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手术入路治疗婴儿期双眼先天性白内障的长期预后比较

来源 :中华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niu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婴儿期通过角巩膜缘切口(前入路)和经睫状体(后入路)行双眼先天性白内障晶状体摘除手术治疗患儿的长期视功能预后,探索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最佳手术入路方式。

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02年1月至2013年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共54例(108只眼)婴儿期双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的临床资料。所有患儿均于一期接受前入路(前入路组)或后入路(后入路组)的三联手术(玻璃体切割头晶状体切除、晶状体后囊膜切开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后进行屈光矫正及弱视训练,随访时间3年及以上。每次随访时均行单眼和双眼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压、眼前段及眼底检查,并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对两组末次随访情况进行比较,连续变量比较采用Student t检验,构成比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前入路组44例,其中男性33例,初次手术中位年龄3.0(0.5~10.0)个月;后入路组10例,其中男性7例,初次手术中位年龄4.0(1.0~11.0)个月。末次随访时,前入路组最长随访时间为3.5(3.0~8.5)年,后入路组为4.0(3.0~7.0)年,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单眼还是双眼的BCVA,前入路组和后入路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前入路组与后入路组术后长期眼部合并症包括斜视(8例与2例)、眼球震颤(8例与6例),并发症包括后发性白内障(4例与2例)和高眼压症(2例与1例),后入路组术后眼球震颤和后发性白内障比例显著高于前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615、4.172,P<0.001、P=0.041)。

结论

对于婴儿期白内障手术,前入路组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和合并症的发生率低于后入路组。对于不伴眼球后段异常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前入路仍然是手术入路的优先选择。(中华眼科杂志,20195546-50

其他文献
深入研究微课的理论与技能,设计适用于病理实验教学的最佳微课制作方案。将微课联合数字切片、三维大体标本等资源应用于病理实验教学,实现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碎片化学习、分层教学,能让学生轻松、高效的享受学习,明显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值得在病理实验教学中推广应用。
期刊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癌,在形态学上表现为由数个肿瘤细胞黏附形成的不含纤维脉管束的微小乳头状或腺管状结构;在生物学行为上具有高淋巴管侵袭、高淋巴结转移、高复发、高远处转移和预后不良等特性。近年来,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及二代测序技术的发展加速了癌症基因组学的研究进程,IMPC基因组学的研究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期刊
目的探讨ImmunoRatio在线分析用于乳腺癌增殖活性标志物Ki-67检测的准确性。方法收集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2015年9月至2016年10月145例乳腺癌组织患者的Ki-67染色切片,分别运用ImmunoRatio在线分析和人工精确计数方法评估Ki-67阳性指数。对在线分析与人工精确计数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对在线分析、人工精确计数、病理医师目测估计结果进行Bland-Altman一致性检
期刊
目的了解肺原发黏液表皮样癌(MEC)和形态相似的肺腺鳞癌中的MAML2基因易位情况及其对诊断、预后的意义。方法利用组织芯片对2007年至2016年间广东省人民医院诊断的24例肺原发MEC和44例肺腺鳞癌进行MAML2基因易位的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并进行包括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Napsin A、细胞角蛋白(CK)5/6、p63、p40、Ki-67等在内的免疫组织化学套餐检测。收集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种具有高度异质性的侵袭性恶性肿瘤,这种异质性不仅表现在临床结局、遗传特征、细胞起源等方面,而且在能量代谢方面也存在着明显的异质性。根据能量代谢差异,DLBCL可分为以有氧糖酵解为主要代谢特征的B细胞受体(BCR)-DLBCL亚型和以氧化磷酸化(OxPhos)为主要代谢特征的OxPhos-DLBCL亚型
期刊
1例主诉为右眼视物模糊1年余患者就诊眼科,经眼部检查、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显示虹膜表面棕黑色色素颗粒弥漫性附着,蔓延至瞳孔区晶状体前囊和下方角膜内皮面,右眼眼压高,诊断为右眼先天性虹膜色素异常增生、右眼继发性青光眼。(中华眼科杂志,2019,55:53-54)
期刊
协同分开是指患眼不能内转,且企图内转时同时伴有外转,导致双眼水平向非患侧方向注视时,双侧外直肌同时收缩,双眼极度分开的一种罕见眼部疾患表现,临床也称为眼球后退综合征合并协同分开或眼球后退综合征4型、先天性眼外肌纤维化合并协同分开。具有协同分开症状的疾病归类于先天性颅神经支配异常性疾病,部分患者同时合并Horner综合征、视盘发育不良等多种眼部或全身异常。治疗协同分开的常用手术包括患眼外直肌后徙或离
睫状肌麻痹下视网膜检影验光是儿童屈光不正检查的主要环节,而睫状肌麻痹剂的选择和应用对于儿童验光的准确性和用药安全性均至关重要。长期以来阿托品一直是我国儿童最常用的睫状肌麻痹剂。近几十年来合成的抗胆碱药物托品酰胺、环喷托酯陆续在国外临床使用,尤其环喷托酯目前在西方国家已成为大多数儿童睫状肌麻痹验光的首选药物。在我国,眼科医师对儿童验光应如何合理选择睫状肌麻痹剂尚存在争议。为了规范睫状肌麻痹剂在我国儿
期刊
目的利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研究上斜肌麻痹性患者上斜肌形态学改变及其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确诊为上斜肌麻痹的患者23例(30只眼),其中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15例[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32±13)岁(12~53岁)],获得性上斜肌麻痹患者8例[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36±15)岁(17~62岁)];同时招募20名健康志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儿童远立体视锐度与注视不同远距离视标时的外斜视控制力分级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非干预性研究。对2014年8月至2015年3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眼科住院拟行手术治疗的52例间歇性外斜视(基本型、外展过强型和类似外展过强型;看远斜视度数≥15 PD)儿童进行远立体视锐度测定和看远外斜视控制力的评估。远立体视锐度测定采用Randot远立体视觉检查图。外斜视控制力评估采用Moh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