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工业革命以来,工具理性主义理念盛行。这让教育在对人的培养也出于工具理性的功利目的,而忽视了对人的道德教育。在我们快速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無论从社会层面来看,还是从我们的学校教育来看。道德品质滑坡、素质低下,甚至作为人的基本道德修养都出现了缺陷的问题依旧十分严重。
关键词:本质;德育;根基
社会高度发展变化的如今,物质利益的诱惑从各种层面摧蚀着人的本性和人的道德。社会方方面面急功近利,甚至教育也是如此。工业革命以来,工具理性主义占据了主导,人成了为了实现社会生产的一个工具,满足功利性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教育培养的是为了社会某项需求而生产出来了的人才。那么,本应当是传授人成之为人的东西,教育为人生存和实现人生的意义就在此失去了生存的地位。社会道德滑坡,学校教育出来的学生的道德品质也屡屡出现问题,这使得国家也存在紧迫感,提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做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教育的本质是为让人成为人,在教导人生产的技能基础上,培养人如何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意义而努力。这就需要回归到德育,在德育里寻求教育的本质意义。
一、教育迷失本身的当前状况
与传统的教育注重培养人的道德修养不同,在功利性的教育目的下,我们的教育成了工具。它是让孩子成“才”的一种手段和方式。为此学校不惜采取各种手段提高学生成绩,家长也使尽浑身解数让自己的孩子成绩得到提高。这种以成绩和分数来看待教育的想法带来了极大的问题。此前的云南大学药家鑫杀害室友案、北京大学投毒案,更有甚者的是有大学生毕业后除了看书学习,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试问我们的教育培养出这样的人可以称之为才吗?
教育目的就是教育本身,教育就在于向一个处于成长生活时期的人学会如何生活并传授如何实现自身价值意义的过程。它教会我们生产,也教会我们如何实现自身的意义,这两者是教育的一个本质的过程。所谓“人才”。先成为人而后有才。
结合当前我们的教育实际来看,从小学教育开始,就是带有攀比性和功利心的。有的家长从小学开始就在为孩子以后的高考和大学做打算,这当然是我们当前教育体制带来的问题。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和成绩,分数是决定他们一切的关键因素。这就导致了对学生德育教育和生存生活教育的忽视,往往的结果是带来了综合素质的不平衡。虽然当前我们也注重并提倡道德和素质教育,但教育体制不改变,功利性的目的没有改变,单纯的灌输道德价值和道德理念并不能解决问题。
最重要的是我们当前不但教育有问题,连我们提倡的道德教育也有问题,我们提倡的也在一定意义上失去了本质的意义。社会的所有道德标准不一定适合人才的培养的全部,道德教育的根基在于为人服务,而不是全部出于社会的标准,我们要让德育把人培养成为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让我们的德育回归到本质意义上来,为实现人和培养人的目的。也是我们教育追求的本质意义。
二、探索德育根基,实现教育本真意义
教育的重点不应当在功利性方面的目的,我们在前面已经具体论述。无论从教育的本质意义上,还是从教育的哲学意义上来讲,它的目的就在于教育和培养人。教育人的基本生存技能并培养人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意义,是这两方面意义的结合。我们首先必须明确德育的根基在哪里,这是问题的关键。以往我们把教育,包括德育的根基放在功利性的成才上,为了好的前途、为了好的工作等。这就把德育乃至教育带偏离了它的本质意义,也是德育失去了根基。总的来说,德育的根基在于为人服务,教育和培养的人的生活技能以及如何实现自我的价值意义。
(1)革新教育体制,这是从国家层面上的思考和行动。由于我国以往借鉴前苏联的教育体制模式,形成了极大的问题和症结。结合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问题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对于物质利益的极大追求,使得教育越来越变得功利化。老师注重学生的成绩而不是学生的道德教育,学生注重的是升学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国家的教育体制不改变,不直接应对当前的问题,即使一两个学校作出努力也不过是杯水车薪。那么,国家教育体制要革除对功利性的追求,破除对分数的迷信,而要真正推动素质教育,从教育体制到教育内容上要把德育的根基本质引入,改革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推动整个德育根基的植入和教育的返璞归真。
(2)创新德育教育内容,将德育的根基植入教育过程中去。德育目的在于为人服务,教育和培养的人的生活技能以及如何实现自我的价值意义。那么我们的德育就要把培养人的生存技能和实现自我价值意义带人到教育的过程中去。在课程中传授学生如何生存生活的方式方法,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生存生活习惯。日常是教育的最好场所,学校的教育再也不能局限课堂的书本内容,也不能仅仅以分数来看待和决定学生。而是要注重学生的生存技能的培养,在此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养好良好的人生目标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
(3)学校的德育要注重人的意义的升华,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实现学生自我意义的升华,而不是让教育者来决定学生的人生价值意义,要引导学生树立自我评价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自律和对自我提升的不断追求。这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重要的是要形成自我道德意识,这种培养需要日常的潜移默化。
三、小结
德育是教育实现人的一个途径,承担着人之为人的重任。面对当前我们教育被功利主义带的越来越偏离本质的现状,以及社会、学校道德下滑、人性冷漠等问题,道德教育成为我们教育需要给予极大关注的问题。虽然当前我们也在提倡并注重道德教育,提倡学生的素质教育。而原有的教育体制和课程模式并不能改变问题。对于此,我们重要的是抓住德育的根基所在,而德育的根基在于为人服务,教育和培养的人的生活技能以及如何实现自我的价值意义。在此基础上实现教育的返璞归真,实现对人的培养,实现人生意义。
关键词:本质;德育;根基
社会高度发展变化的如今,物质利益的诱惑从各种层面摧蚀着人的本性和人的道德。社会方方面面急功近利,甚至教育也是如此。工业革命以来,工具理性主义占据了主导,人成了为了实现社会生产的一个工具,满足功利性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教育培养的是为了社会某项需求而生产出来了的人才。那么,本应当是传授人成之为人的东西,教育为人生存和实现人生的意义就在此失去了生存的地位。社会道德滑坡,学校教育出来的学生的道德品质也屡屡出现问题,这使得国家也存在紧迫感,提倡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做到“法安天下,德润人心”。教育的本质是为让人成为人,在教导人生产的技能基础上,培养人如何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意义而努力。这就需要回归到德育,在德育里寻求教育的本质意义。
一、教育迷失本身的当前状况
与传统的教育注重培养人的道德修养不同,在功利性的教育目的下,我们的教育成了工具。它是让孩子成“才”的一种手段和方式。为此学校不惜采取各种手段提高学生成绩,家长也使尽浑身解数让自己的孩子成绩得到提高。这种以成绩和分数来看待教育的想法带来了极大的问题。此前的云南大学药家鑫杀害室友案、北京大学投毒案,更有甚者的是有大学生毕业后除了看书学习,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试问我们的教育培养出这样的人可以称之为才吗?
教育目的就是教育本身,教育就在于向一个处于成长生活时期的人学会如何生活并传授如何实现自身价值意义的过程。它教会我们生产,也教会我们如何实现自身的意义,这两者是教育的一个本质的过程。所谓“人才”。先成为人而后有才。
结合当前我们的教育实际来看,从小学教育开始,就是带有攀比性和功利心的。有的家长从小学开始就在为孩子以后的高考和大学做打算,这当然是我们当前教育体制带来的问题。在这种模式下,学生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和成绩,分数是决定他们一切的关键因素。这就导致了对学生德育教育和生存生活教育的忽视,往往的结果是带来了综合素质的不平衡。虽然当前我们也注重并提倡道德和素质教育,但教育体制不改变,功利性的目的没有改变,单纯的灌输道德价值和道德理念并不能解决问题。
最重要的是我们当前不但教育有问题,连我们提倡的道德教育也有问题,我们提倡的也在一定意义上失去了本质的意义。社会的所有道德标准不一定适合人才的培养的全部,道德教育的根基在于为人服务,而不是全部出于社会的标准,我们要让德育把人培养成为人。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让我们的德育回归到本质意义上来,为实现人和培养人的目的。也是我们教育追求的本质意义。
二、探索德育根基,实现教育本真意义
教育的重点不应当在功利性方面的目的,我们在前面已经具体论述。无论从教育的本质意义上,还是从教育的哲学意义上来讲,它的目的就在于教育和培养人。教育人的基本生存技能并培养人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意义,是这两方面意义的结合。我们首先必须明确德育的根基在哪里,这是问题的关键。以往我们把教育,包括德育的根基放在功利性的成才上,为了好的前途、为了好的工作等。这就把德育乃至教育带偏离了它的本质意义,也是德育失去了根基。总的来说,德育的根基在于为人服务,教育和培养的人的生活技能以及如何实现自我的价值意义。
(1)革新教育体制,这是从国家层面上的思考和行动。由于我国以往借鉴前苏联的教育体制模式,形成了极大的问题和症结。结合我国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问题以及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对于物质利益的极大追求,使得教育越来越变得功利化。老师注重学生的成绩而不是学生的道德教育,学生注重的是升学率。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国家的教育体制不改变,不直接应对当前的问题,即使一两个学校作出努力也不过是杯水车薪。那么,国家教育体制要革除对功利性的追求,破除对分数的迷信,而要真正推动素质教育,从教育体制到教育内容上要把德育的根基本质引入,改革课程教学方式方法。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推动整个德育根基的植入和教育的返璞归真。
(2)创新德育教育内容,将德育的根基植入教育过程中去。德育目的在于为人服务,教育和培养的人的生活技能以及如何实现自我的价值意义。那么我们的德育就要把培养人的生存技能和实现自我价值意义带人到教育的过程中去。在课程中传授学生如何生存生活的方式方法,并且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生存生活习惯。日常是教育的最好场所,学校的教育再也不能局限课堂的书本内容,也不能仅仅以分数来看待和决定学生。而是要注重学生的生存技能的培养,在此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养好良好的人生目标和自我价值实现的追求。
(3)学校的德育要注重人的意义的升华,在教育的过程中要实现学生自我意义的升华,而不是让教育者来决定学生的人生价值意义,要引导学生树立自我评价意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自律和对自我提升的不断追求。这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重要的是要形成自我道德意识,这种培养需要日常的潜移默化。
三、小结
德育是教育实现人的一个途径,承担着人之为人的重任。面对当前我们教育被功利主义带的越来越偏离本质的现状,以及社会、学校道德下滑、人性冷漠等问题,道德教育成为我们教育需要给予极大关注的问题。虽然当前我们也在提倡并注重道德教育,提倡学生的素质教育。而原有的教育体制和课程模式并不能改变问题。对于此,我们重要的是抓住德育的根基所在,而德育的根基在于为人服务,教育和培养的人的生活技能以及如何实现自我的价值意义。在此基础上实现教育的返璞归真,实现对人的培养,实现人生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