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物理命题的思考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5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命题是物理教学中无可回避的永恒主题!经过多年的探索与积淀,今天的物理命题已经是一个相对成熟的过程.与此同时,围绕常规的命题角度,将研究重心放在物理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放在物理教学如何让学生变得更聪明等角度,则对物理命题可以作进一步的、更丰富的思考.
  笔者在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学中,对于物理命题形成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在课改走过十年之后,在2011版新课程标准发布实施之际,将这些认识形成一些文字,供初中物理同行们批评指正.
  1 关注迁移能力的考查,努力触及本质
  知识的迁移能力既基于又超越知识的简单重现.这里所说的迁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由此及彼,而是指向物理本质的迁移运用.这一方面有些情况是喜人的,例如近年的考题中,对“效率”知识点的考查范围已经不再局限于机械效率,能够考查出效率的真实含义.但有些知识点,迁移的触角尚未触及或触及不深.
  例如最基本的单位换算,通常的考查方式容易让学生对某个单位进行简单换算,如长度单位换算考查侧重点一般就是不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电流单位换算考查侧重点也一般就是电流.而事实上,对于大多数单位的换算而言,关键在于弄清国际单位制中,某物理量的基本单位前面所加的“词冠”的含义:兆、千、分、厘、毫、微、纳等,并且要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掌握了这一关系,则单位换算的关系便不再孤立、单一,即使遇到陌生的单位,只要看到词冠,也能知道换算关系.
  本题中最后一个空格的编制便能体现这样的意图:“步”不是一个真实的物理意义上的单位,但类似于步的单位在生活中常用,如用人的拇指与食指指尖距离、两手臂伸直后两手之间的距离等.当考查的视角从物理单位的换算扩大到日常所用单位的换算,我以为能考查学生头脑中有无词冠关系的意识与能力,从而将单位换算的教学引向本质.
  复合单位亦是如此,一个物理量的单位若是复合单位,则其决定于此物理量的定义式,上题中第二个空格即可考查学生是否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甚至还可以更进一步:基于学生熟悉的物理量给出一个陌生公式,让学生推导这个新物理量的单位,在这样一个更为陌生的情境里,可以更好地考查学生是否熟悉复合单位的由来.
  沿着这一思路,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及相应物理量的意义等,也同样可以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例如,在學习重力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复习了速度、密度物理意义的基础上,让学生先自行尝试说出g的物理意义.这同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2 关注发散能力的考查,为了亲近智慧
  考查知识的发散能力其实就是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可是由于应试压力,物理教学容易囿于教材,日常教学中较难以实现.
  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为例,初中阶段一般强调比较物体运动有两种方法:相同路程比时间;相同时间比路程.很多课堂上一般都是这样的情形:得出速度定义后引导学生发现,物理上用的速度其实就是“相同时间比路程”,所用的措辞一般也是“我们物理上规定,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那为什么不用“相同路程比时间”呢(即速度公式变成v=ts)?教师常用“有兴趣的同学课后继续研究”或“我们物理上就这么规定的”之类的话带过.
  对于高中生,解释通常是这样的:一个物体一段时间内位移可能为0(物体运动一段时间后回到出发点),则用公式v=ts便会出现分母为0,分式无意义的情形.而对于初中生,是不好这样解释的,但这个问题又无疑又是值得研究的,只好另想办法.
  题目编制 小华是一个爱思考的学生,他想:既然用“相同路程比时间”也可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为什么不用v=ts来作为速度的表达式呢?就这个问题他去请教老师,老师说:“假设某物体静止了10 s,你用v=ts计算试试,看会出现什么情况.”请你帮小冬写出计算过程,并说明用此式作为速度表达式的不合理之处.
  (提示:数学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静止是运动的一部分,是物体运动快慢中慢的极限,当然也在初中生的思维能力之内.本题选取静止这一情形,利用分式中分母不能为零,来证明公式v=t/s实际上是不能用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
  这样的题目对于学生而言,延伸了课堂的长度与思维的宽度,既可以满足学生思维的需要,从而开拓学生的思路,又能完善学生的认知体系,有利于真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于教师而言,也可以引领教师形成走出教材的意识与能力,是一种积极作用.
  3 关注物理学史的考查,一手牵着哲学
  物理源头在古希腊哲学,物理学行走至今,从来没有离开过哲学.但,当下教学并不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点.
  题目编制 17世纪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曾有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对于生活在今天的我们,这句话是恰如其分的,因为知识的力量已经并将继续强烈地改变我们的生活.下面选项中不属于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力量的是
  A.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的发现,使得人们能够准确地判断宏观物体的运动
  B.原子裂变的发现使得人们利用原子能发电
  C.原子弹的制造使得人们可以掌握更为先进的杀伤性武器
  D.欧姆定律的发现使得人们可以更有规律地利用电
  物理是一门科学,而科学技术被认为是生产力,但这种生产力是中性的,有时未必会促进社会发展,当下各种各样的食品问题与环境问题中,科学技术在发挥着消极的作用,更别说核扩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了.如果可能,我们还是可以在题目中发挥一种隐性的引导作用的,这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本题关键不在于选择出正确选项C,而在于让学生对“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力量”有更为清晰的认识,即科学的力量是同时具有两方面的作用的,因此关键在于运用这种力量的人.
  当然,这样的题目可能很不符合传统的眼光,因为它似乎不是习惯意义上的物理知识的考查,它甚至更像一道哲学思考题,它适宜呈现在十几岁的中学生面前吗?传统告诉我们:似乎不能!可我们也都知道,物理与哲学是有密不可分的,不少物理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虽然说中学物理教育并不是培养物理学家,可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在孩子头脑中播下哲学思考的种子.况且,思考这样的问题,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乃至对社会的认识不无裨益.再者,如果我们静读科学史,我们也当承认,学生应当思考这些问题,因为学生不仅仅是学物理的学生.如果认同物理必须走向社会这一教育理念的话,我觉得,这样的习题有助于学生迈出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第一步.考虑到目前的考查现状,这样的题目可以在课堂上语言呈现,以期对学生进行一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还不宜直接出现在试卷上.
  初中物理命题是一个系统巨大的工程,以上所思只是一些不成熟的思考,目光所能触及到的角度也只是初中物理教学沧海之一粟,其中一定会存在许多疏漏之处,很希望得到物理同行的批评指正.同时,考虑到命题评价具有巨大的指挥棒作用,我想,如果我们大家都能从科学命题的角度进行一些思考与实践,则我们的初中物理一定会迎来一个更为令人欣喜的时代.
其他文献
居住在星星镇上的麦教授经历了千辛万苦,遭受了多次失败的打击后,终于制造出了时间控制器。  “我终于可以控制时间啦!”麦教授激动地大喊。  第一时间,星星镇的所有媒体对麦教授和他的时间控制器进行了宣传。  宣传广告满天飞:谁说光阴似箭,岁月如梭,时间一去不复返?现在本镇的麦教授发明了最新科技产品——时间控制器。谁拥有了时间控制器,谁就拥有了控制时间的超能力。  宣传广告做了很长时间,可小镇上的人都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