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材里的一篇课文。从创作角度,情感角度以及选景用意角度品读此文,就会发现《再别康桥》极具古典美与意境美。不带走一片云彩,潇洒中带着一点遗憾与惆怅。从理性角度讲,本文更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慧悟。
《再别康桥》是我国现代诗的代表作。很多人认为其韵意是诗人徐志摩被康桥的自然美拨动心弦引发的依依惜别之情。其实仔细品读会发现,《再别康桥》所蕴藏的是一种慧悟。在诗歌中,韵意往往是藏在诗歌背后需要深入领悟的东西。描写只是诗人抒情的载体。传统理解只看到康桥的表面而忽略了诗歌的背后——诗人内心所要抒发的情感。正如鲁迅所说的那样:若要论文,先顾及全篇,随后顾及作者以及作者所处的社会状态。要想准确的掌握诗的韵意,不仅要看诗歌的内容还要做到知人论世。如果综合康桥对诗人的影响,就会发现本诗蕴藏的是对人生深刻的慧悟。
康桥对诗人的影响最大的是爱情。正如徐志摩所说:康桥教我睁开眼睛,康桥拨动了我求知的欲望,康桥唤醒了我的自我意识。而在选景用物的时候,作者都突出了女性情结,无论是看写作背景还是就诗论诗都能从中读出怀人的情愫。但凡诗人笔下的语汇,都会有一定的历史沉淀。这些沉淀往往造就了诗歌的特殊意象。徐志摩笔下的康桥美景很多,所选取的景物也都偏重于女性形象。如“天上虹”、“金柳”、“青荇”、“云彩”等。像本诗的首尾两段都出现了西天的云彩,并且给予了云彩理性的情感,呈现出圣洁秀丽的浪漫主义情愫,极容易让人感受到徐志摩遗失在康桥的爱情。
柳树和青荇在古诗词中一直都象征着女性,如贺知章的《咏柳》中就将柳树比喻成了唯美的女性形象。在本诗中,用柳树做比,晚霞映照在柳树上,像是给柳树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并把柳树形象地说成是金柳,更像是夕阳中的光彩耀人柔美无比的新娘;随后又把金柳的形象深化,看光辉烂漫的倒影朦朦胧胧地映照在波光里,更是荡漾在作者的心头,让作者如痴如醉。青荇最早出现在《诗经·关雎》之中,用青荇来比喻窈窕的淑女,也用来表述痴恋的朝思暮想。《再别康桥》中给予了青荇灵动的生命,既情意绵绵也难舍难分。而“天上虹”是西方的比拟手法,徐志摩先生以天上虹的梦幻将水潭与梦境紧密地联合在一起,渲染出了梦幻的多姿氛围。在多姿的氛围背后又暗示作者遗失在康桥的爱情已经无法挽回了。显然,这也是女性思想的幽怨情调。为什么所表达的都是女性的情感思想呢?一是母校康桥赋予诗人母亲般的关怀,二是诗人对林徽因刻骨铭心的爱情。在本诗的首尾两处,温柔的情感中带有丝丝忧伤,这不仅是对康桥情愫,也是对情人的情愫。正如本诗结尾处所说的那样:“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暗示着一切已经成为过去,既然已经无法挽回了,那就潇潇洒洒地去面对。由此可见,本诗中也蕴藏着大智慧大慧悟:缘会无常,不可贪执。
许多评论者指出《再别康桥》具有古典意境美。这是因为作者选择用“金柳”、“浮藻”、“榆荫”等古诗词常见的意象构成独特的意境。但意境是美景与自然气韵的结合。本诗中的禅道结合的韵意,是徐志摩先生对生活经历的艺术提炼以及富有哲理情趣的反思。要想把握《再别康桥》中的禅道韵意,关键点就在于“西天的云彩”以及“不带走一片云彩”。前者作为诗歌的开始起到了统领全篇的作用,后者则是作为收尾,让人感到余音环绕含蓄蕴藉。前后呼应的递进过程,不难看出这正是递进升华的诗意与意境。所表达的不是情感纠葛而是丰富的慧悟。聚散本是无常事,就像佛语所说:法因缘而生,缘谢法而灭。在尘世中的物象也是一样,无非执着生命的贪恋以及妄念的遗憾惆怅罢了。徐志摩先生十分理智地选择了“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是对的。也只有这样才展现出他对人生的洒脱与明澈,这是一种睿智的人生境界。从禅道角度来看,现代诗歌中,徐志摩的诗歌大都是蕴含着哲理的爱情诗或言近旨远的哲理诗,他不像冯至等引人注目,但却对禅道玄机有着透彻的领悟,可以说徐志摩是一位有着高度文学素养的优秀诗人。《再别康桥》创作时间是1928年,其人也已过了而立之年,经历了很多磨难,这也给徐志摩文学素养加上特定的情境,也难怪其能营造出富含深刻哲理慧悟的天籁绝响。同时,从1923年开始,徐志摩先生的新诗创作开始进入高潮阶段,主要集中在情感宣泄以及意象的铺垫之上。如《康桥再会吧》与《再别康桥》简单地对比一下,前者由于略无余味而被误当散文发行;后者轻灵耐人寻味,成为现代诗的典范。而从理性角度分析,《再别康桥》保留着更多的大智慧,从而将本诗上升到了富有哲理的境界。
综上所述,《再别康桥》的韵意是建立在生活阅历以及艺术旅程的基础之上,附加特殊的环境因素,来表达一种大智慧。再别不是为了别而别,是明理暗理结合也罢,是刻意经营也罢,其深沉的韵意值得我们在阅读中去分析探讨,去聆听。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附属中学)
《再别康桥》是我国现代诗的代表作。很多人认为其韵意是诗人徐志摩被康桥的自然美拨动心弦引发的依依惜别之情。其实仔细品读会发现,《再别康桥》所蕴藏的是一种慧悟。在诗歌中,韵意往往是藏在诗歌背后需要深入领悟的东西。描写只是诗人抒情的载体。传统理解只看到康桥的表面而忽略了诗歌的背后——诗人内心所要抒发的情感。正如鲁迅所说的那样:若要论文,先顾及全篇,随后顾及作者以及作者所处的社会状态。要想准确的掌握诗的韵意,不仅要看诗歌的内容还要做到知人论世。如果综合康桥对诗人的影响,就会发现本诗蕴藏的是对人生深刻的慧悟。
康桥对诗人的影响最大的是爱情。正如徐志摩所说:康桥教我睁开眼睛,康桥拨动了我求知的欲望,康桥唤醒了我的自我意识。而在选景用物的时候,作者都突出了女性情结,无论是看写作背景还是就诗论诗都能从中读出怀人的情愫。但凡诗人笔下的语汇,都会有一定的历史沉淀。这些沉淀往往造就了诗歌的特殊意象。徐志摩笔下的康桥美景很多,所选取的景物也都偏重于女性形象。如“天上虹”、“金柳”、“青荇”、“云彩”等。像本诗的首尾两段都出现了西天的云彩,并且给予了云彩理性的情感,呈现出圣洁秀丽的浪漫主义情愫,极容易让人感受到徐志摩遗失在康桥的爱情。
柳树和青荇在古诗词中一直都象征着女性,如贺知章的《咏柳》中就将柳树比喻成了唯美的女性形象。在本诗中,用柳树做比,晚霞映照在柳树上,像是给柳树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并把柳树形象地说成是金柳,更像是夕阳中的光彩耀人柔美无比的新娘;随后又把金柳的形象深化,看光辉烂漫的倒影朦朦胧胧地映照在波光里,更是荡漾在作者的心头,让作者如痴如醉。青荇最早出现在《诗经·关雎》之中,用青荇来比喻窈窕的淑女,也用来表述痴恋的朝思暮想。《再别康桥》中给予了青荇灵动的生命,既情意绵绵也难舍难分。而“天上虹”是西方的比拟手法,徐志摩先生以天上虹的梦幻将水潭与梦境紧密地联合在一起,渲染出了梦幻的多姿氛围。在多姿的氛围背后又暗示作者遗失在康桥的爱情已经无法挽回了。显然,这也是女性思想的幽怨情调。为什么所表达的都是女性的情感思想呢?一是母校康桥赋予诗人母亲般的关怀,二是诗人对林徽因刻骨铭心的爱情。在本诗的首尾两处,温柔的情感中带有丝丝忧伤,这不仅是对康桥情愫,也是对情人的情愫。正如本诗结尾处所说的那样:“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暗示着一切已经成为过去,既然已经无法挽回了,那就潇潇洒洒地去面对。由此可见,本诗中也蕴藏着大智慧大慧悟:缘会无常,不可贪执。
许多评论者指出《再别康桥》具有古典意境美。这是因为作者选择用“金柳”、“浮藻”、“榆荫”等古诗词常见的意象构成独特的意境。但意境是美景与自然气韵的结合。本诗中的禅道结合的韵意,是徐志摩先生对生活经历的艺术提炼以及富有哲理情趣的反思。要想把握《再别康桥》中的禅道韵意,关键点就在于“西天的云彩”以及“不带走一片云彩”。前者作为诗歌的开始起到了统领全篇的作用,后者则是作为收尾,让人感到余音环绕含蓄蕴藉。前后呼应的递进过程,不难看出这正是递进升华的诗意与意境。所表达的不是情感纠葛而是丰富的慧悟。聚散本是无常事,就像佛语所说:法因缘而生,缘谢法而灭。在尘世中的物象也是一样,无非执着生命的贪恋以及妄念的遗憾惆怅罢了。徐志摩先生十分理智地选择了“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是对的。也只有这样才展现出他对人生的洒脱与明澈,这是一种睿智的人生境界。从禅道角度来看,现代诗歌中,徐志摩的诗歌大都是蕴含着哲理的爱情诗或言近旨远的哲理诗,他不像冯至等引人注目,但却对禅道玄机有着透彻的领悟,可以说徐志摩是一位有着高度文学素养的优秀诗人。《再别康桥》创作时间是1928年,其人也已过了而立之年,经历了很多磨难,这也给徐志摩文学素养加上特定的情境,也难怪其能营造出富含深刻哲理慧悟的天籁绝响。同时,从1923年开始,徐志摩先生的新诗创作开始进入高潮阶段,主要集中在情感宣泄以及意象的铺垫之上。如《康桥再会吧》与《再别康桥》简单地对比一下,前者由于略无余味而被误当散文发行;后者轻灵耐人寻味,成为现代诗的典范。而从理性角度分析,《再别康桥》保留着更多的大智慧,从而将本诗上升到了富有哲理的境界。
综上所述,《再别康桥》的韵意是建立在生活阅历以及艺术旅程的基础之上,附加特殊的环境因素,来表达一种大智慧。再别不是为了别而别,是明理暗理结合也罢,是刻意经营也罢,其深沉的韵意值得我们在阅读中去分析探讨,去聆听。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