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红楼梦》中刘姥姥的话语作为语料,按照称呼语的使用礼貌色彩和情感表达的形式分类分析其使用特点,发现刘姥姥的称呼语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权势原则、亲疏原则、礼貌原则、语境原则,并产生了其特有的语用功能,令其在贾府大放异彩,上下亨通。
关键词:称呼语 语用原则 语用功能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在《红楼梦》众多人物中,刘姥姥不过是个“千里之外,芥豆之微”的小人物,因女婿家“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认定“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为了女儿女婿的生计,她便舍着“这副老脸去碰碰”,一进贾府“打抽丰”,就此登上了《红楼梦》的大舞台。
因第六回一进贾府在凤姐那里讨得了二十两银子,刘姥姥便在三十九回中二进荣国府还情,带着瓜果蔬菜来表表“穷心”,却又因贾母“想找个积古的老人家说话儿”,便再次留在贾府,又是讲故事,又是吃酒席,还“醉卧怡红院”,并为巧姐取名字,结果自然又是满载而归。第一百一十八回刘姥姥三进贾府却不为求财,而是信守一百一十三回凤姐的临终托付,智救巧姐,巧牵红线,最终赚得一个“知恩图报,侠肝义胆”的好名声。
在《红楼梦》中,贾府内外不计其数的人物为了要在贾府这头超级大骆驼身上谋一块肉、分一杯羹而绞尽脑汁,费尽心机。例如:周瑞家的女婿冷子兴处心积虑,向贾府兜售古董,大发横财;黛玉的老师贾雨村趋炎附势,沽名钓禄;贾府子弟贾芸竭力讨好凤姐,甚至甘愿给比他还小四五岁的宝玉当儿子,只为谋个管花草的职位。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得偿所愿,比如司棋的婶娘、秦显的女人,原先不过是在大观园里南角子上夜的,趁着“厨房政变”削尖了脑袋钻进大观园厨房,上下打点,请客送礼,林之孝、账房、厨房的下人,一个都不能少。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没想到被撵走的柳嫂子又“官复原职”,秦显的女人最终还是灰溜溜地卷包而去。人们不禁要问,刘姥姥这个贫寒卑微、身无长物的村妪何以深入贾府,书写出叫人眼红的“刘姥姥传奇”呢?
笔者认为,刘姥姥的成功之道既在于在于她的“世事洞明”和“人情练达”,也在于她的谦和大度、机智周全的话语,尤其是对称呼语的巧妙得体的使用。称谓是言语交际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没有称谓往往就不好开口说话,所以可以说称谓是开口交际的第一关。在各种交际策略中,称谓是基本的策略。近年来,学界颇多有关《红楼梦》中称呼语的研究论述,其中陈毅平的《〈红楼梦〉称呼语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论著以《红楼梦》中人物所使用的称呼语为语料,按礼貌色彩和情感表达的形式分类:尊称、昵称、敬称、谦称等属于礼貌语言,可视为礼貌称呼的正极;傲称、蔑称、詈称与礼貌性语言相悖,可视为礼貌称呼的负极;谐称是中间态,或近于昵称。情感链中间环节是通称,不表达明显的感情色彩。
一 刘姥姥称呼语的使用特点
本文整理了刘姥姥三进贾府中所使用的称呼语,并根据称呼对象按礼貌原则或情感因素以及刘姥姥的称呼对象(贾府主子们、贾府奴才们、刘姥姥自己、刘姥姥家人和刘姥姥村里人)进行了分类统计。在《红楼梦》的大舞台上,小人物刘姥姥共在书中出现七回,共使用称呼语290次,其中尊称75次、敬称13次、昵称45次、谦称10次、谐称3次、通称143次、詈称1次、蔑称和傲称均未使用。属礼貌称呼正极的尊称、敬称、昵称和谦称为143次,占刘姥姥使用的所有称呼语的49.3%;而属礼貌称呼负极的傲称、蔑称、詈称等只有一次,仅占0.3%,属中间色彩的谐称、通称共146次,占50.3%。
从整体上来看,刘姥姥在称呼语的使用上多偏向于礼貌性称呼的正极。从称呼对象分类上来看,刘姥姥对不同的称呼对象使用不同的称呼语。刘姥姥对贾府主子们所使用的100次称呼语中,通称29次、尊称59次、敬称5次、昵称7次,后三类约占71%,这与称呼对象的身份相符。虽然贾府奴才也分尊卑,但刘姥姥却也使用了通称3次、尊称16次、敬称6次、昵称6次,后三类称呼语约占90.3%。这些称呼语的使用一方面维护了贾府奴才的尊严体面;另一方面又为刘姥姥自己广结善缘,打好了群众基础。对于自己,刘姥姥则使用通称94次、昵称21次、谐称3次,谦称9次,显得朴实随和,诙谐风趣。对自己家里人,刘姥姥使用敬称2次、昵称11次、通称14次、谦称1次、詈称1次,表现出她非但不倚老卖老,反而满怀慈爱。对村里人,刘姥姥均以通称相见,显得温和亲切。
从以上数据统计可见,撇开通称和谐称不谈,与礼貌称呼负极相比,刘姥姥礼貌性称呼的正极出现频率最高,而负极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可见,刘姥姥称呼语使用的重要特点就是礼貌性称呼语正极的高频使用。常言道:“礼多人不怪”,刘姥姥通过选择使用礼貌性称呼语来博得好感,从而建立了合宜的人际关系。
二 刘姥姥称呼语使用的语用原则
刘姥姥根据《红楼梦》人物群体中的尊卑长幼、远近亲疏,选用了恰当的称呼语,从而建立了和谐的人际关系。经过类比分析,笔者发现刘姥姥的称呼语使用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权势原则、亲疏原则、礼貌原则和语境原则,并产生了其特有的语用功能,从而达到了会话交际目的,使她载誉《红楼梦》。
1 权势原则
“话语是交际双方社会关系的反映,权势(power)和亲密程度(solidarity)在话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Hudson,R.A:1996)社会地位、种族、年龄、职业和性别等社会因素都制约着称呼语的使用,恰如其分的称呼语有利于建立恰当的社会关系,从而促进会话目的的实现。
几千年来,在中国思想意识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表征,是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得以形成的重要成因。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架构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国家政治制度的实施和社会活动的运行都严格遵循着“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的原则。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强调并内化了尊卑等级观念,形成了封建社会自上而下的垂直式的伦理道德观,从而决定了社会交际中称呼语使用的权势取向。因此,权势原则是地位、贫富悬殊的社会主体交际中所遵循的首要原则,这既是社会等级差别和身份差异的体现,也是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在社会主体的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外化。
“人道七十古来稀”,刘姥姥已经75岁了,比贾母还大好几岁,若依“长幼有差”的原则,她理所应当受到贾府主子、奴才的敬重才是。然而刘姥姥家贫位卑,贾家可是豪门大户,身份地位悬殊是她在称呼语使用重依据权势原则,多以尊称、敬称称呼贾府主子们。因此,她“抓住贾母图福寿,讲吉利,求富贵,爱奉承的社会心态”(李存:2004),初次见面就“赔着笑,拜了几拜”,敬称“老寿星”,又按照贾母在贾府高高在上的地位尊称“老太太”,讨得贾母的欢心。她对王夫人的称呼上也同样体现了权势原则。刘姥姥之所以能进贾府,是因着女婿家“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所谓的“瓜葛”便是与王夫人家牵强的沾亲带故。随着王夫人从“他们家的二小姐”,成为“贾二老爷的夫人”,又当了“姑太太”,刘姥姥对王夫人无论是他称还是对称,都以尊称相见。刘姥姥称凤姐为“姑奶奶”,不顾自己年长,竟以“你老”敬称凤姐,即使与周瑞家的提到凤姐时,也忘不了尊称她为“凤姑娘”。因此,在凤姐的操作下,刘姥姥在贾府“人气飙升”,可以说,是“凤姑娘”成就了“刘姥姥传奇”。而贾府的其他少主子们,如贾琏、宝玉、惜春、巧姐等,地位也相当尊贵,刘姥姥便也通常使用尊称,如“姑老爷”、“姑娘们”、“小姐们”等。
至于贾府的奴才们,刘姥姥也丝毫不敢怠慢。刘姥姥初进贾府时遭遇荣国府守门的奴才们便是典型例子:刘姥姥只得蹭上前来问:“太爷们纳福。”即便是守门的奴才,刘姥姥也考虑门第差异,依权势原则,尊称为“太爷们”、“管家爷们”。就是这几声“太爷们”便让身卑位贱的看门奴才感到倍有面子,心花怒放,加之刘姥姥年事已高,这才放她进了府。贾府的奴才们倚官仗势,妄自尊大。周瑞及其老婆在贾府管事,周家曾受惠于刘姥姥的亲家翁,还欠王家一个人情。但今非昔比,虽然周瑞家的年纪并不大,刘姥姥还是依据权势原则,先尊称他们为“周大爷”、“周大娘”,又敬称她“嫂子”、“你老”,使得周瑞家的无比自豪,从而也乐意为她穿针引线。“侯门深似海”,就连贾府的奴才也分三六九等。但无论是像鸳鸯、平儿、袭人这些上等奴才,还是其他的下等丫头们,刘姥姥都尊为“姑娘们”。这并非出于无知,而是依从权势原则,在她看来,既然贾府的主子比她尊贵,主子的奴才自然也高过她。
无论对贾府主子们还是奴才们,刘姥姥都按照权势原则使用尊称和敬称,体现了社会等级差异,显得她懂规矩、讲礼数、明事理,这与中国政治社会结构的宗法等级制度相符合,因此她能够顺利地与称呼对象建立了为当时社会语境所接受的社会等级关系。
2 亲疏原则
亲疏原则是指说话人常根据自己与听话人或被指称人的亲疏关系来选择恰当的称谓方式。中国封建宗族制度的根基归根到底还是血缘关系,在某种意义上,中国社会是一个具有等级结构的大亲属系统,各阶层社会成员在这种亲族关系中所处的辈分身份决定其社会地位。在中国人根深蒂固的社会价值观念中,亲族关系自始至终都是人际关系的第一主体,人们对人的态度往往取决于其亲疏关系。因而人们往往通过使用亲属辈分的称呼取代其他身份地位称呼来拉关系套近乎,从而达到目的、获取利益。
刘姥姥虽为村野老妪,却颇谙人情世故,对上述社会价值观和人伦心理自然谙熟于心。因此,她也根据自己与贾府人物的亲疏关系来选择称呼语,并在不同情况下进行调整,以促进与称呼对象的身份地位关系。从语料收集分析来看,刘姥姥多用昵称来体现与贾府主子奴才们的亲密关系。
刘姥姥一进贾府“打抽丰”,初见凤姐就提起两家的亲戚关系,说是走亲戚来了,“……也没甚说的,不过是来瞧瞧姑太太,姑奶奶,也是亲戚们的情分。……”又拉出外孙板儿博取同情,对凤姐说,“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也不为别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没个派头儿,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一方面,刘姥姥毕恭毕敬地对凤姐以“姑奶奶”和“你老”相称;另一方面又违反了权势原则,昵称板儿为凤姐的“侄儿”,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刘姥姥对凤姐称板儿为“你侄儿”,是合情不合理。从实际关系来看,无论怎么拉扯,板儿都跟“你侄儿”沾不上边儿,绝对不合理。而刘姥姥刻意把八竿子打不着的板儿硬胡扯称凤姐的“侄儿”,为的是强调所谓的亲戚关系,巩固狗儿家与贾府悬若游丝的关联,拉近与贾府的距离。结果,凤姐不但不恼,反倒真赏了她二十两银子和一吊钱。板儿既当周瑞家的“你侄儿”,又当凤姐的“你侄儿”,就连一百一十三回带去的青儿也是“你外孙女儿”,这两个孩子成为贫富贵贱悬殊的两个家庭的联系纽带。
在二进贾府的秋爽斋宴席上,经过与凤姐的多次回合,刘姥姥与凤姐从生疏到熟悉、从拘谨到亲昵,于是在凤姐灌酒时,她自然脱口而出“好姑奶奶,饶了我罢。”一声昵称“好姑奶奶”,正是刘姥姥与贾府关系进一步密切的表现。至于贾府其他的少主子,除了尊称外,刘姥姥也使用昵称,如叫宝玉“哥儿”,称惜春“我的姑娘”,尤其是对巧姐,一口一个“小姐儿”、“他小人儿家”。作为一个75岁的村野“姥姥”,这样的称呼既得体大方,又充满怜爱。
对周瑞家的,刘姥姥亲昵地叫她“我的嫂子”、“好嫂子”,拉近了距离。鸳鸯等女孩子吃饭少,刘姥姥便以“你们这些人”、“你们”相称,流露出老人对女孩子们的关心爱怜。刘姥姥在贾家主子奴才们面前昵称“俺们”、“咱们”,也不显得生分。
另一方面,对于邢夫人、贾环、贾芸、王仁等另一拨贾府主子们,刘姥姥却不使用尊称或敬称,而是毫不客气地通称这拨主子们为“他们”,这并非因为她不讲礼数,而是因为这些“狠舅奸兄”们设计牟利,坑害巧儿。出于对巧姐儿的保护与爱怜、对凤姐知遇之恩的报答,刘姥姥对这一拨主子们态度冷漠、无所畏惧,同时又将自己与王夫人、平儿、巧姐捆成一团,称“咱们”,既显亲密热情,又颇具侠义风骨。
刘姥姥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对恰当的人使用恰当的昵称拉近距离;或使用通称,划清界限,表明立场,这体现了她在称呼语使用上的亲疏原则,从而进一步巩固了与贾府核心人物的关联。
3 礼貌原则
称呼语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礼貌原则的制约。礼貌原则具有普遍性,任何语言交际都要遵循礼貌原则。但社会发展的各个时代中的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系、民族文化、民族心理以及社会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差异也制约着礼貌的表达方式和判断标准,一个文化中广为接受的一些礼貌准则可能被另一文化所排斥,因此,礼貌原则也具有相对性。
中国儒家文化强调人的道德脸面与社会脸面,而爱面子亦是中国人举世公认的重要性格特征之一。因而受儒家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实践核心,就是给人“面子”,对他人的身家名望、利益关系和社会地位予以尊重。根据这种文化习俗和民族心理,顾曰国提出汉语言文化的四大礼貌特征:respectfulness(尊重)、modesty(谦逊)、attitudinal warmth(态度热情)、refinement(文雅),这四大礼貌准则相互结合,从而达到最大的礼貌效度。在中国文化语境下,中国人“卑己尊人”的礼貌原则在称呼语中显得更为突出,往往一方面用谦称来贬低自己,如称呼自己为“敝人”、“在下”,妻子为“贱内”、“拙荆”,孩子为“犬子”、“小女”,自家为“寒舍”等;另一方面又往往用尊称、敬称等抬高他人的身份地位,常常指称对方为“阁下”、“仁兄”、“贤弟”,对方的妻子为“尊夫人”,孩子为“令郎”、“令嫒”,对方的家为“贵府”等。
在《红楼梦》中,刘姥姥将“卑己尊人”的礼貌原则应用得游刃有余。如上文所述,无论是对贾府的主子们还是贾府的奴才们,刘姥姥多使用敬称和尊称。而对她自己则常使用谦称,如“我们乡下人”、“我们庄稼人”、“我这生象儿”,虽然显得土里土气,却给坐在高门大户、锦台绣阁中锦衣玉食的贾家人带来新鲜、淳朴的感觉。
另外,对于贾府的人和物,刘姥姥一律赞不绝口,见啥夸啥。她先夸大观园“竟比画儿还强十倍!”又夸惜春的屋子“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呢!”还有宝玉的房间又是“这么精致!……就像到了天宫里似的!”就连老太太的大屋子“威武”,小屋子也“整齐”。她夸完贾府又夸人,惜春“这么个好模样儿,还有这个能干,别是个神仙托生的罢?”她夸完人又夸物,“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贾府的菜“样样都是好的!”“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他也变俊了,也会说话了。”
刘姥姥的溢美之辞虽然略带夸张,但并非全是阿谀奉承。一个没见过世面的村野老妪,不经意闯进皇亲国戚的府邸,面对花团锦簇的眷属和极尽奢华的排场,自然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慨叹,她的诚意不容置疑。刘姥姥这样的“卑己尊人”,这些略带夸张的赞辞,不仅不惹人生厌,反而显得诚恳质朴,她与贾府的关系也因这些溢美之辞而更上一层楼。
4 语境原则
称呼语的选择和使用还收到语境的制约。语境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指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语境的外延极广,总体上分为两大类: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前者指语言的上下文,即词语的搭配、句式的选择、段落篇章的内部联系或口语交际的前言后语等等;后者指与言语交际相关的社会文化环境,包括时间、地点、话题、场合乃至交际对象的身份地位、相互关系等。人们的交际过程通常受到语境的影响,而根据不同语境使用合适的称呼语对顺畅交际过程、实现交际目的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秋爽斋宴席中,刘姥姥明知凤姐和鸳鸯变着法捉弄她,可她非但没有恼羞成怒,反倒顺水推舟,笑道:“今儿索性作个老风流!”;又故意搞怪——“‘老刘老刘,食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竟惹得“上上下下一起哈哈大笑起来。”刘姥姥之所以装疯卖傻,是因为她懂得察言观色,洞悉自己的角色地位,只要“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大家取笑儿”,就算圆满完成凤姐布置的任务了。而正是她诙谐地自谑为“老风流”、“老刘”,才化尴尬为幽默,皆大欢喜,她自己也顺利成章地成为在秋爽斋宴席中的“主角”。
刘姥姥看似憨痴愚拙,实则机敏聪慧,懂得根据不同语境随机应变,使用相应的称呼语,这一点在她对外孙和女婿的称呼上也得以体现,从而促进她与贾府、与女婿的关系发展和谐融洽。
刘姥姥的慈爱与善良也是《红楼梦》的读者有目共睹的,她对外孙板儿更是疼爱有加,走到哪带到哪。然而,当板儿盯着探春房中的“悬着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的纱帐”看时,刘姥姥竟然第一次爆粗口,骂他“下作黄子”,还“忙打了他一巴掌”。虽然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但刘姥姥特意要在贾府教训孩子,维护贾府小姐的体面,显得有家教、讲规矩,令人刮目相看。
与女婿王狗儿相比,刘姥姥年长位尊,若是依据“内外有别,长幼有序”的权势原则,刘姥姥完全可以直呼其名。然而面对这样一个本事不大,脾气不小的女婿,刘姥姥还是尊他一声“姑爷”、“你老”,并帮他出谋划策,设计发家致富的方法途径。刘姥姥与女儿女婿生活在一起,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外面,开口闭口都是“家里”、“大家”、“咱家”,协调了家庭关系,增强了家庭凝聚力,实在是识大体、讲大局,也因此赢得家人的敬重和支持。
三 结语
王昆仑曾慨叹:“如今这乡下的穷狗儿的丈母娘刘姥姥硬想拉扯上过去那一段关系,再去向他们高攀,真是‘明月行中天,蝼蚁向之揖。’其中的距离该有多么遥远呀!”纵然贾府声势显赫、等级森严,纵然被黛玉讽作“母蝗虫”、被凤姐打扮成“老妖精”、被众人调笑,刘姥姥这只小小蝼蚁还是凭其出众的胆识谋略和热情挚诚,依照权势原则、亲疏原则、礼貌原则和语境原则,机智巧妙地使用称呼语,为自己铺路架桥,直至贾府至高至深处,大放异彩,上下亨通。
参考文献:
[1] 《〈红楼梦〉之经济学新论第四章:关于大观园的“厨房政变”》,《伊西威威》,2006年2月16日。
[2] 戴祝君:《小人物,大不同——从称呼语的使用看刘姥姥与焦大的命运》,《名作欣赏》,2010年第3期。
[3] 崔希亮:《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2期。
[4] 陈毅平:《〈红楼梦〉称呼语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 Hudson R.W.Sociolinguistics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6] 王先谦:《荀子集解》,华正书局,1982年版。
[7] 李存:《论刘姥姥的交际艺术》,《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4期。
[8] 何新:《中国传统文化漫议》,《论中国历史与国民意识》,时事出版社,2002年版。
[9]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0] 黄国光等:《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1]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2] 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
[13]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作者简介:戴祝君,女,1971—,江苏镇江人,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级在读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文学翻译、外语教育,工作单位: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称呼语 语用原则 语用功能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在《红楼梦》众多人物中,刘姥姥不过是个“千里之外,芥豆之微”的小人物,因女婿家“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认定“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为了女儿女婿的生计,她便舍着“这副老脸去碰碰”,一进贾府“打抽丰”,就此登上了《红楼梦》的大舞台。
因第六回一进贾府在凤姐那里讨得了二十两银子,刘姥姥便在三十九回中二进荣国府还情,带着瓜果蔬菜来表表“穷心”,却又因贾母“想找个积古的老人家说话儿”,便再次留在贾府,又是讲故事,又是吃酒席,还“醉卧怡红院”,并为巧姐取名字,结果自然又是满载而归。第一百一十八回刘姥姥三进贾府却不为求财,而是信守一百一十三回凤姐的临终托付,智救巧姐,巧牵红线,最终赚得一个“知恩图报,侠肝义胆”的好名声。
在《红楼梦》中,贾府内外不计其数的人物为了要在贾府这头超级大骆驼身上谋一块肉、分一杯羹而绞尽脑汁,费尽心机。例如:周瑞家的女婿冷子兴处心积虑,向贾府兜售古董,大发横财;黛玉的老师贾雨村趋炎附势,沽名钓禄;贾府子弟贾芸竭力讨好凤姐,甚至甘愿给比他还小四五岁的宝玉当儿子,只为谋个管花草的职位。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得偿所愿,比如司棋的婶娘、秦显的女人,原先不过是在大观园里南角子上夜的,趁着“厨房政变”削尖了脑袋钻进大观园厨房,上下打点,请客送礼,林之孝、账房、厨房的下人,一个都不能少。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没想到被撵走的柳嫂子又“官复原职”,秦显的女人最终还是灰溜溜地卷包而去。人们不禁要问,刘姥姥这个贫寒卑微、身无长物的村妪何以深入贾府,书写出叫人眼红的“刘姥姥传奇”呢?
笔者认为,刘姥姥的成功之道既在于在于她的“世事洞明”和“人情练达”,也在于她的谦和大度、机智周全的话语,尤其是对称呼语的巧妙得体的使用。称谓是言语交际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没有称谓往往就不好开口说话,所以可以说称谓是开口交际的第一关。在各种交际策略中,称谓是基本的策略。近年来,学界颇多有关《红楼梦》中称呼语的研究论述,其中陈毅平的《〈红楼梦〉称呼语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该论著以《红楼梦》中人物所使用的称呼语为语料,按礼貌色彩和情感表达的形式分类:尊称、昵称、敬称、谦称等属于礼貌语言,可视为礼貌称呼的正极;傲称、蔑称、詈称与礼貌性语言相悖,可视为礼貌称呼的负极;谐称是中间态,或近于昵称。情感链中间环节是通称,不表达明显的感情色彩。
一 刘姥姥称呼语的使用特点
本文整理了刘姥姥三进贾府中所使用的称呼语,并根据称呼对象按礼貌原则或情感因素以及刘姥姥的称呼对象(贾府主子们、贾府奴才们、刘姥姥自己、刘姥姥家人和刘姥姥村里人)进行了分类统计。在《红楼梦》的大舞台上,小人物刘姥姥共在书中出现七回,共使用称呼语290次,其中尊称75次、敬称13次、昵称45次、谦称10次、谐称3次、通称143次、詈称1次、蔑称和傲称均未使用。属礼貌称呼正极的尊称、敬称、昵称和谦称为143次,占刘姥姥使用的所有称呼语的49.3%;而属礼貌称呼负极的傲称、蔑称、詈称等只有一次,仅占0.3%,属中间色彩的谐称、通称共146次,占50.3%。
从整体上来看,刘姥姥在称呼语的使用上多偏向于礼貌性称呼的正极。从称呼对象分类上来看,刘姥姥对不同的称呼对象使用不同的称呼语。刘姥姥对贾府主子们所使用的100次称呼语中,通称29次、尊称59次、敬称5次、昵称7次,后三类约占71%,这与称呼对象的身份相符。虽然贾府奴才也分尊卑,但刘姥姥却也使用了通称3次、尊称16次、敬称6次、昵称6次,后三类称呼语约占90.3%。这些称呼语的使用一方面维护了贾府奴才的尊严体面;另一方面又为刘姥姥自己广结善缘,打好了群众基础。对于自己,刘姥姥则使用通称94次、昵称21次、谐称3次,谦称9次,显得朴实随和,诙谐风趣。对自己家里人,刘姥姥使用敬称2次、昵称11次、通称14次、谦称1次、詈称1次,表现出她非但不倚老卖老,反而满怀慈爱。对村里人,刘姥姥均以通称相见,显得温和亲切。
从以上数据统计可见,撇开通称和谐称不谈,与礼貌称呼负极相比,刘姥姥礼貌性称呼的正极出现频率最高,而负极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可见,刘姥姥称呼语使用的重要特点就是礼貌性称呼语正极的高频使用。常言道:“礼多人不怪”,刘姥姥通过选择使用礼貌性称呼语来博得好感,从而建立了合宜的人际关系。
二 刘姥姥称呼语使用的语用原则
刘姥姥根据《红楼梦》人物群体中的尊卑长幼、远近亲疏,选用了恰当的称呼语,从而建立了和谐的人际关系。经过类比分析,笔者发现刘姥姥的称呼语使用遵循了以下几个原则:权势原则、亲疏原则、礼貌原则和语境原则,并产生了其特有的语用功能,从而达到了会话交际目的,使她载誉《红楼梦》。
1 权势原则
“话语是交际双方社会关系的反映,权势(power)和亲密程度(solidarity)在话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Hudson,R.A:1996)社会地位、种族、年龄、职业和性别等社会因素都制约着称呼语的使用,恰如其分的称呼语有利于建立恰当的社会关系,从而促进会话目的的实现。
几千年来,在中国思想意识形态中占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表征,是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得以形成的重要成因。封建宗法等级制度架构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国家政治制度的实施和社会活动的运行都严格遵循着“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的原则。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强调并内化了尊卑等级观念,形成了封建社会自上而下的垂直式的伦理道德观,从而决定了社会交际中称呼语使用的权势取向。因此,权势原则是地位、贫富悬殊的社会主体交际中所遵循的首要原则,这既是社会等级差别和身份差异的体现,也是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在社会主体的思想行为等方面的外化。
“人道七十古来稀”,刘姥姥已经75岁了,比贾母还大好几岁,若依“长幼有差”的原则,她理所应当受到贾府主子、奴才的敬重才是。然而刘姥姥家贫位卑,贾家可是豪门大户,身份地位悬殊是她在称呼语使用重依据权势原则,多以尊称、敬称称呼贾府主子们。因此,她“抓住贾母图福寿,讲吉利,求富贵,爱奉承的社会心态”(李存:2004),初次见面就“赔着笑,拜了几拜”,敬称“老寿星”,又按照贾母在贾府高高在上的地位尊称“老太太”,讨得贾母的欢心。她对王夫人的称呼上也同样体现了权势原则。刘姥姥之所以能进贾府,是因着女婿家“与荣府略有些瓜葛”,这所谓的“瓜葛”便是与王夫人家牵强的沾亲带故。随着王夫人从“他们家的二小姐”,成为“贾二老爷的夫人”,又当了“姑太太”,刘姥姥对王夫人无论是他称还是对称,都以尊称相见。刘姥姥称凤姐为“姑奶奶”,不顾自己年长,竟以“你老”敬称凤姐,即使与周瑞家的提到凤姐时,也忘不了尊称她为“凤姑娘”。因此,在凤姐的操作下,刘姥姥在贾府“人气飙升”,可以说,是“凤姑娘”成就了“刘姥姥传奇”。而贾府的其他少主子们,如贾琏、宝玉、惜春、巧姐等,地位也相当尊贵,刘姥姥便也通常使用尊称,如“姑老爷”、“姑娘们”、“小姐们”等。
至于贾府的奴才们,刘姥姥也丝毫不敢怠慢。刘姥姥初进贾府时遭遇荣国府守门的奴才们便是典型例子:刘姥姥只得蹭上前来问:“太爷们纳福。”即便是守门的奴才,刘姥姥也考虑门第差异,依权势原则,尊称为“太爷们”、“管家爷们”。就是这几声“太爷们”便让身卑位贱的看门奴才感到倍有面子,心花怒放,加之刘姥姥年事已高,这才放她进了府。贾府的奴才们倚官仗势,妄自尊大。周瑞及其老婆在贾府管事,周家曾受惠于刘姥姥的亲家翁,还欠王家一个人情。但今非昔比,虽然周瑞家的年纪并不大,刘姥姥还是依据权势原则,先尊称他们为“周大爷”、“周大娘”,又敬称她“嫂子”、“你老”,使得周瑞家的无比自豪,从而也乐意为她穿针引线。“侯门深似海”,就连贾府的奴才也分三六九等。但无论是像鸳鸯、平儿、袭人这些上等奴才,还是其他的下等丫头们,刘姥姥都尊为“姑娘们”。这并非出于无知,而是依从权势原则,在她看来,既然贾府的主子比她尊贵,主子的奴才自然也高过她。
无论对贾府主子们还是奴才们,刘姥姥都按照权势原则使用尊称和敬称,体现了社会等级差异,显得她懂规矩、讲礼数、明事理,这与中国政治社会结构的宗法等级制度相符合,因此她能够顺利地与称呼对象建立了为当时社会语境所接受的社会等级关系。
2 亲疏原则
亲疏原则是指说话人常根据自己与听话人或被指称人的亲疏关系来选择恰当的称谓方式。中国封建宗族制度的根基归根到底还是血缘关系,在某种意义上,中国社会是一个具有等级结构的大亲属系统,各阶层社会成员在这种亲族关系中所处的辈分身份决定其社会地位。在中国人根深蒂固的社会价值观念中,亲族关系自始至终都是人际关系的第一主体,人们对人的态度往往取决于其亲疏关系。因而人们往往通过使用亲属辈分的称呼取代其他身份地位称呼来拉关系套近乎,从而达到目的、获取利益。
刘姥姥虽为村野老妪,却颇谙人情世故,对上述社会价值观和人伦心理自然谙熟于心。因此,她也根据自己与贾府人物的亲疏关系来选择称呼语,并在不同情况下进行调整,以促进与称呼对象的身份地位关系。从语料收集分析来看,刘姥姥多用昵称来体现与贾府主子奴才们的亲密关系。
刘姥姥一进贾府“打抽丰”,初见凤姐就提起两家的亲戚关系,说是走亲戚来了,“……也没甚说的,不过是来瞧瞧姑太太,姑奶奶,也是亲戚们的情分。……”又拉出外孙板儿博取同情,对凤姐说,“今日我带了你侄儿来,也不为别的,只因他老子娘在家里,连吃的都没有。如今天又冷了,越想没个派头儿,只得带了你侄儿奔了你老来。”一方面,刘姥姥毕恭毕敬地对凤姐以“姑奶奶”和“你老”相称;另一方面又违反了权势原则,昵称板儿为凤姐的“侄儿”,看似矛盾,其实不然。刘姥姥对凤姐称板儿为“你侄儿”,是合情不合理。从实际关系来看,无论怎么拉扯,板儿都跟“你侄儿”沾不上边儿,绝对不合理。而刘姥姥刻意把八竿子打不着的板儿硬胡扯称凤姐的“侄儿”,为的是强调所谓的亲戚关系,巩固狗儿家与贾府悬若游丝的关联,拉近与贾府的距离。结果,凤姐不但不恼,反倒真赏了她二十两银子和一吊钱。板儿既当周瑞家的“你侄儿”,又当凤姐的“你侄儿”,就连一百一十三回带去的青儿也是“你外孙女儿”,这两个孩子成为贫富贵贱悬殊的两个家庭的联系纽带。
在二进贾府的秋爽斋宴席上,经过与凤姐的多次回合,刘姥姥与凤姐从生疏到熟悉、从拘谨到亲昵,于是在凤姐灌酒时,她自然脱口而出“好姑奶奶,饶了我罢。”一声昵称“好姑奶奶”,正是刘姥姥与贾府关系进一步密切的表现。至于贾府其他的少主子,除了尊称外,刘姥姥也使用昵称,如叫宝玉“哥儿”,称惜春“我的姑娘”,尤其是对巧姐,一口一个“小姐儿”、“他小人儿家”。作为一个75岁的村野“姥姥”,这样的称呼既得体大方,又充满怜爱。
对周瑞家的,刘姥姥亲昵地叫她“我的嫂子”、“好嫂子”,拉近了距离。鸳鸯等女孩子吃饭少,刘姥姥便以“你们这些人”、“你们”相称,流露出老人对女孩子们的关心爱怜。刘姥姥在贾家主子奴才们面前昵称“俺们”、“咱们”,也不显得生分。
另一方面,对于邢夫人、贾环、贾芸、王仁等另一拨贾府主子们,刘姥姥却不使用尊称或敬称,而是毫不客气地通称这拨主子们为“他们”,这并非因为她不讲礼数,而是因为这些“狠舅奸兄”们设计牟利,坑害巧儿。出于对巧姐儿的保护与爱怜、对凤姐知遇之恩的报答,刘姥姥对这一拨主子们态度冷漠、无所畏惧,同时又将自己与王夫人、平儿、巧姐捆成一团,称“咱们”,既显亲密热情,又颇具侠义风骨。
刘姥姥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对恰当的人使用恰当的昵称拉近距离;或使用通称,划清界限,表明立场,这体现了她在称呼语使用上的亲疏原则,从而进一步巩固了与贾府核心人物的关联。
3 礼貌原则
称呼语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礼貌原则的制约。礼貌原则具有普遍性,任何语言交际都要遵循礼貌原则。但社会发展的各个时代中的社会政治体制、经济体系、民族文化、民族心理以及社会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差异也制约着礼貌的表达方式和判断标准,一个文化中广为接受的一些礼貌准则可能被另一文化所排斥,因此,礼貌原则也具有相对性。
中国儒家文化强调人的道德脸面与社会脸面,而爱面子亦是中国人举世公认的重要性格特征之一。因而受儒家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人为人处世的实践核心,就是给人“面子”,对他人的身家名望、利益关系和社会地位予以尊重。根据这种文化习俗和民族心理,顾曰国提出汉语言文化的四大礼貌特征:respectfulness(尊重)、modesty(谦逊)、attitudinal warmth(态度热情)、refinement(文雅),这四大礼貌准则相互结合,从而达到最大的礼貌效度。在中国文化语境下,中国人“卑己尊人”的礼貌原则在称呼语中显得更为突出,往往一方面用谦称来贬低自己,如称呼自己为“敝人”、“在下”,妻子为“贱内”、“拙荆”,孩子为“犬子”、“小女”,自家为“寒舍”等;另一方面又往往用尊称、敬称等抬高他人的身份地位,常常指称对方为“阁下”、“仁兄”、“贤弟”,对方的妻子为“尊夫人”,孩子为“令郎”、“令嫒”,对方的家为“贵府”等。
在《红楼梦》中,刘姥姥将“卑己尊人”的礼貌原则应用得游刃有余。如上文所述,无论是对贾府的主子们还是贾府的奴才们,刘姥姥多使用敬称和尊称。而对她自己则常使用谦称,如“我们乡下人”、“我们庄稼人”、“我这生象儿”,虽然显得土里土气,却给坐在高门大户、锦台绣阁中锦衣玉食的贾家人带来新鲜、淳朴的感觉。
另外,对于贾府的人和物,刘姥姥一律赞不绝口,见啥夸啥。她先夸大观园“竟比画儿还强十倍!”又夸惜春的屋子“竟比那上等的书房还好呢!”还有宝玉的房间又是“这么精致!……就像到了天宫里似的!”就连老太太的大屋子“威武”,小屋子也“整齐”。她夸完贾府又夸人,惜春“这么个好模样儿,还有这个能干,别是个神仙托生的罢?”她夸完人又夸物,“这里的鸡儿也俊,下的这蛋也小巧”,贾府的菜“样样都是好的!”“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他也变俊了,也会说话了。”
刘姥姥的溢美之辞虽然略带夸张,但并非全是阿谀奉承。一个没见过世面的村野老妪,不经意闯进皇亲国戚的府邸,面对花团锦簇的眷属和极尽奢华的排场,自然会不由自主地发出慨叹,她的诚意不容置疑。刘姥姥这样的“卑己尊人”,这些略带夸张的赞辞,不仅不惹人生厌,反而显得诚恳质朴,她与贾府的关系也因这些溢美之辞而更上一层楼。
4 语境原则
称呼语的选择和使用还收到语境的制约。语境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指人们运用自然语言进行言语交际的言语环境。语境的外延极广,总体上分为两大类:言内语境和言外语境。前者指语言的上下文,即词语的搭配、句式的选择、段落篇章的内部联系或口语交际的前言后语等等;后者指与言语交际相关的社会文化环境,包括时间、地点、话题、场合乃至交际对象的身份地位、相互关系等。人们的交际过程通常受到语境的影响,而根据不同语境使用合适的称呼语对顺畅交际过程、实现交际目的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秋爽斋宴席中,刘姥姥明知凤姐和鸳鸯变着法捉弄她,可她非但没有恼羞成怒,反倒顺水推舟,笑道:“今儿索性作个老风流!”;又故意搞怪——“‘老刘老刘,食大如牛:吃个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竟惹得“上上下下一起哈哈大笑起来。”刘姥姥之所以装疯卖傻,是因为她懂得察言观色,洞悉自己的角色地位,只要“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大家取笑儿”,就算圆满完成凤姐布置的任务了。而正是她诙谐地自谑为“老风流”、“老刘”,才化尴尬为幽默,皆大欢喜,她自己也顺利成章地成为在秋爽斋宴席中的“主角”。
刘姥姥看似憨痴愚拙,实则机敏聪慧,懂得根据不同语境随机应变,使用相应的称呼语,这一点在她对外孙和女婿的称呼上也得以体现,从而促进她与贾府、与女婿的关系发展和谐融洽。
刘姥姥的慈爱与善良也是《红楼梦》的读者有目共睹的,她对外孙板儿更是疼爱有加,走到哪带到哪。然而,当板儿盯着探春房中的“悬着葱绿双绣花卉草虫的纱帐”看时,刘姥姥竟然第一次爆粗口,骂他“下作黄子”,还“忙打了他一巴掌”。虽然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但刘姥姥特意要在贾府教训孩子,维护贾府小姐的体面,显得有家教、讲规矩,令人刮目相看。
与女婿王狗儿相比,刘姥姥年长位尊,若是依据“内外有别,长幼有序”的权势原则,刘姥姥完全可以直呼其名。然而面对这样一个本事不大,脾气不小的女婿,刘姥姥还是尊他一声“姑爷”、“你老”,并帮他出谋划策,设计发家致富的方法途径。刘姥姥与女儿女婿生活在一起,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外面,开口闭口都是“家里”、“大家”、“咱家”,协调了家庭关系,增强了家庭凝聚力,实在是识大体、讲大局,也因此赢得家人的敬重和支持。
三 结语
王昆仑曾慨叹:“如今这乡下的穷狗儿的丈母娘刘姥姥硬想拉扯上过去那一段关系,再去向他们高攀,真是‘明月行中天,蝼蚁向之揖。’其中的距离该有多么遥远呀!”纵然贾府声势显赫、等级森严,纵然被黛玉讽作“母蝗虫”、被凤姐打扮成“老妖精”、被众人调笑,刘姥姥这只小小蝼蚁还是凭其出众的胆识谋略和热情挚诚,依照权势原则、亲疏原则、礼貌原则和语境原则,机智巧妙地使用称呼语,为自己铺路架桥,直至贾府至高至深处,大放异彩,上下亨通。
参考文献:
[1] 《〈红楼梦〉之经济学新论第四章:关于大观园的“厨房政变”》,《伊西威威》,2006年2月16日。
[2] 戴祝君:《小人物,大不同——从称呼语的使用看刘姥姥与焦大的命运》,《名作欣赏》,2010年第3期。
[3] 崔希亮:《现代汉语称谓系统与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2期。
[4] 陈毅平:《〈红楼梦〉称呼语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 Hudson R.W.Sociolinguistics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6] 王先谦:《荀子集解》,华正书局,1982年版。
[7] 李存:《论刘姥姥的交际艺术》,《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4期。
[8] 何新:《中国传统文化漫议》,《论中国历史与国民意识》,时事出版社,2002年版。
[9]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0] 黄国光等:《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11]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2] 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
[13]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作者简介:戴祝君,女,1971—,江苏镇江人,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级在读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文学翻译、外语教育,工作单位: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