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6月IPO重启以来,打新和炒新再次成为股市的热门话题。在新股上市首日及随后交易中,仍有个别投资者通过大笔申报、连续申报、高价申报等手段拉抬股价,诱导其他投资者尤其是中小投资者跟风介入,造成股价大幅波动,从中谋取不当利益,已成为新股上市首日过度炒作的主要风险。
比如,7月10日上市首日买人桂林三金的个人投资者人数为26510人,两周后,有82.4%的投资者亏损,整体亏损6480万元。首日买人家润多的个人投资者数量为25437人,两周后有99.5%的投资者亏损,整体亏损1.26亿。
针对这种情况,深交所对新股炒作保持高压态势,7月份以来,已向证监会上报了40多个异常交易账户,并对重大异常交易账户采取限制措施,这是否意味着新股不败的神话将终结?个人认为,炒新的神话可能终结,而打新却未必。
神话源于市场化偏低
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新股破发是正常现象。按照上海财经大学徐晓萍的研究,香港证券交易所2000~2005年的194家首发上市公司中,只有62%的IPO股票上市首日收益率为正,其余38%的新股并不能为新股申购者带来回报。而2007年在美国三大交易所发行上市的230只新股中,上市首日收盘即告跌破发行价的新股便有71只。
但是在国内,沪深交易所自成立以来共发行约1600只A股,其中99.5%的个股首日相对发行价格上涨,仅有O.5%的个股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为什么?这是因为中国的新股发行并不是完全的市场化行为,从而导致新股询价所形成的发行价与上市交易前集合竞价形成的交易基础价背离太大。
行政干预扭曲供求
这种干预主要是通过股票发行的大小限来完成。大小限是控制了上市公司流通股数量的结果。公司在上市时发起人持有的股份通常要有3年的锁定期,即从上市之日起3年后方可流通。这种流通权限售股票被称作“大非”。但若在上市前12个月内以增资扩股方式认购的股份,则可在公司上市1年后即可流通。这样的流通权限售股票被称为“小非”。这就是大小非的由来。2006年新老划断之后,再上市的公司都属于全流通公司,不再存在股权分置问题。
从理论上讲,这种做法是必须的,对公司的股价和经营都有益处。但是问题在于中国的上市公司国有股占有绝大多数,且数量巨大,从而使得上市公司首次IPO时发行的流通股份过小。
以中石油IPO为例,中石油的总股份约1830亿股,但是在A股发行流通了仅仅40亿股,约占总股本的2.19%。按照中石油的首日股价48.6元计算,中石油的市值高达1.7万亿元。如果中石油首日流通的不是40亿股,而是1000亿股,可能出现这么高的股价吗?答案是不可能的。在新老划断之后,所有上市公司几乎都是中石油的翻版,只不过程度有所不同罢了。比如桂林三金药业的总股本45400万股,而此次IPO发行了4600万股,约占总股本的10.14%。
由此,可以较好地理解新股发行中的怪现象:为什么新股上市很难破发?这是因为上市流通的股票量很小,流通股票占总股本的比例很少。规模很大的企业,却只有一点点的股票,人为地造成了新股的稀有和短缺,使投资者陷入了这些股票就是这个企业的全部股份的错误幻觉,暂时忘记了大小限所拥有的庞大股份。这种扭曲的供求关系是打新神话不败的根本原因。
询价制度不能真正发现价格
询价制度流于形式而不具备真正的价格发现功能。按照新股发行机制,新股发行价格是通过询价来确定的。初次询价确定新股发行的价格区间,累计询价确定最终的新股发行价格。问题在于在询价的过程中没有成交,即询价机构不需要根据自己所报出的价格来购买新股,新股的发行机制和询价是完全割裂分开的。这就意味着询价机构对于自己报出的价格没有真正的利益约束,所以导致了询价机构对于自己的报价很随意,甚至于为了自身利益可以有计划有蓄谋的报价,根据公司的基本面、根据股票的内在价值确定发行价就成了一句虚言。
题材炒作推波助澜
有题材又有条件,炒作为打新神话推波助澜。就像中石油IPO时,到处都是宣传中石油的伟大经营业绩,头上顶着亚洲最赚钱的公司的光环。但是我们买的是中石油这个企业吗?不,我们买的仅仅只是这个企业微不足道的约2%的股份。这个事实却是没有人提及的。
同样,这也为机构炒作提供了可能性和便利。人人都知道,因为资金的原因,盘子越小,越容易炒作拉升。以中石油为例,以发行价16.8元计算,40亿股是672亿元,1830亿股是30744亿元,哪个盘子更容易炒作?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中石油的盘子还是大的,像桂林三金,发行价19.8元计算,4600万股约9.1亿元,相对于动辄几十亿元资金的机构,都很容易拿来炒作一番的。
炒新风险高
我国目前所使用的新股价格形成机制是询价制,而配置机制则是今年新股发行改革的重点,由原来的以资金为导向的分配机制改变成了现在由账户为导向的分配机制,这使得首日炒新无可奈何花落去。
在今年新股改革前,新股发行的配置机制主要是以资金为导向,机构投资者可以通过网下配售和网上申购,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来获得新股。而今年的新股改革,首先将网下配售和网上申购的参与对象分开,二者只能选一,参与网下配售则不能参与网上申购,参与网上申购则不能参与网下配售,限制了机构投资者获取新股的渠道。同时,限制了每个网上申购账户的上限,即不超过本次网上发行股数的1‰,这两项措施大大限制了机构投资者申购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削弱了机构投资者收集新股筹码的能力,减少了对新股的炒作,但是另一方面使得新股在发行价询价时,对询价机构报价的约束力更弱。改革之前,询价机构的报价还会受到收集新股筹码的影响,而现在收集筹码的能力弱了,那么询价机构在新股询价时的报价也就更加不受约束了,从而使得新股发行价的市盈率相比市场市盈率节节走高。
比如光大证券IPO,发行价21.08元,市盈率58倍,相对于当时A股金融行业平均市盈率15倍左右,相差实在太多。既然是高市盈率,既然有炒作,那么上市之后高开低走,也是自然的事情。炒新的风险也就暴露无疑。
比如,7月10日上市首日买人桂林三金的个人投资者人数为26510人,两周后,有82.4%的投资者亏损,整体亏损6480万元。首日买人家润多的个人投资者数量为25437人,两周后有99.5%的投资者亏损,整体亏损1.26亿。
针对这种情况,深交所对新股炒作保持高压态势,7月份以来,已向证监会上报了40多个异常交易账户,并对重大异常交易账户采取限制措施,这是否意味着新股不败的神话将终结?个人认为,炒新的神话可能终结,而打新却未必。
神话源于市场化偏低
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新股破发是正常现象。按照上海财经大学徐晓萍的研究,香港证券交易所2000~2005年的194家首发上市公司中,只有62%的IPO股票上市首日收益率为正,其余38%的新股并不能为新股申购者带来回报。而2007年在美国三大交易所发行上市的230只新股中,上市首日收盘即告跌破发行价的新股便有71只。
但是在国内,沪深交易所自成立以来共发行约1600只A股,其中99.5%的个股首日相对发行价格上涨,仅有O.5%的个股上市首日跌破发行价。为什么?这是因为中国的新股发行并不是完全的市场化行为,从而导致新股询价所形成的发行价与上市交易前集合竞价形成的交易基础价背离太大。
行政干预扭曲供求
这种干预主要是通过股票发行的大小限来完成。大小限是控制了上市公司流通股数量的结果。公司在上市时发起人持有的股份通常要有3年的锁定期,即从上市之日起3年后方可流通。这种流通权限售股票被称作“大非”。但若在上市前12个月内以增资扩股方式认购的股份,则可在公司上市1年后即可流通。这样的流通权限售股票被称为“小非”。这就是大小非的由来。2006年新老划断之后,再上市的公司都属于全流通公司,不再存在股权分置问题。
从理论上讲,这种做法是必须的,对公司的股价和经营都有益处。但是问题在于中国的上市公司国有股占有绝大多数,且数量巨大,从而使得上市公司首次IPO时发行的流通股份过小。
以中石油IPO为例,中石油的总股份约1830亿股,但是在A股发行流通了仅仅40亿股,约占总股本的2.19%。按照中石油的首日股价48.6元计算,中石油的市值高达1.7万亿元。如果中石油首日流通的不是40亿股,而是1000亿股,可能出现这么高的股价吗?答案是不可能的。在新老划断之后,所有上市公司几乎都是中石油的翻版,只不过程度有所不同罢了。比如桂林三金药业的总股本45400万股,而此次IPO发行了4600万股,约占总股本的10.14%。
由此,可以较好地理解新股发行中的怪现象:为什么新股上市很难破发?这是因为上市流通的股票量很小,流通股票占总股本的比例很少。规模很大的企业,却只有一点点的股票,人为地造成了新股的稀有和短缺,使投资者陷入了这些股票就是这个企业的全部股份的错误幻觉,暂时忘记了大小限所拥有的庞大股份。这种扭曲的供求关系是打新神话不败的根本原因。
询价制度不能真正发现价格
询价制度流于形式而不具备真正的价格发现功能。按照新股发行机制,新股发行价格是通过询价来确定的。初次询价确定新股发行的价格区间,累计询价确定最终的新股发行价格。问题在于在询价的过程中没有成交,即询价机构不需要根据自己所报出的价格来购买新股,新股的发行机制和询价是完全割裂分开的。这就意味着询价机构对于自己报出的价格没有真正的利益约束,所以导致了询价机构对于自己的报价很随意,甚至于为了自身利益可以有计划有蓄谋的报价,根据公司的基本面、根据股票的内在价值确定发行价就成了一句虚言。
题材炒作推波助澜
有题材又有条件,炒作为打新神话推波助澜。就像中石油IPO时,到处都是宣传中石油的伟大经营业绩,头上顶着亚洲最赚钱的公司的光环。但是我们买的是中石油这个企业吗?不,我们买的仅仅只是这个企业微不足道的约2%的股份。这个事实却是没有人提及的。
同样,这也为机构炒作提供了可能性和便利。人人都知道,因为资金的原因,盘子越小,越容易炒作拉升。以中石油为例,以发行价16.8元计算,40亿股是672亿元,1830亿股是30744亿元,哪个盘子更容易炒作?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中石油的盘子还是大的,像桂林三金,发行价19.8元计算,4600万股约9.1亿元,相对于动辄几十亿元资金的机构,都很容易拿来炒作一番的。
炒新风险高
我国目前所使用的新股价格形成机制是询价制,而配置机制则是今年新股发行改革的重点,由原来的以资金为导向的分配机制改变成了现在由账户为导向的分配机制,这使得首日炒新无可奈何花落去。
在今年新股改革前,新股发行的配置机制主要是以资金为导向,机构投资者可以通过网下配售和网上申购,利用自身的资金优势来获得新股。而今年的新股改革,首先将网下配售和网上申购的参与对象分开,二者只能选一,参与网下配售则不能参与网上申购,参与网上申购则不能参与网下配售,限制了机构投资者获取新股的渠道。同时,限制了每个网上申购账户的上限,即不超过本次网上发行股数的1‰,这两项措施大大限制了机构投资者申购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削弱了机构投资者收集新股筹码的能力,减少了对新股的炒作,但是另一方面使得新股在发行价询价时,对询价机构报价的约束力更弱。改革之前,询价机构的报价还会受到收集新股筹码的影响,而现在收集筹码的能力弱了,那么询价机构在新股询价时的报价也就更加不受约束了,从而使得新股发行价的市盈率相比市场市盈率节节走高。
比如光大证券IPO,发行价21.08元,市盈率58倍,相对于当时A股金融行业平均市盈率15倍左右,相差实在太多。既然是高市盈率,既然有炒作,那么上市之后高开低走,也是自然的事情。炒新的风险也就暴露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