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社会子系统各个方面的和谐,而校园的和谐主要就是课堂和谐的实现。和谐课堂具备五个要素: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和谐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和谐的教学节奏、和谐的时间安排、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的理想就是建设和谐课堂,为此教师必须做到:密切师生感情、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艺术,并正确处理课堂不和谐行为。
关键词:和谐;和谐社会;和谐课堂
2006年十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主要任务。这个决定为中国勾画出一幅清晰的和谐社会“走向图”。构建和谐社会目前已成为中国政治共识,而且必将成为我们每个公民的社会共识。
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必然要求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实现和谐,既要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各子系统内部的和谐发展。而学校就是一个微观的社会,校园的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必要环节,课堂则是实现校园和谐的一个主要阵地。
一、 和谐的含义
《吕氏春秋》里介绍了“和”的含义:“和”即“正六律,和五声,达八音,养耳道也”;“谐”是形音字,从言,皆声。《尔雅》中说 “谐,和也”。把“和”与“谐”连在一起构成的“和谐”,就是指存在差别的各个成分可以相互协调地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和谐的最初含义表明: 首先,和谐以承认个体的差异为前提;其次,和谐的目标是各部分之间的协调。
和谐社会则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即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即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所谓和谐课堂,是师生良性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课堂,是师生关系融洽、民主气氛浓烈、设计科学合理、教学目标明确、旋律主调清晰的课堂。
二、 和谐课堂构成的基本要素
第一,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建立和谐的课堂也必须首先建立起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课堂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两种: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其中尤以师生关系为重。而师生关系建立的重要责任人就是教师。
“亲其师而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巨大的教育意义。它对于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动机、维持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积极的心态、以便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等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可能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上一门课程;也会因为讨厌一个老师而厌倦学习某一门课程。
从字面上理解,和谐就是:“和”字左边是禾,右边是口,“谐”字左边是言,右边是皆。要创造和谐社会就要让人人有饭吃,人人有发言权。而创造和谐课堂中尤为重要的就是人人都有发言权。应打破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给予同学们充分的民主和自由发言的权力,创设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
第二,和谐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
良好课堂教学必须是围绕教学内容,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实现学生有效的学习。其中,教学内容是课堂的核心,教学形式只是一种手段。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是为学生数学学习服务的。恰当的、丰富的、新颖的教学形式能使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反之,则会干扰教学目标的实现,只能事倍功半。教学形式必须服从于教育的本质,服从于学习内容,服从于学生学习的特点,服从于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在创设教学情景时,既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有效的情景,不能流于形式,也不能远离或背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要注意情景创设的多样性,避免重复刺激所造成的疲劳和厌倦;并且要注意情景创设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
第三,和谐的教学节奏
课堂教学节奏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各种可比成分在时间上以一定的次序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形式。这些可比成分主要有教学的密度、速度、难度、重点度、强度和激情度等。通过这些可比成分的有规律地交替和变化,教育者不仅可以有效地传达自己的情感、态度,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而且可以有效组织教学和调控学生注意力。实践表明,良好的教学节奏可以把学生带入教学美的境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混乱失调的教学节奏则容易导致学生不满,并可能引发课堂问题行为。一般说来,教学节奏的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前述六种可比成分都可按照“弱→强→弱”或“强→弱→强”的趋势加以交替、重复、变化,多次循环,形成起伏有致的教学节奏。此外,“弱→渐强→强”和“强→渐弱→弱”的变化模式也可在一定情况下收到好的节奏效果。我们应很好地把握这些变化规律,并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运用,以处理好教学的整体节奏,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第四,和谐的时间安排
要控制好课堂节奏,必须把握一节课的知识容量。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分析教材、明确教材的知识容量,并思考应强化哪些知识、弱化哪些知识、补充什么知识。一节课的知识容量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一般讲,一节课给学生的知识容量应以学生能接受、能消化为限度。知识容量过小,学生吃不饱,节奏松弛,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知识容量过大,学生消化不了,煮成“夹生饭”,影响教学效果。这些知识如何传授?哪些是重点,需浓墨重彩?哪些是非重点,该轻描淡写?这些则需要合理控制时间。课堂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的,教学时间是影响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控制和改变教学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着控制和改变教学活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了解、研究教学时间,并根据教学需要对教学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和控制,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节课45分钟有个总体安排,开头结尾要灵活机动,重点难点要留足时间,具体到每节课时应根据该课的实际需要分配时间,既要定时定量,又要灵活机动,井然有序、节奏鲜明。
第五,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也称课堂心理氛围,即班级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情感状态。积极的课堂氛围能使同学们心情舒畅,注意力集中,思维敏锐,求知欲和学习兴趣高涨,能积极思考和发言,师生交流融洽,从而使师生双方都进入最佳的状态,并取得较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而消极的课堂氛围会使同学们注意力涣散,学习兴趣下降,影响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的协调,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要创建和谐课堂,就要有效避免课堂不和谐因素的出现。虽然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但是教师的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毕竟是不同的。要建立和谐课堂,首先应该从我们教师自身做起。
三、 教师如何建设和谐课堂
第一,密切师生感情
首先,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积极的师生情感能创造出愉快的教学氛围,感染、鼓励学生,强化学习动机,同时能激发老师的教学热情,使师生双方配合默契,最大限度地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为了密切师生感情教师首先要有感情,要有献身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爱岗敬业,才能乐于奉献,用自己的敬业精神感化学生,从而赢得学生的敬佩和爱戴,密切师生情感。其次,老师要热爱学生。“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俄国教育家托尔斯泰也曾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对学生,要以爱为本,多一点尊重和信任;要注重个性,多一点欣赏的眼光,因为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个体,而非已经完成发展的个体。宽容他们在成长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他们的行为,才能使学生在感动与信赖中不断密切与老师的情感。再次,教师要注意工作方法,培养师生情感。老师要做到言语亲切,温暖学生;目光和善,可亲可敬;表情自然,可信可赖;教学耐心,感化学生;人格平等,尊重信任。这样师生间才能心理相容、关系和谐。
第二,更新教育观念
首先,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传统的观念将教师视为“真理的化身”、“知识的权威”,教师的使命是“传道授业解惑”。但是信息时代的教师观就要求我们意识到:教师与学生一样是需要不断发展的生命个体。应该自觉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学习的革命的先行者;教师不仅应努力成为涉猎广泛、博学多才的“先生”,更为重要的是要努力成为学生求知过程中富有经验的组织者,做学生的求知伙伴;教师应摒弃不合时宜的师道尊严,鼓励学生“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坚持民主性原则,发扬教学民主,就像美国威廉姆·多尔教授说的那样,将教师角色定位为“平等中的首席”,通过师生互动,在平等的对话和交流中,积极地与学生的心灵共舞,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其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传统的学生观将学生简单视为知识的接收器和存储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将学生视为活生生的人,要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照顾到他们作为人的主观感受和生命需求,要意识到学生天生就有求知的本能、上进的欲望和自我发展的生命冲动,要给学生选择的自由、说话的权利、自我的表现的机会。面对个性鲜明、千差万别的学生,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课堂教学就应坚持主体性原则,打破教师的话语霸权,允许学生进行多元表达,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的舞台。
第三,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提高,最终决定了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学好坏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而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理论素质和教学素质。老师能否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楷模,受制于老师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讲道理是否使人信服,首先取决于教师的个人影响力。如果教师不能为人师表、率先垂范,讲一套,做一套,所讲道理很难使学生信服、教学就很难取得收效。
专业理论素质是教师业务素质的根底。我们不单要掌握本专业教学的基本原理,还要注重关注理论前沿,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体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如果教师只停留在教材上内容,而不善于从现实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中查找事实根据,很难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也难以收到良好教学效果。只有教师理论功底提高了,才能提高科研意识和能力,才能提高教学水平,也才能最终提供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素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的教学素质来源于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断总结、摸索经验和教训,学习如何将专业的基本原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其实这就又涉及教学艺术的问题了。
第四,提高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图像、调控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实施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教学艺术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调控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因此,教师要尝试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我们要不断提高教态艺术、导课和结课的艺术、语言艺术、导思的艺术、节奏艺术、板书艺术和应变艺术等。
第五,正确处理课堂不和谐因素
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复杂过程。教师备课充分,虽然可以尽量使教学有序进行,但是还是无法完全避免课堂的不和谐因素的出现。这就要求教师时刻把握住课堂变化的脉搏和发展趋向,及时地采取灵活有效的应变策略,变课堂不和谐因素为和谐因素,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教学目的的圆满完成。
一旦课堂教学中出现不和谐事件,教师应注意沉着冷静地了解分析事情真相,以爱护学生为前提,迅速做出恰如其分的处理。同时注意分析和发掘其中的积极因素,并尽量做到因势利导,化消极为积极,变阻力为动力,化腐朽为神奇。使其成为启迪学生智慧、磨炼学生品质、激发学生情感,使全体学生都受到教育的一次机会。同时注意将时间和效益在课堂教学应变中有机地统一起来,做到费时少、收效大,而不应让不和谐事件成为杂音喧宾夺主,以致冲淡了课堂教学的主题,影响和谐课堂的实现。
综上所述,和谐课堂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师生的共同愿望,是校园和谐与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和谐,与其说是一种现实状态,倒不如说是一种理想境界。课堂和谐是我们每一个教师追求的目标。唯有课堂和谐,才能培养完善发展的个体,才能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关键词:和谐;和谐社会;和谐课堂
2006年十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九大目标和主要任务。这个决定为中国勾画出一幅清晰的和谐社会“走向图”。构建和谐社会目前已成为中国政治共识,而且必将成为我们每个公民的社会共识。
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必然要求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实现和谐,既要促进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各子系统之间的和谐发展,又要促进各子系统内部的和谐发展。而学校就是一个微观的社会,校园的和谐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必要环节,课堂则是实现校园和谐的一个主要阵地。
一、 和谐的含义
《吕氏春秋》里介绍了“和”的含义:“和”即“正六律,和五声,达八音,养耳道也”;“谐”是形音字,从言,皆声。《尔雅》中说 “谐,和也”。把“和”与“谐”连在一起构成的“和谐”,就是指存在差别的各个成分可以相互协调地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和谐的最初含义表明: 首先,和谐以承认个体的差异为前提;其次,和谐的目标是各部分之间的协调。
和谐社会则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即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社会。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一个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的社会。即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所谓和谐课堂,是师生良性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课堂,是师生关系融洽、民主气氛浓烈、设计科学合理、教学目标明确、旋律主调清晰的课堂。
二、 和谐课堂构成的基本要素
第一,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建立和谐的课堂也必须首先建立起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课堂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两种: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其中尤以师生关系为重。而师生关系建立的重要责任人就是教师。
“亲其师而信其道。”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巨大的教育意义。它对于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动机、维持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积极的心态、以便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等起着重要作用。学生可能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上一门课程;也会因为讨厌一个老师而厌倦学习某一门课程。
从字面上理解,和谐就是:“和”字左边是禾,右边是口,“谐”字左边是言,右边是皆。要创造和谐社会就要让人人有饭吃,人人有发言权。而创造和谐课堂中尤为重要的就是人人都有发言权。应打破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给予同学们充分的民主和自由发言的权力,创设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
第二,和谐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
良好课堂教学必须是围绕教学内容,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实现学生有效的学习。其中,教学内容是课堂的核心,教学形式只是一种手段。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映内容。教学形式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是为学生数学学习服务的。恰当的、丰富的、新颖的教学形式能使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反之,则会干扰教学目标的实现,只能事倍功半。教学形式必须服从于教育的本质,服从于学习内容,服从于学生学习的特点,服从于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在创设教学情景时,既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有效的情景,不能流于形式,也不能远离或背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同时要注意情景创设的多样性,避免重复刺激所造成的疲劳和厌倦;并且要注意情景创设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
第三,和谐的教学节奏
课堂教学节奏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各种可比成分在时间上以一定的次序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形式。这些可比成分主要有教学的密度、速度、难度、重点度、强度和激情度等。通过这些可比成分的有规律地交替和变化,教育者不仅可以有效地传达自己的情感、态度,突出教学的重点难点,而且可以有效组织教学和调控学生注意力。实践表明,良好的教学节奏可以把学生带入教学美的境界,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混乱失调的教学节奏则容易导致学生不满,并可能引发课堂问题行为。一般说来,教学节奏的变化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前述六种可比成分都可按照“弱→强→弱”或“强→弱→强”的趋势加以交替、重复、变化,多次循环,形成起伏有致的教学节奏。此外,“弱→渐强→强”和“强→渐弱→弱”的变化模式也可在一定情况下收到好的节奏效果。我们应很好地把握这些变化规律,并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运用,以处理好教学的整体节奏,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第四,和谐的时间安排
要控制好课堂节奏,必须把握一节课的知识容量。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分析教材、明确教材的知识容量,并思考应强化哪些知识、弱化哪些知识、补充什么知识。一节课的知识容量既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一般讲,一节课给学生的知识容量应以学生能接受、能消化为限度。知识容量过小,学生吃不饱,节奏松弛,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知识容量过大,学生消化不了,煮成“夹生饭”,影响教学效果。这些知识如何传授?哪些是重点,需浓墨重彩?哪些是非重点,该轻描淡写?这些则需要合理控制时间。课堂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的,教学时间是影响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控制和改变教学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着控制和改变教学活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了解、研究教学时间,并根据教学需要对教学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和控制,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节课45分钟有个总体安排,开头结尾要灵活机动,重点难点要留足时间,具体到每节课时应根据该课的实际需要分配时间,既要定时定量,又要灵活机动,井然有序、节奏鲜明。
第五,和谐的课堂氛围
课堂氛围,也称课堂心理氛围,即班级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情感状态。积极的课堂氛围能使同学们心情舒畅,注意力集中,思维敏锐,求知欲和学习兴趣高涨,能积极思考和发言,师生交流融洽,从而使师生双方都进入最佳的状态,并取得较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而消极的课堂氛围会使同学们注意力涣散,学习兴趣下降,影响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的协调,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要创建和谐课堂,就要有效避免课堂不和谐因素的出现。虽然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但是教师的教的活动和学生学的活动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毕竟是不同的。要建立和谐课堂,首先应该从我们教师自身做起。
三、 教师如何建设和谐课堂
第一,密切师生感情
首先,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积极的师生情感能创造出愉快的教学氛围,感染、鼓励学生,强化学习动机,同时能激发老师的教学热情,使师生双方配合默契,最大限度地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为了密切师生感情教师首先要有感情,要有献身教育事业的献身精神,爱岗敬业,才能乐于奉献,用自己的敬业精神感化学生,从而赢得学生的敬佩和爱戴,密切师生情感。其次,老师要热爱学生。“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俄国教育家托尔斯泰也曾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对学生,要以爱为本,多一点尊重和信任;要注重个性,多一点欣赏的眼光,因为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个体,而非已经完成发展的个体。宽容他们在成长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他们的行为,才能使学生在感动与信赖中不断密切与老师的情感。再次,教师要注意工作方法,培养师生情感。老师要做到言语亲切,温暖学生;目光和善,可亲可敬;表情自然,可信可赖;教学耐心,感化学生;人格平等,尊重信任。这样师生间才能心理相容、关系和谐。
第二,更新教育观念
首先,树立正确的教师观。传统的观念将教师视为“真理的化身”、“知识的权威”,教师的使命是“传道授业解惑”。但是信息时代的教师观就要求我们意识到:教师与学生一样是需要不断发展的生命个体。应该自觉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学习的革命的先行者;教师不仅应努力成为涉猎广泛、博学多才的“先生”,更为重要的是要努力成为学生求知过程中富有经验的组织者,做学生的求知伙伴;教师应摒弃不合时宜的师道尊严,鼓励学生“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坚持民主性原则,发扬教学民主,就像美国威廉姆·多尔教授说的那样,将教师角色定位为“平等中的首席”,通过师生互动,在平等的对话和交流中,积极地与学生的心灵共舞,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其次,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传统的学生观将学生简单视为知识的接收器和存储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新的学生观要求教师将学生视为活生生的人,要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要照顾到他们作为人的主观感受和生命需求,要意识到学生天生就有求知的本能、上进的欲望和自我发展的生命冲动,要给学生选择的自由、说话的权利、自我的表现的机会。面对个性鲜明、千差万别的学生,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课堂教学就应坚持主体性原则,打破教师的话语霸权,允许学生进行多元表达,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共同的舞台。
第三,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自身综合素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提高,最终决定了学生素质的提高。教学好坏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而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理论素质和教学素质。老师能否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楷模,受制于老师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讲道理是否使人信服,首先取决于教师的个人影响力。如果教师不能为人师表、率先垂范,讲一套,做一套,所讲道理很难使学生信服、教学就很难取得收效。
专业理论素质是教师业务素质的根底。我们不单要掌握本专业教学的基本原理,还要注重关注理论前沿,与时俱进,不断充实自己的理论体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如果教师只停留在教材上内容,而不善于从现实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中查找事实根据,很难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也难以收到良好教学效果。只有教师理论功底提高了,才能提高科研意识和能力,才能提高教学水平,也才能最终提供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素质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的教学素质来源于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断总结、摸索经验和教训,学习如何将专业的基本原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其实这就又涉及教学艺术的问题了。
第四,提高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上遵照教学法则和美学尺度的要求,灵活运用语言、表情、动作、图像、调控手段,充分发挥教学情感的功能,为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实施的一套独具风格的创造性教学。教学艺术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调控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因此,教师要尝试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我们要不断提高教态艺术、导课和结课的艺术、语言艺术、导思的艺术、节奏艺术、板书艺术和应变艺术等。
第五,正确处理课堂不和谐因素
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变化的复杂过程。教师备课充分,虽然可以尽量使教学有序进行,但是还是无法完全避免课堂的不和谐因素的出现。这就要求教师时刻把握住课堂变化的脉搏和发展趋向,及时地采取灵活有效的应变策略,变课堂不和谐因素为和谐因素,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教学目的的圆满完成。
一旦课堂教学中出现不和谐事件,教师应注意沉着冷静地了解分析事情真相,以爱护学生为前提,迅速做出恰如其分的处理。同时注意分析和发掘其中的积极因素,并尽量做到因势利导,化消极为积极,变阻力为动力,化腐朽为神奇。使其成为启迪学生智慧、磨炼学生品质、激发学生情感,使全体学生都受到教育的一次机会。同时注意将时间和效益在课堂教学应变中有机地统一起来,做到费时少、收效大,而不应让不和谐事件成为杂音喧宾夺主,以致冲淡了课堂教学的主题,影响和谐课堂的实现。
综上所述,和谐课堂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师生的共同愿望,是校园和谐与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堂和谐,与其说是一种现实状态,倒不如说是一种理想境界。课堂和谐是我们每一个教师追求的目标。唯有课堂和谐,才能培养完善发展的个体,才能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