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俾格曼人的体征
博阿利大瀑布和蒙贡坝是中非的二大旅游胜地。而后者更为吸引人,因为那里居住着世界最矮小的人——“俾格曼”原始部落。俾格曼族散居在一些原始丛林中,生活以游动为主,一个地方的食物吃光了,再搬到另一个地方。
俾格曼人的身高,妇女1.30米左右,身材苗条,手和脚都特别瘦小;男子的身高大个子1.42米,一般1.35米左右,体重不超过50千克。男子头发乌黑,短而卷曲,颧骨很高,双眼深陷,鼻子大而扁平,嘴巴较大。与身高相比,俾格曼男子的手臂显得特别长,这方便攀援;而腿则显得偏短,全身长满了细细的绒毛。
赤身裸体至今仍是俾格曼人的生活习惯。男子的手臂和胸脯喜欢刺一些花色各异的花纹,妇女则有的赤身裸体,有的围一些兽皮和树皮。
俾格曼人的村庄
俾格曼人的村庄一般都很隐蔽,建在原始丛林中的一些圆形隙地上。建村前,他们先将择地附近的一些草木砍掉。工具是砍刀、小锯等简单工具。遇到大树实在无能为力,他们就爬上去将树枝砍下。然后一把火将树木统统烧掉。
俾格曼人的村庄是由一些窝棚组成,呈圆形,像一把把大伞。20多个窝棚中,会有一座长方形的特别显眼的茅草屋,这是酋长的“皇宫”。“皇宫”面积约20平方米,茅草作瓦,木棍作墙,藤条代替钢筋。村民的窝棚则全是树枝、藤条、油棕榈和香蕉叶,直径约1.50米,高1.0米左右,一侧开有一个50厘米左右的方形小洞。算是门。村民们每天就从这个洞里爬进爬出。
窝棚的地上,往往均匀排列着五六根手臂粗的木棍,一张香蕉叶上堆放着一条条手指粗的毛毛虫和一颗颗圆滚滚、亮晶晶的白蚂蚁。那些木棍是他们的床铺,睡在木棍上,可避免皮肤直接与泥土接触,减少湿气。毛毛虫和白蚂蚁,则是俾格曼人最高级的食品。
村庄的四周,往往会种上一些香蕉,形成一道绿色的屏障。香蕉树旁,种着木薯、毛芋等,这是俾格曼人的“种植业”。
俾格曼人的风俗
俾格曼族不信宗教,不拜祖先,但非常崇尚森林。他们把森林称作“万能的父亲和母亲”,称自己为“森林的儿子”。每当遇到灾难时,男子们便到村外。围着村子唱起低沉而优美的歌曲,目的是唤醒“父亲母亲”,保佑他们躲过灾难、平安无事。他们没有叩头跪拜的习惯,而常常歌唱达旦,这种仪式叫“莫里莫”,有时要延续一二个月之久。
由于中非地广人稀(每平方千米仅5人),男少女多,形成了“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但俾格曼族不同于其他民族,至今仍严格执行“一夫一妻”制。不过,他们的婚姻多数是“以人换人”,男子要娶某个女子时,必须将自己的姐妹或堂姐妹嫁给未婚妻的兄弟或堂兄弟。由于争风吃醋而引起部落间械斗的事,也时有发生。结婚时,全村男女老少聚集一起跳舞,以示祝贺。
俾格曼人的“货币流通”
至今,俾格曼人仍没有货币,也没有数字换算的概念。他们拿着兽皮或其他猎物,去调换砍刀、斧头、食盐、火柴等用品。在这片俾格曼族大本营的原始森林里,一些旅游必经的公路边上,杂居着一些“大个子”民族开的小商店,俾格曼人就将他们的物品拿去交换。在以物易物的交换中,吃亏的总是俾格曼人,往往一张珍贵的兽皮,只换回几两食盐。
面对外来旅游者赠送的火柴、打火机、食盐(在中非食盐很缺,其价格高于白糖)、止痛片、伤湿止痛膏等礼品,酋长会叫来村民们,每户采来一张香蕉叶,铺在地上,当着客人的面,将礼物平分到各户,他自己也不多占,真正做到“君民一致”。
俾格曼人的文化
俾格曼族是中非最古老的民族,有音乐天赋,人人能歌善舞。歌舞是他们的主要文化活动。
跳舞前,他们会先进行一场化妆。在酋长的一声号令下,族民会摘来阔阔的香蕉叶,平铺在地上,再从家里取出一包包红色的、紫色的、黄色的、黑色的泥土,将各种颜色的泥土放在香蕉叶上,用手捻细,再用水拌成糊状,制成非常别致的“化妆品”。因没有镜子,他们就互相帮助,将各色各样的泥糊,涂在脸上、胸脯上。妇女的乳房化妆后显得更加光彩夺目,一些人,还在屁股上缚上一束茅草,酷似一条狗尾巴。
参加跳舞的有年迈的老人,有男子汉、妇女、孩童,还有抱着孩子的妇女。几个乐师,背着长鼓和“利肯贝”(一种用扁平木匣子和钢条做成的乐器)。长鼓的“咚咚”声,利肯贝的“当当”声一响起来,俾格曼人就随着鼓乐声翩翩起舞。他们颤胸、扭腰、舒肢,随着鼓声,舞蹈的节奏加快,跳舞者时而跃身疾跳,时而倒地翻滚,屁股上那束茅草随着舞步不断地左摇右晃,别有一番趣味。
四个姑娘跳的“双人舞”为其中一景。在长鼓和“利肯贝”的伴奏下,姑娘们以缓慢的节奏、细腻的动作来表现俾格曼妇女采摘野果、捕鱼等的生活情景,形象逼真、动作优美。
俾格曼人的男女分工
俾格曼族男女有明确的分工。男人以狩猎为主,妇女主要从事采摘野果、抓鱼捕蛇,有时还在村边种点木薯、香蕉、毛芋。别看她们个子矮小,爬树的技术与男子不相上下。她们的头能顶几十千克香蕉。最辛苦的还数母亲,不论是到森林里采野果,还是下河抓鱼,都要抱着孩子。把小孩带在身边,是防止在窝棚里遭到野兽、毒蛇的威胁。
捕鱼是俾格曼妇女的主要活计。捕鱼时,她们十几个人一支队伍,一边唱歌,一边用木勺使劲地戽水,均是赤身裸体。鱼是乌曹鱼、鲇台鱼以及一些不知名的热带鱼。
俾格曼人的鱼篓很是别致。从外形上看,有圆的,有扁的,有方的,有的上细下粗,有的中间细二头粗。这些鱼篓是用藤条精心编制而成的,造型别致,线条优美,其中有鱼篓非常像中国的青瓷花瓶,圆圆的口,细细的颈,椭圆形的篓体,上面还编织着精美的图案。
弓箭和矛是俾格曼男子狩猎的主要工具。他们从幼年时就开始练功习武,有时还进行射箭竞赛。别看他们矮小,还能捕杀大象。捕杀大象用的武器叫“波那迪”,是一条涂有剧毒草药的箭,长约2米,二头粗中间细,一端开一个洞。发现象后,他们几天几夜悄悄地跟踪,寻找时机,偷偷地靠近大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长矛猛插其腹部,立即逃开躲藏起来。当大象因发怒、劳累及毒箭发作而倒下去时,他们就割下象鼻,作为战利品,抱回村里去报捷。这时全村男女老少拥向猎物,尽情地分享象肉,在庆祝猎象成功的聚会上,最勇敢的男子受到奖励,同酋长一起分享象鼻子。一个男子曾多次猎获大象,被誉为“图麻”(英雄),终身受到全部族人的尊敬。
狩猎时,最奇特的武器,是一段冒着青烟的发了霉的木头。因俾格曼族火种奇缺,外出狩猎,时间很难掌握,带着这段冒烟的发霉的木头,既不会明火燃烧,又能长时间地保存火种解决生活用火,还能作为一种堵洞“烟熏猎物”的工具。 俾格曼人的猎物以鹰爪龟、麝香猫、猴子和马蜂窝为主。鹰爪龟是蒙贡坝地区一种特有的乌龟,藏在密林中的枯叶之中,体色褐色,体重达7500千克,背部由13个板块拼成,四只脚和老鹰的爪一模一样,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还能抗癌;麝香猫靠网和“烟熏”捕获,它们体重达20多千克,深灰色,圆滚滚的身体,矮矮的脚,身上散发着一种臭味;捕猎猴子的主要工具是弓箭,俾格曼人箭法很准,弓也很沉,他们的臂力相当好,射箭技艺也令人钦佩;“马蜂窝”则筑在一些木棉树上,俾格曼人摘下后主要吸吮巢中的蜜汁,对于马蜂的乱咬,俾格曼人则全然不顾,因为他们经常吃蜂子,对蜂毒已产生了抗性。
俾格曼人身体矮小之谜
据估计,当今世界上尚有20万左右的俾格曼人,他们主要居住在非洲的中非、刚果、扎伊尔、喀麦隆、加篷、卢旺达等国的原始丛林中。
中非的无数件石器,无可争辩地表明:中非属于史前文明地区,而俾格曼人又是中非史前居民的第一批后代。中非草原的民间传说中,也常常提到俾格曼人是中非这片土地的第一批占有者。公元前某个时期,他们可能在“诺克文化”时班图人大迁移以前就已逃进了原始森林——俾格曼人该是中非的祖先。
但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后,俾格曼的后代——中非人已长成彪形大汉,身强体壮,而俾格曼人的身体仍然是那么矮小,真是个不解之谜。
不久前,美国医学博士托姆斯·默略尼等一批国际著名医学家,跨洋过海、跋山涉水,深入到俾格曼人居住的地区,进行考察,终于解开俾格曼人身材矮小之谜。
经过一番努力,托姆斯·默略尼说服了当地居民,成功地在俾格曼人身上抽出了几十毫升血样,冷冻后,用飞机送到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实验室。科学家们将11个俾格曼人的血液同正常身高人的血液进行化验比较,结果发现,俾格曼人具有通常人同等数量的人类生长激素,但在他们的体内缺少一种至今仍不太清楚的物质——胰岛素一类的基因。俾格曼人体内的这种基因要比正常身高的人少2/3,从而导致了他们身体内分泌失调,停止生长,这就是俾格曼人身体矮小的原因。
俾格曼人祖祖辈辈在原始森林中生活了2000多年,长期的丛林生活,形成了他们特有的身体素质和生活习性,尤其是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消化系统功能。一旦离开了森林,身体的机能特别是消化系统的功能就会失调,所以个别跑出丛林嫁给其他民族男子的俾格曼女子,过不了多久,会患上奇怪的症状而死去。因此,俾格曼女子很少与异族通婚。
博阿利大瀑布和蒙贡坝是中非的二大旅游胜地。而后者更为吸引人,因为那里居住着世界最矮小的人——“俾格曼”原始部落。俾格曼族散居在一些原始丛林中,生活以游动为主,一个地方的食物吃光了,再搬到另一个地方。
俾格曼人的身高,妇女1.30米左右,身材苗条,手和脚都特别瘦小;男子的身高大个子1.42米,一般1.35米左右,体重不超过50千克。男子头发乌黑,短而卷曲,颧骨很高,双眼深陷,鼻子大而扁平,嘴巴较大。与身高相比,俾格曼男子的手臂显得特别长,这方便攀援;而腿则显得偏短,全身长满了细细的绒毛。
赤身裸体至今仍是俾格曼人的生活习惯。男子的手臂和胸脯喜欢刺一些花色各异的花纹,妇女则有的赤身裸体,有的围一些兽皮和树皮。
俾格曼人的村庄
俾格曼人的村庄一般都很隐蔽,建在原始丛林中的一些圆形隙地上。建村前,他们先将择地附近的一些草木砍掉。工具是砍刀、小锯等简单工具。遇到大树实在无能为力,他们就爬上去将树枝砍下。然后一把火将树木统统烧掉。
俾格曼人的村庄是由一些窝棚组成,呈圆形,像一把把大伞。20多个窝棚中,会有一座长方形的特别显眼的茅草屋,这是酋长的“皇宫”。“皇宫”面积约20平方米,茅草作瓦,木棍作墙,藤条代替钢筋。村民的窝棚则全是树枝、藤条、油棕榈和香蕉叶,直径约1.50米,高1.0米左右,一侧开有一个50厘米左右的方形小洞。算是门。村民们每天就从这个洞里爬进爬出。
窝棚的地上,往往均匀排列着五六根手臂粗的木棍,一张香蕉叶上堆放着一条条手指粗的毛毛虫和一颗颗圆滚滚、亮晶晶的白蚂蚁。那些木棍是他们的床铺,睡在木棍上,可避免皮肤直接与泥土接触,减少湿气。毛毛虫和白蚂蚁,则是俾格曼人最高级的食品。
村庄的四周,往往会种上一些香蕉,形成一道绿色的屏障。香蕉树旁,种着木薯、毛芋等,这是俾格曼人的“种植业”。
俾格曼人的风俗
俾格曼族不信宗教,不拜祖先,但非常崇尚森林。他们把森林称作“万能的父亲和母亲”,称自己为“森林的儿子”。每当遇到灾难时,男子们便到村外。围着村子唱起低沉而优美的歌曲,目的是唤醒“父亲母亲”,保佑他们躲过灾难、平安无事。他们没有叩头跪拜的习惯,而常常歌唱达旦,这种仪式叫“莫里莫”,有时要延续一二个月之久。
由于中非地广人稀(每平方千米仅5人),男少女多,形成了“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但俾格曼族不同于其他民族,至今仍严格执行“一夫一妻”制。不过,他们的婚姻多数是“以人换人”,男子要娶某个女子时,必须将自己的姐妹或堂姐妹嫁给未婚妻的兄弟或堂兄弟。由于争风吃醋而引起部落间械斗的事,也时有发生。结婚时,全村男女老少聚集一起跳舞,以示祝贺。
俾格曼人的“货币流通”
至今,俾格曼人仍没有货币,也没有数字换算的概念。他们拿着兽皮或其他猎物,去调换砍刀、斧头、食盐、火柴等用品。在这片俾格曼族大本营的原始森林里,一些旅游必经的公路边上,杂居着一些“大个子”民族开的小商店,俾格曼人就将他们的物品拿去交换。在以物易物的交换中,吃亏的总是俾格曼人,往往一张珍贵的兽皮,只换回几两食盐。
面对外来旅游者赠送的火柴、打火机、食盐(在中非食盐很缺,其价格高于白糖)、止痛片、伤湿止痛膏等礼品,酋长会叫来村民们,每户采来一张香蕉叶,铺在地上,当着客人的面,将礼物平分到各户,他自己也不多占,真正做到“君民一致”。
俾格曼人的文化
俾格曼族是中非最古老的民族,有音乐天赋,人人能歌善舞。歌舞是他们的主要文化活动。
跳舞前,他们会先进行一场化妆。在酋长的一声号令下,族民会摘来阔阔的香蕉叶,平铺在地上,再从家里取出一包包红色的、紫色的、黄色的、黑色的泥土,将各种颜色的泥土放在香蕉叶上,用手捻细,再用水拌成糊状,制成非常别致的“化妆品”。因没有镜子,他们就互相帮助,将各色各样的泥糊,涂在脸上、胸脯上。妇女的乳房化妆后显得更加光彩夺目,一些人,还在屁股上缚上一束茅草,酷似一条狗尾巴。
参加跳舞的有年迈的老人,有男子汉、妇女、孩童,还有抱着孩子的妇女。几个乐师,背着长鼓和“利肯贝”(一种用扁平木匣子和钢条做成的乐器)。长鼓的“咚咚”声,利肯贝的“当当”声一响起来,俾格曼人就随着鼓乐声翩翩起舞。他们颤胸、扭腰、舒肢,随着鼓声,舞蹈的节奏加快,跳舞者时而跃身疾跳,时而倒地翻滚,屁股上那束茅草随着舞步不断地左摇右晃,别有一番趣味。
四个姑娘跳的“双人舞”为其中一景。在长鼓和“利肯贝”的伴奏下,姑娘们以缓慢的节奏、细腻的动作来表现俾格曼妇女采摘野果、捕鱼等的生活情景,形象逼真、动作优美。
俾格曼人的男女分工
俾格曼族男女有明确的分工。男人以狩猎为主,妇女主要从事采摘野果、抓鱼捕蛇,有时还在村边种点木薯、香蕉、毛芋。别看她们个子矮小,爬树的技术与男子不相上下。她们的头能顶几十千克香蕉。最辛苦的还数母亲,不论是到森林里采野果,还是下河抓鱼,都要抱着孩子。把小孩带在身边,是防止在窝棚里遭到野兽、毒蛇的威胁。
捕鱼是俾格曼妇女的主要活计。捕鱼时,她们十几个人一支队伍,一边唱歌,一边用木勺使劲地戽水,均是赤身裸体。鱼是乌曹鱼、鲇台鱼以及一些不知名的热带鱼。
俾格曼人的鱼篓很是别致。从外形上看,有圆的,有扁的,有方的,有的上细下粗,有的中间细二头粗。这些鱼篓是用藤条精心编制而成的,造型别致,线条优美,其中有鱼篓非常像中国的青瓷花瓶,圆圆的口,细细的颈,椭圆形的篓体,上面还编织着精美的图案。
弓箭和矛是俾格曼男子狩猎的主要工具。他们从幼年时就开始练功习武,有时还进行射箭竞赛。别看他们矮小,还能捕杀大象。捕杀大象用的武器叫“波那迪”,是一条涂有剧毒草药的箭,长约2米,二头粗中间细,一端开一个洞。发现象后,他们几天几夜悄悄地跟踪,寻找时机,偷偷地靠近大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长矛猛插其腹部,立即逃开躲藏起来。当大象因发怒、劳累及毒箭发作而倒下去时,他们就割下象鼻,作为战利品,抱回村里去报捷。这时全村男女老少拥向猎物,尽情地分享象肉,在庆祝猎象成功的聚会上,最勇敢的男子受到奖励,同酋长一起分享象鼻子。一个男子曾多次猎获大象,被誉为“图麻”(英雄),终身受到全部族人的尊敬。
狩猎时,最奇特的武器,是一段冒着青烟的发了霉的木头。因俾格曼族火种奇缺,外出狩猎,时间很难掌握,带着这段冒烟的发霉的木头,既不会明火燃烧,又能长时间地保存火种解决生活用火,还能作为一种堵洞“烟熏猎物”的工具。 俾格曼人的猎物以鹰爪龟、麝香猫、猴子和马蜂窝为主。鹰爪龟是蒙贡坝地区一种特有的乌龟,藏在密林中的枯叶之中,体色褐色,体重达7500千克,背部由13个板块拼成,四只脚和老鹰的爪一模一样,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还能抗癌;麝香猫靠网和“烟熏”捕获,它们体重达20多千克,深灰色,圆滚滚的身体,矮矮的脚,身上散发着一种臭味;捕猎猴子的主要工具是弓箭,俾格曼人箭法很准,弓也很沉,他们的臂力相当好,射箭技艺也令人钦佩;“马蜂窝”则筑在一些木棉树上,俾格曼人摘下后主要吸吮巢中的蜜汁,对于马蜂的乱咬,俾格曼人则全然不顾,因为他们经常吃蜂子,对蜂毒已产生了抗性。
俾格曼人身体矮小之谜
据估计,当今世界上尚有20万左右的俾格曼人,他们主要居住在非洲的中非、刚果、扎伊尔、喀麦隆、加篷、卢旺达等国的原始丛林中。
中非的无数件石器,无可争辩地表明:中非属于史前文明地区,而俾格曼人又是中非史前居民的第一批后代。中非草原的民间传说中,也常常提到俾格曼人是中非这片土地的第一批占有者。公元前某个时期,他们可能在“诺克文化”时班图人大迁移以前就已逃进了原始森林——俾格曼人该是中非的祖先。
但在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后,俾格曼的后代——中非人已长成彪形大汉,身强体壮,而俾格曼人的身体仍然是那么矮小,真是个不解之谜。
不久前,美国医学博士托姆斯·默略尼等一批国际著名医学家,跨洋过海、跋山涉水,深入到俾格曼人居住的地区,进行考察,终于解开俾格曼人身材矮小之谜。
经过一番努力,托姆斯·默略尼说服了当地居民,成功地在俾格曼人身上抽出了几十毫升血样,冷冻后,用飞机送到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实验室。科学家们将11个俾格曼人的血液同正常身高人的血液进行化验比较,结果发现,俾格曼人具有通常人同等数量的人类生长激素,但在他们的体内缺少一种至今仍不太清楚的物质——胰岛素一类的基因。俾格曼人体内的这种基因要比正常身高的人少2/3,从而导致了他们身体内分泌失调,停止生长,这就是俾格曼人身体矮小的原因。
俾格曼人祖祖辈辈在原始森林中生活了2000多年,长期的丛林生活,形成了他们特有的身体素质和生活习性,尤其是不同于其他民族的消化系统功能。一旦离开了森林,身体的机能特别是消化系统的功能就会失调,所以个别跑出丛林嫁给其他民族男子的俾格曼女子,过不了多久,会患上奇怪的症状而死去。因此,俾格曼女子很少与异族通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