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证一体化”课程开发与教学模式改革

来源 :科技创新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262648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OI:10.16660/j.cnki.1674-098X.2017.11.237
  摘 要:該文探索基于“课证一体化”的《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适用教材、考核方式这几个方面进行改革探索。通过实施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使《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与证书获取有效结合,体现专业特色。将课程教材、教学内容与MOS认证相融合,形成严格的教学、考核规范,有利于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成效。
  关键词:课证一体化 模块化 MOS 融合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4(b)-0237-02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是该校计算机专业群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常在大专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这门课程的实践性和操作性非常强,90%的课程内容为实操性内容,是计算机专业群各门专业课程的基础,对提高学生的专业初始能力的基本专业素养起到一个奠基石的作用。在高职课程开设和专业技能认证日趋贴近发展的行业形势下,近年来,在《信息技术应用技术》这门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及课程组一直在尝试进行“课证一体化”的开发和教学模式的改革。通过在教学过程中的不断摸索及“课证”协同发展的尝试,取得了一点经验,总结如下所述。
  1 《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证一体化”教学模式发展现状
  高等职业教学强调培养技能型、复合型人才,课程的开设配合市场需求是在做教学改革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课证一体化”是根据市场需求应运而生的。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促进了该门课程从教学方式、教材、师资等系列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和课程教学水平,同时,课程教学与考证内容的深度融合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
  首先,考证的内容需要和课堂教学内容同步。就《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来说,我们在进行课程开发的时候,考虑到此课程是为计算机专业群学生而开设,要和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区分开来,难度首先要提高,技能应用上要加强,选择的证书要有企业实用性,并且要能够配合软件的升级同步。经过多方面的调研,选择微软旗下的MOS认证作为课程同步考证。此认证内容完全贴合《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考试内容和课程标准同步,考试题库也会随着Office系统的软件升级及时的进行同步和更改,完全的复合课程要求。其次,教材选取方面种类过于繁多,水平不一,且随着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材更新较快,这类教材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院校学生及教学特点,但也存在更新过快、编者水平不一,教材质量难以保证,与全国性考试认证及MOS考证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而那些专门针对考证的教材种类也较多,这类教材纯粹从考证的角度出发,虽然质量有保证,多以考证大纲为知识点,知识点分散,固定例题为主体,不利于学生结合专业教学的信息化素养的整体提升,与工学结合的教学形式也有差距。最后,学生的差异性也比较大,该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生源有两种,一种是三年制高中起点大专;一种是两年制中职起点大专。这两种生源学生基础能力区别非常大,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也需要区别开来,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让不同生源的学生都能够获得最大化的收获。
  2 明确教学改革的目标设置
  基于“课证一体化”现状,《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目标应着力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以动手操作为主,理论讲授为辅,理论以“精简、必需、够用”为原则,不宜过多过深,实践操作结合职业资格标准的岗位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作为当今大学生的一种岗位通用能力,是多数专业课程的基础,所以,课程的“课证一体化”就是要在分析岗位信息技术通用能力的基础上,选用微软MOS认证为考证标准,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标准进行设计,将考证内容与课程的教学内容一一对接,将课程标准与MOS技能要求相融合,以获得合格证书为目标进行教学。
  3 做好课程的教学设计
  进行“课证一体化”《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时,在分析职业技能要求与岗位能力对信息技术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对应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分别从课程标准、认证考试考核知识点、岗位要求等方面进行课程的整体设计,确保考试大纲的知识点与课程教学内容、专业工作过程进行无缝对接,同时,实操案例、操作考核标准等都需从“课证统一”角度设计,从而真正实现“一体化”的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设计:在教学方法上,宜开展项目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将案例内容融合考证知识点来组织教学内容。将班级分成若干小组,采取小组负责制开展教学,小组成员互相激励、相互帮助。利用信息化平台“网络课程资源”,课前、课后进行有针对性地学习,勤加练习,通过在线学习的方式完成任务目标的巩固和预习新课,鼓励基础较好、能力较强的学生,帮助基础差的其他小组成员,并在上机实践课中增加拓展任务环节,鼓励他们做完基础练习的同时完成拓展任务,不断巩固和扩充知识,提高综合技能。
  教学内容的选取:“课证一体化”《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应结合MOS认证与实际专业工作过程,两者达到统一,并根据MOS认证考试大纲、考试知识点有所侧重。MOS考证各个方向都是单纯的上机操作题目,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就可以考虑加大实操练习的难度和深度,让学生充分地进行大量的针对性的项目练习。
  课程考核方式的设置:《信息技术应用基础》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课程。学生只有具有娴熟的操作技能,才能适应将来的岗位需要,而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往往采取的是“自己考核自己”的模式,一个班的教学、考试、阅卷都是同一个老师,教学、实践、考核标准没有统一的标准,课程教学质量无法保证。
  通过施行“课证一体化”紧密结合课程教学与职业认证,设计课程考核方式,用职业资格认定取代传统的期末考试,实现课程教学和考试分开,既明确了教学目标,又规范了考试程序,并且也使学生在课程学习完成的同时获取到职业认证证书,这是一个多方面齐头并进的局势,值得推广使用。
  4 结语
  在《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实施“课证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实训技能,增强了对自己将来从事岗位的认知,而且可以通过完成实训课程,考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为就业增加有力砝码,通过职业资格等级,企业可以得到具有专业岗位技能的实用性人才,通过职业资格证书检验实训教学的效果,为学校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训教学和师资培训方面提供借鉴,“课证一体化”教学模式,把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了特定职业的实际工作标准和操作规范引入课堂,通过职业资格证书的形式,考核学生从事该职业所达到的实际工作能力水平,体现了高职教育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宗旨。“课证一体化”课程教学模式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非常有效,是高职实训教学的一个成功探索。
  参考文献
  [1] 邓阿琴.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课证融通”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6(12):96.
  [2] 娄荫楠.关于深化职业教育“课证岗”一体化课程建设的研究[J].创新教育,2009(6):103-104.
  [3] 夏奕.《计算机应用技术》模块化教学改革与实践——基于“课证融合”[J].现代商贸工业,2015(4):131-132.
其他文献
摘 要:医药院校是传播医药知识、创新医药知识的重要基地,随着国家大力对医药院校科研经费的投入,医药院校的整体科研实力不断增强,承担着国家重要的医药基础性研究项目;同时医药院校科研为医药教学研究、医药人才培养、医药学科建设、医药基础条件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文结合广东药科大学近10年的科研管理工作经验,谈谈医药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一些认识,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医药院校 科研管理 认识 探讨  
现代艺术往往面临着区分艺术与非艺术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对传统理性的质疑使得现代艺术具有非理性主义倾向,这使很多人对其鲜明的先锋态度有所误解--认为是一种无知混乱的呓
摘 要:层次分析法是应对多准则复杂决策时常用的有效决策方法。该方法通过决策元素的分解,形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分析,逻辑缜密、简单易行。该文主旨在于介绍层级分析法的定义和操作步骤,并尝试性地通过模拟案例求解将其应用于民用飞机目标市场占有率的确定,并以此分析确认该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来源。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 目标市场占用率 民用飞机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
杜威的教育目的观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从四个方面阐述杜威的教育目的观:他提倡的教育“无目的”其实是“有目的”:严格区分教育的内部目的和外部目的,教育的目的在教育的过程中
教学淘汰的内涵,教学过程中引进淘汰机制的意义,对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淘汰的若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