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放假从县城回到村里,必须要经过一座古桥。
它横跨在一条河上,像一位驼背的老人,不知接送了多少代人从河这边到河那边。桥拱如半轮明月,水上的桥拱和水面的倒影相接,偶尔飞来一只白鹭,在桥拱下对影自怜,便成了一幅有些意境的画儿。桥面是用石板铺成的,凹凸不平,因为来来往往的人多,有些地方已经被磨得很光滑。
以前我在村里读小学,每天上学放学,都必须经过这座桥。
小学三年级时我刚学会骑车,车技并不熟练,和同学一边不紧不慢地骑着车,一边聊着学校和家里的新鲜事儿:阿毛家的三花猫生了7只小猫崽,眼都还没睁开,毛茸茸的像7个毛线球;班里的谁父母给他弄了辆遥控小车,可带劲了……车到了桥跟前,我莫名心慌——这里不仅是十字路口,来往车辆和行人多,而且桥面的坡度大,掌握不好自行车就有发生“交通事故”的危险。
我小心留意着过往的人和车辆,突然背后响起一声尖利的喇叭声,我吓得身子一抖,因为紧张,手把着车龙头不停地左右摇摆,向左?还是向右?车却不受我的控制,哗啦啦冲向桥头……我吓得忘记了捏住刹车,目瞪口呆地被车带着往前冲去……忽然,车定住了,一个陌生的叔叔两手用力地抓住了我的车龙头,“吓坏了吧?骑车不要紧张,把好龙头就没事了。”
在这拥挤热闹的桥上,这位好心的叔叔帮我拦截住潜在的危险,关怀地提点我骑车的技巧。
桥下的流水日复一日朝前流去,桥上的我来来去去,长高长壮了,心也野了不少。
我们一群半大孩子骑着车,热衷于表现自己,在桥上秀起了车技。我们飞快地蹬动脚踏板,加速,然后放开龙头,一齐冲下桥来,风呼啦啦地从耳边吹过,一声大吼横空飞来:“还骑快点看看?给我停下来!”我心里一惊:“完了,碰上老师了!”伙伴们灰头土脸地停了下来,可是我的车刹那天刚好坏了,上桥时车蹬得太猛,惯性让车直往前冲,即使我伸出脚想让它减速,也是枉然,我只好任由它往前冲。老师一脸愕然,接着,便果断地跟在车后一路穷追。
车好不容易停下来,我调转车头,看到老师追得满头大汗,气喘如牛,心里顿时有些内疚。老师并没有大发雷霆,“回去一定要修好刹车!”这句话他连说了两次,生怕我忘记似的。
一个少年扶着车立在桥头,望着老师转身离开的背影,那天的风不停地吹,桥边的杨柳枝不停亲吻着水面,碰碎了水里的蓝天,和少年的鲁莽。
再次走过拱桥,有位阿姨在桥头拍照留影。我不由笑了,桥上桥下都是风景呢,在我心里,拱桥代表着温情脉脉的家乡,永远都是我心中最美的风景。
邹淑芬:乡村小学,小姨心中永远的圣地
那所乡村小学,隐藏在外婆家大山的褶皱里,就在外婆家的山脚下,绕过一个松树密集的山冈,再下一个陡坡,就到了。
那是暑假,我百无聊奈,隔壁的冰娃拿了副乒乓球拍,说,走,打乒乓球去。他在前面带路,我尾随而行,到了这所乡村小学。
大门口写着校名的木匾早已不见,不知被谁拖回家做了他用。靠门的两边站立着两棵笔直的水杉,它们还记得那些在这里读书的孩子的脸庞吗?花坛里立着几株孤芳自赏的美人蕉,身边是一些闲花野草,肆意地铺满了花台剩下的角落。
操场的一棵梧桐树上,悬挂着一块锈迹斑斑的铁条,我想象着一位老师用榔头在上面敲击,“当当当——”钟声清越悠远,在大山中久久回荡,一些孩子冲出教室,操场上顿时热闹起来。
乒乓球桌在一棵高大的树下,昔日这里定是热闹非凡,如今,鸟儿在繁枝茂叶间筑巢安家,乒乓球台上的枯叶和鸟粪,诉说着如今的冷清。我们清扫了台上的枯叶,开始在这里进行一场“厮杀”。可惜,我们的比赛没有观众的助威呐喊,只有乒乓球落在台面上的脆响。
晚上,在镇上中学教书的小姨回到家,我说,我今天去山脚下的小学了。那所乡村小学,怎么和我想象中的不一样?
小姨问道:那你心中的乡村小学是什么样的?
“应该是诗意的庭院:红砖围墙隔开牛羊的喧嚣、泼妇的叫骂,带走廊的教室整整齐齐,梧桐树环绕四周,鸟声、蝉鸣、念书声交织,它集中了全村所有的儒雅与高贵,是整个村庄的‘圣地’。”
“可你不能说山脚下的小学就不是村庄的‘圣地’了呀!”
小姨说,她在那所小学读过书——
那是上世纪80年代500人的村庄,学校里只有几十个学生,分散到各年级,一个班十几人。学费几角钱,还发给几本新书、几本作业本、几支铅笔。家长教孩子在作业本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我要你外公帮我填满作业本封皮上所有的空格,看到“班”的字样,你外公犯了难,年级好写,这“班”是怎么回事?问老师,老师一笑,那是城里人用的,城里人多,一个年级要分成好几个班,咱们不用,要写就写“一班”吧。于是,所有刚上学的孩子都写上了工工整整的“一年级一班”,一年级一班与其他年级一班的孩子也就在日出日落的乡村里开始了漫漫的求知旅程。
每天早晨,校工用“当当”的铃声敲醒了一天的生活,校园、大街、小路、田野也跟着热闹起来。乡村小学有乡村小学的步调,应和着乡民们的节奏,日出而始,日落而息。大人们踩着露水下田的时候,我们也斜挎着书包,三三两两,揉着惺忪的睡眼上路。
早晨照例是一节晨读,一节正课,然后才回家吃早饭。乡村的晨读是最有特色也最有韵律的,我们甩开喉咙,百分之九十的方言融合进百分之十的普通话,拖着长腔,唱戏一般读着,身体随着声音晃动,两只脚不停地缠绕、散开,散开、缠绕,大有“嗟叹歌咏”的古韵,“手舞足蹈”的古风。
乡村小学的老师,讲课生动而直白。老师讲“鸟”字和“乌”字的区别,说:记住了,乌鸦全身都是黑的,所以我们就看不到它的眼睛,其他的鸟则是五颜六色,眼睛很漂亮。
“渴”和“喝”呢,你要喝水,没有“口”怎么行?口渴了你当然想喝水,但并没有张嘴,所以只能是“三点水”,明白了?
后来,因为生源不足,那所乡村小学在5年前撤并到另一所集镇小学,但它,依然是我心中最美好的圣地。小姨动容地说。
任晓琳讲述:远行路上,那道绿色的风景
暑假一放假,爸爸就赶紧为我买好到武汉的火车票。姥爷已经打来好几遍电话催促了。
走那天,爸爸送我上火车,他领着我找到铺位,把我的背包稳稳地安置在行李架上,拍拍我的肩膀说:“路上小心点!”这是我第一次独自出这么远的门,他很不放心。一转身,瞥见对面的铺位坐着一个四十来岁面目和善的女军官,爸爸一脸的欣喜:“请问,你是去武汉吗?”女军官点点头:“你们呢?”“就我女儿去,这是她第一次出远门,路上麻烦你多多关照!”或许是因为她那身绿色的军装,爸爸信任地将我拜托给了她。她看看我笑了笑:“好啊,你放心吧。”
一路上,她真的很照顾我,白天跟我聊天,讲军营里有趣的故事,带着我打开水,吃饭。我夜里睡觉总爱踢被子,那晚却睡得很好,没有被冻醒过。第二天早上醒来,被子仍规规矩矩地盖在身上,我想夜里她一定起来帮我掖过被子。
十多个小时后,火车终于到达武汉。人们纷纷拿好行李,走下车去,直到整个车厢空落落的只剩下我和她。她帮我把背包从行李架上拿到铺位上。我坐在窗边焦急地瞅着朝这边走来的每一个人——小舅说好要来接我的。她静静地坐在我对面,似乎等着什么。
小舅终于出现在车窗下。我兴奋地又喊又蹦,她拉住我,认真地问我:“你真认识他吗?”我连看也没看她,只盯着车窗外小舅的脸说:“当然了!他是我小舅!”
小舅上车来后,她就悄然拎着自己的行李下了车。而我还沉浸在找到小舅的兴奋里,根本就不知道她什么时候离开的,更别说对她说声谢谢了。
回到四川,爸爸问起,我把路上发生的一切告诉了他,他埋怨道:“你真是个糊涂蛋!连阿姨的名字也不问问,而且,连声谢谢都没说!”
真的,我连谢谢都忘记跟她说了,甚至已经记不大清楚她的模样,只记得她穿着绿色的军装,就像夏日中的一棵树,一道绿色的凉爽风景。
兰华讲述:回家路上,处处都有美景
放假喽,回家喽!还有比这更令人振奋的消息么?在坐上回家的汽车前,每一分钟都考验着我们的耐心。
各科老师布置完了暑假作业,班主任老师啰啰嗦嗦讲了一大堆注意事项,众人翘首期盼的“放学”二字,终于从班主任口中吐出。
挤上开往家的班车,一路颠簸,一路你推我攘,一路汗臭扑鼻,我居然愉快地接受了这令人厌恶的一切。车开过一座跨河大桥后,我就到站了,下了车还要步行一段路程才能到家。
我跳下车,正准备疾步前行,却听到一阵嘈杂的鸭声传来。几位农人,戴着草帽,手握长长的竹竿,赶着一群鸭子上岸,准备过桥。那队伍浩浩荡荡在大桥的路边上移动,上千只鸭子摇摇摆摆,嘎嘎地叫唤着,前后连绵数十米长,真是一番壮观的景象。桥上的车流量大,一些司机唯恐不小心压着了鸭子,不断按响喇叭。鸭群被这刺耳的声音惊了,有些鸭子脱离了队伍,惊慌失措地走到了路中央,一阵刹车声后,高高低低、长长短短的汽车喇叭声此起彼伏,让鸭群更乱了阵型。着急的农夫几乎忙不过来了,伸长竹竿赶好了这边,那边的鸭子又跑出了队……
“师傅们行行好,不要再按了,喇叭声吓着了鸭子,它们会乱窜啊!”一个农夫着急地朝路中央大喊。
不知是谁最先沉默了下来,喇叭声如潮水般退去,我的耳朵里又只剩下了嘎嘎的鸭声。
“谢谢!”农人冲路中间大喊,有司机伸出头来微笑,还有人举起手机,把这千只鸭子过大桥的壮观拍下来。
目送着鸭群远去,我选择了沿河的乡间小路,一边赶路,一边欣赏乡间的美景。
路过一片荷塘,我记得冬天回家的时候,还是满塘凋零的荷叶呢,时间一不小心流淌到了夏天,一片绿海出现在眼前。翠绿的荷叶伸展开来,卷曲着,高高低低,一张紧挨着一张,层层叠叠,形成一片荷的海洋。清风拂过叶面,绿的波涛一浪叠着一浪。粉红色的、白色的荷花在绿色波涛的簇拥中安静而高贵地开放着,或是含苞欲放的亭亭玉立。红色的蜻蜓、蓝黑相间的蜻蜓在荷叶间上下翻飞,在水面轻点,好一幅蜻蜓戏荷的美图!
路过一片竹林,风把竹叶拨弄得哗啦哗啦的,像调皮的孩子乐此不疲地玩着心爱的玩具,有竹叶掉下来了,蝴蝶一般飞舞着,落在水边,落在泥地里……
不知不觉,能望见那熟悉的青砖黛瓦的屋舍了,袅袅的炊烟在屋顶上升起,我知道,妈妈已经在为我准备晚饭了。
(整理:王涛)
它横跨在一条河上,像一位驼背的老人,不知接送了多少代人从河这边到河那边。桥拱如半轮明月,水上的桥拱和水面的倒影相接,偶尔飞来一只白鹭,在桥拱下对影自怜,便成了一幅有些意境的画儿。桥面是用石板铺成的,凹凸不平,因为来来往往的人多,有些地方已经被磨得很光滑。
以前我在村里读小学,每天上学放学,都必须经过这座桥。
小学三年级时我刚学会骑车,车技并不熟练,和同学一边不紧不慢地骑着车,一边聊着学校和家里的新鲜事儿:阿毛家的三花猫生了7只小猫崽,眼都还没睁开,毛茸茸的像7个毛线球;班里的谁父母给他弄了辆遥控小车,可带劲了……车到了桥跟前,我莫名心慌——这里不仅是十字路口,来往车辆和行人多,而且桥面的坡度大,掌握不好自行车就有发生“交通事故”的危险。
我小心留意着过往的人和车辆,突然背后响起一声尖利的喇叭声,我吓得身子一抖,因为紧张,手把着车龙头不停地左右摇摆,向左?还是向右?车却不受我的控制,哗啦啦冲向桥头……我吓得忘记了捏住刹车,目瞪口呆地被车带着往前冲去……忽然,车定住了,一个陌生的叔叔两手用力地抓住了我的车龙头,“吓坏了吧?骑车不要紧张,把好龙头就没事了。”
在这拥挤热闹的桥上,这位好心的叔叔帮我拦截住潜在的危险,关怀地提点我骑车的技巧。
桥下的流水日复一日朝前流去,桥上的我来来去去,长高长壮了,心也野了不少。
我们一群半大孩子骑着车,热衷于表现自己,在桥上秀起了车技。我们飞快地蹬动脚踏板,加速,然后放开龙头,一齐冲下桥来,风呼啦啦地从耳边吹过,一声大吼横空飞来:“还骑快点看看?给我停下来!”我心里一惊:“完了,碰上老师了!”伙伴们灰头土脸地停了下来,可是我的车刹那天刚好坏了,上桥时车蹬得太猛,惯性让车直往前冲,即使我伸出脚想让它减速,也是枉然,我只好任由它往前冲。老师一脸愕然,接着,便果断地跟在车后一路穷追。
车好不容易停下来,我调转车头,看到老师追得满头大汗,气喘如牛,心里顿时有些内疚。老师并没有大发雷霆,“回去一定要修好刹车!”这句话他连说了两次,生怕我忘记似的。
一个少年扶着车立在桥头,望着老师转身离开的背影,那天的风不停地吹,桥边的杨柳枝不停亲吻着水面,碰碎了水里的蓝天,和少年的鲁莽。
再次走过拱桥,有位阿姨在桥头拍照留影。我不由笑了,桥上桥下都是风景呢,在我心里,拱桥代表着温情脉脉的家乡,永远都是我心中最美的风景。
邹淑芬:乡村小学,小姨心中永远的圣地
那所乡村小学,隐藏在外婆家大山的褶皱里,就在外婆家的山脚下,绕过一个松树密集的山冈,再下一个陡坡,就到了。
那是暑假,我百无聊奈,隔壁的冰娃拿了副乒乓球拍,说,走,打乒乓球去。他在前面带路,我尾随而行,到了这所乡村小学。
大门口写着校名的木匾早已不见,不知被谁拖回家做了他用。靠门的两边站立着两棵笔直的水杉,它们还记得那些在这里读书的孩子的脸庞吗?花坛里立着几株孤芳自赏的美人蕉,身边是一些闲花野草,肆意地铺满了花台剩下的角落。
操场的一棵梧桐树上,悬挂着一块锈迹斑斑的铁条,我想象着一位老师用榔头在上面敲击,“当当当——”钟声清越悠远,在大山中久久回荡,一些孩子冲出教室,操场上顿时热闹起来。
乒乓球桌在一棵高大的树下,昔日这里定是热闹非凡,如今,鸟儿在繁枝茂叶间筑巢安家,乒乓球台上的枯叶和鸟粪,诉说着如今的冷清。我们清扫了台上的枯叶,开始在这里进行一场“厮杀”。可惜,我们的比赛没有观众的助威呐喊,只有乒乓球落在台面上的脆响。
晚上,在镇上中学教书的小姨回到家,我说,我今天去山脚下的小学了。那所乡村小学,怎么和我想象中的不一样?
小姨问道:那你心中的乡村小学是什么样的?
“应该是诗意的庭院:红砖围墙隔开牛羊的喧嚣、泼妇的叫骂,带走廊的教室整整齐齐,梧桐树环绕四周,鸟声、蝉鸣、念书声交织,它集中了全村所有的儒雅与高贵,是整个村庄的‘圣地’。”
“可你不能说山脚下的小学就不是村庄的‘圣地’了呀!”
小姨说,她在那所小学读过书——
那是上世纪80年代500人的村庄,学校里只有几十个学生,分散到各年级,一个班十几人。学费几角钱,还发给几本新书、几本作业本、几支铅笔。家长教孩子在作业本上写上自己的名字。我要你外公帮我填满作业本封皮上所有的空格,看到“班”的字样,你外公犯了难,年级好写,这“班”是怎么回事?问老师,老师一笑,那是城里人用的,城里人多,一个年级要分成好几个班,咱们不用,要写就写“一班”吧。于是,所有刚上学的孩子都写上了工工整整的“一年级一班”,一年级一班与其他年级一班的孩子也就在日出日落的乡村里开始了漫漫的求知旅程。
每天早晨,校工用“当当”的铃声敲醒了一天的生活,校园、大街、小路、田野也跟着热闹起来。乡村小学有乡村小学的步调,应和着乡民们的节奏,日出而始,日落而息。大人们踩着露水下田的时候,我们也斜挎着书包,三三两两,揉着惺忪的睡眼上路。
早晨照例是一节晨读,一节正课,然后才回家吃早饭。乡村的晨读是最有特色也最有韵律的,我们甩开喉咙,百分之九十的方言融合进百分之十的普通话,拖着长腔,唱戏一般读着,身体随着声音晃动,两只脚不停地缠绕、散开,散开、缠绕,大有“嗟叹歌咏”的古韵,“手舞足蹈”的古风。
乡村小学的老师,讲课生动而直白。老师讲“鸟”字和“乌”字的区别,说:记住了,乌鸦全身都是黑的,所以我们就看不到它的眼睛,其他的鸟则是五颜六色,眼睛很漂亮。
“渴”和“喝”呢,你要喝水,没有“口”怎么行?口渴了你当然想喝水,但并没有张嘴,所以只能是“三点水”,明白了?
后来,因为生源不足,那所乡村小学在5年前撤并到另一所集镇小学,但它,依然是我心中最美好的圣地。小姨动容地说。
任晓琳讲述:远行路上,那道绿色的风景
暑假一放假,爸爸就赶紧为我买好到武汉的火车票。姥爷已经打来好几遍电话催促了。
走那天,爸爸送我上火车,他领着我找到铺位,把我的背包稳稳地安置在行李架上,拍拍我的肩膀说:“路上小心点!”这是我第一次独自出这么远的门,他很不放心。一转身,瞥见对面的铺位坐着一个四十来岁面目和善的女军官,爸爸一脸的欣喜:“请问,你是去武汉吗?”女军官点点头:“你们呢?”“就我女儿去,这是她第一次出远门,路上麻烦你多多关照!”或许是因为她那身绿色的军装,爸爸信任地将我拜托给了她。她看看我笑了笑:“好啊,你放心吧。”
一路上,她真的很照顾我,白天跟我聊天,讲军营里有趣的故事,带着我打开水,吃饭。我夜里睡觉总爱踢被子,那晚却睡得很好,没有被冻醒过。第二天早上醒来,被子仍规规矩矩地盖在身上,我想夜里她一定起来帮我掖过被子。
十多个小时后,火车终于到达武汉。人们纷纷拿好行李,走下车去,直到整个车厢空落落的只剩下我和她。她帮我把背包从行李架上拿到铺位上。我坐在窗边焦急地瞅着朝这边走来的每一个人——小舅说好要来接我的。她静静地坐在我对面,似乎等着什么。
小舅终于出现在车窗下。我兴奋地又喊又蹦,她拉住我,认真地问我:“你真认识他吗?”我连看也没看她,只盯着车窗外小舅的脸说:“当然了!他是我小舅!”
小舅上车来后,她就悄然拎着自己的行李下了车。而我还沉浸在找到小舅的兴奋里,根本就不知道她什么时候离开的,更别说对她说声谢谢了。
回到四川,爸爸问起,我把路上发生的一切告诉了他,他埋怨道:“你真是个糊涂蛋!连阿姨的名字也不问问,而且,连声谢谢都没说!”
真的,我连谢谢都忘记跟她说了,甚至已经记不大清楚她的模样,只记得她穿着绿色的军装,就像夏日中的一棵树,一道绿色的凉爽风景。
兰华讲述:回家路上,处处都有美景
放假喽,回家喽!还有比这更令人振奋的消息么?在坐上回家的汽车前,每一分钟都考验着我们的耐心。
各科老师布置完了暑假作业,班主任老师啰啰嗦嗦讲了一大堆注意事项,众人翘首期盼的“放学”二字,终于从班主任口中吐出。
挤上开往家的班车,一路颠簸,一路你推我攘,一路汗臭扑鼻,我居然愉快地接受了这令人厌恶的一切。车开过一座跨河大桥后,我就到站了,下了车还要步行一段路程才能到家。
我跳下车,正准备疾步前行,却听到一阵嘈杂的鸭声传来。几位农人,戴着草帽,手握长长的竹竿,赶着一群鸭子上岸,准备过桥。那队伍浩浩荡荡在大桥的路边上移动,上千只鸭子摇摇摆摆,嘎嘎地叫唤着,前后连绵数十米长,真是一番壮观的景象。桥上的车流量大,一些司机唯恐不小心压着了鸭子,不断按响喇叭。鸭群被这刺耳的声音惊了,有些鸭子脱离了队伍,惊慌失措地走到了路中央,一阵刹车声后,高高低低、长长短短的汽车喇叭声此起彼伏,让鸭群更乱了阵型。着急的农夫几乎忙不过来了,伸长竹竿赶好了这边,那边的鸭子又跑出了队……
“师傅们行行好,不要再按了,喇叭声吓着了鸭子,它们会乱窜啊!”一个农夫着急地朝路中央大喊。
不知是谁最先沉默了下来,喇叭声如潮水般退去,我的耳朵里又只剩下了嘎嘎的鸭声。
“谢谢!”农人冲路中间大喊,有司机伸出头来微笑,还有人举起手机,把这千只鸭子过大桥的壮观拍下来。
目送着鸭群远去,我选择了沿河的乡间小路,一边赶路,一边欣赏乡间的美景。
路过一片荷塘,我记得冬天回家的时候,还是满塘凋零的荷叶呢,时间一不小心流淌到了夏天,一片绿海出现在眼前。翠绿的荷叶伸展开来,卷曲着,高高低低,一张紧挨着一张,层层叠叠,形成一片荷的海洋。清风拂过叶面,绿的波涛一浪叠着一浪。粉红色的、白色的荷花在绿色波涛的簇拥中安静而高贵地开放着,或是含苞欲放的亭亭玉立。红色的蜻蜓、蓝黑相间的蜻蜓在荷叶间上下翻飞,在水面轻点,好一幅蜻蜓戏荷的美图!
路过一片竹林,风把竹叶拨弄得哗啦哗啦的,像调皮的孩子乐此不疲地玩着心爱的玩具,有竹叶掉下来了,蝴蝶一般飞舞着,落在水边,落在泥地里……
不知不觉,能望见那熟悉的青砖黛瓦的屋舍了,袅袅的炊烟在屋顶上升起,我知道,妈妈已经在为我准备晚饭了。
(整理: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