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二月河的第一印象,是他的《雍正王朝》。先看电视剧,再拜读他的长篇历史小说。这样,我对二月河的作品有了浓烈兴趣,他的“康熙” “乾隆”“清帝长篇三部曲”,同样令我愛读,我称他为“三帝奇人”。正因为我是通过作品认识二月河的,因此在我的脑海中,他应该是一位文质彬彬学者型的作家。他是河南南阳人,那应该如同卧龙岗诸葛孔明那样,温文儒雅、风度翩翩。
直到《红顶商人胡雪岩》电视剧制片人邀请二月河加盟,与我一起创作剧本,我们一行奔赴南阳,与二月河就《胡雪岩》剧本的创意、题旨和写作手法进行坦诚的“隆中对”。这样,我终于有机会光顾了他的“茅庐”。
二月河,高出我一个头,体重差不多是我的两倍。一张国字脸,一双细眯眼,笑起来很有魅力。布衣、布裤、布鞋。烟瘾很大,一坐下就拿出红壳“大中华”,一根接一根地抽,话也就随着烟圈袅袅不停。
“我们南阳人,可以用‘土、朴、古’三个字儿概括。”他眯缝着细眼一笑,略带自嘲地画了一幅自画像,很直率、也很纯真。土、朴,我一开始接触就有直感,这“古”不光指南阳这块土地古老,也意味着二月河对历史、人文的亘古造诣。
二月河,肯定是笔名。问他真名,“凌解放”。有何意?“黄河在二月冰凌溶化,不是凌解放吗?”他回答得极干脆。但他生于1945年,不知有没有“临近解放”的含义?我想。
二月河的家在卧龙区委里边,离卧龙岗只4公里。好不容易见到“卧龙区区委”的牌子,门卫又拦住我们的车不让进。直到报出“找二月河”,门卫才痛快地扬起了绿旗:“首长,请进!”这时,才发觉二月河正等在门外的马路边呢。
二月河对现代时尚不太感兴趣。他在南阳从来不乘出租车,而喜欢坐三轮车招摇过市。我们邀请他来杭州,他提出不乘飞机而要坐火车。他写作不用电脑而用钢笔,甚至说“爱吃面条的河南人,都知道手擀面比机器压出来的面条好吃”。只有一样现代化工具他感兴趣——手机。每次同他谈话,手机会不时响起,二月河就用道地的河南话,轻声慢气地同对方聊起来。
他住在区委后边的小院,一座二层的老式砖瓦房,还有很大一块园地。二月河写作空暇时,就种菜、种花,屋前屋后放着不少草鞋、农具。无容讳言,二月河是凌氏家族一宝,也是南阳一宝,南阳以出了二月河为骄傲。二月河幽默地对我们说:“这座房子,再加对面一个院子,将来就作为二月河纪念馆了,嘿嘿!”他没有忘记:二月河,永远是黄河的儿子。
二月河高中毕业后入伍,由战士而及副指导员。虽说部队是个大学校,可二月河所在的是工程兵部队,长期在坑道里,工作和生活非常艰苦、单调,唯一的消遣是看书。那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没什么书可读,除了毛主席著作,很少有文艺作品。二月河就找来了一部厚厚的《清史稿》,一读就是十年。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为他创作“大清帝王系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敦厚于友而择友甚严,喜爱读书而不求甚解”,这不知道是二月河自嘲的话还是别人对他的评价,反正二月河读书很多。到了1978年转业到南阳市委以后,他对《红楼梦》产生浓厚兴趣。一篇颇为得意的发轫之作《史湘云是“禄蠢”吗?》就这样面世。他把稿子寄给红学专家冯其庸先生,得到冯先生很高评价,介绍他参加了“红学”研究会。至今,二月河还是中国红楼梦研究会的理事。
1982年,二月河到上海参加红学研讨会。会上,有学者感叹:“康熙在位61年,治国有方,诗文、音律、书画也样样精通,却没有文艺作品表现他,可惜,可惜。”二月河听了以后,居然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表态:“我来写!”
40岁的二月河真正开始写起“大清帝王系列”长篇历史小说来了。先从历史上最具争议的雍正写起,足足写了140万字。再写康熙、乾隆,一写写了18年。“这十八年,我关在仅仅29平方米的小屋里,没离开南阳一步,哪儿都没有出去过。夏天,南阳热得也可算得上长江边的一只‘火炉’。那时,根本没空调,连电风扇也没有。热得不行,就成天打赤膊,把脚浸在水桶里。”

这十八年的关门疾书,损蚀了二月河的健康。特别前几年一场大病,大大妨害了他今天的写作。他几次谈起,去参加马来西亚举办的“二月河,三月天”文学讲座。讲到过去多么想吃烧鸡,可舍不得花钱买,老是吃不上。主办方听了以后,天天给他买来烧鸡。可二月河又说:“现在有钱吃,但也吃不上了,因为得了糖尿病、高血脂,只得忌嘴,连酒也戒了。”
正如同《红楼梦》一样,二月河五、六百万字的“帝王系列”作品,真可谓十八年辛苦不寻常,字字句句是他呕心沥血的结晶啊。二月河,对清史娴熟于胸自不待说,可他对历史又有不同于旁人的一般见解。笔者发觉二月河慧眼独具,有 “二郎神”那样的“第三只眼”。
二月河认为,写历史文学作品,最容易犯两个毛病:一是无一笔不考证,因而写成了枯燥的历史著作;二是捕风捉影,过于相信传说,而成了传奇,甚至“戏说”。二月河信奉并遵循的创作原则就是:重要历史人物在重要历史事件中的作用、立场、观点,必须和历史相符;但人物的心理刻画、一笑一颦,就是作家创作的自由了。他再三强调:“历史小说、历史电视剧,作者一定要把历史人物真正当作‘人’看待。因为读者和观众,是来欣赏作品的,而不是来学历史的。如果能通过历史题材的作品,激发对历史的兴趣,引起对社会、人生的思考,那就足够了。”
直到《红顶商人胡雪岩》电视剧制片人邀请二月河加盟,与我一起创作剧本,我们一行奔赴南阳,与二月河就《胡雪岩》剧本的创意、题旨和写作手法进行坦诚的“隆中对”。这样,我终于有机会光顾了他的“茅庐”。
二月河,高出我一个头,体重差不多是我的两倍。一张国字脸,一双细眯眼,笑起来很有魅力。布衣、布裤、布鞋。烟瘾很大,一坐下就拿出红壳“大中华”,一根接一根地抽,话也就随着烟圈袅袅不停。
“我们南阳人,可以用‘土、朴、古’三个字儿概括。”他眯缝着细眼一笑,略带自嘲地画了一幅自画像,很直率、也很纯真。土、朴,我一开始接触就有直感,这“古”不光指南阳这块土地古老,也意味着二月河对历史、人文的亘古造诣。
二月河,肯定是笔名。问他真名,“凌解放”。有何意?“黄河在二月冰凌溶化,不是凌解放吗?”他回答得极干脆。但他生于1945年,不知有没有“临近解放”的含义?我想。
二月河的家在卧龙区委里边,离卧龙岗只4公里。好不容易见到“卧龙区区委”的牌子,门卫又拦住我们的车不让进。直到报出“找二月河”,门卫才痛快地扬起了绿旗:“首长,请进!”这时,才发觉二月河正等在门外的马路边呢。
二月河对现代时尚不太感兴趣。他在南阳从来不乘出租车,而喜欢坐三轮车招摇过市。我们邀请他来杭州,他提出不乘飞机而要坐火车。他写作不用电脑而用钢笔,甚至说“爱吃面条的河南人,都知道手擀面比机器压出来的面条好吃”。只有一样现代化工具他感兴趣——手机。每次同他谈话,手机会不时响起,二月河就用道地的河南话,轻声慢气地同对方聊起来。
他住在区委后边的小院,一座二层的老式砖瓦房,还有很大一块园地。二月河写作空暇时,就种菜、种花,屋前屋后放着不少草鞋、农具。无容讳言,二月河是凌氏家族一宝,也是南阳一宝,南阳以出了二月河为骄傲。二月河幽默地对我们说:“这座房子,再加对面一个院子,将来就作为二月河纪念馆了,嘿嘿!”他没有忘记:二月河,永远是黄河的儿子。
二月河高中毕业后入伍,由战士而及副指导员。虽说部队是个大学校,可二月河所在的是工程兵部队,长期在坑道里,工作和生活非常艰苦、单调,唯一的消遣是看书。那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没什么书可读,除了毛主席著作,很少有文艺作品。二月河就找来了一部厚厚的《清史稿》,一读就是十年。他做梦也没想到,这为他创作“大清帝王系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敦厚于友而择友甚严,喜爱读书而不求甚解”,这不知道是二月河自嘲的话还是别人对他的评价,反正二月河读书很多。到了1978年转业到南阳市委以后,他对《红楼梦》产生浓厚兴趣。一篇颇为得意的发轫之作《史湘云是“禄蠢”吗?》就这样面世。他把稿子寄给红学专家冯其庸先生,得到冯先生很高评价,介绍他参加了“红学”研究会。至今,二月河还是中国红楼梦研究会的理事。
1982年,二月河到上海参加红学研讨会。会上,有学者感叹:“康熙在位61年,治国有方,诗文、音律、书画也样样精通,却没有文艺作品表现他,可惜,可惜。”二月河听了以后,居然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表态:“我来写!”
40岁的二月河真正开始写起“大清帝王系列”长篇历史小说来了。先从历史上最具争议的雍正写起,足足写了140万字。再写康熙、乾隆,一写写了18年。“这十八年,我关在仅仅29平方米的小屋里,没离开南阳一步,哪儿都没有出去过。夏天,南阳热得也可算得上长江边的一只‘火炉’。那时,根本没空调,连电风扇也没有。热得不行,就成天打赤膊,把脚浸在水桶里。”

这十八年的关门疾书,损蚀了二月河的健康。特别前几年一场大病,大大妨害了他今天的写作。他几次谈起,去参加马来西亚举办的“二月河,三月天”文学讲座。讲到过去多么想吃烧鸡,可舍不得花钱买,老是吃不上。主办方听了以后,天天给他买来烧鸡。可二月河又说:“现在有钱吃,但也吃不上了,因为得了糖尿病、高血脂,只得忌嘴,连酒也戒了。”
正如同《红楼梦》一样,二月河五、六百万字的“帝王系列”作品,真可谓十八年辛苦不寻常,字字句句是他呕心沥血的结晶啊。二月河,对清史娴熟于胸自不待说,可他对历史又有不同于旁人的一般见解。笔者发觉二月河慧眼独具,有 “二郎神”那样的“第三只眼”。
二月河认为,写历史文学作品,最容易犯两个毛病:一是无一笔不考证,因而写成了枯燥的历史著作;二是捕风捉影,过于相信传说,而成了传奇,甚至“戏说”。二月河信奉并遵循的创作原则就是:重要历史人物在重要历史事件中的作用、立场、观点,必须和历史相符;但人物的心理刻画、一笑一颦,就是作家创作的自由了。他再三强调:“历史小说、历史电视剧,作者一定要把历史人物真正当作‘人’看待。因为读者和观众,是来欣赏作品的,而不是来学历史的。如果能通过历史题材的作品,激发对历史的兴趣,引起对社会、人生的思考,那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