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F:\高中生2015\试题研究\2015-5-高三\文综图标.tif> [ 坐标图型选择题]
坐标图将数个地理要素的信息反映在一张图上,能够清楚地反映两个或多个地理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或比例关系,是图表判读最基本的类型之一。
例1 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下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
<F:\高中生2015\试题研究\2015-5-高三\image1.png>
(1)2005~2010年( )
A. 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 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 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 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2)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
A. 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 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 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 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解析 第(1)题,迁移人口数量是该区人口总数和人口迁移率共同决定,贵州迁出人口比重虽然高于四川,但由于总人口远低于四川,迁出人口数量要低于四川;同理,迁入人口上海少于广东;浙江经济较江苏落后,自然增长率较高,且人口迁入比重较江苏大,人口增长率高于江苏;安徽经济落后,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天津。第(2)题,大量青壮年人口的迁入,使沪、京、津青壮年人口比重较高,延缓了三市老龄化进程。
答案 (1)C (2)B
点拨 坐标图的解读一般分以下几步:
第一步,观察图名和图例。必须准确地判读整个坐标系统中各个坐标的含义,搞清楚图中反映的是哪些地理事物和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观察图像特征。根据图中所反映的信息判读各要素之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比例关系,同时特别注意坐标图中出现的峰值和谷值。
第三步,分析图像特征。明确这些变化与相关地理要素和地理事物的相关性,确定选项。
<F:\高中生2015\试题研究\2015-5-高三\文综图标.tif> [ 区域定位型选择题]
这类题目通过给出一幅区域经纬网图、轮廓图或景观图,要求同学们首先根据图中的信息进行区域定位,然后以区域为背景,考查区域内相关地理知识。
例2 下图为某大洲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F:\高中生2015\试题研究\2015-5-高三\image2.png>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剖面穿过的地形以山地为主
B. 乙地所在国家工业集中分布在该国西部
C. 该剖面走向为西北—东南向
D. 乙地所在国农业集中分布在该国北部
(2)关于甲地与所在大洋对岸(同纬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地海水的盐度比对岸海域更高
B. 甲地上升流比对岸海域更显著
C. 甲地大陆沿岸一派油橄榄林风光
D. 甲地对岸的沿岸一片草原景观
解析 该题以地形剖面示意图考查了区域地理特征的判断、推理,对定位要求下降。综合考查了地形、工业、农业、盐度、气候与植被等知识点,该剖面在南美洲自北向南依次经过了奥里诺科平原、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穿过的地形是以高原和平原相间分布为主,巴西的工业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热带经济作物集中分布在巴西高原东南,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热带草原区;甲地海水是巴西暖流,来自赤道暖流,对岸海域是非洲的西部,是本格拉寒流,是上升流;甲地大陆沿岸是热带雨林风光,甲地对岸的非洲西部沿岸是热带沙漠景观。
答案 (1)C (2)A
点拨 复习时,应对地球表面重要的经线、纬线通过的地区有较深的印象,了解重要的地区和地理事物所处的大致经纬度范围,熟悉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各个区域的轮廓、典型地貌、景观等特征。遇到此类问题时,首先根据经纬度确定大致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然后结合图中的典型特征或材料中的相关信息确定具体位置。
<F:\高中生2015\试题研究\2015-5-高三\文综图标.tif> [ 因果型选择题]
此类题目题干和选项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大致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因求果,即以题干为原因,选项为结果,此类选择题的题干中导语一般有“所以”“因此”“为此”“结果”等字眼;另一种是由果索因,即以题干为结果,选项为原因或条件,此类选择题的题干中的导语一般有“原因是”“是因为”“为了”等字眼。
例3 下图中甲、乙分别是M、N两条河流上的水文站。据此完成(1)~(2)题。
<F:\高中生2015\试题研究\2015-5-高三\image3.png>
(1)观测发现,M、N河流的径流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防洪任务最重的月份是7月
B. 引起甲、乙两地自然植被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是纬度变化
C. 大陆沿岸有暖流经过
D. 大陆沿岸常年受西风带影响
(2)甲站的月平均流量显著大于乙站,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干季较不明显
B. 河流流量变化较小 C. 测站上游流域面积较大
D. 上游兴建水库
解析 本题组考查气候类型及其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属于难度较大的题目。由题目条件,甲乙两河的径流量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可以推知该地位于南半球,属于地中海气候,河流的防洪任务应出现在7月份,故而第(1)题选A。从图中看出两水文站均位于河流的相对下游,气候类型相似,能影响径流月变化的因素只可能是流域面积的差异,故而第(2)题选C。
答案 (1)A (2)C
点拨 解答此类选择题要注意两点:一是认清题干和题肢能否构成因果关系;二是分清题目考查的是“因”还是“果”,防止倒果为因。另外,有三种情形的备选项是不能入选的:第一,答非所问者;第二,与题干的规定重复或变相重复者;第三,因果颠倒者。
处理此类选择题的常用方法是: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于事物或现象之间因果联系的复杂性,会出现一果多因或一因多果等不同情况,所以应按照题目的指向性,把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区分开来;②基本观点分析法。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
<F:\高中生2015\试题研究\2015-5-高三\文综图标.tif> [ 排序选择题]
排序型选择题一般是指把地理事物或现象按时间或空间分布排序的一类选择题。这类选择题要求理解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然后按照题干的要求进行排序。
例4 位于三个不同地区学校的学生,在国际互联网上合作设计了一个测量“立杆影子长度”的探究学习活动。他们于2013年6月22日,各自在当地正午前后,测量1米高立杆的影子长度,所得数据制成下图。甲、乙、丙三地该日昼长,由长到短的顺序是( )
<F:\高中生2015\试题研究\2015-5-高三\image42.png>
A. 甲、乙、丙 B. 丙、甲、乙
C. 乙、丙、甲 D. 乙、甲、丙
解析 根据影子与太阳的判断:影子最短时为当地正午的太阳高度角,前后关于正午对称。甲地正午时影子为零,由此可判断正午太阳高度为90°,该地为23.5°N。乙地正午时影长与杆长相等(都为1米),可判断此时正午太阳高度为45°,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公式及影子朝南,可计算乙地为21.5°S。丙地由朝向可知纬度大于23.5°N。据6月22日越往北昼越长,可判断丙昼最长,其次为甲,最短为乙。
答案 B
点拨 解答这类选择题时,一定要抓住关键词语,搞清楚要排列的是什么地理事物或现象,再结合经纬度、海陆位置和国家、省区、铁路、河流等相对位置来推理他们的位置关系,然后根据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规律进行排序。在几个选项中,一般只要确定两到三个事物或现象的顺序就能得到正确选项,所以在排序时,应该首先把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把握的内容进行排序,然后逐项进行排除,这样才能保证答案的正确性。
<F:\高中生2015\试题研究\2015-5-高三\文综图标.tif> [ 组合型选择题]
这类题目给出了多层选项,第一层选项中既有错误的,又有正确的,由第一层选项中的若干个选项组合起来又组成第二层选项。
例5 下图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F:\高中生2015\试题研究\2015-5-高三\image5.png>
①0~14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
②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
③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
④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解析 第一步“肯定”。观察选项可知B、C、D选项中都含有③项,可先确定③正误。可根据该三角坐标判断出江苏省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上升,③项肯定正确;第二步“排除”。因③项正确,人口年龄趋于老龄化,④表述肯定错误,可排除D项;第三步“比较”。比较①、②项,通过坐标图可看出0~14岁人口比例下降。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第四步“确定”。综合分析、判断,可知B项正确。
答案 B
点拨 该类题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肯定”。即找出叙述选项中最有把握的一个(或两个)选项,这一个(或两个)选项能肯定是对或肯定是错的。
(2)“排除”。即把错误选项排除掉。这里的“错”是指表述错误,或与题干意思不符的选项,或含有错误选项的组合。
(3)“比较”。若还有两个及以上的选项,可将其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
(4)“确定”。在第三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判断,最后确定正确答案。
坐标图将数个地理要素的信息反映在一张图上,能够清楚地反映两个或多个地理要素之间的相关性或比例关系,是图表判读最基本的类型之一。
例1 下图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下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
<F:\高中生2015\试题研究\2015-5-高三\image1.png>
(1)2005~2010年( )
A. 迁出人口数量贵州多于四川
B. 迁入人口数量上海多于广东
C. 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
D. 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
(2)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域间的人口迁移( )
A. 延缓了皖、赣、黔的老龄化进程
B. 延缓了沪、京、津的老龄化进程
C. 降低了皖、赣、黔的城市化水平
D. 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
解析 第(1)题,迁移人口数量是该区人口总数和人口迁移率共同决定,贵州迁出人口比重虽然高于四川,但由于总人口远低于四川,迁出人口数量要低于四川;同理,迁入人口上海少于广东;浙江经济较江苏落后,自然增长率较高,且人口迁入比重较江苏大,人口增长率高于江苏;安徽经济落后,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天津。第(2)题,大量青壮年人口的迁入,使沪、京、津青壮年人口比重较高,延缓了三市老龄化进程。
答案 (1)C (2)B
点拨 坐标图的解读一般分以下几步:
第一步,观察图名和图例。必须准确地判读整个坐标系统中各个坐标的含义,搞清楚图中反映的是哪些地理事物和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二步,观察图像特征。根据图中所反映的信息判读各要素之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比例关系,同时特别注意坐标图中出现的峰值和谷值。
第三步,分析图像特征。明确这些变化与相关地理要素和地理事物的相关性,确定选项。
<F:\高中生2015\试题研究\2015-5-高三\文综图标.tif> [ 区域定位型选择题]
这类题目通过给出一幅区域经纬网图、轮廓图或景观图,要求同学们首先根据图中的信息进行区域定位,然后以区域为背景,考查区域内相关地理知识。
例2 下图为某大洲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F:\高中生2015\试题研究\2015-5-高三\image2.png>
(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剖面穿过的地形以山地为主
B. 乙地所在国家工业集中分布在该国西部
C. 该剖面走向为西北—东南向
D. 乙地所在国农业集中分布在该国北部
(2)关于甲地与所在大洋对岸(同纬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地海水的盐度比对岸海域更高
B. 甲地上升流比对岸海域更显著
C. 甲地大陆沿岸一派油橄榄林风光
D. 甲地对岸的沿岸一片草原景观
解析 该题以地形剖面示意图考查了区域地理特征的判断、推理,对定位要求下降。综合考查了地形、工业、农业、盐度、气候与植被等知识点,该剖面在南美洲自北向南依次经过了奥里诺科平原、圭亚那高原、亚马孙平原、巴西高原,穿过的地形是以高原和平原相间分布为主,巴西的工业集中分布在东南沿海,热带经济作物集中分布在巴西高原东南,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热带草原区;甲地海水是巴西暖流,来自赤道暖流,对岸海域是非洲的西部,是本格拉寒流,是上升流;甲地大陆沿岸是热带雨林风光,甲地对岸的非洲西部沿岸是热带沙漠景观。
答案 (1)C (2)A
点拨 复习时,应对地球表面重要的经线、纬线通过的地区有较深的印象,了解重要的地区和地理事物所处的大致经纬度范围,熟悉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各个区域的轮廓、典型地貌、景观等特征。遇到此类问题时,首先根据经纬度确定大致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然后结合图中的典型特征或材料中的相关信息确定具体位置。
<F:\高中生2015\试题研究\2015-5-高三\文综图标.tif> [ 因果型选择题]
此类题目题干和选项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大致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由因求果,即以题干为原因,选项为结果,此类选择题的题干中导语一般有“所以”“因此”“为此”“结果”等字眼;另一种是由果索因,即以题干为结果,选项为原因或条件,此类选择题的题干中的导语一般有“原因是”“是因为”“为了”等字眼。
例3 下图中甲、乙分别是M、N两条河流上的水文站。据此完成(1)~(2)题。
<F:\高中生2015\试题研究\2015-5-高三\image3.png>
(1)观测发现,M、N河流的径流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防洪任务最重的月份是7月
B. 引起甲、乙两地自然植被差异大的主要原因是纬度变化
C. 大陆沿岸有暖流经过
D. 大陆沿岸常年受西风带影响
(2)甲站的月平均流量显著大于乙站,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干季较不明显
B. 河流流量变化较小 C. 测站上游流域面积较大
D. 上游兴建水库
解析 本题组考查气候类型及其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属于难度较大的题目。由题目条件,甲乙两河的径流量均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可以推知该地位于南半球,属于地中海气候,河流的防洪任务应出现在7月份,故而第(1)题选A。从图中看出两水文站均位于河流的相对下游,气候类型相似,能影响径流月变化的因素只可能是流域面积的差异,故而第(2)题选C。
答案 (1)A (2)C
点拨 解答此类选择题要注意两点:一是认清题干和题肢能否构成因果关系;二是分清题目考查的是“因”还是“果”,防止倒果为因。另外,有三种情形的备选项是不能入选的:第一,答非所问者;第二,与题干的规定重复或变相重复者;第三,因果颠倒者。
处理此类选择题的常用方法是: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由于事物或现象之间因果联系的复杂性,会出现一果多因或一因多果等不同情况,所以应按照题目的指向性,把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区分开来;②基本观点分析法。运用基本理论的推理得出答案。
<F:\高中生2015\试题研究\2015-5-高三\文综图标.tif> [ 排序选择题]
排序型选择题一般是指把地理事物或现象按时间或空间分布排序的一类选择题。这类选择题要求理解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时间和空间分布规律,然后按照题干的要求进行排序。
例4 位于三个不同地区学校的学生,在国际互联网上合作设计了一个测量“立杆影子长度”的探究学习活动。他们于2013年6月22日,各自在当地正午前后,测量1米高立杆的影子长度,所得数据制成下图。甲、乙、丙三地该日昼长,由长到短的顺序是( )
<F:\高中生2015\试题研究\2015-5-高三\image42.png>
A. 甲、乙、丙 B. 丙、甲、乙
C. 乙、丙、甲 D. 乙、甲、丙
解析 根据影子与太阳的判断:影子最短时为当地正午的太阳高度角,前后关于正午对称。甲地正午时影子为零,由此可判断正午太阳高度为90°,该地为23.5°N。乙地正午时影长与杆长相等(都为1米),可判断此时正午太阳高度为45°,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公式及影子朝南,可计算乙地为21.5°S。丙地由朝向可知纬度大于23.5°N。据6月22日越往北昼越长,可判断丙昼最长,其次为甲,最短为乙。
答案 B
点拨 解答这类选择题时,一定要抓住关键词语,搞清楚要排列的是什么地理事物或现象,再结合经纬度、海陆位置和国家、省区、铁路、河流等相对位置来推理他们的位置关系,然后根据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分布规律进行排序。在几个选项中,一般只要确定两到三个事物或现象的顺序就能得到正确选项,所以在排序时,应该首先把自己最熟悉的,最有把握的内容进行排序,然后逐项进行排除,这样才能保证答案的正确性。
<F:\高中生2015\试题研究\2015-5-高三\文综图标.tif> [ 组合型选择题]
这类题目给出了多层选项,第一层选项中既有错误的,又有正确的,由第一层选项中的若干个选项组合起来又组成第二层选项。
例5 下图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F:\高中生2015\试题研究\2015-5-高三\image5.png>
①0~14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
②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
③65岁及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
④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解析 第一步“肯定”。观察选项可知B、C、D选项中都含有③项,可先确定③正误。可根据该三角坐标判断出江苏省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上升,③项肯定正确;第二步“排除”。因③项正确,人口年龄趋于老龄化,④表述肯定错误,可排除D项;第三步“比较”。比较①、②项,通过坐标图可看出0~14岁人口比例下降。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第四步“确定”。综合分析、判断,可知B项正确。
答案 B
点拨 该类题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肯定”。即找出叙述选项中最有把握的一个(或两个)选项,这一个(或两个)选项能肯定是对或肯定是错的。
(2)“排除”。即把错误选项排除掉。这里的“错”是指表述错误,或与题干意思不符的选项,或含有错误选项的组合。
(3)“比较”。若还有两个及以上的选项,可将其进行比较,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
(4)“确定”。在第三步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判断,最后确定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