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人口的老龄化,我国老年人口的数量正在呈现日益增长的态势,老年人骨折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每年约150 万老年骨折患者中,骨折后由于疼痛、手术及术后活动能力受限、卧床时间长及患者担心致残及医疗费用,极易产生抑郁、焦虑情绪。且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且具有长期性、反复性,给老年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老年人由于衰老进程所致的生理、心理及社会角色的变化而出现认知行为等方面的变化更加突出,易产生心理障碍。老年病人心理异常的危险程度往往大于骨折本身,如只重视对患者的躯体治疗及常规护理,忽视其心理治疗,会影响患者的康复甚至造成不良后果,因此需要更多的生理、心理健康教育。
l影响心理健康的常见因素
1.1 紧张、恐惧:人体在遭遇意外创伤后,可产生应激反应,一方面,应激反应是一切生命为了生存和有利于机体作好应付特殊环境的准备,另一方面,应激反应过强也可使机体肾上腺索交感神经系统发生紊乱,可引起机体损害,导致疾病,应激会影响人体的身心健康。
1.2 疼痛:疼痛是动物安全和生存的需要,可以保证机体在许多情况下及时避开伤害和发现病痛。但疼痛可引起各系统的功能紊乱,如心慌、血压升高、呼吸急促、出汗、血糖升高等,重者则血压下降、休克。
1.3 认识不足:一些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容易误解,使患者无所适从。另一些老年人,文化程度虽高,但认识片面偏执。还有一些患者,对骨折情况认识不足,一时不能适应。
1.4 功能残疾:四肢或关节骨折对功能多少都有影响,患者担心以后功能残疾,影响工作、家庭生活和社交活动等,致情绪低落,康复信心下降,主动配合治疗的积极性低。
1.5 经济困难:老年人的经济来源缺乏独立可靠的保障,城市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一般都低于在职人员,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靠自己的劳动和儿女供给,加上医疗费用的逐渐上升,直接影响了老年人的营养、生活条件和医疗卫生服务的享受,从而影响身心健康。
1.6康复期生活的担忧:城市化进展加上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独居老人增多,又不想麻烦子女,老年人骨折后十分担心日后生活。
2老年骨折患者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表现
创伤骨折病人绝大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状态 按其心理活动发展的不同可分为四期:情绪崩溃期、紧张焦虑期、心理顺从期和心理压力期。
2. 1恐惧心理
恐惧是患者特有的心理状态,在骨折创伤以后显得较为突出[1]。患者多由于不慎创伤或车祸等意外原因造成,突然从行动自如到卧床不起,从健康人到患者的角色转变,以及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等一系列原因,都易使患者产生对疾病、死亡的紧张恐惧心理。另外,陌生的医疗环境,害怕骨折后肢体缩短或残疾,将来生活不能自理,加重家庭负担;骨折引起的剧痛常使患者难以忍受,心理状态不好时能引起局部血管收缩或扩张产生疼痛,对手术产生恐惧,甚至拒绝手术,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老年人对孤独、疼痛、伤残、死亡、亲属嫌弃的忧虑,思想波动大,容易产生抑郁、愤怒、对外界冷漠等异常心理反应,所以常不愿与医护人员合作的行为,给治疗和护理带来困难。
2.2 焦虑心理
有些老年骨折如髋部骨折,由于病程较长,不能在短时间内下地行走,自我实现的需要受到抑制,意志消沉,极易出现焦虑、急躁、易怒等。此外,生活不能自理、骨折处的疼痛、住院时间长、药费多、疗效不明显,加之医院内生活单调使患者感到无聊,觉得时间过得很慢,产生焦急、焦虑心理等。
2.3 伤感自怜心理
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时认识不足,或预后不佳时,以后不能像骨折前行动自如,需要在别人帮助下生活,自尊心受挫,往往表现出自卑、自怜的情绪。有时无缘无故地大发脾气,或向医护人员和家属发泄内心的怨恨。
2.4 喜怒无常心理
老年人心理状态不稳,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面部表情喜怒无常,有时阴云密布,有时雨过天晴;有时情感脆弱、幼稚,耍小孩子脾气,遇到不顺心的小事而哭泣;有时却以长者自居,因某处照顾不周而大发脾气,训斥他人。
2.5 孤独无助心理
老年人因体力和脑力劳动减少,社会活动范围变窄,加之生活方式刻板,看问题固执己见,结果使自己陷入狭小的以我为中心的闭塞世界中,很难用开阔的视野去观察事物。加之对现状不满,家庭矛盾冲突以及对疾病、死亡恐惧等多种重叠刺激,患者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影响康复。对生活期待较高的老年人,尤其对独自生活在社区的老年人来说,自主功能丧失使患者的自尊心受到挫伤,无望感加重,对其生活质量有相当有害的影响,丧失了生活信心,其中80%老年人宁愿选择死亡而不愿意经历自主功能丧失而余生需要他人照顾的生活方式[2]。患者年龄较大,对新的医疗知识了解甚少,遇到新的治疗方法时害怕把自己当作试验品,内心缺乏安全感,依赖心理比较强烈,需要家人的更多关心和照顾。
2.6 健忘
老年人智力水平下降,常出现健忘,经常忘记吃药,刚刚做过的事情就忘记了,健忘使老年人经常怀念过去,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2.7 自责感
老年人骨折后不但不能为子女做家务带孩子,反而让百忙的子女照顾自己,心理常常自责,认为是多余的人。
3老年骨折患者的心理干预
对老年骨折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性干预,是在常规的医药及手术治疗以外附加的一种非常需要的方法。有研究表明[3],心理干预能够有效地帮助病人适应疾病,改善情绪,提高生活质量。个体和小组形式的心理治疗,能够有效地降低抑郁、焦虑、疲乏、疼痛等不良情绪和躯体症状。目前有一种趋势,尤其是发达国家,将心理干预作为整体医疗的一部分,与传统治疗方法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辅助和增强传统治疗方法的效果,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心理干预从术前即应开始进行,针对患者对于手术的抑郁、恐惧心理,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让患者较为确切地了解此类手术的一般流程及成功率。在与患者进行交流的时候多使用安慰性语言,并且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引导患者纠正错误观念,改善因手术而产生的不良情绪[4]。而术后健康教育多从术后患者的身体状态、心理因素等方面入手,通过心理疏导、放松疗法、兴趣培养、催眠暗示等心理治疗指导患者加强自我情绪控制,保持乐观情绪,消除不良心理因素。根据老年骨折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行为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提高患者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具体干预方法有以下几种。
3.1 支持疗法
焦虑、抑郁、退缩、自卑、绝望等负性情绪,对疾病的进程及康复都有一定的影响,合理地采用劝导、启发、鼓励、同情、支持、评理、说服、消除疑虑等交谈方法,帮助来访者认识问题、改善心境、提高信心,从而促进心身康复过程。支持疗法的目的是加强精神活动的防御能力,促使患者更快更好地适应环境,利用各种条件,最大限度地调动患者的主动积极性,使其由消极被动转变为积极主动。鼓励患者参加力所能及的各项社会活动,消除孤独感和自卑感,提高自我社会价值。
3.2集体心理干预
内容包括编制有关骨折的医疗保健知识、自我放松方法等科普材料,定期更换;定期举办患者座谈对抗疾病的经验和体会。采集集体心理治疗患者的全部资料后,要进行整理、归纳、分析、找出普遍存在的带有共性的问题,对病人共存的心理问题,进行集中讲解,特别是关于疾病的治疗、康复、保健等知识,使病人了解疾病的治疗程序,常与病人及家属交流沟通,告知家属及朋友多關心病人,爱护病人,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态,消除病人悲伤、恐惧、孤独的不良心理因素,鼓励病人术后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日常活动,树立自食其力的观念[5]。还要进行分级讨论,让患者交流各自的经验和体会,治疗者要注意观察讨论中患者仍存在的疑问及顾虑,了解其建议和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要个性化 对肢体伤残病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个性化,要先了解掌握病人的个性特征,对乐观、积极人格特征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可直接切入主题,给予他们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建议与指导教育时,要首先稳定他们的情绪,这类病人心理波动大,极易反复,要多沟通,多关怀,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并根据病人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教育。并观察患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利用患者之问相互启发暗示作用,请曾经接受治疗的,康复较好的比较有影响的患者参加讨论。
3.3暗示疗法
暗示疗法是一种古老的常用心理治疗方法。暗示对人体生理活动、心理及行为状态,都会发生深刻的影响。消极的暗示能够使人患病,积极的暗示能够使个体的心理、行为及生理机能得到改善,增强对疾病的痊愈和康复的信心,达到治疗的目的,从而成为一种治疗方法。暗示疗法是利用言语、动作或其他方式,也可以结合其他治疗方法,使被治疗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积极暗示的影响,从而不加主观意志地接受心理医生的某种观点、信念、态度或指令,以解除其心理上的压力和负担,实现消除疾病症状或加强某种治疗方法效果的目的。暗示治疗的具体方法很多,临床常用的有言语暗示、药物暗示、手术暗示、情境暗示等。此外,医生对患者的鼓励、安慰、解释、保证等也都有暗示的成分。
3.4正确地应用心理保健的技术
心理保健技术是一些心理防卫的措施,其原理是通过主体积极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借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情感和人格免受伤害,获得心理平衡,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常用的心理保健技术有以下4种:(1)
转移作用。将注意力由疾病转移到使人快乐的事物上去,调节心绪。通过亲友们的善意安慰、开导,使患者将注意力适当转移到其他积极方面上,使自身的痛苦得到解脱。(2)宣泄作用。将心中积压的悲哀、通过谈心甚至适当发脾气等方式,及时将工作、生活、交际中的各种疑虑、苦恼、悲伤等及时发泄出来,使心理保持轻松、平静、安宁的健康状态。(3)退化作用。对于无法实现的目标,达不到的欲望,徒劳无益的行动应及时停止,撤退,回到适当的位置上去。需要当事人正确分析主客观条件,及时淡化自己的取得较高职务的欲望,降低期望值,妥善地找到自身的角色位置,使心理保持平衡。(4)升华作用。把一些较低级的需要上升为高尚的目标,抛开杂念与烦恼,心理免受挫折,保持健康状态。
3.5对患者家属和密切接触者进行心理辅导
主要采用支持疗法和认知疗法,家属和密切接触者的积极态度和行为可以为患者提供有力的情感支持,使患者心理上得到安慰,积极配合治疗。亲人的关爱是病人最有效的心理支持 肢体伤残病人最需要的是家庭亲人的关爱,这种关爱能燃起他们对生命的珍惜,对生活的热爱,使他们能尽快的从逆境中走出来,对身心的康复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进程中,不可忽视对病人家人的交流沟通,关注家属对病人心理的影响,共同开导病人,积极面对现实,树立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念。
总之,老年骨折的潜在患者数量巨大,既给患者本身造成了身心痛苦,又给社会及家庭予沉重的护理负担。如何解除因此而带来的心理疾患是值得探索的课题。心理干预是疾病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体现了生物、心理、社会这一现代医学模式。心理干预意在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解除不良情绪,积极配合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老年患者的心理干预应结合老年人的心理特点,贯彻于治疗始终。
参考文献:
[1] 邵延婷.老年髋部骨折及并发症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5):452.
[2] Salkeld G,Cameron ID,Cumming RG,et a.l Quality of life related to fear of falling and hip fracture in older women:a time trade off study.BM J,2000,320(7231):341-346.
[3]McLachlan SA,Allenby A,Matthews J,Wirth A,Kissane D,Bishop M,Beresford J,Zalcberg J.Randomized trial of coordinated 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s based on patient self-assessments versus standard care to improve the psychosocial functioning of patients with cancer.J Clin Oncol. 2001,19(2):4117-4125.
[4] 王薇,邊国伶,程江婷.术前疼痛宣教对神经外科显微血管减压术后患者头痛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3):27.
[5]李良茹. 社会发展对自我护理的需求〔J〕. 中华护理杂志,1997,32(1):49 -50
l影响心理健康的常见因素
1.1 紧张、恐惧:人体在遭遇意外创伤后,可产生应激反应,一方面,应激反应是一切生命为了生存和有利于机体作好应付特殊环境的准备,另一方面,应激反应过强也可使机体肾上腺索交感神经系统发生紊乱,可引起机体损害,导致疾病,应激会影响人体的身心健康。
1.2 疼痛:疼痛是动物安全和生存的需要,可以保证机体在许多情况下及时避开伤害和发现病痛。但疼痛可引起各系统的功能紊乱,如心慌、血压升高、呼吸急促、出汗、血糖升高等,重者则血压下降、休克。
1.3 认识不足:一些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容易误解,使患者无所适从。另一些老年人,文化程度虽高,但认识片面偏执。还有一些患者,对骨折情况认识不足,一时不能适应。
1.4 功能残疾:四肢或关节骨折对功能多少都有影响,患者担心以后功能残疾,影响工作、家庭生活和社交活动等,致情绪低落,康复信心下降,主动配合治疗的积极性低。
1.5 经济困难:老年人的经济来源缺乏独立可靠的保障,城市老年人的经济收入一般都低于在职人员,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靠自己的劳动和儿女供给,加上医疗费用的逐渐上升,直接影响了老年人的营养、生活条件和医疗卫生服务的享受,从而影响身心健康。
1.6康复期生活的担忧:城市化进展加上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独居老人增多,又不想麻烦子女,老年人骨折后十分担心日后生活。
2老年骨折患者心理健康问题及其表现
创伤骨折病人绝大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状态 按其心理活动发展的不同可分为四期:情绪崩溃期、紧张焦虑期、心理顺从期和心理压力期。
2. 1恐惧心理
恐惧是患者特有的心理状态,在骨折创伤以后显得较为突出[1]。患者多由于不慎创伤或车祸等意外原因造成,突然从行动自如到卧床不起,从健康人到患者的角色转变,以及对疾病缺乏正确认识等一系列原因,都易使患者产生对疾病、死亡的紧张恐惧心理。另外,陌生的医疗环境,害怕骨折后肢体缩短或残疾,将来生活不能自理,加重家庭负担;骨折引起的剧痛常使患者难以忍受,心理状态不好时能引起局部血管收缩或扩张产生疼痛,对手术产生恐惧,甚至拒绝手术,容易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老年人对孤独、疼痛、伤残、死亡、亲属嫌弃的忧虑,思想波动大,容易产生抑郁、愤怒、对外界冷漠等异常心理反应,所以常不愿与医护人员合作的行为,给治疗和护理带来困难。
2.2 焦虑心理
有些老年骨折如髋部骨折,由于病程较长,不能在短时间内下地行走,自我实现的需要受到抑制,意志消沉,极易出现焦虑、急躁、易怒等。此外,生活不能自理、骨折处的疼痛、住院时间长、药费多、疗效不明显,加之医院内生活单调使患者感到无聊,觉得时间过得很慢,产生焦急、焦虑心理等。
2.3 伤感自怜心理
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有时认识不足,或预后不佳时,以后不能像骨折前行动自如,需要在别人帮助下生活,自尊心受挫,往往表现出自卑、自怜的情绪。有时无缘无故地大发脾气,或向医护人员和家属发泄内心的怨恨。
2.4 喜怒无常心理
老年人心理状态不稳,易受外部因素的影响,面部表情喜怒无常,有时阴云密布,有时雨过天晴;有时情感脆弱、幼稚,耍小孩子脾气,遇到不顺心的小事而哭泣;有时却以长者自居,因某处照顾不周而大发脾气,训斥他人。
2.5 孤独无助心理
老年人因体力和脑力劳动减少,社会活动范围变窄,加之生活方式刻板,看问题固执己见,结果使自己陷入狭小的以我为中心的闭塞世界中,很难用开阔的视野去观察事物。加之对现状不满,家庭矛盾冲突以及对疾病、死亡恐惧等多种重叠刺激,患者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影响康复。对生活期待较高的老年人,尤其对独自生活在社区的老年人来说,自主功能丧失使患者的自尊心受到挫伤,无望感加重,对其生活质量有相当有害的影响,丧失了生活信心,其中80%老年人宁愿选择死亡而不愿意经历自主功能丧失而余生需要他人照顾的生活方式[2]。患者年龄较大,对新的医疗知识了解甚少,遇到新的治疗方法时害怕把自己当作试验品,内心缺乏安全感,依赖心理比较强烈,需要家人的更多关心和照顾。
2.6 健忘
老年人智力水平下降,常出现健忘,经常忘记吃药,刚刚做过的事情就忘记了,健忘使老年人经常怀念过去,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2.7 自责感
老年人骨折后不但不能为子女做家务带孩子,反而让百忙的子女照顾自己,心理常常自责,认为是多余的人。
3老年骨折患者的心理干预
对老年骨折患者进行心理治疗性干预,是在常规的医药及手术治疗以外附加的一种非常需要的方法。有研究表明[3],心理干预能够有效地帮助病人适应疾病,改善情绪,提高生活质量。个体和小组形式的心理治疗,能够有效地降低抑郁、焦虑、疲乏、疼痛等不良情绪和躯体症状。目前有一种趋势,尤其是发达国家,将心理干预作为整体医疗的一部分,与传统治疗方法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辅助和增强传统治疗方法的效果,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心理干预从术前即应开始进行,针对患者对于手术的抑郁、恐惧心理,进行相关知识的讲解,让患者较为确切地了解此类手术的一般流程及成功率。在与患者进行交流的时候多使用安慰性语言,并且在健康教育过程中,引导患者纠正错误观念,改善因手术而产生的不良情绪[4]。而术后健康教育多从术后患者的身体状态、心理因素等方面入手,通过心理疏导、放松疗法、兴趣培养、催眠暗示等心理治疗指导患者加强自我情绪控制,保持乐观情绪,消除不良心理因素。根据老年骨折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行为特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提高患者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具体干预方法有以下几种。
3.1 支持疗法
焦虑、抑郁、退缩、自卑、绝望等负性情绪,对疾病的进程及康复都有一定的影响,合理地采用劝导、启发、鼓励、同情、支持、评理、说服、消除疑虑等交谈方法,帮助来访者认识问题、改善心境、提高信心,从而促进心身康复过程。支持疗法的目的是加强精神活动的防御能力,促使患者更快更好地适应环境,利用各种条件,最大限度地调动患者的主动积极性,使其由消极被动转变为积极主动。鼓励患者参加力所能及的各项社会活动,消除孤独感和自卑感,提高自我社会价值。
3.2集体心理干预
内容包括编制有关骨折的医疗保健知识、自我放松方法等科普材料,定期更换;定期举办患者座谈对抗疾病的经验和体会。采集集体心理治疗患者的全部资料后,要进行整理、归纳、分析、找出普遍存在的带有共性的问题,对病人共存的心理问题,进行集中讲解,特别是关于疾病的治疗、康复、保健等知识,使病人了解疾病的治疗程序,常与病人及家属交流沟通,告知家属及朋友多關心病人,爱护病人,使病人保持良好的心态,消除病人悲伤、恐惧、孤独的不良心理因素,鼓励病人术后积极参与力所能及的日常活动,树立自食其力的观念[5]。还要进行分级讨论,让患者交流各自的经验和体会,治疗者要注意观察讨论中患者仍存在的疑问及顾虑,了解其建议和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要个性化 对肢体伤残病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个性化,要先了解掌握病人的个性特征,对乐观、积极人格特征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可直接切入主题,给予他们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建议与指导教育时,要首先稳定他们的情绪,这类病人心理波动大,极易反复,要多沟通,多关怀,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要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并根据病人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教育。并观察患者之间的相互影响。利用患者之问相互启发暗示作用,请曾经接受治疗的,康复较好的比较有影响的患者参加讨论。
3.3暗示疗法
暗示疗法是一种古老的常用心理治疗方法。暗示对人体生理活动、心理及行为状态,都会发生深刻的影响。消极的暗示能够使人患病,积极的暗示能够使个体的心理、行为及生理机能得到改善,增强对疾病的痊愈和康复的信心,达到治疗的目的,从而成为一种治疗方法。暗示疗法是利用言语、动作或其他方式,也可以结合其他治疗方法,使被治疗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积极暗示的影响,从而不加主观意志地接受心理医生的某种观点、信念、态度或指令,以解除其心理上的压力和负担,实现消除疾病症状或加强某种治疗方法效果的目的。暗示治疗的具体方法很多,临床常用的有言语暗示、药物暗示、手术暗示、情境暗示等。此外,医生对患者的鼓励、安慰、解释、保证等也都有暗示的成分。
3.4正确地应用心理保健的技术
心理保健技术是一些心理防卫的措施,其原理是通过主体积极地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借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情感和人格免受伤害,获得心理平衡,更好地适应周围环境。常用的心理保健技术有以下4种:(1)
转移作用。将注意力由疾病转移到使人快乐的事物上去,调节心绪。通过亲友们的善意安慰、开导,使患者将注意力适当转移到其他积极方面上,使自身的痛苦得到解脱。(2)宣泄作用。将心中积压的悲哀、通过谈心甚至适当发脾气等方式,及时将工作、生活、交际中的各种疑虑、苦恼、悲伤等及时发泄出来,使心理保持轻松、平静、安宁的健康状态。(3)退化作用。对于无法实现的目标,达不到的欲望,徒劳无益的行动应及时停止,撤退,回到适当的位置上去。需要当事人正确分析主客观条件,及时淡化自己的取得较高职务的欲望,降低期望值,妥善地找到自身的角色位置,使心理保持平衡。(4)升华作用。把一些较低级的需要上升为高尚的目标,抛开杂念与烦恼,心理免受挫折,保持健康状态。
3.5对患者家属和密切接触者进行心理辅导
主要采用支持疗法和认知疗法,家属和密切接触者的积极态度和行为可以为患者提供有力的情感支持,使患者心理上得到安慰,积极配合治疗。亲人的关爱是病人最有效的心理支持 肢体伤残病人最需要的是家庭亲人的关爱,这种关爱能燃起他们对生命的珍惜,对生活的热爱,使他们能尽快的从逆境中走出来,对身心的康复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进程中,不可忽视对病人家人的交流沟通,关注家属对病人心理的影响,共同开导病人,积极面对现实,树立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念。
总之,老年骨折的潜在患者数量巨大,既给患者本身造成了身心痛苦,又给社会及家庭予沉重的护理负担。如何解除因此而带来的心理疾患是值得探索的课题。心理干预是疾病治疗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体现了生物、心理、社会这一现代医学模式。心理干预意在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解除不良情绪,积极配合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老年患者的心理干预应结合老年人的心理特点,贯彻于治疗始终。
参考文献:
[1] 邵延婷.老年髋部骨折及并发症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5):452.
[2] Salkeld G,Cameron ID,Cumming RG,et a.l Quality of life related to fear of falling and hip fracture in older women:a time trade off study.BM J,2000,320(7231):341-346.
[3]McLachlan SA,Allenby A,Matthews J,Wirth A,Kissane D,Bishop M,Beresford J,Zalcberg J.Randomized trial of coordinated psychosocial interventions based on patient self-assessments versus standard care to improve the psychosocial functioning of patients with cancer.J Clin Oncol. 2001,19(2):4117-4125.
[4] 王薇,邊国伶,程江婷.术前疼痛宣教对神经外科显微血管减压术后患者头痛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3):27.
[5]李良茹. 社会发展对自我护理的需求〔J〕. 中华护理杂志,1997,32(1):49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