越教材拓展知识的有意尝试。其五,结合生活实际,体现时代气息,考查学以致用的能力。如2008年地理综合题中考到的“能源问题”、“粮食问题”、“珠江流域开发问题”等,一是相对多的试题内容取之于生活,大量新资料与多种呈现方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二是利用地理原理对人类关注的现实问题进行地理分析与判断。三是部分试题中开放性答题要求的实施,皆有利于鼓励考生创造性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总之,今年的试卷恰好贯彻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为中学地理新课标的落实注入了活力。这样,考生就会深切感受到地理学习的真功夫不仅在于课内,而且在于课外,可见平时新课改强调的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多么重要。
4 难度加大,组题不严
从试卷难度系数看,2008年广东地理高考整体情况较好,广东省全卷平均89分,难度有明显增加(佛山市地理高考平均92.7分),由去年文科X科中平均105分排列第一名降为今年的第二名。相比之下,地理在高考中的优势便不复存在了。与2007年比较的结果是选择题与综合题难度均有加大,其试题难度差异表现如下。
从试题组合情况看,难免有美中不足之处,在此提出与同行商榷,权当抛砖引玉。第一,个别考点过分强调分值偏高,形式俗套,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这一考点今年设计了第8、9、10、11、12五道选择题,并且象往年一样平淡而集中地呈现;第二,个别试题或许存在过细过偏之嫌,如第6题考查地表水下渗的有利条件,第14题分析全球毛毛雨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区,第24题中D选项关于“查亚峰”雪线等自然特征的描述,这些问题都是对一般学生原有知识储备的挑战;第三,个别地理问题的设置与组合不够严密科学,第33题组题相对松散,(1)、(2)与(3)、(4)之间缺乏逻辑联系,跳跃性较大。此外,第34题(3)、(4)题开放性答案与评分标准的确定也存在商榷之处。
2008年地理高考虽然尘埃落定,它给笔者带来的思绪却久久不能平静。再一次地理高考成功惊喜的背后隐藏着多少真真切切而又不堪回首的故事。但长期负重奋进呕心沥血的比拼足以让人刻骨铭心。掩卷遐思感触良多。可谓“观之新颖,读之亲切,闻之纯香,品之绵长”。
回味之余,我们不难形成一个共识:2008年广东高考地理试卷总的特点是理性回归、凸显课改、推陈出新。它以地理图表作为载体,选取具有明显地理特性的鲜活素材为背景,将地理各部分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突出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以及人地关系的主旋律。试题稳中求变,难易搭配比例适当,多数容易切人,较好地突出基础与主干知识的考查,但又不落窠臼、思辨灵活,彰显能力立意的命题方向,给考生以“似曾相识”的微妙感觉。此外,试题能较好地将自然与人文、综合与区域、热点与重点科学整合,紧扣《中学地理新课标》与《地理科考试大纲的说明>命题。这样,一方面稳定的题型与风格能让学生按常规思维从容作答抓住主体;另一方面注重地理空间思维与综合分析能力的考查,又能将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进行有效区分,进而达到既有利于中学地理教学,又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的目的。
二、特点剖析
1 相对稳定,有所创新
(1)从试卷结构形式看。2008年广东地理高考试卷在考试形式、题型题量、编排组合方面基本保持不变,形成单选题(20题40分),双选题(10题30分),综合题(6题80分)三种固定题型题量与分值配置。与2007年试题相比选择题中群组题比重适当削减,综合题分值分布有改变,区域发展成为主心骨,全卷阅读材料尤其是表格材料有所减少(减少了4个表格)。
(2)从试卷思想内容看:2008年广东地理高考试卷具体表现如下:一是指导思想稳定。遵循以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以能力立意学科素养为核心,重点考查学生对中学地理课程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试卷充分体现了学科的地理个性。也实现了命题以新课标为本,依照考纲跳出教材的庄严承诺。对待热点问题能从地理特有的视角冷静处理,做到既不回避又不热捧,如北京奥运、能源危机、粮食问题等均有涉及,而新近发生的汶川地震并未立竿见影。为体现地理教学的实践性,许多试题贴近生活,强调学以致用,如民居建设、北京旅游等。为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一如既往地安排有探究性试题,旨在考查学生地理学科逻辑思维的过程与能力。今年的问题研究锁定为“雾的分类比较”。二是知识结构稳定。中学地理中各大知识板块相对平衡,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大体平分秋色交错分布,选修地理一成不变,应试知识点多、面广、分值比例协调。区域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依然是综合题中的重点。往年以图表为载体将中国地理分区与世界地理分区各考一题,今年的地理试题则明显加大了中国区域的比重。
2 注重基础,突出主干
2008年广东地理高考试题均在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题目容量大且知识覆盖面广。试卷特别重视学生地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如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基本技能有常见的地理图表的判读和识别、分析与综合,不同类型地理数据、图表资料之间的转换,各种地理信息的获取加工与表达,试题信息与知识资源有机结合以及地理技能的综合运用等无一不是地理基础的呈现。
主干知识主要考查地理脉络与骨架,突出主体知识板块。试题选材均围绕中学地理的核心内容设计,以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为出发点,考查学生对主干内容的识记、理解和应用能力。2008年广东地理高考试题在去年考试内容的基础上依然突出基础与主干知识。自然地理部分主要考查: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如第8、9、10、11、12题;自然环境中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如第3、5题考查地质作用,第7、14、26题考查气候相关的知识,第6题考查水循环;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如第2、18题考查地表形态对聚落交通运输的影响。人文地理部分主要考查: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如第4、19、21、24、25题重点考查工业与交通;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如第13、16、20题。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主要考查:产业转移、流域开发、区域农业、工业、能源等知识,如第23、27、28、31、32、33题。可见主干知识地理原理规律的考查比比皆是。如此操作有利于考生面对基础试题保持良好心态,考出理想水平。同时告诫一个简单的道理:如果要获得地理高考高分,就必须脚踏实地抓好基础主干与重点知识的学习。否则,就可能承担空中楼阁的危险。
3 能力立意,体现课改
2008年广东地理高考试卷注重考核考生的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地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与综合沄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题目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强。能力与素质是课改的灵魂,从新课改的角度看:本试卷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反映了地理学科标准的整体要求,突出考查学生科学人文素养与创新意识,注重时代性、实践性,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具体内涵如下:其一,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全卷图表数量众多,共有25幅地图3个表格,图表多以组合形式呈现,如第31题分析世界能源开发,运用了“世界各地区化石能源消费结构图”、“主要国家经济水平与能源消费关系图”、“部分国家石油生产与消费地理分布图”;第34题则是通过“两图一表”的组合再现材料诱导分析中国三大经济地带的产业结构。其二,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与技能的能力。如第3题重点考查常见的外力作用与地貌类型尤其是物理风化;第5题意在考查等高线图与沙丘地貌。其三,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如第12题有关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对河流两岸侵蚀规律的考查;第32题(4)“从自然条件角度分析该区域农业发展的优势和不利因素”便是对农业区位的检测。其四,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关注终身发展的能力。如第35题就继承了近年地理试题的传统,提供材料引导学生运用探究法分析雾的基本特征与分类,这是超越教材拓展知识的有意尝试。其五,结合生活实际,体现时代气息,考查学以致用的能力。如2008年地理综合题中考到的“能源问题”、“粮食问题”、“珠江流域开发问题”等,一是相对多的试题内容取之于生活,大量新资料与多种呈现方式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二是利用地理原理对人类关注的现实问题进行地理分析与判断。三是部分试题中开放性答题要求的实施,皆有利于鼓励考生创造性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
总之,今年的试卷恰好贯彻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为中学地理新课标的落实注入了活力。这样,考生就会深切感受到地理学习的真功夫不仅在于课内,而且在于课外,可见平时新课改强调的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多么重要。
4 难度加大,组题不严
从试卷难度系数看,2008年广东地理高考整体情况较好,广东省全卷平均89分,难度有明显增加(佛山市地理高考平均92.7分),由去年文科X科中平均105分排列第一名降为今年的第二名。相比之下,地理在高考中的优势便不复存在了。与2007年比较的结果是选择题与综合题难度均有加大,其试题难度差异表现如下。
从试题组合情况看,难免有美中不足之处,在此提出与同行商榷,权当抛砖引玉。第一,个别考点过分强调分值偏高,形式俗套,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这一考点今年设计了第8、9、10、11、12五道选择题,并且象往年一样平淡而集中地呈现;第二,个别试题或许存在过细过偏之嫌,如第6题考查地表水下渗的有利条件,第14题分析全球毛毛雨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区,第24题中D选项关于“查亚峰”雪线等自然特征的描述,这些问题都是对一般学生原有知识储备的挑战;第三,个别地理问题的设置与组合不够严密科学,第33题组题相对松散,(1)、(2)与(3)、(4)之间缺乏逻辑联系,跳跃性较大。此外,第34题(3)、(4)题开放性答案与评分标准的确定也存在商榷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