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运用“循环练习法”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knn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循环练习法”是指运用不同方法让学生对掌握不够扎实的知识进行循环再练,引领学生对知识进行回顾,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让学生牢记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结合小学生语文练习现状,本文主要采用观察和行动研究法,在最真实、自然的工作情境中,探寻能切实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方法,从而初步构建“循环练习法”在语文练习中的运用与研究的目标体系。
  关键词:循环练习法;语文学习能力;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16-0063-02
  引 言
  循环本义是指往复回旋,指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文史《史记·高祖本纪》中有记载:“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张景在《飞丸记·旅邸揣摩》中写道:“寒暑兮往来相继,兴衰兮循环道理。”
  教师可以把这一概念迁移至语文教学中,根据学生语文练习的情况,针对练习中的基础知识、阅读和习作进行循环训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语文学习能力。目前,人们对“循环练习法”在体育教学和书法练习中的运用有一些研究,但对“循环练习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较少。如果我们有针对性地把“循环练习法”落实到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分支——练习中,探究其在练习中的运用和效果,就能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新的抓手。
  一、现状分析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渠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学生做练习时,对教师反复强调的易混淆、易错的基础知识点仍不能完全掌握。而且,学生练习时阅读和习作类题正确率很低。调查发现,阅读和习作题占用了学生大量的思考时间,且学生错误率较高。这给学生造成了很强的心理挫败感。所以,笔者班近80%的学生不爱做阅读和习作题,个别学生甚至会对此类题目产生畏惧心理。如何改变语文练习中的这种现状,切实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逐步提高语文学习能力,一直是笔者思考的问题。
  二、大胆设想
  如果笔者把学生掌握不够扎实的基础知识点,变换成学生喜欢的题型,进行循环再练,引领他们在趣味题型中和知识点再相遇,是否能更好地帮助他们对练习中易错的基础知识进行再巩固、帮助他们克服对阅读和习作类题的心理畏惧,使他们逐渐掌握答题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更好地提升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呢?
  三、研究例谈
  (一)循环练习强调呈现方式的趣味性设计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中共有十多首古诗。教师引导学生背诵这些古诗不难,但在运用诗句完成练习时,却出现了一个较为常见的问题——学生书写诗句时经常出现错别字。
  笔者认为,这个问题不只出现在这册教材的古诗词教学中,大部分教材的古诗词教学中存在这样的练习问题。怎样解决这一练习问题,引导学生正确书写诗句、词句呢?笔者认为,无论教师反复提醒,还是让学生多次默写,这些方法都不是学生喜欢的。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能获得好的学习效果。所以,在诗词教学中,教师不妨把诗词中学生掌握不够扎实的基础知识点,变换成学生喜欢的题型,进行循环再练,引领学生在趣味题型中和知识点再相遇,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使他们牢记知识要点,进而提升他们语文学习能力。
  笔者发现,班里的学生平时很爱玩一款游戏——“一起来找碴儿”,即从两幅相似的图中,找出其不同的地方。于是,笔者把这款游戏运用到学生的练习中,设计出了一款新的练习题型——“古诗找找碴儿”。出题时,笔者故意把古诗中学生易写错的字写错,让他们寻找,并巧妙地结合加分机制,寻找到一处错误加5分,能改正确再加5分。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在他们感兴趣的题型中收获了快乐,还加深了对古诗中易错字的记忆,在做练习时会更谨慎地对待这些易错字。这种形式的循环练习有效提升了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二)注重“螺旋式”上升和循环往复的阶梯式学习
  学生在做阅读练习时,对于基础题型,如“选择正确的读音或汉字”“照样子,写词语”“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等,答题情况较好,错误很少;但对于“根据短文进行内容概括”“分析画线语句的描写方法”“说说相关语段在文中的作用”等题型,则兴致淡然,不能掌握答题的要点,失分率居高不下。
  对于这种现状,师生应该怎么办呢?多练,是积累答题经验、掌握答题技巧最好的办法。因此,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帮助学生区分阅读题的难易程度,引导学生由易到难进行阅读练习,让学生的学习呈现一个梯度上升的趋势。另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归类阅读分析中相似的题型,引导他们在相似题型的循环练习中,学习答题方法,掌握答题技巧[1]。
  例如,笔者让学生先后做了《不失尊严的街头乞讨》和《夏日原野上的追赶》两篇阅读练习,因为这两篇阅读练习是由易到难安排的,并且两份练习中有一道相同的练习题型——“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對于此类题目,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掌握答题技巧。因此,笔者有意识地带领学生进行循环练习,帮助他们积累答题经验、掌握答题方法。
  《不失尊严的街头乞讨》这篇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是“乞讨者不失尊严,施舍者乐于施舍,这就是笔者眼中文明而浪漫的巴黎街头乞讨”。班上的小何同学认为,这一自然段的作用是:总结全文,首尾呼应。当然,小何同学这样回答并不错,只是不全面。他还没有掌握从题目着手,层层深入思考的方法。结合整篇文章,对照问题,可以发现,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不仅巧妙地点到了文章题目,还和文章的开头“将巴黎的街头乞讨比作街头艺术一点也不为过。相对于世界各大城市,巴黎可谓文明浪漫之都,塞纳河水的洗礼使得街头乞讨也显得温文尔雅”这段话相呼应,点明了整篇文章的中心——“尊严”,也起着总结全文的作用。“乞讨者不失尊严,施舍者乐于施舍”这句话,则引起了读者对身边乞讨行为和自身言行的深刻思考。   在笔者的讲评和一步步引领下,小何同学在做第二篇阅读练习——《夏日原野上的追赶》,再次回答“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这个问题时,这样答道:“最后一个自然段,巧妙地点到了文章的题目,也总结了整篇文章,‘永不放弃’这个词,更是对文章主题‘追赶’的更深入的解释。”
  据此,笔者发现他已经知道要从题目着手,结合文章的开头、中心、结尾层层剖析,答题时关注的点更全面了,结合短文分析的能力也提升了很多。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对内容相近的阅读题进行归类,由易到难,形成阶梯式循环训练模式。通过循环往复的训练,学生不仅提升了阅读速度、掌握了答题技巧,还激发了做阅读题的兴趣。
  (三)培养学生对习作题材的筛选和取舍能力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牧场之国》,是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的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其中,第二自然段对牧场上牛群的描写堪称精妙。
  第二自然段写的是牧场之国的主角——牛。这些黑白两色的花牛被作者赋予了人的情态,牛犊“仪态端庄”,老牛“无比威严”,连吃草时都是“专注”的,站立不动时,仿佛在“思考什么”。无论牛犊还是老牛,没有喧嚣与哞叫,有的是惬意与安闲,碧绿、辽远的草原也因为有了这些牛而更显生气。这样一幅和谐、安详的美好画面让读者深深沉醉。作者别具一格的写作方法值得学生学习与效仿。于是,课堂上,笔者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方法,让他们思考牧场上还有什么牲畜,能否用一些人的情态来写一写它。学生进行了即兴课堂小练笔。学生例文:“碧绿如丝绒般的草原上,是各种各样的动物。鸭子在小河里欢快地比赛游泳。天鹅如美丽的公主,仰起头,自信地放声高歌。小土坡上,成群的羊驼,眺望远方,‘咩咩’叫着,仿佛对身边美丽的郁金香表示赞许……在这里,所有的动物都是自由的,他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
  从学生的写作结果来看,很多学生所写内容与这篇例文差不多,他们知道要用拟人的手法去写,句子也比较优美,但是他们赋予牧场生灵的更多的是关于人的动作,而非情态。所以,这次学生的写话只能得70分,形似而神不似。
  针对学生小练笔中的这一问题,笔者又对他们进行了二次指导。首先,笔者引导他们思考要写牧场上的哪些牲畜,一一在黑板上罗列出来,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给予每种牲畜一个怎样的情态词比较恰当,并一一板书在相应牲畜的后面。之后,笔者挑选了三种牲畜,让学生口头说,笔者将其写在黑板上。最后,笔者再让学生把黑板上的一段话,抄写在专门的小练笔本上。
  综合两次练笔,笔者发现,学生在“指导—说—写—再指导—再说—再写”这一循环过程中,掌握了写作方法。在“循环指导”后,笔者决定放手让学生再写一次。在这一次的练笔中,笔者没有再加以指导,却惊喜地发现,班里80%的学生掌握了运用情态词写物的方法。基础较好的学生甚至能像作者卡雷尔·恰佩克一样,将景物的动态或静态的美写出来,可谓进步神速。具体例文:“天鹅捕鱼时站立不动,仿佛正在思考什么。小天鹅端庄高雅,如同一位芭蕾舞者。老天鹅威风凛凛,正仰着头在河道中央游动,好像在向整个天鹅群显示自己王者的权力和地位。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通过“循环练习法”,学生逐渐掌握了相应的写作方法,提高了练笔的积极性,也慢慢提高了写作的水平。一种技能的习得,而不是凭借一次或两次的练习得来的,而是在多次观察、学习、思考和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循环练习法”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所以才会在课堂上取得这么好的效果。
  结    語
  综上所述,“循环练习法”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会不自觉地运用到这种方法。小学语文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把“循环练习法”落实到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分支——语文练习中,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胡守娥.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困惑及解决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5):69-70.
  作者简介:许秋洋(1987.10—),女,江苏海门人,本科学历,中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本体教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新课标的引导下,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全学科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方式主要以教师为主导,通过合理有效的任务设置,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既定教学目标。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不仅为学生革除了传统教学方法的单一、枯燥等弊端,还为学生提供了合理的实践情境与相应的学习任务,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让学生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取得高效的学习效果。文章将对任务驱动法在高中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原则与运用策
摘 要:在高中学科体系中,数学作为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它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由于高中数学学科所具有的特性,传统教学模式并不能够确保学生全面发展,甚至会因为教师单纯地讲解,而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质量下降。对此,为了确保学生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全面发展,教师可以利用问题驱动法来激发学生对高中数学的学习兴趣,并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推动自身
摘 要:STEM是一种比较重视实践的教育理念,随着对STEM教育理念的实践与研究,人们一方面关注学生的创造力、学习能力以及参与水平,另一方面将它广泛地应用到了我国小学教育改革中。文章对如何将STEM教育理念运用到小学劳动与技术(以下简称劳技)课程中,小学劳技教师如何基于STEM教育创新教学方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劳技教学的价值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STEM教育;小学劳技课程;设计与实
摘 要: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集中体现了结构主义教育思想,是当代教育经典著作之一。文章从研究《教育过程》一书中的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出发,阐述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四个基本内容,从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两个维度分析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原因,最后从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重要性;知识传授遵循儿童认知发展;强调培养儿童直觉思维;内在动机是促进学生学习的真正动力四个方面论述了结构主义教育思想对我国
摘 要:初中英语教师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英语知识以及运用英语知识,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英语知识以及应用英语知识的途径之一就是背默。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将背诵和默写有效结合在一起能够大幅提高英语教学效果,背默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具备十分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文章对背默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进行探究,意在充分发挥背默的作用。  关键词:背默;初中英语教学;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41
摘 要:区域活动的教育价值是附着在材料上的,材料是幼儿区域活动的物质支柱。材料投放是否适宜,是决定区域活动能否实现其价值的关键。福建省厦门市瑞景幼儿园(以下简称我园)经过三年探索,总结出了区域材料投放的适宜性原则。文章主要对适宜性原则的八个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其在实践中的综合运用做出说明。  關键词:幼儿园;区域材料;适宜性原则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24X
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是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撰写,共5册,其中,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分上下两册。选择性必修教材分《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经济与社会生活》和《文化交流与传播》三册,已于2019年9月在部分省(市)高中起始年段使用,2020年秋季已经在安徽省使用。这对广大高中历史教师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为此,文章希望就这套教材的使用,通过具体的课例提出几点整合与使用的建议,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摘 要:受新课程改革的影响,初中英语教师在开展英语教学中不仅要对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进行强化训练,还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使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交际能力得到不断提升。本文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入手,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能为初中英语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支持。  关键词:思维品质;初中教育;英语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绘本教学多用于小学英语、语文等科目教学中,教师一般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应的绘本,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绘本以绘画为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利用绘本,让学生通过图画来大概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基于此,本文对核心素养视野下的初中英语绘本阅读教学实践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绘本教学;英语阅读;初中英语;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